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之春望诗 练习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杭州春望白居易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注】伍员庙: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城隍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曾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整首诗前六句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一景,都围绕“望”字展开,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B颔联引用典故写景,上句实写夜里涛声传入庙中,下句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C颈联由自然景物转到
2、风物人情上,写妇女织绫、游人沽饮,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图景。D全诗写景跨越时空,城外、城内、西湖,次序井然。手法多样动静、远近、色彩描写等。2本诗是诗人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请结合相关诗句概括杭州美在哪里,体现作者哪些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注】卢纶(739年799年),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川原: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指家乡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眼前的景象折射了诗人心理的变化,由赏草的闲适转为叹世的伤感。B登高望远,兼思家心切,江上归家之人便惹起诗人惆怅与羡慕之情。C诗人除思家之外,还有漂泊在外,无人怜惜,年华已逝的悲痛之意。D本诗语淡而意丰,感时伤乱,抒情比较含蓄,一咏三叹,令人回味。4明朝著名的唐诗鉴赏家唐汝询评价本诗:“浮云落照,意甚不浅。”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
4、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6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汉寿城春望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
5、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注】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7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是()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
6、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8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望(宋)陆游天地回春律,山川扫积阴。波光迎日动,柳色向人深。沾洒忧时泪,飞腾灭虏心。人扶上危榭,未废一长吟。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于春天回归时所作,诗人面对春回之时山川一扫阴云无限感伤。B首联的“回”“扫”二字,用字简约,概括写出自然节律运行的力量。C颔联用“波光”“柳色”具体描写春天美景,景物也暗含明朗的色调。D诗歌的尾联写诗人虽需人扶持,但仍要登高长吟,抒发内心不尽思绪。10本诗与杜甫的春望都抒发了关心国事、担忧时局之情
7、,除此之外,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别简要概括。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赵嘏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注】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代诗人。杜若:香草名。海门:河流入海之处。钓矶:钓鱼时坐的岩石。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人未归”“想柴扉”,照应标题的“怀江南故人”,表现诗人身在曲江心在江南的思念之情。B早春时节“水寒”“烟暖”,诗人通过对比写出了故乡的早春之景,为后文情感的抒发营造了氛围。C颔联写故园之柳、
8、南来之雁,诗人展开想象,有如回到故乡,读来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D颈联写诗人极目远眺,思念之情正如离离原上草一样延伸,更显邈远,音信阻隔更让人情思绵绵。12此诗尾联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望寄王涔阳刘长卿清明别后雨晴时,极浦空颦一望眉。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即点题中“春望”,交代了时间和天气,而“别后”二字暗扣题中“寄”字。B颔联写景远近结合,两个叠词用得极妙,描写了雾气缭绕、树木
9、浓密的特点。C诗人隐约听闻钲鼓之声,看到沙村里酒旗时隐时现,颈联视听结合,以动衬静。D尾联诗人直抒胸臆,以“愁”字点明情感,以“无处寄相思”表达对友人的思念。14本诗第二句“极浦空颦一望眉”极为精妙,请赏析其独到之处。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各题。零陵春望柳宗元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注】此诗写于柳宗元被贬黜永州之后。零陵:即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据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后人称之为零陵。岣嵝:湖南衡山的主峰。景慕:崇敬、景仰。苍梧:山名,即九嶷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
10、题,紧扣一个“春”字绘景,充分调动视觉与听觉,描写了一幅春日早晨草绿莺啼的明快景象。B颔联侧重写作者所见之景,由水到山,景象明丽辽阔,视角由低到高,层次分明。C颈联写作者不想得道成仙,但世间的路也不好走,于是有“世途非所任”的感慨,表达想要隐退的感伤。D整首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的心情。1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B2“美”的体现:杭州春意盎然的自然美景;深厚丰富的历史底蕴;闲适优雅的市井生活。情感体现:表现了作者对此地景色风物的欣赏、赞美之情;在此任职的自得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实写”错误,应为虚写。
