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46.92KB ,
文档编号:752798      下载积分:8.8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752798.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精选精练(附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精选精练(附答案解析).docx

1、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精选精练 散文阅读精选精练散文阅读精选精练 散文阅读散文阅读( (一一) ) 一、(2020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戈 壁 绝 尘 严风华 在山水秀丽的南方,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戈壁是什么样子。 当我飞临甘肃的上空,从飞机舷窗往下一看,立即目瞪口呆。 飞机下面全是山,是我从没见过的如此辽阔无边、连绵成片的群山。但山山皆秃,没有林 木遮掩,没有河水流淌,仿佛一群肌肉发达的或蹲或卧的虎豹全都被扒光了皮毛,光着身子任 由太阳炙烤,而导致皮肤干裂,变得全身灰黄,毫无光泽和血色。 噢,大西北,裸露的大西北,灰黄的大西北。 落到地面,

2、戈壁滩的苍茫赫然入目,我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目瞪口呆了。 四周环顾,没有人影。天和地之间,是一条平直的线。遍地里,每一颗沙砾、石块,每一堆 沙土、乱石,每一条干枝、枯草,忽然都活了起来,仿佛就是词典里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 的词,一个个都代表着孤寂、干渴、饥饿、迷失、慌乱、恐惧、死亡这样的词义。捡起来读, 心会发毛,手脚颤栗。 我知道我来到了曾经的古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最早是 1877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 霍芬命名的。想必当年肯定是一条充满灵性充满浪漫的路吧,常常是驼队不断,马蹄声脆,绸 缎拖地,五彩缤纷,轻柔而曼妙。 也许我站立的地方,就曾经有驼队小憩过。 夜色里,篝火灿烂, 奶茶飘香,烤肉诱

3、人,说不定地面上还残存着当年的残骨或木炭。 望茫茫旷野,已经看不出半点当年的喧嚣,看不出轻柔而曼妙的景况。一种苍凉的气息如 同空气一样,弥漫在戈壁的地面和上空。当我被戈壁的苍凉淹没了全身之后,很快就对这片辽 阔的苍凉产生了敬意。 我听到了脚步声,一阵一阵的,由远及近。西汉的张骞,第一个穿过了西域的苍凉。 建元三年,张骞告别汉武帝,率随从百人,首次出使西域。张骞的队伍,一字排开,夹杂着马 蹄声、驼铃声和人的脚步声,一路浩荡,经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让这不曾出现过人烟的戈 壁第一次留下了一串串人的脚印。元狩四年,张骞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张骞几经周折,前后 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用脚步打通了中原通

4、往西域的孔道,丈量出了一条惠泽四方的丝绸 之路。 张骞无疑成了功臣,名垂青史。但两千年了,丝绸之路的砾石、风沙早已把张骞的脚印埋 没得毫无踪影。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 茫里。 很幸运,在这条古道上,在这一片荒漠里,有一些事物竟能经受住风沙的冲刷,留下了足迹。 玉门关玉树临风,最为坚贞和强悍,这是我的戈壁之旅最强烈的印象。 玉门关是汉武帝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于公元前 121107 年间下令修建的。 这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周边无一建筑,唯见茫茫沙砾,空旷无人。尽管日月侵蚀,已经显出破 败,但它那种孤傲和霸气,依然镶嵌于城墙中,岿然不动。唐边塞

5、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 军歌:“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那时,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 想见。 但今天它难免寂寞了。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它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 为后人努力地与日渐一日的衰败和冷清抗争。 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但因为有这么一些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自张骞 之后,穿越过戈壁滩、大沙漠的人,还有大司马霍去病,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西域行军司马班 超,高僧法显、唐玄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然还有许多的无法记入史册的无名小卒。 他们当中,有的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守护者,也有一些掠夺者、破坏者。正因为有了这些人, 丝绸之路才有了悲喜交加的历史。 但一

