1、Z20Z20 名校联盟名校联盟(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 2021 ) 2021 届第一次联考届第一次联考 语语 文文 考生注意考生注意: : 1.1.本卷满分本卷满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 2.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 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3.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的要求,
2、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 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 (共共 2020 分分)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池塘边柳丝上纤细的树叶几乎已全部落光,光秃秃的树干(gn) 兀立在湛蓝的天空下。柳枝下的池水已 变得清澈见底,冰凉砭(bin) 骨,而且又稠又浓。 B. 用理性而睿(ru ) 智的思考照亮至暗时刻,用热血与乐观激励更多人走出阴霾(m n),用正能量的声音与 影像,将光与热汇聚,消融冰雪,迎接春光! C. 科学家们亟(j)须通过病毒朔源,来搞清楚病毒从天然宿主到中间宿主,再到人
3、类世界的完整链条,并探 索精准的筛(shi)选方法,阻止疫情卷土重来。 D. 龙舟竞渡早在屈原投江前就有,后来被说成模拟打捞屈原遗体;粽(z ng)子源于古代祭祀食品,后来说 向水中投粽是为赶开蛟(jio)龙,保护屈原遗体。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 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 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 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
4、的考核主要考 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A 项,“干”应读作“g n”; B 项,“霾”应读作“m i”; C 项,“亟(j)”应读作“j”;“朔源”应写作“溯源”(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 往事、探寻渊源) 。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到“大摆筵席”,人们总会想到围坐一桌、 觥筹交错 的热闹场景,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 族们分坐分食。中国的分餐制是何时走向合餐制的呢?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带着高椅南下,也带来了 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和围坐-炉进餐的习惯。甲宋代,出现了“白席人”即东京梦华录里帮主人 安排座次、劝酒劝菜的
5、职业人。到了明清,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共食形成制式,合餐制建构 出了“共 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 乙清康熙年间,来华的传教士南怀仁在御览西方要记中首次介绍西方分餐制:“每人各有空盘一 具以接,专用不共盘,避不洁也。”丙相比合餐,分餐确实能够降低(不能完全避免)某些疾病的传播风 险。因此,每当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提倡分餐的呼声就会高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分餐制 的话题再度 成为舆论焦点。遗憾的是,目前分餐制的推行依然步履蹒跚 ,这恐怕跟上千年积淀下来的社会 习俗和饮食文化有莫大关系。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觥筹交错 B. 建构 C. 再
6、度 D. 步履蹒跚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A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和词语的基 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 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 项,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情景。与宴席的热闹场景相符, 正确。 B项,建构: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有美化,建立,建全的意思。符合语境建立“饮食文化功能”的意思。 C项,再度:再一次。前文有“首次介绍西
7、方分餐制”,下文再次提出,使用正确。 D 项,步履蹒跚: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不合语境,可改为“举步维艰”。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的使用较为复杂,不同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各不相同,需要 学生识记理解句号、逗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冒号等使用方法。 A 项,甲句的破折号与“即”功能相同,不能并用,可将破折号改为逗号。 故选 A。 【点睛】句号,表示说完一句话的停顿。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的词或 词组间的停顿。表示次序后的停顿。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冒号,用来提示下文。 问号,表示一个疑问句完
8、了之后的停顿。感叹号,表示赞美、愤怒、惊奇等感情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引 号,引用说话或文章晨一段文字。表示特指的词语或反语、讽刺。书名号,表示书籍、文章、报刊、 影片等名称。省略号,表示说话未完或余意未尽。表示声音断续。表示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破 折号,表示解释部分或说明部分。表示意思的转折。表示声音的延续。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人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优质的睡眠是长寿的保证。人的健康对于睡眠,就 像呼吸和心跳一样重要,可以说“无睡眠不健康”。 B. 由世代显贵一下子沦落至近乎庶族,这种大起大落的家族兴衰史激发了青年柳宗元少有的政治热情,增