11、“夜入”是想象之词,是说看见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之时,涛声传入庙中,特别清晰。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问: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清晨登望海楼,极目远眺,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钱塘江水,奔流入海,护江长堤,闪着银光。此联把城外东南的景色,写得极其雄伟壮丽。次联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涛声夜入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辗转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后因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见疏,终被杀害。所民间传说:他因怨恨吴王,死后驱水为涛,故钱塘江潮又称“子胥涛”。“柳色春藏苏小家”这句正写题面的
12、“春”字,点明季节,并以歌楼舞榭,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上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和文化底蕴,展现了杭州春意盎然的自然美景和深厚丰富的历史底蕴。下一联则把重点移在风物人情上。“红袖”指织绫女子。“柿蒂”指绫的花纹。作者原注云:“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酒旗”即酒招,代指酒店。“梨花”语意双关,“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趁梨花”是说正好赶在梨花开时饮梨花春酒。此联一句写游人沽饮,一句写妇女织绫。梨花飘舞,酒旗相招;红袖翻飞,绫纹绮丽。诗意之浓,色彩之美,读之令人心醉。此联重点在描写闲适优雅的市井生活。第二问: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像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
13、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题干提示本诗是诗人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故对杭州风物的赞美之中蕴含着在此任职的自得之情。3A4浮云漂泊不定,远在天边,而诗人的家乡又在浮云之外,这种浮云缭绕、飘忽不定的景画蕴含着诗人因思念家乡而产生的惆怅、哀伤之情。落日映照着长安城的宫楼,一片片宫阙
14、投下了长短不齐的阴影,此处的落照和阙影营造了衰败之气,蕴含着诗人面对国事艰难的伤感。(意思对即可)【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由赏草的闲适转为叹世的伤感”错误,“闲”字写出了春草的神态,给人以悠闲之感,在此处是为了反衬诗人内心的愁苦;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川原缭绕浮云外”,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浮云本漂泊不定,又远在天边,而诗人的家乡又在浮云之外,这种浮云缭绕、飘忽不定的景象蕴含着诗人因思念家乡而产生的惆怅、哀伤之情。“宫阙参差落照间”,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
15、夕阳之中。宫阙写景本是壮观的,融入落照,投下参差不齐的影子,则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日之将暮,犹言国之将倾,国家多灾多难,令人伤怀,落照和阙影营造了衰败之气,蕴含着诗人面对国事艰难的伤感。5A6“白头”为愁所致,“搔”是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因此,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错,首联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不是念家悲己的感情。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说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
16、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颔联说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颈联说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前三联写出了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原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凄惨的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故尾联中的“白头”为愁所致,“搔”是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因此,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7A8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借荒
17、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表现了诗人不自甘沉沦的乐观主进取精神。【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错误,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的景物,唯古墓前石兽尚可注目而已。C.“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错误,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D.“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错误,本诗中并没有抒发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故选A。
18、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从作者角度看,诗歌抒发了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汉寿城边野草丛生,荒祠和古墓前面长满荆榛;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经过雷电轰击,华表已经半毁;由于积满灰尘,碑文仅可辨认。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却是满目荒凉衰败景象,这样的景色正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身世凄凉之感。结合诗句来看,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19、。诗人从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从这些地方可发现,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表现了诗人不自甘沉沦的乐观主进取精神。9A10(1)陆游诗情感:大地春回,对春日美景的喜爱;内心升腾起的消灭胡虏的强烈意念;登高必赋的情致与壮怀。(2)杜甫诗情感:颗零他乡、别离家乡亲人的悲痛;烽火连绵,家书难达,对家人的无限牵挂;白发零落、暮年已至的自伤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学