6、切都归为苍凉。那些人来时,步履匆匆,搅得沙飞石走,尘烟骤起。但时间一长,尘埃 终要落地。后来者,看着前人留下的废墟,一番唏嘘之后,却找不到他们的脚步了。谁都是戈 壁的过客。我长久地站在那儿,感受着那一片苍茫,渐渐又被苍凉淹没。戈壁如果没有丝绸之 路贯穿,那只是一片荒漠;丝绸之路要是没有那一群人走过,那条路就必然寂寞;那一群人如 果没有留下悲喜,那就没有了苍凉;人要是没有经历苍凉,那就是苍白。 苍凉是戈壁的神。 (节选自2011 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戈壁的“苍凉”贯穿全文,写出了作者在戈壁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7、文脉清晰,形散而 神不散。 B.“挣扎着跳出来后散落一地的词”比喻戈壁的沙石草枝等,形象写出作者初到戈壁时恐惧 绝望的心情。 C.文章运用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戈壁之景,作者对戈壁的深沉感慨借此表达得淋 漓尽致。 D.文章结尾寥寥数字将戈壁最突出的特征凝练写出,收束有力,词简意丰,含义隽永,堪称画 龙点睛之笔。 【解析】选 B。B 项“绝望”不恰当,作者没有绝望的感情,只是震惊。 2.文章使用张骞出使西域和汉武帝修建玉门关等大量史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答:_ _ _ 答案:这些史料体现了戈壁曾经的热闹繁华,与如今的衰败冷清形成对比,突出丝绸之路的 昔盛今衰。(2

8、分) 表达作者对丝绸之路悠久历史和曾经创造的辉煌成就的敬意和礼赞,以及对如今沧桑 巨变的惋惜和感慨。(2 分) 运用大量的史料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化底蕴。(2 分) 3.题目“戈壁绝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答:_ _ _ 答案:茫茫戈壁已不再是商品运输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已经消失。(2 分) 丝绸之路上悲喜交加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都归于沉寂。(2 分) 表达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繁华不再的深沉慨叹和无限惋惜之情。(2 分) 二、(2020长春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长 毋 相 忘 我有一个学生,她先到澳洲,后到英国,如今暂时栖

9、泊在加拿大。漂泊的成果是英语说得 像流水一样畅快,举止温柔舒曼,很有些欧美气味。可是这些年,总是会在假日里到唐人街去 买些字帖、笔墨。她的才华并不在把笔挥毫上,她只是喜欢字帖里古典的气息。 我想起秦汉瓦当、竹简上让人心跳不已的四个字“长毋相忘”。这是怎样的一种 割舍不断的情怀啊! 有时我总是想,一个人的信念被遏止,譬如不让我纵笔泼墨,沉醉于这千年的回声里,日 子将是何等昏暗,有时候出长差,宾馆舒适的环境只能看看电视,我明显地感到擅长提按的手 指变得荒疏了。这使我生出几许恐慌来。可以消遣的娱乐场所无处不在,却从来没有一处摆 上文房四宝,让这些痴迷于翰墨的游子放牧心灵。于是时间一长,心结就纷乱,惶

10、惶然急着赶 回,步入书斋,倒上一缸子墨汁,拈起那杆已经枯干多日的羊毫,痛快淋漓地埋头狂写,不知今 夕何夕。 在都市,每到周末,总会看到不少家长载着小孩,背着琴袋、画夹,提着笔墨、颜料,去学 手艺。而我没有兴致教这些孩童,他们的监护人总是希望早日学成,眼神里闪烁着催促之光。 他们没有耐心通过逝去的古代名家的遗留笔墨,回归到遥远而又寂寞的意境中。我只想循着 自己的思路,培养一种兴趣,让其随时日推移而长,顺其自然地延伸,如听松风天籁,如观山光 水色,这就是艺术生命的自然律。我听过击壤歌,见过那些带着泥巴气味的乡村人,他们 该播种时播种,该收割时收割,该耐心等待时则和土地上的植物同在岁月中不急不躁地守

11、望。 他们面对好年成不喜,面对坏年成不忧。在他们看来,有了好的光景也必然有不好的年成,五 个指头伸直了还不一般齐呢。那么,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去吧。他们心目中没有搏一把就走 的怪念头,他们缠系着最久远的亲情:人与土地长毋相忘。 再回到艺术的话题上来吧。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古典艺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今人 所把握呢?人总是希望一生更多地拥有,只是,不经磨难而拥有,则多半易逝。有几次我走进北 方几家大的书画社,看到了名人之后的丹青,笔墨太平庸了,却在落款处都标明与祖上的亲缘。 这是何等的笨拙呢。在我的印象中,父子同嗜一艺,子跃居其父之上的终归是少而又少。王献 之着实是好样的,算是走出了其父的影子,而

