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班级_ 姓名_学习目标1了解“铭”的相关文体知识。2掌握陋室铭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3理解陋室铭的中心思想,分析托物言志的手法在陋室铭中的应用。课堂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和州(今属安
2、徽)刺史。直到文宗大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2了解写作背景。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因此,他写下此文,写“陋室”来表现他对那些人的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也反映了他的一种消极情绪。3知识链接。铭铭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
3、时用于警戒勉励;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是一样的:押韵,简约,开阔,优美。这里只说前一类。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为题,并且把铭文刻在这些器物上。也可以就某名山大川或建筑物为题,立石勒铭。器物之铭开始也用以颂扬功德,如扬雄的鼎铭等,但后来主要是记物寓意,形容该物的某方面特征以比况人事,用以劝勉警诫。而劝诫的对象,主要是作者自己。也有请人作铭的,如苏轼的徐州莲华漏铭就是受“莲华漏”的制作者之请而作。刘禹锡的陋室铭别具一格,虽以建筑(自己的住室)名题,但是用意、内容与器物之铭相近,是用来自述其志的。
4、山川之铭,内容多为纪功颂美、劝勉世人。二、合作探究1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1)听陋室铭的范读音频,把握停顿,读准节奏。(2)自由朗读陋室铭,将课文读通读顺。2疏通文意。(1)理解陋室铭中的重难点词语,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2)再读课文,两人合作,借助注释和归纳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陋室铭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哪几层?每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理解课文中心思想。(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陋室不陋?请结合具体句子简要分析。(先找出能体现陋室特点的句子,然后根据句意分析陋室不陋的原因。)(2)课文写的是作者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还要
5、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与作者的陋室有什么相同点?回顾过去学过的课文,想一想有没有类似的写法。)(3)课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先根据注释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意思,然后联系作者的陋室的特点分析引用这句话的深意。)5赏析语言。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个句子。6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托何物,言何志”。)补充材料: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本课小结课后任务1朗读并背诵陋室铭。2对于刘禹锡在陋室铭这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有的人认为值得提倡,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应该追求高雅情趣;但也有人认为不应提倡,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没有与时俱进,缺少担当精神。你同意哪种看法?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