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第1课时)班级_ 姓名_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关雎,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3把握关雎内在的情韵。课前学习任务搜集古代描写爱情的诗句。课堂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1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_篇。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作诗,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经考定,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它是西周初年的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
2、以后。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还有几篇是叙述周室祖先的事迹和武功的,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也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2关于“诗六义”说。“诗六义”的说法,是诗大序(又叫毛诗序)最先提出来的。这个
3、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的,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的高度概括。诗的分类:_、_、_。诗的表现方法:赋、比、兴。二、合作探究1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主要内容。(1)听关雎范读音频,注意语气语调,感受节奏和韵律美。留意诗歌的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在教材中做好标记。(2)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2了解关雎语言形式上的特点,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诗歌的情韵。(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概括出诗歌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先自行说出诗歌大意,之后在小组内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在班级展示。)(2)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从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的角度考虑。再从诗歌中找出其他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3)反复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形式特点。(了解重章叠句的用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本课小结课后任务1背诵关雎。2想象诗歌关雎中的画面,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并用“_图”的形式命名。示例:雎鸠和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