12、后来的欧阳通之于欧阳询、苏过之于苏轼、米友 仁之于米芾,大都在前辈荫底下讨生活。他们缺乏筚路蓝缕的拓跋精神,屋下架屋床上叠床, 大气象萎落成了小格局。 有一些质量充实的生命,到最后离去,不为我们琢磨,真是很难很难。这对于人们追逐时 尚的天性来说,未免是一种悖反。时尚的追逐,显然容易多了,这支有声有色的队伍始终是以 狂欢的状态行进的。而人,难以破开迷雾飞升。苏东坡活了大半辈子,最有价值的就是悟出了 这个道理。远离,是对古典更真切的亲和,相对的控制力量被摆脱,那种支配艺术的利益、欲 望会相应地远去,守护精神家园的愿望会愈发坚韧起来。曾经有几次,在偏僻的乡村,我看到 了出手不凡的墨迹,贴在破旧的祠堂

13、的柱子上。书写者远离文化中心,远离都市名人,却凭着 由衷的喜欢,常常是晚饭毕,推来几张旧报纸垫着,再放上一张毛边纸,不计新墨宿墨,不择笔 尖笔秃,畅畅快快地写去。不知不觉,平平淡淡地萦回着田园牧歌。 那些湿漉漉的古典情绪,期待着梳理和归位,还有些在喧闹的季节里走失了,需要找寻。 青年时代的热烈和自信,也掺和着目空古人睥睨古典,似乎古人的笔墨也没有那般神奇。如今 我们知道穿过古典的皮表很难,更不消说在古典的内核漫游了。我们为自己找到了理由,爱归 咎于外界的诱惑呀,困扰呀,是它们使我们的精神锋芒如此疲软。如果从个体生命来剖析,我 只能固执地认为,是元气流失了。人身上原来充足的精气神,漫漫旅程上,这

14、儿滴漏一点,那儿 跑冒一点,待用于自己喜爱的古典艺术上,已经力不能穿缟了。养气从来为文人所重,老庄提 醒过“万物无足以铙心”,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都在于提升净化人的自然生命,去除 生理过分的欲求。当时光老人的巨手叩动我中年的心扉时,“删去平生多余事”的念头就转 化为渴望。安宁清明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坐落在古典的层面上,大量流逝的时光在这里汇聚, 隔着老远的距离,可以察觉到古贤人正无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每晚睡前,我总是取出枕边的一本汉简书风细细玩味,让飞扬的思绪湮没在已逝的 久远里,长久相守,长毋相忘。 (选自朱以撒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15、项是(3 分)( ) A.文章第段运用“赶回”“步”“倒”“拈”“狂写”等一系列词语,细致生动地写出作 者急切的心情和由纷乱到痛快淋漓的心绪变化,表达了对书法的痴迷之情。 B.文章第段写乡村人遵循农事规律,保持耐心,不急不躁,与都市中家长们对孩子艺术教育 急功近利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强调应遵循艺术生命的自然律。 C.文章第段中的画线句简洁、含蓄而深沉,意在强调只有摆脱支配艺术的利益、欲望,才能 更为真切地、纯粹地亲近古典艺术,才能更为坚定地守护精神家园。 D.文章第段中的“睥睨”一词意为“斜眼看”,带有傲视的情感意味,生动写出了作者对自 己青年时代艺术趣味的反省,点明了造成我们精神锋芒疲软

16、的原因。 【解析】选 D。D 项分析错误,“睥睨”一词不能点明“造成我们精神锋芒疲软的原因”。睥 睨古典,是青年时代的热烈与自信,造成我们精神锋芒疲软的原因是外界的诱惑。 2.请围绕“长毋相忘”简要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6 分) 答:_ _ 答案:首先从作者旅居外国的学生钟爱古典字帖谈起,引出“长毋相忘”的话题。写自己 对书法艺术的痴迷,突出对古典艺术的无法割舍的情结。含蓄指出要做到“长毋相忘”需 要具备的内在修为:自然而持久的兴趣,承袭基础上的创新,摆脱利益、欲望牵绊的淡泊。 最后写自己艺术趣味回归古典的过程,写古典艺术对自己的深情呼唤和自己对古典艺术的热 烈拥抱,进一步深化“长毋相忘”的意