9、强了他重振族业、利国安民为务的强烈的仕进意识。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表示,过去两个月全球总体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金融市场表现与实休经济走势 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这可能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 D. 山东多起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持续发酵,网友认为教育公平是底线公平,对肆意践踏底线公平的恶性案 件非彻查到底才行,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 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 项,不合逻辑,主客倒置,可将“人的健康对于睡眠”改为“睡眠对于人的健康”。 B项,成分残
10、缺,介词残缺,可在“增强了他”后面加“以”。 D 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非才行”可改为“非不可”或“只才行”。 故选 C。 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连续 5 年发布网络主播黑名单,对违法主播进行全网封禁。黑 名单将违规主播关在行业门外,以硬核管控净化网络空间。当然,黑名单不是直播监管的终点,_。 中国互联网向 5G 时代迈进,一部手机包罗万象,直播门槛进一步降低。短时间内,电商直播异军突起,网 红带货前景广阔的同时,_。 加强直播监管,法律铁腕不可缺席,加大主播违法违
11、规成本,有助 于将违法行为提前扼杀。黑名单将藏身于阴暗处的直播乱象拉到阳光下暴晒,揭露问题的同时,也正是解 决问题的开始。行稳方能致远,直播行业的光明前景离不开_ 。 【答案】 (1). 而是直播监管的起点 (2). 也带来了复杂的监管问题 (3). 一张密不透风的监管网 【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 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 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 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12、。 第一处,结合“黑名单不是直播监管的终点”“黑名单将藏身于阴暗处的直播乱象拉到阳光下暴晒,揭露 问题的同时,也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等分析,语境句式为“不是而是”,前面讲不是终点,后 面应该讲是起点。 第二处,结合“电商直播异军突起,网红带货前景广阔的同时”“加强直播监管”分析,后面讲“监管”, 此处主要应该是讲网红带货带来的复杂的监管问题。 第三处,结合语段内容分析,语段主要讲网络监管及“黑名单”等,此处主要突出“直播行业的光明前景 离不开”离不开网络监管。 6. 在浙江省“乡情”主题诗歌大赛上,下面这首小诗获得了一等奖。请在方框中填入一个恰当的名词,使 之符合语境,并对全诗的妙处作简要赏析
13、。 真小 小得只盛得下 两个字 (1) 第(2)赏析: 【答案】(1)示例:故乡(或“家乡”) (2)用“小”字形容故乡,新颖独特,富有亲切的意味,举重若轻,饱含着对故乡的深情。“小得只盛 得下/两个字”,却又不明说哪两个字,为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或解读的空间。 【详解】(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 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 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结合题目要求可知,这是一首以“乡情”为主题的诗歌,考生需要在方框中填入一个恰当的名词,再结合 上下文“
14、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推断方框中可以填入“故乡”或“家乡”之类的内容。 (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需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其含义和作用。 “真小故乡”,用“小”字形容故乡,新颖独特,欲扬先抑,让人思考怎么会有人说自己的故乡“小”? “小”字形容故乡,富有亲切的意味;“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哪两个字呢?为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或 解读的空间。故乡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故乡里有自己的亲人、思念、回忆等等,这些所有的一切就是故 乡。这首诗前面的“故乡”仅仅指的是字面意思,后面隐去的内容却是感情上的“故乡”,是一种浓浓的 “乡情”,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此。 【点睛
15、】“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 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 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 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 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 (共共 3030 分分) ) ( (一一) (10) (10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什克
16、洛夫斯基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 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成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 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 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他认为, 文艺创作不能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陌生化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 不可少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要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 别致。可以说,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获得审美认识,而是要获得审美感受,而这种审美感
