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堂乐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含义、风格、历史背景。2、 结合听与唱,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情感,认识理解歌曲的内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3.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学堂乐歌的创作风格特点及独特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平等、多元的音乐文化。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及反映的时代思想,通过对李叔同代表作送别祖国歌赏析,了解“乐歌”词曲的创作原则和特殊性。教学过程一、 导入 1.带领同学们回到中国20世纪初的课堂中,了解当时的学生所学的音乐。 师:什么是学堂乐歌? 2.【视频介绍】: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
2、正式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场社会变迁中,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传播,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音乐就是在这场变迁中的一个缩影。在人们奋勇抵抗外敌侵略时,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出国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清末戊戌变法后,这群知识分子将西方音乐带回国,开始尝试在原有歌曲上用中文填上新词,并在开办的新式学堂中教唱,这一类歌曲则被称作为“学堂乐歌”。二、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我国最早的“校园歌曲”,也是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开端,在当时的新式学堂里,许多知识分子积极创作学堂乐歌,推进美育教育。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由弘一法师李叔同,在1915年基于美国歌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3、填词而做的送别。【播放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三、 送别鉴赏1.师:这段旋律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耳熟呢?2.了解送别: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二十世纪20到40年代,送别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喜爱;在二十世纪70-80年代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3.演唱经典的学堂乐歌送别,感受作品的情绪与意境【演唱送别】这首送别李叔同仅仅运用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几个意象,就烘托出了作品伤感的氛围,随着歌曲情绪的递进,我们能体会到李叔同对离别与人生的感慨,这首歌也成为了一首经典的校园歌曲
4、。四、 学堂乐歌创作特点1.介绍其创作特点:中国的传统民歌小调在当时被视为旧文化,于是效仿日本的学堂乐歌,拿来西方曲调再填词,比如送别。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学堂乐歌的曲调来自传统音乐,用大众原已熟悉的曲调填上新词,“旧曲新词”,利于歌曲走出学堂,在更广大的社会传唱。2.李叔同的祖国歌即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曾广为传唱,影响了几代人。五、祖国歌1.介绍:祖国歌作于1905年,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他开创了我国用民歌曲调配置乐歌的新风,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播放祖国歌】2. 祖国歌词曲和谐、主题鲜明,在国难当头之际,抒发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以一经
5、问世就唱遍大江南北,沸腾了万千青年。二十五岁的李叔同也因这首歌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音乐家。师:同学们,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呢?3.祖国歌的歌词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亲切、动听。六、总结1.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让西方音乐体系开始在中国传播,为近现代音乐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作品。2.另一方面,这一类歌曲作为先进思想的一部分,从学堂传播到了大众,推动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课后实践活动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歌曲,尝试填上新词创作一首“学堂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