17、味。 3.如何理解“长毋相忘”的丰富意蕴?文章以“长毋相忘”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 文简要分析。(6 分) 答:_ _ 答案:意蕴:“长毋相忘”是一种自觉亲近古典气息、古典意境、古典情绪的依恋态度,是 一种尊重规律、排除纷扰、涵养元气、持守精华的传承情怀。 艺术效果:词语雅致深沉,富于古典色彩,巧妙契合文章所谈的古典艺术;一语双关,既 是古典艺术对于现代人的深情呼唤,也是作者对传承古典文化的深情倡议,抒情色彩浓郁,增 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加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小 巷 幽 幽 王本道 碧水泱泱的辽河从城中穿过,河的两岸是城市的南北两区。南区是新城区,

18、大道通衢,楼宇 林立。北区是老城区,变化不大。紧邻辽河右岸大堤不远,有一处不成格局的平房区。那里的 房屋高矮不等,样式各异,有尖顶、“北京平”,还有用红砖、油毡搭建的简易房,看上去足有 百余户人家。巷路很窄,两辆自行车迎面驶来,骑车的人都要小心翼翼用手搂着车闸。路面年 久失修,坑坑洼洼裸露着沙砾。每天,小巷两旁的人家都起得很早,打开院门忙着各自的事情, 日复一日。 巷口偏南处有一幢东西狭长的院落,入夏后小叶杨树探出墙头,在晨风中低声细语。院子 里是几间低矮老旧的平房,木框玻璃窗擦拭得光洁可鉴。房前屋后虽很狭窄,却栽种着菠菜、 白菜、小葱等应季菜蔬,窗台上摆满了不知名的草花,温馨恬静。再往深处看

19、,里院堆满废旧 物品,一捆捆旧纸板、报纸、玻璃瓶、塑料瓶、易拉罐摆放得井然有序。一对年轻夫妻正忙 活着分类包装旧物。早上五点多,男的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废品,晚上摸黑才回;女的在家 里分拣整理废品。清晨丈夫外出,妻子总要倚着院门目送他骑上三轮车。暮色降临,巷子里一 片漆黑,小院门楣上总有一只奶黄色的门灯亮着,给丈夫照着归家的路。 春夏之交的一天,外面狂风暴雨,小巷里忽然断电。妻子将整理好的废品苫上防雨布,开始 担心丈夫归家途中是否会淋着雨,道路是否湿滑。忽然想起去年丈夫收废品时收到一只从前 乡下人用的“马灯”,既防风又防雨,赶忙找了出来,又到邻家要了点柴油,麻利地做好灯捻, 点亮后挂在了院门上

20、。疾风暴雨之中,那晃动摇曳的灯光,温情脉脉,给雨中归来的丈夫带去 了无尽的力量。 据说这个平房区曾是十分光鲜的地段,四十多年过去,逐渐成了外来务工者聚居的地方。 木匠、瓦匠、油漆匠、水暖工、房屋维修工等无所不有,做各种小食品、小生意的人更是不 可胜数。大家亲密无间,见难相帮,每家的小院和陋室都整修得有条不紊,窗明几净,门前即便 有一寸土地,也要栽上几棵葱,种上几棵倭瓜、葫芦。晚饭后的光景和美闲适,有的漫步小巷, 有的聚众下棋、打扑克,有的扎堆侃大山,也有小情侣专拣犄角旮旯说些亲热话。巷中央有位 老大嫂常把一架老式缝纫机搬出家门,支起太阳伞做些缝缝补补的活,扦个裤脚、换个拉链只 收一两块钱。有人

21、忘记带零钱,露出尴尬的笑脸,大嫂也只是一挥手:“远亲不如近邻,这点小 事算个啥呀!” 高考的第一天,清晨我照例沿小巷走向辽河右岸大堤。路过一家门前,见一对中年夫妇正 忙着往外搬东西。门前停放着一个用三轮车改装成的工作间,装有各种炊具和餐饮作料。这 两位是做家乡特色小吃“六合饼”的,天不亮就将六种杂粮磨成的面和好,赶着去早市边烙边 卖,生意很是红火。此时,一个姑娘也在一旁帮着装车。姑娘看起来十八九岁的样子,齐颈短 发,眉目清秀,穿着高中校服。女主人搭着话:“姑娘今天就要去考大学了,我俩又不能耽误生 意去陪她,大家都特意早起了一会。”一会儿工夫,夫妇俩装好车准备出发,小姑娘道:“爸妈 慢走啊,晚上

