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62.80KB ,
文档编号:7569875      下载积分:8.8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7569875.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高考必背考点清单(实用!).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高考必背考点清单(实用!).docx

1、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高考必背考点清单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P2)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P2)3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

2、一是标记重捕法。(P3)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P4)5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P5“探究实践”)6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P5“探究实践”)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P7)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常见的有数学公式,优点是科学、准确;曲

3、线图,优点是直观。3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形成的原因(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用数学公式表示NtN0t。各字母的含义分别是: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4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其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P9)5“S”形曲线形成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P9)6在“S”形曲线中捕鱼的最佳时期是大于K/2,(捕捞后剩余K/2),原因是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7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

4、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P9)8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P11)抽默1: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2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3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4种群密度是指_。5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

5、样法。6种群密度常见的调查方法归纳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适用范围法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法样方法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黑光灯诱捕法有性的昆虫7.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_。8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中“J”形曲线的形成条件是、气候适宜、等。用数学公式表示为NtN0t,其中N0是种群的起始数量,是指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9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同一种群的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10“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制片时,先将放在计数

6、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抽默1答案:1同种生物所有个体2.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3.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5.随机取样6.逐个计数标记重捕趋光7.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8.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9.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10.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盖玻片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1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P22)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

7、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P23)3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P24)4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如,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用有毒的刺细胞为寄居蟹提供保护。(P24)5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植物利用。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翠鸟捕鱼。寄生: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

8、、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例如,马蛔虫与马。种间竞争: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斑鬣狗。(P24)6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P25)7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P26)8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P26)9群落

9、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P26)10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P28)11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釆集、调查。(P30“探究实践”)12常用的统计

10、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P30“探究实践”)抽默2:1群落是指在聚集在一定地域中种群的集合。2物种丰富度是指_。3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_。4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长期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5捕食是指_。6寄生是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

11、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的现象。7种间竞争是指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现象。8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9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为、等,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为等;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和有关。10“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二者之间具有关系。1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12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取样方法常用法,进行采集、调查。统计方法通常有和。13“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

12、向上呈现“分层”现象,竹林中的竹子是种群,不具有的空间结构。14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取决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15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如植物的垂直结构能显著提高的利用率,并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抽默2答案:1相同时间各种生物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3.各自也能独立生活4.共同生活5.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6.危害7.两种或更多种相互排斥8.空间位置9.光照温度水分、无机盐栖息空间食物条件10.捕食11.不同群落12.取样器取样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1

13、3.不属于群落14.不属于15.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光能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P33)2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P33)3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P34)4在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P34)5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

14、抵抗干旱。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P34)6森林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P34)7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P35)第3节群落的演替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P38)2裸岩上的演替要经历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P39)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

15、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P41)4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还有: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形成新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这两类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P41)5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P42)6我国2003年1月20日开始施行的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退耕

16、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原等要求。(P43)抽默3:1演替是指_。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的地方发生的演替。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5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填“取而代之”或“优势取代”),在乔木阶段(填“能”或“不能”)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6废弃的农田演替至草本植物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与初始阶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其原因是_。7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速度缓慢;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抽默3答案:1随着时间的推移

17、,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3.土壤条件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4.方向速度5.优势取代能6.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7.长较快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P48)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P50)3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

18、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P50)4植物一定是生产者吗?不一定;动物一定是消费者吗?不一定;细菌、真菌一定是分解者吗?不一定。5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P52)6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基本功能。(P79)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P54)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P55)3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的关系: 摄入量同化量粪

19、便量。4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两个去向)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余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三个去向) 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除最高营养级外,其余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四个去向)呼吸作用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未利用。(P55)5.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原因: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散失的热能无法被利用。逐级递减,原因: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都有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一部分未利用。(P56)6“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P56图示)7能量在

20、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100% , 大约为10%20%。(P57)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例:桑基鱼塘、沼气池。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合理放牧、锄草、捉虫。(P58)抽默4: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2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3分析食物网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某陆地生态系统和食物网(1)图示

21、食物网中包含条食物链。(2)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_。(3)图中狐属于消费者,占第营养级。(4)猫头鹰同时占有第营养级;它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5)从图中可以看出,青蛙和蜘蛛的种间关系是_。(6)该图作为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_。4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的原因是_。5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散失的过程。6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会百分之百地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原因是:;其他的才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7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甲:,乙:,丙:,丁:,戊:。(2)生态系统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3)能量输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_。(4)据图可

22、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_。8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农田除草、除虫的目的:_。9如图是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的,而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2)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路有(填图中字母)三条。抽默4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2.捕食食物链3.(1)8(2)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3)次级三(4)三、四、五、六草鼠猫头鹰(5)捕食和种间竞争(6)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4.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5.输入、传递、转化6.一部分通过该营

23、养级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了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了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7.(1)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呼吸作用分解者(2)太阳能(3)生产者的光合作用(4)食物链和食物网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8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9.(1)同化量太阳能(2)d、i、f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P63)2碳在无机环境

24、和生物群落间是以CO2形式循环的。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依赖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主要依赖呼吸作用(分解者通常称之为分解作用。),还可以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3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燃烧4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一旦含有铅的生物被更高营养级的动物食用,铅就会沿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P64)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非生物环境,也可以是生

25、物个体或群体。(P69)2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P69)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还能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主要有: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如海豚的回声定位、莴苣种子的萌发;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如花引蝶,动物释放信息素吸引异性;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如狼靠兔的气味捕食。5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P

26、71)6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有效的生物防治。(P72)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P73)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P74)3人们把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P7475)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急剧下降,

27、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P75)5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作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P75)6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P75)7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范围内,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P76)8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

28、避免阳光直接照射。(P78“探究实践”)抽默5:1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2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3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的形式传递的。4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和等形式。6信息传递的“3个”作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7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的大

29、量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CO2的排放。遭到大面积破坏,大大降低了植被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8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返的。9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10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自身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1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抽默5答案:1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2.难以降解3.CO2含碳有机物4.化石燃料的燃烧5.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6.生命活动种群的繁衍生物的种间关系7.化石燃料森林、

30、草原等植被8.载体动力9.结构和功能10.负反馈调节11.维持或恢复结构与功能12.越强越高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P83)2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例如,与步行相比,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又如,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牛肉也会增大生态足迹。(P83)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P85)4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

31、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P87)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P90)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P9192)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

32、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P94)4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基因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P95)第3节生态工程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

33、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P99)2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P99)3循环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如图)(P100)“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循环再生示意图4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

34、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P100)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的限度 ,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P101)5自然生态系统是通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遵循整体原理,首先要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其次,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P101)6湿地生态恢复

35、工程就是采用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动植物物种引进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P106)抽默6:1生态足迹,又叫,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和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等。3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是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价值、间接价值和价值三个

36、方面。5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等方面。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它的直接价值。6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的工程体系。7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8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遵循原理。无废弃物农业遵循了循环原理,西北地区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遵循了原理,林业工程建设遵循了原理。9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10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和等系统的影响力。抽默6答案:1生态占用生产资源吸纳废物2.臭氧层丧失3.微生物生态系统4.潜在直接5.生态系统的功能大于6.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7.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8.自生协调整体9.环境容纳量10.经济社会第 15 页 共 15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