17、受就是靠 陌生化手段在审美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骑编自朱立元俄国形式主义美学) 材料二: 乔姆斯基说:“当一些现象太熟悉、太明显时,我们就觉得不必对其进行解释了。”如何打破自动化, 摆脱机械性,让人重新唤起对生活的诗意关注,恢复第一次感受事物时那种原初状态?这就需要使事物不断 地以崭新的、陌生的、鲜明的,甚至异于寻常的面貌重新呈现于人面前。因此,当我们把文学外的材料引 入作品时,应当使材料表现得新颖和富于个性,要把旧的和习惯的东西当作新的和尚未习惯的东西来谈, 要将司空见惯的东西当作反常的东西来谈。在这个意义上,陌生化要求我们“创造性地破坏习以为常的、 标准化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
18、生气盎然的东西灌输给我们”。作者在创作中也应“瓦解常备 的反应,创造一种升华了的意识”,使我们“最终设计出一种新的现实以代替我们已经继承的且习惯了的 现实”。 (摘编自杨向荣陌生化重读) 材料三: 形式主义者认为,语言在它的起源之初本身蕴含着无穷诗意,即诗性本质,只是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 语言最原始的诗性本质渐渐被遮蔽,退缩为一个个简单的符号和概念。日常生活中的人们,生存在毫无诗 性的语言牢笼中浑然不觉。文学新流派及新文艺学的任务,就是要重新发掘和揭示语言身上这种诗性的本 质,使其熠熠闪光。这就需要揭掉蒙在语言身上的概念阴影,使它还原到它本来的地位,即不但是客体的表 意符号,更主要的还是客体本
19、身。诗性语言要求还原为本体的地位,这也就是“语词复活”的真正含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陌生化”的实质与其说是“使之陌生”,倒不如说是“使之回归”,即回归其诗性的本 体地位。“陌生化”这一语言范畴在形式主义那里上升到了文学本体论的高度,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所在。 (摘编自彭娟陌生化艺术观念的伟大创新) 7. 下列对材料中“陌生化”理论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使原本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让读者在欣赏过程中 认识到艺术的新颖别致。 B. 陌生化实际上就是使形式变得困难,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此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 的,必须设法将其延
20、长。 C. 陌生化就是反常识化,破坏一切习以为常的、标准化的东西,瓦解面对事物时的各种“常备的反应”, 创造一种升华了的意识。 D. 陌生化从诗性语言本体化的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重新发掘和揭示语言身上被遮蔽的诗性本质,使语言 回归到诗性的本体地位。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这种看法实际上是 将艺术的形式本体化了。 B. 面对过于熟悉和明显的现象,乔姆斯基说“觉得不必对其进行解释了”,这说明此时人们已经丧失对这 些现象的最初的感受能力。 C. 在形式主义者看来,语言原是一个个简单的
21、符号和概念,是高度形式化的,随着人们使用频率的增加, 语言才还原为本体的地位。 D. 简言之,陌生化手法可以使人们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重新调整心理定势,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 受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9. 结合材料三,简要解释文中画线句“使石头成为石头”的含义。 【答案】7. D 8. C 9. 第一个“石头”指作为表意符号的石头,第二个“石头”指作为客体本身的石头。此句意指艺术的 作用在于去除事物身上的概念阴影,还原事物本身的感性和质感。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中陌生化理论的
22、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陌生 化”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A 项,张冠李戴,“认识到艺术的新颖别致”错误,见原文“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不是要获得审美 认识,而是要获得审美感受”。 B项,因果倒置,“因此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错误,见原文“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 C项,表述绝对化,“破坏一切习以为常的、标准化的东西”错误,见原文“创造性地破坏习以为常的、标 准化的东西”。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 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
23、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 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 “语言原是一个个简单的符号和概念”错误, 结合原文内容“语言在它的起源之初本身蕴含着无穷诗 意”“退缩为一个个简单的符号和概念”分析,“语言原是一个个简单的符号和概念”错误。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 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让语言出彩 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 ,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 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
24、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 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 “使石头成为石头”,第一个“石头”指石头这个概念名称,第二个“石头”指石头这个物体本身。结合 “这就需要揭掉蒙在语言身上的概念阴影,使它还原到它本来的地位,即不但是客体的表意符号,更主要 的还是客体本身。诗性语言要求还原为本体的地位,这也就是语词复活的真正含义”分析,此句指艺 术的作用在于去除事物身上的概念阴影,还原事物本身的感性和质感。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
