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Unit Six Culture在中国做个美籍华人我今天夏天到北京时,还不会说汉语,也几乎不懂。我不知道要去哪里,也不知道在中国的这段时间想得到什么。我只知道我来的原因是让我自己全神贯注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为了提高我蹩脚的汉语,我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一个因汉语言项目而闻名的机构)报了一个为期一年的项目。让我惊奇的是,我发现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为了相似的原因呆在北京。他们想要及时熟悉一种他们在某个地方丢失的文化,用这种知识来重新改变他们现在的目标。我在我的项目中与中国学生交流,了解为什么他们来北京。对我和一些其他人而言,这次旅程充满着兴奋和恐惧。有种奇妙的、远离两种文化的感觉。在北京,我们看
2、起来像是本地人,但是行为举止却像是外国人,而在我们的祖国,情况正好相反。许多人小时候学习汉语和汉语时,都在这些情境中经历着忧虑。大都说他们作为成年人来学习汉语的经历虽然缓慢但回报更高。来自哥伦比亚的杰瑞汉说,“汉语在我的眼中就意味着失败和无能。在汉语学校里,很多汉语最差的孩子太害怕说汉语了,即使是对着他们的家人。”她希望,她在北京的这一年将会是掌握这门语言和连接家庭纽带的起点。迈克尔桑迪出生在菲律宾,长在加拿大。他在“今天的中国”看到了这次珍贵的机会,离开了先前在一家大公司的销售工作,来中国追求他的学习。对他来说,这是一次追求有价值东西的机会,这种东西无论是从个人来看还是从职业来看,都是很值得
3、的。在北京,每天都有自己独特的胜利和挑战。眼睛所看到的、鼻子所闻到的和耳朵所听到的都让我们想起我们当地的唐人街,但仔细一看,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熟悉。这是回国者的旅程与我们各自家庭的移民经历之间的相似点。在拥挤的喧嚣中,人们总是有种热切希望的感觉。来自温哥华的玛丽刘说起她起初的沉浸体验:“我的语言技能还不如一个学龄前儿童我在中国基本上不会阅读和写作。”想起孔夫子的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高的荣誉是逐步取得的”。第一步是最难,但也最关键。Text B“ABC”和“香蕉人”身份是个讨论起来很棘手的话题,因为它太个人化,而且在像美国这样的国家里描述莫个人的身份尤为棘手,因为几乎每个人的家庭成员都来自其
4、他地方。玛利亚离开埃及时,总是认为自己是埃及人。然而,她到美国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黑人女人,而不是埃及人。在美国,日本人、韩国人和中国人通常被称为“亚洲人”。虽然外表很有欺骗性,但通常被用作鉴别身份的主要条件。 人们也许想知道,在中国出生的华人和在华裔美国人家庭中出生的人是否存在不同。大多数人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几个短语通常用来定义华裔美国人的身份。两个最常听到的是“ABC”和“香蕉人”。前者指的是美国出生的华人,对于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后代而言,它是个恰当的标记;一个相应的短语“CBC”用在加拿大,指的是加拿大出生的华人。后者通常被认为是有贬义或冒犯的词语,指的是一个外表是“黄色”而内在是“白色
5、”的人。 ABC是个很常用的短语,很多人把它看作是美国出生的华人的合适描述。然而,这个短语暗含着很危险的关于身份的信念。据我所知,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发展和学来的。要说某个人是美国出生的华人,只是暗示,不管那个人出生在世界各地,由于他内在的“华人特质”即成为华人的品质,他/她从根本上讲都是华人。不言而喻,ABC首先是中国人,只是碰巧出生在美国。其实,华人特质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看起来像华人,就成为他/她的一种内在品质。几乎每个华裔美国人都承认,他们和中国本土的华人之间在个性、行为和身体外表上都大不相同。 不可否认,这些不同点是“香蕉人”这种说法所表示的。香蕉的黄色表皮意味着一个人有华人的外表,而香蕉白色的果肉意味着他们的行为和个人。很明显,这带有一种贬低人和冒犯人的弦外之音:他们既不是完全的华人也不是完全的白人。更糟糕的是,这种说法有时被用于暗示华裔美国人真地希望他们是白人。还有另外一种错误的概念,就是白人一定是指美国人。 对每个人而言,身份意味着不仅仅是肤色或整个外貌,也意味着经历和环境。两个说法忽视了成为华裔美国人凭自身的力量已经构成一种真实的身份。在美国,华裔美国人的身份从许多代人身上发展起来,而且也能被最近的移民和他们的家庭所分享。这种身份的重要性不应该因为这是社会和文化影响的结合就受到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