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露和霜教学设计共_2_课时执教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认识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2、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推测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3、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露”和“霜”。教学重点认识到人类与环境会相互影响。教学难点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教具使用PPT学情分析第_1_课时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图片在秋季的早晨,我们经常会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有一些小水珠,人们称它为露。等天气再寒冷一些,我们就会在地面上、瓦砾间看到一些白白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同学们,你们猜测一下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呢?A:我认为秋天的时候看到露是下小雨了。B:我认为深秋或冬天有霜
2、是因为下小雪了。C:我认为是因为温度降度,空气中的水变成的。我们来探究一下吧!二、探究活动一:探究露的形成假设:对于露的形成原因,我认为_.请同学们猜想一下:A:我认为露是天上掉下来的或是从叶子里渗出来的?B:会不会和水蒸气凝结有关呢?C:露出现的时候天气就比较冷,空气也比较潮湿。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假设吧!实验方法:往外壁干燥的烧杯里加入冰块和水,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空气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观察烧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结论。小组成员汇报。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补充。观察到: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思考:空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分
3、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周围的空气不断降低,降低到 0时,水开始逐渐结冰,形成冰水混合物。根据实验结果推向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小结: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露。当堂训练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当堂检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诗句中我们得知,人们在()时间可以看到露。A、春天B、秋夜C、冬季板书设计露和霜 露&霜 温度降低课后反思课题露和霜教学设计共_2_课时执教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认识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2、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推测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3、
4、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露”和“霜”。教学重点认识到人类与环境会相互影响。教学难点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教具使用PPT学情分析第_2_课时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到了露的形成,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点吧!1、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2、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形成了露。3、露是水的液态。二、探究 活动二:探究霜的形成我们已经知道,当秋天天气较冷时,水蒸气会在植物表面凝结形成露。露是液态的水。那么,当气温低于 0时会怎样?A:结成冰B:凝固成冰接下来,我们先来猜想一下!假设:我认为,霜是
5、()形成的。先来看一下如何进行实验。实验方法:往一个黑色外壁的金属杯内装一些冰块,往冰块里撒些盐,用温度计测出杯中冰块的温度,观察杯壁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要求: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小组总结。小组成员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补充。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低于 0 摄氏度。这是为什么呢?食盐放在冰上,使温度上升,会让冰更快融化。氯化钠溶于水后可以使其凝固点降低,所以加氯化钠后使碎冰的凝固点降低至气温以下,加速冰的溶化。(1)在冰中撒一些食盐,冰的凝固点降低,碎冰块刚从冰箱里拿出,冰本身的温度低于 0;(2)食盐溶解变成盐水的过程中是需要吸收能量以
6、克服溶质分子间的引力,所以是吸收热量的,导致温度降低;(3)温度计的示数不准等。思考:实验结果能否验证我们的假设?自然界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小结:当温度低于 0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结成小冰晶,这就是霜。三、应用与拓展如何预防霜冻霜的出现,会给农作物带来或多或少的伤害,在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是如何应对霜灾的呢?提示:同学们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或请教农民伯伯,把你得到的信息做成宣传册,展示给同学。当堂训练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 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小冰晶,这就是()当堂检测寒冷的冬日早晨,我们会在室内的窗户上看到一层冰花,这是()A、霜B、雾C、露板书设计露和霜温度0 凝华成冰 凝华成霜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