25、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 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 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程度
26、词、 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 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 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 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 (二二)(20)(20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俄契诃夫著 汝龙译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着。车夫姚纳周身白色,坐在车座上一不动,身子 往前伛着。那匹小母马也一身白,一动不动。 还是在午饭前,他俩就出了院子,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黄昏的暗影笼罩全城,街灯
27、暗淡的光已变 得明亮生动,街上也热闹多了。 “车夫,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有人喊车,猛一哆嗦,看见一个军人。为了表示同意,姚纳抖了抖 缰绳。军人坐上了雪橇。车夫撮起嘴唇,对那匹马发出喷的一响。 “你往哪儿闯啊,鬼东西?”姚纳听见黑暗里有人嚷起来,“你到底是往哪儿走啊?靠右!” “你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四轮轿车的车夫朝他咒骂,一个行人穿过马路,肩膀刚好擦着马鼻子,就狠狠地瞪他一眼。姚 纳坐在车座上惶恐不安。 “这些家伙真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跑来撞你的。” 姚纳回头瞧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吐出一个字来,只是哼一声。 “什么?”军人问。
28、 姚纳咧开苦笑的嘴,嗓子里用一下劲,这才干哑地说出来: “老爷,我的嗯我的儿子在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说得清呢?多半是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拐弯呀,鬼东西!”黑暗里有人喊,“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 “赶车吧,赶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啦!” 车夫又伸出脖子,挺起身子,笨重地挥动他的鞭子。他有好几回转过身去看军官,可是军官闭着眼晴, 分明不愿再听了。姚纳把车赶到维堡区,让乘客下车,再把车子赶到一个饭馆的左近停下来。 三个青年沿着人行道走过来,两个又高又瘦,一个挺矮,驼背。他们互相谩骂,他们的雨鞋发出一片
29、响声。 “车夫,上巡警桥去!”驼背用破锣似的声音喊道,“我们三个人,二十个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撮得啧喷地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可他顾不得讲价了。青年们相互推着, 骂着,拥上雪橇。 “好啦,赶车吧!”驼背站稳,用破锣样的声音说,“快走!你戴的这是什么帽呀,老兄!走,去彼 得堡,再也找不到比这更糟的了” “嘻嘻!嘻嘻!”姚纳笑,“这帽本就不行啦!” “得了,你啊,赶车吧!你就打算一路上都照这样赶车吗?要我给你一个脖儿拐吗?” “嘻嘻!”姚纳笑了,“好有兴致的爷!” “呸!滚你的!”驼背愤愤地喊叫,“你到底肯不肯快点走啊,你这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给 它一鞭子!结结实实地抽它一鞭子
30、!” 姚纳感到了背后那驼背的扭动的身子和颤抖的声音。他听着骂他的话,看着这几个人,孤单感觉渐消 散了。姚纳不住地回头看他们。等到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短的停顿,他又回过头去叽叽咕咕地说: “这个星期我嗯我的儿子死了!” “大家都要死”驼背咳了一阵说,“赶车吧!车子照这么爬,什么时候才会到啊?” “那么,你给他一点小小的鼓励给他一个脖儿拐!” 于是姚纳,与其说觉得,不如说听见脖子后面啪的一响。 “嘻嘻!”他笑,“好有兴致的几位爷!” “赶车的,你结过婚没有?”高个子问。 “我?我那个老婆早成烂泥了!这会儿,我儿子也死了,我却活着。真是怪事,死神没来找我,却去 找了我儿子” 姚纳回转身去,想说说他儿
31、子是怎么死的,可这当儿驼背轻松地嘘一口气,说谢天谢地,他们总算到 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对着那几个玩乐的客人的后影瞧了半天,他们走进一个漆黑的门口,不见了。他 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了不久,现在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 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难道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 人都找不到吗?人群匆匆地来去,没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那苦恼是广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裂开, 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 姚纳看见一个看门人提着一个袋子,就下决心跟他攀谈一下。 “现在什么时候啦
32、,朋友?”他问。 “快到十点了你停在这儿做什么?把车子赶开!” 姚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伛下腰,任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还没过上 五分钟,他就挺起腰板,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受不住了。 “回院子里去!”他想。 他那小母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头似的,踩着小快步跑起来。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坐在一个又大 又脏的火炉旁边了。炉台上、地板上、凳子上,全睡着人。姚纳看看他们,搔搔自己的身子,后悔回来得 太早了。 “其实我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呢。”他想。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爬起来,睡眼蒙胧地咳了几声,走到水桶那儿去。 “想喝水啦?”姚纳问他。 “是啊
