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刷题练习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如果说历史不会遵循稳定的法则,我们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那为什么还要研究历史?我们常常以为,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预测未来:气象学者要预测明天是晴还是雨,经济学家要判断货币贬值是否会避免或造成经济危机,好医生能判断化疗或放疗能否治愈肺癌。同样,我们也希望历史学家去审视前人不的行为,以便让我们善则从之、恶则改之。但实际情况几乎永远不是这样,原因就在于现在和过去有天壤之别。虽然历史学家偶尔也会提出预测,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
2、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处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实中,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制约,也由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管理。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但我们忘了世界是由一连此串的意外事件创造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该如何选择,但至少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那些希望改变世界的举动,常常发端于改写历史,从而使得人们能够重新想象未来。
3、新的历史会告诉他们:“现在的状况既非自然而然,也不会永恒变。过去曾经是另一个样子,只是有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才创造出现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只要我们采取明智的行动,就能改变并创造出更好的世界。”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者才要讲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女权主义者才要研究父权社会的形成,非洲裔美国人才要永远记住奴隶贸易的恐怖。他们的目的不是要延续过去,而是要从过去中解放出来。发生在大规模社会革命中的事,同样也会发生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中。一对年轻夫妇正在为自己盖一个新家,他们要求设计师在前院设计一块漂亮的草坪。为什么想要一块草坪?他们或许会说:“因为草坪很漂亮啊。”但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这件事背后也有历史原
4、因。在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并不会在洞穴入口处种草。就是参观雅典卫城、罗马卡托皮林神殿山、耶路撒冷犹太圣殿或北京紫禁城,也都没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欢迎访客。这种在私人住宅和公共建筑前设置一片草坪的想法,诞生于中世纪晚期英法两国贵族的城堡。到了现代早期,这个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成了贵族的标志。想要有一片漂亮的草坪,除了要有地,还得付出许多心力,特别是以前可没有自动洒水装置和割草机。而到头来,草坪并不会产生任何价值,甚至不能放牛羊进去吃草,否则就可能被啃秃踩坏。贫穷的农民负担不起,绝不可能把宝贵的土地或时间浪费在草坪上。于是,城堡入口处那片完美的草地,就成了无人能造假的身份象征。就算到了现代晚期,新掌权
5、的总统和总理还是保留了设置草坪的传统。从国会、最高法院、总统官邸到其他公共建筑,就这么用一片又一片平整的绿地宣告着自己的权力。同时,草坪也征服了体育界。几千年来,从冰面到沙漠,人类的运动几乎用过所有可能想象到的地表。但在过去这两个世纪,足球或网球非常重要的比赛,用的都是草地。当然,这是在你有钱的前提下。于是,草坪在人们心中成了政治权力、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这也就难怪到了19世纪,新兴中产阶级对草坪也是热烈欢迎。一开始,只有银行家、律师和企业家能够负担得起在自己的私人住所布置这样的奢侈品。等到工业革命使中产阶级扩大,并发明了割草机、自动洒水装置,数百万家庭忽然也负担得起,能够在自家门口种上
6、一片草坪。于是在美国市郊,平整漂亮的草坪也从富人阶级的奢侈品转为中产阶级的必需品。对草坪的狂热不只出现在欧洲和美国。全球民众看到草坪,都会联想到权力、金钱和威望。于是,草坪传播得既远且广,现在甚至征服了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卡塔尔最近新建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侧面有着大片草坪,很容易让人想起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博物馆由一家美国公司设计并建造,草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而且是在阿拉伯沙漠之中,每天需要惊人的淡水量,才能维持翠绿。要不是因为那些白色长袍和黑色头巾,还真有可能误以为身处美国中西部,而不是中东地区。了解了草坪的简短历史,如果现在要设计梦想中的房子,你可能就会再想想究竟要不要有草坪。当然,你还是
7、可以想要有片草坪。然而,你也可以选择甩掉这些欧洲公爵、大资本家给你造成的文化负担,换成日式的枯山水,甚至是自己来点儿全新创造。这正是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要将自己从过去中释放出来,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当然,我们仍不免受到过去的影响,所以永远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自由;然而,部分自由总比全无自由要好得多。(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林俊宏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和意外事件的接连发生,使历史学家很难找到稳定的法则并借此准确预测未来的走向。B.马克思主义者、女权主义者、非洲裔美国人都不回避了解历史,并希望通过采取
8、明智的行动来改变世界。C.草坪自出现以来就是贵族的标志,是政治权力、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且这一传统不仅局限在欧美地区。D.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日常生活琐事的背后往往有其历史渊源,了解它们的历史,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多选择。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历史学家和其他一些领域的学者一样都可以提出预测,但二者研究的主要目的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B.“理所当然”“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表明人们认为自己在实中会受到制约,而作者认为研究历史有助于摆脱这一处境。C.草坪越广阔,修整越完美,就意味着投入的成本越高,所以公共建筑前设置的草坪比私人住所布置的