22、听我的好消息。”车上的女人拉着女孩的手连声说:“闺女放宽心,不管考出啥 样的结果,爸妈都满意!” 太阳渐渐升高,微风送来阵阵野花、青草、河水混杂的馨香。这十里长堤旁的小巷虽简陋 狭窄,每天演绎着的却是俗世间最美的画卷。小巷里的人,日子过得不算富裕,各有许多困难 和曲折,但是他们心中都充溢着温暖和爱,于是,眼前便总有一分明媚与妖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描绘了老城区一幅幅朴素而温馨的画面,小巷简陋狭窄却幽静整洁,居民生活艰苦却 勤奋热情,洋溢着类似边城里的人情美。 B.作者在叙事上尽量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浅表直露的煽情,

23、而代之以布衣平民多见的“娓 娓道来”,行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本文开头将辽河两岸新老城区加以对比,然后引出对小巷“明媚与妖娆”的细致描写,表现 美好人情不会因城市化建设而淡化的主题。 D.从选材上看,作品能够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真实典型,点面结合,形散而神聚, 因而较好地凸显了作者的主要创作意图。 【解析】选 C。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项,“表现美好人情不会因城市化建设而淡 化的主题”有误,本文主题应是反映平凡生活中的爱与美。 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答:_ _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确定手法,画线句以“温情脉脉”写灯光,此处运用拟人手法;疾风

24、暴 雨的环境又和温暖的灯光形成了对比,突出了灯光的温情与力量。其次,从抒情的角度看,通 过灯光表现妻子期盼丈夫归来,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好亲情的赞美,属于借物抒情。最后,因 为画线句出现在文章的中间位置,还需要考虑在结构上是否与前文或后文构成呼应,本句即 与前文平日亮着的门灯呼应。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等手法,渲染灯光的温情与力量;借物抒情,通过灯光表现妻子对丈 夫的期盼,寄托作者对亲情的赞美;与前文平日亮着的门灯呼应,结构严谨。(每点 2 分) 3.本文原题为“陋巷”,后改为“小巷幽幽”。你认为这样改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进行 分析。(6 分) 答:_ _ 【解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恰当

25、性,考生答题时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从作用来看,主 要考虑标题是否能够统领全文,或点明主旨;从文本内容与结构方面来看,主要考虑标题与内 容的融合性,情节发展是否围绕标题而展开等。 “陋巷” 只能表现小巷的简陋,而 “小巷幽幽” 则能表现小巷虽然简陋,却有着很多的幽趣,改后意蕴更丰富;“幽幽”运用了叠词,读起来富 有韵律感,与文章的诗意的抒情风格吻合;改后也更有利于表现平凡生活中的爱与美,更能映 衬温馨恬静的人情美,有利于表现主旨。 答案:小巷虽然简陋,却有着很多的幽趣,改后意蕴更丰富; “幽幽” 是富有韵律感的叠词, 改后与诗意的抒情风格更吻合;作品展现平凡生活中的爱与美,改后更能映衬温馨恬静的

26、 人情美。(每点 2 分) 散文阅读散文阅读( (二二) ) 一、(2020哈尔滨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千年丝路归去来 陈晋源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地。剔透的天没有任何白云,蓝瓦瓦地将大地罩了个严严实实。 地也是尽力地延展,在尽头迫不得已而与天交于一线。这无垠的沙地与戈壁本没有路,一个脚 印踏过,来一阵风,便什么也不再留下。 这样的一方天地,一直在沉睡。终于,公元前 138 年,等来了一位 27 岁的年轻人。他与 和他年纪相仿的君主“一拍即合”,为了击退匈奴,决心打通西域。这位正值盛年的侍从官, 从汉武帝刘彻的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再拜君主,一表心系朝廷的忠心,

27、二表定当竭力完 成任务的决心。前路漫漫,这位名叫张骞的侍从官,带领着 100 多名随行人员,转身骑上骏马, 向西域进发。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 马匹走在沙丘上,四周悄无声息。久居长安城,从未见过如此阔大的景致,他惊叹于大自 然的壮美。天似穹庐,笼盖四方沙地。人与马被晚霞映得通红,犹如披着一件神圣的袈裟。 张骞用一生丈量出一条蜿蜒的路,这条路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再大的风也抵挡不住 历史的进程,丝绸之路应运而生。长安和罗马,形形色色的人一队又一队,带有中亚的骏马、 印度的医药、西亚的金银器在这贫瘠的地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记。 张骞来过后,这里便设有玉石障,五代是天门关,明代又称嘉峪关。站在