33、,想喝水!” “那就喝吧。喝点水,身体好可是,老弟,我的儿子死啦听见没有?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的。 真是怪事!” 姚纳看看他的话生了什么影响,可什么也没有。 那年轻小伙子已盖上被子,蒙头睡着了。老头儿叹口 气,搔搔自己的身子。如同那青年想喝水似的,他想说话。他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跟 别人好好地谈过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地讲一讲,应当讲一讲他儿子怎样得病,怎样受苦,临 死前说过些什么话,怎样去世的 “出去看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大衣,走进马棚,他的马在那儿站着。 “你在嚼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着它亮晶晶的眼睛,“好的,嚼吧,嚼吧。对了,我呢,岁数大 了,赶车不行啦,应
34、当由我儿子来赶车才对,他可是个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活着多好。” 姚纳沉默一会儿,接着说:“是这么回事,小母马,库司玛姚尼奇下世了,他跟我说了一会,一下子就 无缘无故死了。哪,打个比方,你生了个小崽子,突然间,那小崽子跟你告别,死了。你不伤心吗? 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 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 ,有删改) 10. 简要概括姚纳的“苦恼”的双重情感内涵。 11. 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12. 简析姚纳这一人物形象。 13. 苦恼和祝福都设置了人物“诉说与倾听”的故事情节,在诉说对象和倾听态度上,两篇小说 有什么不同?这样处理各有什么作用? 【
35、答案】10. 儿子不幸死亡,姚纳备受丧亲之痛。想倾诉丧子之痛而不得,姚纳饱受孤独之苦。 11. 运用心理描写,表达了姚纳无人可以倾诉“苦恼”的焦灼与绝望。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姚 纳心中的“苦恼”的浩大与压抑。运用反衬手法,把姚纳巨大的苦恼与人群完全的无视作对照,表现人 的冷漠。 12. 以赶车为生,生活贫困。饱受客人打骂,毫无尊严。丧妻丧子,命运悲惨。想倾诉而不得,孤 独凄凉。 13. 苦恼的诉说对象由人到马, 祝福的诉说对象始终是人。苦恼中的人都不愿听姚纳诉说, 只有马能倾听; 祝福中的人对祥林嫂的诉说,先满怀兴致,后厌烦唾弃。苦恼以人只能从马身上 寻求慰藉,来凸显姚纳的孤苦无依; 祝
36、福以人们对祥林嫂诉说的前后反差,来揭示人的空虚与冷漠。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 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 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由“老爷,我的嗯我的儿子在这个星期死了”“这个星期我嗯我的儿子死了”等句可知, 姚纳的苦恼最初来源于儿子的去世。由“拐弯呀,鬼东西!黑暗里有人喊,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 狗!”“你到底肯不肯快点走啊,你这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给它一鞭子!结结实实地抽它一鞭 子!” “快到十点了你停在这儿做
37、什么?把车子赶开!”等句子可以看出,姚纳想要将儿子去世的悲 伤向别人倾诉一下,结果所有的乘客都不倾听他的苦恼,对他的苦恼无动于衷。因此,“苦恼”的深层含 义是姚纳想倾诉丧子之痛而不得,姚纳饱受孤独之苦。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 意。 (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 (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 用。 “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运用神态描写,表现姚纳的痛苦;“难道在这 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是心理描写,千千万万
38、的人,却没有人听他 倾诉,内心焦灼,绝望;“那苦恼是广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 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运用夸张的手法,“无边无际”“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写出姚纳苦恼 的深重;“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运用反衬手法,如此深重的苦恼,却无人理会他,表现人 的冷漠。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 和侧面烘托,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 物形象特点。 由“车夫姚纳周身白色,坐在车座上一不动”可知,主人公是一名车夫,由“其实
39、我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 呢”可以看出,姚纳挣的较少,生活贫困。 由“你往哪儿闯啊,鬼东西?”“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你到底肯不肯快点走啊,你这老不死的? 难道就这样赶车,给它一鞭子!结结实实地抽它一鞭子!”可知,姚纳饱受客人打骂,毫无尊严。 由“谁说得清呢?多半是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我?我那个老婆早成烂泥了!这 会儿,我儿子也死了”可知,姚纳丧妻丧子,命运悲惨。 由“姚纳回转身去,想说说他儿子是怎么死的,可这当儿驼背轻松地嘘一口气,说谢天谢地,他们总算到 了”“快到十点了你停在这儿做什么?把车子赶开!”“姚纳看看他的话生了什么影响,可什么也没 有。那年轻小伙子已盖上被子,蒙