9、草坪需花费更高成本。D.研究草坪的简短历史还能发现,历史上难有绝对的平等,存在着贫富差异,但我们有权对与草坪有关的“文化负担”说“不”。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A.一些历史学家通过研究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使用的骑兵战策略,希望在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时能够使用这些策略。B.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新发现的历史事实进行深入研究,修改了共产党宣言的个别论点,更好地指导了解放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C.就算到今天,非重要庆典时间,有些宫殿、政府建筑和公共场所前,还是会出现一则措辞严厉的告示,警示众人“不得践踏草坪”。D.巴西被誉为“足球王国”,里约热内卢贫民区的孩子在沙土
10、地上踢着临时替代的球,富人的儿子们则是在精心维护的草坪上踢球玩耍。4三段论是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的一种演绎推理方式。请提取第七段画线句子的相关信息,把所给三段论补充完整。(4分)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阐述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目的?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求达不求闻”,是孔子赞赏的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其间也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论语载,子张问孔子,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达”呢?孔子反问子张;你所问的“达”何所指呢?子张说:我所理解的“达”,是知名于国家,知名于乡邦。孔子说:这是“闻”啊,哪里是“达”
11、?孔子强调,“达”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而“闻”则与此大相径庭,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闻”指社会知晓度,而“达”则指“质直好义”,包含道德的成熟和品格的完善之意。诚如朱熹所注:“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显然,“达”是向内的,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与“成人”。故朱熹又说,“达”要“主忠信”,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与此相对,“闻”则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达”与“闻”不同,故孔子舍“闻”而取“达”。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不要担心、顾虑不被人知,更不
12、应焦虑自己的名声不足。显然在孔子看来,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也是内向务实的,故无意于外在的虚名。因此,孔子特别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君子还应言实相符,言而过其行,在君子那里是可耻的,要做到言出有物,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说,说过的事情则必须做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所谓“无所苟”,意即力戒虚浮,更拒绝为了所谓“闻”而虚张其词,夸诞其语。孔子之所以强调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辑上与他倡导的君子“为己之学”密切相关。“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上述语境中,“为己”即实事实做,治学是为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进步,而“为人”,则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即只意在邀誉而已。孔
13、子借古讽今,欣赏“为己”,鄙薄“为人”,而前者是“君子”应有的品性,后者则是“小人”的机巧和敷衍,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所谓“求诸已”,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意味着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这种追求不是被迫或受利禄诱惑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其次,“求诸已”意味着乐观进取,“为己”之学不在博取外在的名声或功利,而专注于“闻道”和“怀德”,寄意于“为圣成贤”,故洋溢着向上向善的追求,它是充实而快乐的。再次,“求诸己”还意味着严于律已,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俯仰迎合、弄虚作假。因为,君子“求达”而学在“为已”,必然要求内在的真实和诚实,即“吾日三省吾身
14、”,在自我检视与反思中,严于律己。不论身处何种境况,“求达”的君子,会自觉为仁,并以此为信念,不在意浮名虚誉,永远做个真诚、纯粹的人。(摘自胡发贵君子“求达不求闻”)材料二: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自我主义并
15、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仲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已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展,居是所,而众里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孔子并不像耶稣,耶稣是有超于个人的团体的,他有他的天国,所以他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
16、出发的。孔子呢?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是差序层次,孔子是决不放松的。孔子并不像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情境,他把这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他不像耶稣或中国的墨翟,一放不能收。(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求达不求闻”是孔子所认可的立身行事准则,也符合孔子对君子品性与特质的期许和要求。B.“闻”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因此求“闻”之人必定致力于虚无的、外在的装扮,表里不一。C.在孔子看来,实事实做是君子应当拥有的品性,为了求取声誉而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则是小人的机巧。D.君子虽“求达”
17、,但学在“为己”,他们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虚荣的牵制下弄虚作假。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开门见山,开篇直接提出节选文段的中心论点“君子求达不求闻”,总领全文。B.材料一主要从闻与达的内涵以及君子为何求达两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C.材料二第一段运用对比的手法,旨在论证中国传统思想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自我主义。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比喻论证的方法,增强论证说服力。3.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B.“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
