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因素与设计亚洲20世纪60年代,亚洲各国中,日本在环境行为领域研究处于领先地位,7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1997年,由日本“人环境研究学会”主办,欧美,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地区的各环境行为研究协会协办的“面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在东京大学召开,反映出这一领域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从欧美与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能从事有关研究。早期引用日本的数据,1996年成立环境行为研究学会。n研究内容:1、物质环境;2、人类行为。涉及多门学科,涵盖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与设计、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
2、学等多门学科。n环境的概念: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环境心理学重点讨论人工环境,尤其是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n主要特点: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即都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础理论与内容都直截了当来源于实际研究;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纳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n与人体工程学的关系:特别紧密,内容有相当部分的重叠n区别:1、环境行为学强调意义、评价、文化与环境自己的交互关系以理解行为与物质或社会环境自己交互作用的机制并在应用过程中优化;人体工程学更强
3、调了生理学、解剖学与作业与实质环境的关系,以之说明人的能力与限度并推断出较好的设计2、从设计角度来看也有明显不同。相对而言,环境行为学有更大的抱负n马洛斯的五个需要理论:n生理需求n对食物、水、空气、住房与穿着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可不能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n安全需求n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与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除了生理需求,人们最关怀的就是这种需求。n社交需求n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与安
4、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出来了。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面两个需求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n尊重需求n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受,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依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他们关怀的是成就、名声、地位与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n自我实现需求n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欲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主要表现在工作学习与生活的追求。随着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四种需求的满足,人们开始寻找生活的乐趣与学习更多的
5、知识尽量地享受工作外的精神生活。人离不外环境,不论是工作,家庭事务依然休息,都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否则将会影响工作与休息效率与质量,影响身心健康。因此人体工程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使人与环境协调。人环 境行 为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与相应的人体效应。人体外部感受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生理与心理效应,而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我们称这种行为表现为环境行为。环境刺激需求愿望行为反应环境行为的基本模式 人类的环境行为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刺激作用,或是出于自身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所产生的。这种作用促使人类习惯、改造或创造新的环境。环境行为的特征 1
6、、客观环境。客观环境作用导致人类的各种行为,这种行为就是习惯、改造与创造新环境的活动。2、自我需求。人类的自我需求是推进环境的改变与社会发展的动力。马洛斯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4、综合作用。环境、行为与需求施加给人的往往是一种综合作用。人的行为受人的需求与环境的影响。3、环境制约。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往往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因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第一章 人的因素与设计n第一节 人、机器与环境一、人与机器 人能力的短处恰巧是机械的长处,要把人与物体结合起来,把人与机械结合起来,共同考虑设计中两者的关系二、人与环境 建
7、筑设计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建筑的形式,而更取决于使用者 由此发展出一系列关于人、物、机械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与合作,其中包括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n第二节 人体工程学一、什么是人体工程学基于理念“以人为本”国外理论人体工程学是将人类因素学知识应用 到工具、机械、系统、作业、工作与环境等的设计中去,使之安全、舒适与有效使用的一门应用科学国内理论“人-机-环境”系统中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系统中人得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n人作业者或使用者;机指机器,包括人操作与使用的一切产品与工程系统;环境指人工作与生活的环境,包括声音、照明、气温等环境因素以及社会文化n系统:人机系统