28、关上,天地尽是 金黄,城楼的砖与戈壁沙漠连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仿佛这嘉峪关是大自然一手造就的。古老 的风,似从城墙上吹起,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一阶阶走下千古关隘,觉得这已经被风干的历史,此刻却都活了起来。我能听到,驼铃声、 熙攘的人声和着羌笛和胡笳,点缀着这条路,与自然浑为一体。随着人群来到关隘里的一个小 楼之前,这座红色木制的关帝庙,与这个土黄色的世界格格不入。敦煌这一带本该是佛教盛行 之地,那莫高窟、榆林窟,吸引了一代代工匠前来修葺,也吸引了中外虔诚的信徒来此拜谒。 可偏偏,为什么在这丝路之上,出现了这样一座庙?殿内供奉着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 赤面长髯,带着一种与莫高窟瑰丽色调完全不

29、同的美感。这座庙告诉后人,古代在这里戍守边 关的人是山西人。因为关帝来自山西运城。 运城与嘉峪关,家乡与边邑,1 600 多千米,唯有信仰能跨越这段距离。这样的信仰,又在 有形的丝绸古路之上架设起一条无形的精神之路。人们虽然殊途,但最终会同归于内心深处 的那份安宁。这份安宁,可以抵抗走在大漠中深深的不安感。丝路古道,将急切的军令和温暖 的家书,由内地传向边疆或者从边疆传回内地。 我开始想象古时戍守边关的人的生活:扎营、练兵、打仗,闲暇时注视着远方若有若无 的地平线,那是家乡的方向。“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在那个闭塞的地方,唯一的乐趣可能就 是闲暇时去戏台子转一转吧,听听边塞的曲艺,那铿铿的撼动

30、天地的锣鼓声中,或许可以听到 秦腔。运城离着陕西很近,所以秦腔也能被认作是乡音了。听到了,心中又不禁翻腾起不尽的 乡思。一台戏终了,还可以在戏台周围打听打听各路的讯息,运气好,会收到家人的口信。 1516 年,这明代的重要隘口被满速儿汗攻破,大西洋上船只的黑烟也渐渐代替了丝路上 的驼铃。清朝末年,这座要塞被荒废,众人东迁,官道与民道一同成为了百姓的弃子。一百年 后,一把火将那座古物烧成断壁残垣。这段历史画上了句号。中原的史官把卷帙一片片翻过, 此处的西风裹着沙,也一层一层将这条昔日繁华的古道淹没。 此后,中原大地一如这沉默的古道一般,强盛不再,自信不再,被列强践踏,被帝国瓜分。 时间转到 20

31、17 年,我来到此地,又是喧闹的景致了,游客熙攘。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 已然复活。同时复兴和崛起的,还有整个民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开头用雄浑的笔调描绘出戈壁滩苍茫的景色和恶劣的环境,也从侧面表现出开辟丝绸 之路的艰辛和伟大。 B.作者游览嘉峪关,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任笔端在现实与想象间来回穿梭,连缀出一幅幅壮 丽的关外图景。 C.第段运用比喻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把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事件描绘 得庄严又神圣。 D.第段中描写了古时戍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极力渲染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有家不能 回的哀怨

32、之情。 【解析】选 D。D 项,“极力渲染将士们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 生有,从文中来看,作者描写古时戍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的目的是渲染将士们的思乡之 情,突出开辟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6 分) 答:_ _ 答案:与前文形成对比,前文作者写了丝绸之路的衰落,本段写丝绸之路的复兴;照应标 题,“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照应标题中的“千年丝路”的“去”和“来”; 深化主题,“一带一路”的建设象征着古丝绸之路的复兴,如今中华民族开始崛起,中国已经 踏上复兴之路。(每条 2 分) 3.文中对张骞出使西域一事评价极高,