18、也)C.“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D.“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4.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如何立身行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分析。(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作用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二者的差别。(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小题。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
19、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
20、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
21、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逐渐都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
22、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 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 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
23、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辈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
24、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自信,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不仅会上演历史悲剧, 而且还不可能发展起来。 B.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不朽的文艺巨匠,他们创作的文艺作品,都反映了中国人 民的创造成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C.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在新时 期30年中,逐渐向传统文化回归。 D.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
25、的再认同,是作家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意味着他们曾与这些传统有过疏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己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 B当代文学更加重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并催生了许多向经典致敬的作品。 C从平凡的世界黄河东流去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长存的。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二者论述的重心相同。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唐代白居易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6、”。 C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D.伏尔泰根据元朝纪君祥赵氏孤儿撰写五幕剧中国孤儿。4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 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 (4分)5新时期,中国作家如何才能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看法。(4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围绕太阳、地球、月球等星象运动位置、轨迹的相对变化,古人通过对阴阳两气变化的细致观察与深入研究,总结出中华历法,并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哲学和生命哲学。中国文化的
27、宇宙观讲究阴阳两气,讲究它们的变化、它们的平衡、它们的和谐。“气”与“阴阳”,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贯穿二十四节气的主线,正是阴阳两气的变化。要充分了解中国文化“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点,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最好的入口。而要真正把握二十四节气所饱含的中国智慧,非得进入七十二候的肌理不可。五天一候,一候一变,三候为一节气,六节气为一季,四季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其中,有亘古不变的宇宙天象,有应时而变的物候现象,有自然万物的交叠更替,宏大与精微极其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展现出天地之气和生命万物的规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对一个又一个的5天不以为意,其实在这5天时间里,天地之气
28、变化巨大。所以在体验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时候,就是要走在泥土地里“接地气”,感受阴阳两气的变化。大寒节气走在北京郊区大地,突然一下觉得脚底的土开始有点变软,这是在阴气最盛之时,地底下的阳气开始冒出来,和空中的阴气进行平衡。随着立春的到来,太阳黄经至315度,会感受到阳气渐渐过了脚踝,草慢慢复苏。随着阳气过了小腿,春分节气草就绿了;阳气到了腰间,冬衣也就脱掉了,这是春天的景象。当到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时,北京的牡丹仙子又回人间怒放。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循着阴阳两气变化而形成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与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中医学、哲学、民俗、宗教、道德伦理的关系密不可分,几千年来
29、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传统农耕时代发挥了指引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今天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我们日用而不觉的许多价值观念都蕴含其中。当我们深入每一个节气、每一个候的更替之中,细致触摸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永恒魅力,以新的文化使命来思考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新价值时,就会领悟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蕴含的宇宙观、世界观、生命观。这对于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应当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内容。我们从每一个节气和物候现象都可以得出关于“天、地、人”的感悟。比如芒种节气,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节气的15天里,初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这三个物候,一个是