40、头睡着了。老头儿叹口气,搔搔自己的身子。如同那青年想喝水似的, 他想说话。他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跟别人好好地谈过这件事”可知,姚纳想倾诉而不 得,孤独凄凉。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探究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内容上回答思考 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突出对象(形象)特征,表达情感,揭示、升华主题。结构上回答思考的角度: 思考考查的句、段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系。 姚纳向军人、年轻人、看门人、年轻的车夫倾诉,无人理会他的痛苦,跟小马倾诉时,“小母马嚼着干草, 听着,闻闻主人的手。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小
41、马倾听了他的苦恼,倾诉对 象由人到马,人的苦恼只能从马的身上得到安慰,表现了姚纳的孤苦无依。 祝福中,祥林嫂向“我”、四婶、男人、女人等倾诉,倾诉对象始终是人,最初“四婶起刻还踌躇, 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 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后来“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 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以人们对祥林嫂诉说的前后反差,来揭 示人的空虚与冷漠。 【点睛】标题含义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贯穿
42、全文线索、悬念) (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三、古代诗文阅读三、古代诗文阅读( (共共 4040 分分) ) ( (一一) (20) (20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遗清堂记 (元)柳贯 人有千金之蓄,必留遗其子孙。之爱之,何尝不欲其贵且富哉?顾 吾有重于千金,轻于鸿毛。无所待而 长存,无所恃而 不灭,一言之训,贻之数十世。 真之马氏父子,
43、再从宦于南。予不识其父,而识其子叔敬,与之交,信其所受之正矣。始其父卒潭府 推官,顾言曰:“吾以一清遗尔子孙,吾以为丰,尔毋以为啬也。”及叔敬免丧,有仕资 ,揭“遗清”扁所 居堂,上以承诸其先,下以诏诸其后之是意也,岂以一言易千金哉? 它日,叔敬过予寅轩,请发其义,予无以解焉。予闻举其所有,持以与人,谓之遗,而遗必有其物矣。 投桃之腆,不薄于报琼;与带之华,不滋于献红。故有所遗者,其遗浅;无所遗者,其遗隆。昔子之先君 子推其所蓄,以 悉敷遗于子,而子又能兢业奉持,以保有所遗,如临冰玉,如饮沆瀣不泥滓以取义也,不 翕泚 “以为炎也,不疏宕 以取容也,不窒塞以废权也。渊然澄穆之天洋乎陟降之地人若不
44、足我则有余彼韦 杨氏之在西都皆知所以爱其子孙皆知所以遗其子孙矣。然丞相之宗,不绵于太尉之胤,论者谓“大鸟覆坟, 有开厥祥”,而不知经义有限,心德无穷。方其遗之 之初,固已卜 之于此,而言子张欲知十世之问,夫子 盖以百世可知者答之。呜呼!以予观于马氏,夫岂曰遗之一言而止也? 叔敬五兄弟,颉颃并奋,而叔敬尤有能名,今以吉府照磨官,辟掾江西廉访使者之幕,蜚英腾茂,其 在斯乎! (选自全元文柳待制文集卷之十四) 注翕訢(xz):指小人相互勾结。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 吾有重于千金 顾:不过 B 及叔敬免丧,有仕资 资:钱财 C. 不疏宕 以取容也 疏宕:放
45、达不羁 D. 固已卜 之于此 卜:预料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无所恃而 不灭 狗彘食人食而 不知检 B 不薄于 报琼 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 C. 以 悉敷遗于子 以 手阖门 D. 方其遗之 之初 此小大之 辩也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般而言,人们大都希望把财富留给自己的子孙,愿他们地位高且财富多,但柳贯更倾向于以高洁的品 格为传家的精神财富。 B. 马叔敬父亲临终时所讲的“清”,即“清白做人”的意思,这个遗言的精神被马叔敬继承下来了,也获 得了作者柳贯的推崇。 C. 马叔敬认为,同样是对一个人的馈赠,有
46、的赠送物品,其情谊反而浅;有的没有赠送物品,其情谊倒显 得重,这可谓智者之见。 D. 马叔敬由一介小官而被提拔为江西廉访使者属官,并且名声越来越大,这既与他的杰出的才干有关, 也与他良好的家教有关。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渊然澄穆之天洋乎陟降之地人若不足我则有余彼韦杨氏之在西都皆知所以爱其子孙皆知所以遗其子孙矣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一清遗尔子孙,吾以为丰,尔毋以为啬也。 (2)它日,叔敬过子寅轩,请发其义,予无以解焉。 【答案】14. B 15. A 16. C 17. 渊然澄穆之天/洋乎陟降之地/人若不足/我则有余/彼韦杨氏之在西都/皆知所
47、以爱其子孙/皆知所以遗 其子孙矣 18. (1)我把一身清白留给你等子孙,我认为这是很丰厚的,你不要认为这过于俭省(吝啬)啊。 (2)有一天,马叔敬到寅轩拜访我,让我阐发“遗清”的含义,我讲不明白(无法解说)。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 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 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 “资”, 结合“免丧”“仕”分析, 应该是等到马叔敬守孝期满, 获得了做官的资格。 应释作“资格”。 故选 B
48、。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 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 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B项,介词,可译为“比”;介词,可译为“从”。 C项,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介词,可译为“用”。 D 项,代词,代指子孙;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 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 观点。 C项,“马叔敬认为”错误,结合“予闻举其所有,持以与人,谓之遗,而遗必有其物矣。投桃之腆,不薄 于报琼;与带之华,不滋于献红。故有所遗者,其遗浅;无所遗者,其遗隆”分析,“马叔敬认为”张冠 李戴,此处应为作者的看法。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 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