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10.95KB ,
文档编号:7385700      下载积分:6.66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738570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知识点与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知识点与测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知识点与测试卷汇编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与西晋(220280年,265316年)阶段特征(分裂,交融)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发展奠定基础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魏

2、国的建立:220年,曹丕,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2)蜀国的建立:刘备,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3)吴国的建立: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背景: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zho)发兵灭蜀(2)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西晋的灭亡(1)背景:东汉以来,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ji),氐(d),羌(qing)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3)

3、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民族内迁(1)背景: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2)影响:1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2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3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发展东晋与南朝(317420年,420589年)1.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的崛起:三国、西晋以来,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士族阶层形成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1)朝代:42

4、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2)六朝: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统称为六朝3.江南的开发(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士族专权士族又称世族,世家,巨室,门阀,指从魏晋时期到隋唐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2)表现: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十六国与北朝(304439年,386581年)

5、1.十六国时期(1)十六国: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江,合称“十六国”(2)北方的民族交融: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3)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4)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曾稍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2.北朝(1)北魏统一北方:4 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1时间:5世纪后期。2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

6、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影响: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北方政权的更替: 1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2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全面认识士族制度1.形成原因:(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特点:(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

7、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1)北方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2)交通发达推动中原与边疆往来,促进边疆发展(3)唐前期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地区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加强管理第六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朝兴亡(581618年,经5帝,享38年)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隋文帝(2)统一: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隋朝的建设唐高

8、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曌(zho)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享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李昭宗李晔唐衰宗李祝(1)广设仓库:在长安、洛阳和地方广设仓库,供应朝廷粮食、物资(2)隋炀帝的建设:1兴建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2开通大运河:利: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弊: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劳役负担,促阶级矛盾激化,开凿过程,滥用刑法引众怒推动起义爆发3.隋朝的灭亡(1)原因: 1隋炀帝(杨广)的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

9、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兴修大运河可见其有政治抱负,但在实现个人政治理想上忽略了百姓的承受能力,是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 2各地起义: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李渊起兵反隋(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618907年,经21帝,享289年)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2.“贞观之治”(1)原因:1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2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jin)(2)标志: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3.武周发展(上承贞观政启开元)(1)建立:武则天废唐称帝

10、,改国号为周(2)发展: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4.“开元盛世”(1)原因: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裁减冗员,检田括户,限制佛教,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2)标志: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5.民族交融(1)突厥(西北):1唐军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2唐太宗(李世民)被草原各族尊奉为“天可汗”3唐高宗(李治)联合回纥(h)灭西突厥4唐朝中央政权先后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5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约、葛逻禄(g lu l)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2)吐蕃(西部):政治联姻:文成公主与

11、松赞干布成婚;唐蕃会盟(3)回纥(北部):在唐军支持下,回纥起兵反抗东突厥汗国。随后回约南移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约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4)靺鞨(m h)(东北):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zu)荣为渤海郡王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背景:1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2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3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廷趋于腐败(2)概况: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1中央集权被削弱2边防空

12、虚3唐朝由盛转衰2.藩镇割据(1)形成: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3.黄巢起义(1)背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诤加剧(2)概况: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后被镇压(3)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4.五代十国(1)“五代”: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此后 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2)“十国”:与

13、“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3)后周实力增强: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唐初治世局面的形成原因及历史启示(1)形成原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唐朝结束了隋末的混乱局面,社会安定,国家统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为唐朝的南北交通奠定了基础唐初几代帝王励精图治,善于用人和纳谏,勤于政事,廉洁奉公,政治清明(2)历史启示: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14、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1)民族政策:开明进步,怀柔为主。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唐太宗被草原各族尊称为“天可汗”,各族接受唐朝的册封在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唐朝与各族通过和亲、贸易、学习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联系民族间较少战事,和平交往是主流(2)处理方式:措施灵活,方式多样,主要有:行政: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东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辖;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打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了北部边境的安定册封:封辕萎(wi)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

15、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会盟: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zho)九品中正制的评价(1)进步性: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且由于中正制为中央派出,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2)局限性:无考核标准后期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兴衰: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内容: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门阀世族的衰弱,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合社会需要(2)统治者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

16、3)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2.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择优录取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3)实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隋唐:科举制(1)形成: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作用: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

17、央集权科举制1.进步性(1)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2)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3)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2.弊端标准单一,压抑个性,忽视科技发展,严重禁锢了思想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职权:1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2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3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特点:

18、 1职责明确: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2群相制: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3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4)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省六部制1.作用:(1)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政事堂的设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三省相互监督和牵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2.特点(1)相权三分(2)职掌分

