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 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流。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风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篇,是诗经
2、中的核心内容。如国风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如国风周南周南关雎关雎 国国风风秦风秦风蒹葭诗经蒹葭诗经卫风卫风氓。氓。雅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大雅(31篇)和小雅(篇)和小雅(74篇)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如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如小雅小雅采薇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鹿鸣大雅江汉。江汉。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篇)、鲁颂(4篇)和商颂(篇)和商
3、颂(5篇),篇),共共40篇。如周颂篇。如周颂我将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有客商颂玄鸟玄鸟等。等。诗经六义诗经六义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赋是直接铺陈叙述直接铺陈叙述。如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即比喻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如魏风硕鼠,以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硕鼠,以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统治者。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即起兴,用其他东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诗经六义诗经六义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在西犬丘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
5、致包括今陕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国风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车邻、驷驖sti、小戎、蒹葭、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关于秦风关于秦风秦風秦風無衣無衣初初读诗歌,理解读诗歌,理解其其意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g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与
6、子偕xi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ng。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于:句中助词。于:句中助词。兴师:出兵打仗。兴师:出兵打仗。修:整治修:整治同仇:共同对付敌人同仇:共同对付敌人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泽:通泽:通“襗襗”,贴身内衣。贴身内衣。偕作:一起行动。偕作:一起行动。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衬衫。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
7、你共同做准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裳:下衣,此指战裙裳:下衣,此指战裙甲兵:铠甲与兵器。甲兵:铠甲与兵器。行:往。行:往。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听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听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斗志昂扬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斗志昂扬再读诗歌,探究手法再读诗歌,探究手法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
8、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找相同找相同再读诗歌,探究手法再读诗歌,探究手法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泽。王于兴师,修我王于兴师,修我矛戟,矛戟,与子与子偕作。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王于兴师,修我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戈矛,与子与子同仇。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裳。王于兴师,修我王于兴师,修我甲兵,甲兵,与子与子偕行。偕行。重章叠句 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反问 开篇洋溢
9、着不可遏止的激情,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重章叠句蒹葭蒹葭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
10、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关雎关雎参差荇菜,左右参差荇菜,左右芼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芣苢芣苢采采芣采采芣苢苢,薄言,薄言袺袺之。采采芣之。采采芣苢苢,薄言,薄言襭襭之。之。采采芣采采芣苢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苢
11、,薄言有之。,薄言有之。采采芣采采芣苢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苢,薄言捋之。,薄言捋之。重章叠句“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蒹葭蒹葭苍苍苍苍,白露,白露为霜为霜。蒹葭蒹葭萋萋萋萋,白露,白露未晞未晞。蒹葭蒹葭采采采采,白露,白露未已未已。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长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跻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右重叠反复可见追寻之路曲折、漫长、艰辛。重叠反复可见追寻之路曲折、漫长、艰辛。即便这样,主人公依然没有停下来,反反复复上下寻找,可见他的执着的思念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反复渲
12、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在水在水一方一方。在水在水之湄之湄。在水在水之之涘涘。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宛在宛在水中央水中央。宛在宛在水中坻水中坻。宛在宛在水中沚水中沚。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13、与子偕行。找不同找不同再读诗歌,探究手法再读诗歌,探究手法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泽。王于兴师,修我。王于兴师,修我矛戟矛戟,与子,与子偕作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王于兴师,修我。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戈矛,与子,与子同仇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裳。王于兴师,修我。王于兴师,修我甲兵甲兵,与子,与子偕行偕行。再读诗歌,探究手法再读诗歌,探究手法三节诗间有什么联系?三节诗间有什么联系?同袍同袍戈矛戈矛同仇同仇同泽同泽矛戟矛戟偕作偕作同裳同裳甲兵甲兵偕行偕行战服战服 战具战具 思想行为思想行为袍 泽 裳戈戈 矛矛 戟戟 重章叠句既是行动的既是行动的步步深化
14、步步深化,更是情感的更是情感的层层深入层层深入;对并肩战友如同手足的对并肩战友如同手足的深情,也是对脚下土地,深情,也是对脚下土地,对祖国的深情而对祖国的深情而“听从听从王命王命”,义无反顾地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勇往直前。同仇:共同之敌,仇恨同仇:共同之敌,仇恨偕作:同时行动做好准备偕作:同时行动做好准备偕行:一起奔赴前线偕行:一起奔赴前线与子偕行!与子偕行!与子同仇!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作!重章叠句增加诗歌的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音乐性和节奏感。反复咏唱,。反复咏唱,一唱三叹,有回环往复之美。一唱三叹,有回环往复之美。诗意(或时间,或事件)诗意(或时间,或事件)层层递进层层递进,有种
15、,有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委婉而深长的韵味,令人百转千回、回味无穷。,令人百转千回、回味无穷。反复歌咏的地方必然是其反复歌咏的地方必然是其情感最真挚、最强烈、最动人之处情感最真挚、最强烈、最动人之处。诗情层层叠加,情感层诗情层层叠加,情感层层堆叠,绵长深厚。层堆叠,绵长深厚。全诗通过全诗通过反复的咏唱反复的咏唱,表现了秦国军民团,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整诗充满了整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的气氛。同样是战争诗,击鼓和无衣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异同?三读文本,主题对比三读文本,主题对比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16、。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同样是战争诗,击鼓和无衣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异同?击鼓击鼓 无衣无衣 同仇敌忾、保家卫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乐观主义精神。国的乐观主义精神。战争的厌烦、无奈、战争的厌烦、无奈、凄苦离别之情。凄苦离别之情。诗歌产生于秦襄公七年,因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
17、,周王朝大部分国土沦陷,与周王室休戚相关的秦国亦危在旦夕。秦国军民在“王于兴师”的“战前集结号”中,一呼百应,展现出崇高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诗经诗经秦风秦风背 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三读文本,主题对比三读文本,主题对比 无衣无衣是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戎入侵的军中歌谣。诗经诗经国风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多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多是是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不义之战。难的不义之战。但但无衣无衣却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却是从当时的保家卫国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民利益的一致性而发出的讴歌正义之战讴歌正义
18、之战的激的激动人心动人心的战歌的战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响。春秋形势图同样是战争诗,击鼓和无衣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异同样是战争诗,击鼓和无衣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异同同?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我”字的反复出现,可看到征人对自我的重视,无衣中将我与王联系起来,突出了征人的自我意识征人的自我意识对战争的批判,质疑,体现了征人对个体生命价值有了自我的思考。无衣在无衣在重章叠唱重章叠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中直接表现战士们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互助的精神,表现出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同仇敌忾、舍生忘死、
19、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的勇气,其独具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的反映。主旨归纳无无 衣衣 诗经诗经秦风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 。王于兴师,修我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与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 。王于兴师,修我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与子 !岂曰无衣?与子同岂曰无衣?与子同 。王于兴师,修我王于兴师,修我 。与子。与子 !【当堂检测】1.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2.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3.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4.无衣中,描写君王要发兵了,要修理好戈矛准备战斗的句子是“,”。(1)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2)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3)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4)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