8、具有人与机器两个组成部分,通过显示器、控制器以及人得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从而完成某一个特定的生产过程n效能:人依照一定要求完成某项作业时所表现出的效率与成绩n健康:包括身心健康与安全n舒适:要使工作者、生活者与操作者觉得满意与舒适应用范围环境与建筑、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各方面n二、人体工程学的术语人机工程学、人类因素学、人因工程学、工程心理学、工效学n三、人体工程学的历史发展n四、我国的人体工程学第三节 环境行为学n一、什么是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包括那些以利用与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环境品质的研究与实践目标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
9、复杂与多样的环境问题n二、环境行为学的术语 环境心理学、人-环境关系研究、环境设计研究n三、环境行为学的历史发展n四、我国的环境行为学第四节 人的因素与设计n一、人的因素n二、人体工学与设计的关系1、为确定活动空间范围提供设计依据2、为家具设计提供依据3、为环境系统的优化提供设计依据4、使设计中考虑对事故的预防5、为重要类型的环境设计提供人体工程学理念与设计指导6、为弱势群体的环境设计提供设计依据环境行为学与设计的关系1、为不同环境中的活动功能进行分析,提出设计刚要与准则,确定设计任务书2、对正在进行中的设计进行分析,了解项目建成后对环境与视觉的冲击3、对已建成环境进行评价,了解设计的成功与失
10、败4、为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的群体的环境提供设计依据 人类有许多习惯环境的本能行为。它们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由于环境与人类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这种本能被称为人的行为习性。1.抄近路习性2.识途性3.左侧通行习性4.左转弯习性5.从众习性6.聚集效应7.人的距离保持 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妙近路的行为习性。出此在设计建筑、公园与空内环境时,要充分考虑这一习性。抄近路习性 人们在进入某场所后、如遇到危险(如火灾等)时,会寻找原路返回,这种习性称为识途性。因此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时、要尽量设在入口附近,同时要有明显的位置与方向指示标记。识途性 在人群密度较大
11、(0、3人M2以上)的室内与广场上行走的人,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这估计与人类右侧优势而保护左侧有关。这种习性关于展览厅展览陈列顺序有重要指导意义。案例:日本的行车方向左侧通行习性 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迹能够显示这一习性。并有学者研究发现向左转弯的所要时间比同样条件下的右向转弯的时间短。特别多运动场(如跑道、棒球、滑冰等)都是左向回转(逆时针方向)的,有学者认为左侧通行可使人体主要器官心脏靠向建筑物,有力的右手向外,在生理上、心理上比较稳妥的解释。这种习性关于建筑与室内通道、避难通道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左转弯习性由左前方由正面由右前方总计左侧呆
12、立不动右侧19、03、011、315、610、57、316、17、39、950、720、828、5静立时躲避方向的特点 人体重心偏右,站立时略向左倾,而且右手右脚比较有力,容易向左侧移动。假如在室内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总是有一部分人会首先采取避难行动,这时周围的人往往会跟着这些人朝个方向行动,这就是大众作用。因此,室内避难疏散口的设计、诱导特别重要。从众习性 许多学科研究了人群密度与步行速度的关系,发现当人群密度超过1、2人/M2时,步行速度会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假如滞留时间过长,就会逐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在设计室内通道时,一定要预测人
13、群密度。设计合理的通道空间,尽量防止滞留现象发生。聚集效应人的距离保持 人类的个人空间 动物的领地1、能够随身携带2、有肉眼看不见的界限3、以身体为中心4、对侵入行为进行躲避或抗议1、地点比较固定2、界限处有标记(粪便、尿液等)3、以家族为中心4、与入侵行为斗争或逃避人类的与“领土”有关的距离有以下四种1.亲密距离2.个人距离3.社会距离4.公众距离接近状态:指亲密者之间发生的爱护、安慰、保护、接触、交流的距离,此时身体接触,气味相透;视觉过近,反而分辨不清。亲密距离:指与他人身体紧密接近的距离正常状态:(1545厘米),头脚部互不相碰,但手能相握或抚触对方。在各种文化背景中,这一正常距离是不
14、同的。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时会有较强烈反应。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厘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味、体温不能感受,谈话声音为中等响度。个人距离:指个人与他人间弹性距离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一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能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可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接着工作也可不能感到不安或干扰,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公众距离:指
15、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接近态约360750厘米,此时须提高声音说话,能看清对方的活动。正常态7、5米以上,这个距离已分不清表情、声音的细致部分,为了吸引公众注意,要用夸张的手势、表情与大声疾呼,此时交流思想主要靠身体姿势而不是语言。习惯是人长期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语言、行动与生活方式。习惯分个人习惯与群体习惯,群体习惯是指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部,人们所形成的共同习惯。习 惯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的人,常对工器具的操作方向(前后、上下、左右、顺时针与逆时针等)有着共同认识,并在实际中形成了共同一致的习惯。这类群体习惯有的是世界各地相同的,也有的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不同的。绝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操
16、作工具与做各种用力的动作。他们的右手比较灵活而且有力,因此对惯用右手的人来说,右手也叫优势手。但在人群中也有5%6%的人惯用左手(儿童时期约有25%人惯用左手)操作与做各种用力的动作,其左手就成为优势手。至于下肢,绝大多数人也是惯用右脚,因此机械的主要脚踏控制器,一般也放在机械的右侧下方。惯用一侧人的行为模式人的行为模式就是将人类行为习性、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的行为规律。再现模式通过观察分析已建成空间里人的行为,尽估计真实地描绘与再现空间中人的行为的一种模式。用于评价已建造空间的合理性。从而进一步改变空间的属性,使之趋于更加合理。行为模式的分类计划模式依照空间设计的内容,将人在其中估计出现的行为状态表现出来。主要用于分析评价将要建造的空间。般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属于这一种模式。预测模式预测模式就是将预测实施的空间状态表现出来,分析人在该空间中行为表现的估计性与合理性。我们从事的可行性方案设计主要属于这种模式。感谢您的聆听!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