33、说“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结合全文阐 述你的理解。(6 分) 答:_ _ _ 答案:这句话的内涵是张骞从汉廷转身出使西域,是汉朝击退匈奴,开辟强盛王朝的新纪元 的开端。将张骞出使西域比喻为“新纪元的序曲”,形象地揭示了他开辟丝绸之路这一壮 举深远的历史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开辟丝绸之路,促进汉文化与沿途民族文化的碰撞,加强 中西方文明交流的赞颂之情。(每条 2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 王 丽 草长莺飞的四月,笔者“下”了一趟江南故乡温州,为了浙江温州文成县的一册民 国老识字课本 李山书 。 这册课本编于 1918 年,出自文成县一个偏

34、僻的小山村李山村。 李山书曾在那一带山区私塾内广泛使用,直至上世纪 50 年代初还做过夜校课本。李山村 近百年来无文盲、 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举止与众不同,都与这册 李山书 分不开。 初见这册李山书,我眼睛一亮:这册课本不是按通常所见的语文课本的编排形式 即从“人、手、足、刀、尺”之类的单个汉字开始,而是以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 文形式来编写的;其内容也不是民国小学课本中常见的“小猫叫”“小狗跳”之类,而是从中 国历史朝代、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教育军事、风俗礼仪、典章制度,到衣食住行、婚丧嫁 娶、 记账订约,以及竹木花草、 飞禽走兽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应有尽有。 书中还

35、专辟 “洋 货”一篇,介绍当时刚刚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器物,甚至还有“显微镜” “地球仪”之类的“高 科技产品”,可见编者的“与时俱进”。与中国传统私塾读物一样,李山书中也有道德教 化方面的内容,如“修齐治平”篇中,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由于课本 的使用者为本地民众,故全书以温州方言押韵。如开篇第一课“天文”:“天高轻清地厚重平 /月出东边风纳西轩/雾罩山场露滴平垟/霜结五更水流山坑”即便用普通话读来也朗朗 上口,课文遣词造句则雅俗得兼;既有文言的典雅,又有温州方言的通俗亲切,显出汉语的独 特魅力。 如今,已经无从知道,当年的那位编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怀来编写这些课文的。中华民族

36、文化薪火相传并不都是靠知识精英们传承下来,那些僻处乡野的读书人同样担当了重要角色。 或者说,依赖于庙堂的典籍文化和生长于民间的乡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骨骼和 血肉。在风云激荡的上世纪,李山村,还有李山书一起承担了传承中华文化命脉的重任。 正是李山书中所透露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别具特色的形式,招引笔者去 寻找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笔者不禁揣想,上世纪初生活在中国南方山村的农民,念了这样 的课本之后,他们的见识眼界、心性气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进入村中,见村中屋舍道路整洁干净,井然有序。在村口的大路边,有一块三尺来高的石 碑。碑的正面已经被岁月剥蚀得字迹漫漶,只有侧面还可以清晰地看

37、到“永禁地方不得开庄 放赌”十个大字,村人称之为“禁赌碑”。与李山书一样,这块石碑也被李山村人视为“李 山一宝”,成为村民们教育后代的教材。 据村里老人讲,以前村里上不了学的人晴天下地干农活,下雨天或农闲时去读点书,李 山村“全村无一文盲”便由此而来。至今村中仍有些读过此书的耄耋老人能熟练地背出李 山书中的部分段落,也印证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风尚。 老人们还不无骄傲地告诉笔者,村里向来不但白天不锁门,甚至夜不闭户,从来没有发生过偷 盗的事情。 像中国近年来很多乡村的命运一样,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全村亲带亲,戚带戚,在李山 村与欧洲大陆之间,汇成一股看不见的出国洪流

38、,全村总人口 5 000 余人,90%都在国外或外乡,留在村里只有 100 多人,且多是老人。这也使得自 1912 年便 开始办学的李山小学日渐衰落,直到 2004 年合并到山下的学校。自此李山村便没有了学校, 只留下空荡荡的校舍。 “我们大家都说,照这样子下去,再过十年李山村会断种!”村里老人们的忧急之情 溢于言表。 他们之所以要重修祠堂,重新整理出版 李山书 ,目的就是想留住李山的 “人心” 。 村里打算办一个李山历史纪念馆,将李山村的百年办学史、百年华侨史,还有革命游击根据地 史,通过文字、 图片和实物,分门别类进行展出。 李山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忘记自己的根。 在李山村的那两天,笔者