30、螳螂,另两个是小鸟,都是小动物,其在此时所呈现的生命状态均和阴气的初生有关。芒种节气为仲夏,阳气渐至极,阴气也悄悄地滋生,螳螂是喜阴之物,所以上年深秋产的卵破壳生出小螳螂,此为初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鵙即是伯劳鸟,也喜阴,开始出现在枝头,感阴而鸣。到了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专门学别的鸟儿鸣叫,叫得特别好听,这时却沉默了,因为它喜阳,觉到阴气的出现就不叫了。从这三个物候现象里,我们时刻可以观察到阴阳两气变化里边所产生的生命感,追求阴阳两气的平衡,追求万物的平等,强者向弱者倾斜,不管是在谷雨盛放的牡丹,还是在大雪节气顽强挺出小芽的荔草,都是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而农人在芒种节气的状态则是“三忙”,忙
31、着收、忙着种、忙着管。北方收麦子,南方种水稻,田间还有一些农作物需要管理,“三夏三忙”是一年里最忙的一个景象。“三忙”是遵循天道而为,农人不能不抓紧时间,并且是分秒必争,不然就没有收成。此时我们从中就会有所感悟。比如说一个人的人生,一寸光阴一寸金,耽误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下什么样的果子。种上以后,还要勤管理,除草,施肥。人生亦如此,我们需要学习好的思想,就跟施肥一样;要把我们的缺点改掉,也跟除草一样,其实人生也是一门管理学。那么种下什么样的文化基因,也会结什么样的文化果实。真正的优秀文化要提倡去掉“我”字,去掉与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相冲突的偏狭与执念。以此观
32、之,我们更加自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利他精神。中国本土的道家文化,提倡走进大自然,从天地造化中感悟“忘我”;中国佛学经典,讲究“无我”的精神境界;儒家文化,更是明确告诉人们要克制贪念,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义”“四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引导我们,教我们应该怎么样做人,怎么样管理自己。种下善因,才能收获善果。所以,从芒种节气的三个物候里,我们感悟阴阳两气平衡的宇宙观,从“三夏三忙”的生命管理中,悟道人类在求得快乐与幸福的同时,要遵循天道,习得真、善、美。(摘编自徐冬冬以艺术的形式开掘中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二十四节气的形
33、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既是星象运动的变化体现,也是时间哲学的思考。B若对阴阳两气变化、平衡等规律无从了解,那么对中国文化和二十四节气研究就难切入。C二十四节气文化意蕴摒弃了个人私念、偏执与狭隘,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价值内容。D第二段中的“不以为意”指人们对日复一日的生活习以为常而忽略了天地万物变化脉络。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寒时阴气最盛,而阳气也开始复苏,冰冻的土地可能会有些许变软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阴阳两气变化的外在反映。B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仅对农业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与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宗教伦理等有密不可分的关联。C阴阳两气变化产生的生命感并不能
34、直接让人感受到,它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初候螳螂生、伯劳感阴而鸣等物候才能体会。,D芒种时,北方收麦而南方种稻,农人们忙种忙收,这既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阴阳平衡宇宙观的具体体现。3下列谚语最能体现“二十四节气能指引农人农业生产”观点的一项是( )(3分)A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B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C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D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生命观”。(4分)5“小满”是“芒种”前一个节气,“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得盈满乃阳气极致所使然,阳气极,火气旺。小满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
35、死,三候麦秋至。阅读三四段,请从阴阳角度分析出现“小满三候”现象的原因,以及有“小满”而未有“大满”的智慧。(6分)_(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据我看来,如果不纠正这类缺点,就无法使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就无法使我们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首先来说研究现状。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
36、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其次来说研究历史。虽则有少数党员和少数党的同情者曾经进行了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组织地进行过。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其次说到学习国际的革
37、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
38、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
39、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
40、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