19、明(3)加强皇权(4)节制君权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租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3.唐中后期:两税法(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3)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4)内容: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20、,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2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5)影响: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2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春秋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制汉代编户齐民制度(赋税摇役制度)魏晋租调制隋唐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一条鞭法清朝地丁银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总体特点(1)征收的标准:人丁田亩,资产过渡(2)征收的方式:实物地租货币地租(3)征收的名目:繁杂简化(4)征收的时间:由不定时定时(5)农民服役:由必须服役可以代役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相权三分:

21、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诏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皇权:皇帝所颁诏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皇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

22、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注重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注重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

23、备、考试录用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条件均田制实施(国家对土地的有效控制)均田制破坏(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目的巩固统治,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帛或布叫“调”;纳绢或布代役叫“庸”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按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第八课.三国

24、至隋唐的文化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三教并立(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2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3佛教在中国盛行(2)三教开始融合:1魏晋南北朝时,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2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3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2.“三教合归儒”与三教并行政策(1)“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

25、对后世影响最大3.反佛教斗争(1)背景:1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2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概况:1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zhn)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2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4.复兴儒学(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概况: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文学艺术1.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

26、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1概况: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2代表: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2.书法艺术(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2)魏晋南北朝时期:1概况: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2代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3)隋唐时期:1特点: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2代表: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3.绘画艺术(1)魏晋南北

27、朝时期: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zhn)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2)隋唐时期:1特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2代表: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4.石窟艺术(1)背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很多(2)代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发展(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

28、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2.隋唐时期:科技成熟(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2)雕版: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4)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东传(1)高僧来华: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

29、翻译成汉文(2)西行取经:1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2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3)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2.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2)学问僧来华: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3)影响: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素养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30、,每小题3分,共60分)1.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A.羌族B.匈奴贵族C.氐族D.女真族2.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交融的过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3.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4.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

31、时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B.大运河的开通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5.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6.隋朝修建的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32、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7.据贞观政要记载:“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该记载()A.说明贞观年间百姓生活富足B.客观地反映了“贞观之治”的面貌C.为政要类文献的记载提供了范例D.反映了唐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8.下图中的内容是对唐朝某一事件的描述。该事件()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削弱了中央集权A.使李世民成为最高统治者B.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C.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D

33、.使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9.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户口”。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湖南等八道”。这表明()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B.北方人民南迁进程加快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10.有学者研究指出,汉朝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朝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A.汉朝骆驼尚未进入中原B.唐朝丝路贸易日趋繁荣C.唐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D.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明显11.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实行的察举征辟

34、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行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察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的弊端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12.唐朝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朝()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1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汉武

35、帝的内外朝制B.唐前期的三省分权C.明朝后期的内阁制D.清朝中期的军机处14.“(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高宗时“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兵、户、刑礼、枢机五房分理有关政务。据此可知,唐朝前期的“政事堂”()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B.促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15.白居易在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表明()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来源C.两税法

36、增加了政府收入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16.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然成风。这反映了()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流的局面开始出现D.玄学的形成完全脱离了儒学17.“亲亲尊尊”思想本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规定:“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这说明当时()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B.道教融合儒家、佛教思想形成完备体系C.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家的冲击D.道教借鉴儒家伦理纲常自我变革18.有学者

37、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是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现实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19.从唐朝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朝()A.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主导B.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刷业的发展D.官营雕版印刷业发达20.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到达日本首都奈良,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

38、日本又任命鉴真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材料表明()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的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振奋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

39、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摘编自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1)材料一描述的盛世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出现该盛世景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2)唐朝时,对外友好往来的活跃是其“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之一,请举两例加以说明。(6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攻进长安后“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遭到军民顽强抵抗。摘编自吴枫、陈伯岩隋唐五代史材料二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材料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

40、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材料四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南宋王应麟三字经(1)材料一中的“安史叛军”指的是哪一事件?“军民顽强抵抗”的结果如何?这一事件有何标志性影响?(3分)(2)材料二中的“藩臣”指什么?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一局面的出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的特点和影响。(4分)(3)材料三中的“黄巢”是如何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4分)(4)材料四中的“梁灭之,国乃改”指的是什么?(3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他们每

41、年需向国家缴纳粟二石,称作租;每年需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此外,按照规定,他们每年还需要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如不服徭役,丁男可以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获得免役的权力。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调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唐代赋税制度变迁材料二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杨炎变为两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传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

42、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顾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杂役仍复纷然。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16年内迁的匈奴贵族灭亡西晋,故选B项。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这实质上是封建化过程,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3、,均排除。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家之婚姻”等“必由于谱系”,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士族特权地位,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均排除。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亩产不断提升,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故选D项;孝文帝改革是在北魏时期,题干材料涉及的是东吴和南朝,排除A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南方亩产增加,与大运河开通关联不大,排除B项;C项是这种现象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5.答案:C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故选D项;题干材料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故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但无法说明水路交通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排除C项。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取给于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