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第第5课课七律长征第一课时谈话、图片导入谈话、图片导入 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介绍作者介绍作者 毛泽东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文集等。1934年10月,第五
2、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14个省,翻越个省,翻越1818座大山,跨过座大山,跨过2424条大河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
3、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的相关资料长征的相关资料长征长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一首诗有八小句,每句七个字。律诗的格律较严,字的首诗有八小句,每句七个字。律诗的格律较严,字的平仄也有规定平仄也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诗中四大句也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按照规定,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了解诗体了解诗体七律七律长征长征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岷山 大渡桥 腾细浪 认识词语认识词语远征:远征:行走远路。本课指二万五千里长征。只等闲:只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本文指红军把历经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逶迤:
4、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磅礴: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云崖: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暖:温暖的感受(巧渡金沙江后愉悦的心情)。寒:寒:寒意(暗示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词语解释词语解释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图片是视频缩略图,如需使用此资源,请参考“【情境课文】七律长征(诵读版)”。红军长征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
5、得了胜利。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勇顽强。具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精神。初读课文后,红军战士给你留下的怎样的印象?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全诗大意:全诗大意:
6、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一层(首联,第一句):总述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思考: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什么联系。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层(颔联和颈联,第二、三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上一层的内容。第三层(尾联,第四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喜悦的心情。总结提高总结提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我们在课堂上的共同学习,大家掌握了诗歌七律长征的诗歌大意、划清了诗歌层次,同时对长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去回顾长征中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布置作业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