39、一直想问:李山村现在就剩这些老人了,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 可笔者最终没有问。笔者感觉到,他们对李山村的感情,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他们离不开 这个村子,是因为这里有太多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他们年少时的记忆,村口的禁赌 碑,列祖列宗的牌位,还有屋后山坡上那一座座祖先的坟茔他们如同一群坚守阵地的老 兵,不到咽下最后一口气绝不放下武器,他们身后的阵地便叫“故乡李山”。 在李山村的短短两天,笔者仿佛无意间触摸到中国山村的脉搏和心跳,而这脉搏和心跳 在大时代洪流中显得那样微弱,微弱得几乎不为人所觉察;但又是那样顽强,顽强得让你怦然 心动。笔者想,还有无数个跟它一样的中国乡村,它们的集体消亡难道也

40、同样不值一提?而这 些村庄的消亡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影响? 费孝通先生在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说:“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 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表现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那些倚赖矿产来维持生 活的人看来是迂阔的。提倡都市化是不错的,但是同时却不应忽视了城乡之间的有机联系,如 果其间桥梁一断,都市会成整个社会肌体的癌,病发的时候城乡一起遭殃” 费孝通的这篇文章作于 1947 年的清华园。 如今,李山书得以重新印刷出版,李山村老人们已重修了宗祠,录制了村史。但李山村 的宿命除了成为全球化、城市化压路机下面的“牺牲者”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可能

41、吗? (取材于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第 711 期,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无赌博、无偷盗,与李山书和“禁赌碑”的教育作用分不开。 B.李山村整洁有序,治安良好,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国外或外乡过着富足生活,留在村里的只有 少数老人。 C.第段中作者注明时间,表明费先生早在七十多年前就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问题有了前瞻 性思考。 D.李山老人们的重修宗祠,重印李山书,录制村史,从某个意义上既是重续历史,也是文化 自救。 【解析】选 B。B 项,“李山村整洁有序,治安良好,因为”分析有误,因果关系失当。文 中是说“李山村近百年来无文盲

42、、无赌博,全村人人都会打算盘,村民言谈举止与众不同,都 与这册李山书分不开”“李山书中也有道德教化方面的内容,如修齐治平篇中, 教导村民宁可人做不义,切勿我为不仁”“上世纪初生活在中国南方山村的农民,念了这 样的课本之后,他们的见识眼界、心性气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入村中,见村中屋舍道 路整洁干净,井然有序”,可知李山村整洁有序,治安良好,是因为李山书对百姓有教化作 用。 2.第段中,李山书“别具特色的形式”具体表现是什么?(6 分) 答:_ _ _ 答案:编排形式不是从单个汉字开始,而是四言、六言或五言、七言的韵文形式;内容不 是民国小学课本中常见的儿童式语言,而是涉及各种日常生活常识和

43、道德教化;全书不是 以普通话而是以温州方言押韵,兼有文言的典雅和方言的通俗亲切。(每条 2 分) 3.本文题目“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 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 分) 答:_ _ _ _ 答案:寓意:以李山村为缩影的中国乡村和乡村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逐 渐走向萎缩,像背影一样即将消失。 (3 分)表达效果: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作者的叹惋与无 奈之情。或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呼吁关注乡村建设的急迫之情。(3 分) 【加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清 河 坊 俞平伯 山水是美妙的俦侣,而街市是最亲切的。

44、我们追念某地时,山水的清音,其浮涌于灵府间 的数和度量每不敌城市的喧哗。白老头儿舍不得杭州,却说“一半勾留是此湖”;可见西湖在 古代诗人心中,至多也只沾了半面光。那一半儿呢?谁知道是什么!这更使我胆大,毅然于西湖 以外,另写一题曰“清河坊”。 我决不想描写杭州狭陋的街道和店铺,我所亟亟要显示的是淡如水的一味依恋,一种茫 茫无羁泊的依恋,一种在夕阳光里,街灯影傍的依恋。 我们试想:若没有飘零的游子,则西风下的黄叶,原不妨由它们哗哗自己去响着。若没有 憔悴的女儿,则枯干了的红莲花瓣,何必常夹在诗集中呢?人万一没有悲欢离合,月即使有阴 晴圆缺,又何为呢?怀中不曾收得美人的倩影,则入画的湖山,其黯淡又将如何呢?一言蔽 之,人对于万物的趣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