20、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一扫阴云无限感伤”错误。“积阴”指“酷寒之气”,不是“阴云”的意思;情感上也不是“无限感伤”,而是“略感欣喜”。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的不同,可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经历等作答。杜甫创作春望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长期羁留于长安,与亲人远隔,故诗中主要情感为感时伤乱、忧国、思家。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
21、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诗人自伤暮年,一方面因羁留长安而倍加思乡念亲,另一方面眼见山河破碎,不禁忧虑国家前途。陆游春望作于故乡,在感慨山河动荡的同时还表达了驱逐金人之壮志。“波光迎日动,柳色向人深”“波光”“柳色”具体描写春天美景,景物也暗含明朗的色调。诗人面大地春回,表达对春日美景的喜爱。“沾洒忧时泪,飞腾灭虏心”,金人南下,盘踞中原,诗人的报国之心飞腾激昂,涌动不息。诗人年老体衰,但驱逐金人、收复失地之志不减,故诗中主要情感为报效国家之情。“人扶上危榭,未废一长吟”写诗人虽需人扶持,但仍要登高长吟,抒发内心不尽思绪。表达了登高必赋的情致与壮怀。11B12两诗均运用设问
22、的手法,诗里“情多少”“几多愁”都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抒发情感。还运用了比喻手法,诗中均将“愁”比作“万里春流”“一江春水”,都是化无形的愁思为有形的江水,形象生动地突出愁绪的多和满。以景结情,赵诗尾句展现一幅“万里汇至的春江水,涡旋于岩石间”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愁望,李词末句更似一幅“满江向东流的春水”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词人的“几多愁”,前者是故园故人之思,后者是故国之思。【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B“通过对比写出了故乡的早春之景”错误,“水寒”“烟暖”都是诗人眼前之景,不存在“对比”,诗人是看到眼前“水寒”“烟暖”的景象而想起故乡,触景生情。故选B。1
2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由题干可知,本诗尾联与李煜虞美人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同工”之妙,所以可以先分析这两句的技巧。“问君能有几多愁”提出问题,“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做出回答,自问自答,这是设问;“似”是比喻词,把“愁”喻为“一江春水”,“愁”是抽象之情,“水”是具体之物,化无形为有形;作为诗歌的结尾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具体形象的画面,这属于以景结情,词人李煜把自己的愁情比作一江向东流的春水,以水之泛滥无边抒写自己故国之思的连绵不绝。再看本诗的尾联。“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意思是“此时愁苦之情有多少呢?就如同眼前的万里春江流水绕矶而行绵绵不
24、绝”,前一句“情多少”提出愁情多少这一问题,后一句用“万里春流”做出回答,这是使用设问的修辞来抒发情感。前一句问的是“愁情”,后一句用“万里春流”回答,这是把“愁情”比作流水,使用比喻,前者抽象、无形,后者具体、形象,以“万里”突出愁情之多。这两句作为诗歌的结尾,“万里春流绕钓矶”呈现出春水环绕岩石的画面,用景来收束全诗,也是以景结情,可见思乡之情之浓。13B14“空颦一望眉”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水中波纹比喻为皱起的眉头,也描写出诗人皱眉远眺的细节;“空”指徒然,白白地,远望却不得见,只是徒劳,含有失落之意;这一句既引出下文的“春望”之景,也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友人的失意惆怅之情。【分析】13本题
25、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的能力。B.“颔联写景远近结合”说法不当,颔联并非“远近结合”,“春山烟点点”“远树墨离离”都是远望时的朦胧景象。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歌的炼句,可从手法、用词、作用、情感等几方面加以思考。“空颦一望眉”既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刻画诗人皱眉远眺以表现他内心的挂念,也可以看作是使用比喻手法描写水面,将水中波纹比作紧皱的眉头,形象而生动。句中“空”字的妙处可参考蜀相中“隔叶黄鹂空好音”二句。“空”意思是徒然,白白地,全句描写诗人在遥远的水边皱眉远眺,却徒劳无果,表现了失落之情。此句照应标题中“望”字,引出下文“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所望之景的
26、描写,诗人望而不见,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的失意惆怅之情。15C16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被贬永州、代罪南荒的愁闷和感伤;渴望重返朝廷,效力国家,实现政治抱负。【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作者不想得道成仙”理解错误。颈联中的“仙驾”指的是舜帝,“仙驾不可望”是说作者无缘与舜帝相见。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
27、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然后理解整首的意思,再结合注释和全篇分析诗中的情感。首联含义为:湘江东岸尚未开垦耕种,为一片平野。“晓莺啼远林”,进一步说明此片平野面积广阔,一片葱绿的草地。表达了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颔联“潇湘渚”即巴洲滩,诗人清晨泛舟而下,首先到达巴洲滩。此时已早晨七八点钟,一个大好晴天,适宜诗人深入民间访问,考察风土民情。“云断岣嵝岑”,岣嵝岑,乃指“衡山”,它的最高峰为祝融峰。此句意含诗人北望长安,视线被“衡山”所挡。这是诗人曲折表达受迫害的贬谪心情。颈联“世途非所任”,应从积极方
28、面去理解,反映诗人一心报国无门,被贬南荒之地,时刻思念重返朝廷,效忠君皇,为国为民尽自己一份历史责任而不可能,诗人多么盼望皇帝召其北归。【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第 12 页 共 12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