41、,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篇明确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如果不纠正,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这交代了改造我们学习的原因。B材料一谈了三个方面缺点,是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这与材料二“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说法相契合。C材料二指出思想是客观外界现象反映到人头脑中的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产生一个飞跃后形成的理性认识。D材料二指出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42、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在论述研究现状和研究历史时,认为二者都缺乏研究的浓厚空气,致使我们对研究的内容一知半解甚至漆黑一团。B材料一认为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不能片面地引用个别词句,而要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分析中国的问题。C材料二开篇就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所以在实践中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思想,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思想。D材料二认为我们应当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才能更好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义务,这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是有益的。3下列选项,不适合
43、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朱子语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B墨子修身: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C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D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4分)5作者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请举例分析。(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都有地地道道的中国味,赵树理的“山药蛋味”和汪曾祺的“高邮味”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考察赵、汪作品两种中国味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发掘它们的文化
44、底蕴,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赵树理由于从小受民间故事、鼓词等中国俗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以“俗”为主的大众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趣味,而且在创作理念上又承诺毕生做“地摊文学家”为农民写作,从而使作品的艺术结构形式具有一个突出特点:故事化。而汪曾祺则与之恰好相反,他的小说的结构形式是散文化,他指出:“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这样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使他的小说更接近于散文,或者说是一种介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新品种。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上的这种现实主义的美学主张,与他受到了中国雅文化中庄子散文的影响,接受了鲁迅、契诃夫等大师的美学主张直接关联
45、。赵小说的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小说故事性强,甚至故事套故事,有悬念,一个故事套一个故事地写下去,脉络格外分明。为此,常用保留关节的方法,按下一个故事暂不表另起一个头绪,使用“扣子”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非一口气卒读不可。而汪的小说结构与赵的相反,简直与散文区别不大,完全是散文化的结构。他很重视小说的气氛,并认为只要写出了气氛可以不讲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不必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汪小说散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转折自然、形散神不散。以入千岁为例,开头先写米店老板“八千岁”,再由此引出一系列人物,令人感到峰回路转扑朔迷离,转来转去最后又回到“八千岁”身上来了,而那些迭次出现的各种人物,又无一不与写好“八
46、千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样既显得异峰迭起,又环环相扣,既舒展散漫,又转折自然有致。赵、汪二位刻画人物的方法也大不一样。赵的作品适应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总是像评书体小说那样,把人物放到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发展中去,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也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汪写人的方法与赵殊异。首先他从中国古典小说以及鲁迅、契诃夫特别是沈从文等大师处悟到了白描手法和捕捉生活中往往被人忽略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生活细节的真谛,又把这与汉乐府民歌中喜用的烘托手法进行综合,形成他惯用的“白描烘托”的艺术手法,用以给人物状貌传神。赵、汪二位作品的审美特征都是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审美趣味的,但审美特色迥
47、然殊异,赵作品的底蕴以俗文化为主,呈现出以“俗”为主的入俗美的审美特色,汪作品的底蕴以雅文化为主,呈现出以“雅”为主的素朴美的审美特色。所谓入俗美是指那些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符合大众审美趣味、采用本民族通俗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品质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感形态。入俗美的第一要素是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土味的人物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在群众口头上的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是构成赵作品入俗美的又一要素。写“大团圆”也是入俗美的重要内容。登记等赵树理的一批写婚恋的小说,大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总之,赵树理作品的主要审美特征是入俗美。这种入俗美既渗透了中国俗文化、太行山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地理文化的细胞,又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从而形成一种“山药蛋味”。汪曾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素朴美,是一种自然、本色的审美形态。素朴美是一种自然本色、不假雕琢的天然美。汪曾祺作品的每一个细胞都渗透了素朴美。他的作品不写剧烈的矛盾冲突,甚至不用典型化的方法,人物着色浅淡,一切是那么恬淡、素朴、顺乎自然,笔墨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毫无匠气。和谐,这是汪作品素朴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