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粤教粤科版(2017秋)一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第1单元 水和空气1 清清的水2 往水中加点东西3 空气是什么样的4 空气还藏在哪儿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2单元 我来做小船5 哪些物体是浮的6 做个小竹筏7 我的小船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3单元 百变的纸8 一起观察纸9 纸都吸水吗10 让纸张更结实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4单元 校园里的生物11 草地里有什么12 我们的动物邻居13 观察小动物14 校园里的植物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1单元 水和空气1 清清的水虽然水广泛存在自然界及生物体内,是学生最熟悉的物质之一。但如果让学生一下子说出水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什么形状的,那就会让许多学生摸不着边际。我们必须通过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去研究,了解水的性质。因此,在本节课里,我通过闻气味这个方法让学生明白水无色无味,从水的外观性状入手,研究水的性质。然后通过玩水球、倒水这些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水的特性。这样利用的水这个载体,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去了解身边的事物,并且认识到观察是有一定顺序的。在本节课里,我也努力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一清想与假设一设计简单实验一进行探究实验一整理探究资料一表达与交流),了解科学学习的一般方法。在三个活动探究中我更蓝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实验前,教师用指导语进行指引,并出示详细实验要求,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有序的实验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我利用巡堂的时机及时进行调
3、控,让每个学生都要动手做一做,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及时引导他们正确操作;在实验后,引导孩子们进行反思,嬉莽他们思考的习惯。2 往水中加点东西这节课体现了支架教学的理念。一开始是教师教授,第二次是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最后是学生自己独立复述回答。总之,整个过程都是遵循猜想实验验证总结的方式来进行层层递进。这一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课程一开始给小朋友们抛出一个有趣的话题,我们可以往水里加些什么东西?接着选取几种常见的食物,盐、白糖、沙子、食用油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根据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试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步骤。而且每一种物质都是相同的模式,如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注意点、新的发现、总结。一开始是教师教授,
4、第二次是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最后是学生自己独立复述回答。总之,整个过程都是遵循猜想实验验证总结的方式来进行层层递进。一开始的问题引入学生回答十分积极,激发学习兴趣。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回忆和复述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注意点,最后能通过实验验证形成新的发现、总结。整个过程中难度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学生参与度很高。另外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通过这堂课,我再次认识到科学的教学离不开实验,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整节课中,学生既动手动脑,还准确地掌握了知识。对于小学低年级而言,刚刚掌握了具体形象思维,就要求他们通过实验验证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习惯,这是很不容易的。不仅要以浅显易懂的方
5、式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还要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经验和结论。3 空气是什么样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观察并描述水的特征,这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课与下节课空气还歌在哪里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因此,空气是什么样的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分为三个活动,活动一是身边的空气,从问题入手:我们看不见空气,哪里有空气呢?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现象来感受空气的存在,从而认识到我们周国到处都有空气。活动二是观察空气,既然周围都有空气,那我们就用收集空气,观察空气的特征。活动三是让空气流动起来,空气除了没有颜色、没有气味外,还可以流动,通过借助在水中挤压有洞的塑料袋,让学生观察到空气流出来的现
6、象。本课最后一个亲子活动是加深学生对“空气可以流动”这个特征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知道空气很重要,但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明确知道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也未必会留意到空气在哪里。学生能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但他们很难说出空气的颜色、气味。在观察能力上,学生通过上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知道感官器官有哪些,并且他们有观察水的经历,已经会用眼看、鼻间、舌尝等方法观案。该年龄段的学生动手能力和记录能力比较弱,教师精要示范与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下,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引、导、放的原则,倡导探究式学习,启发式教
7、学模式,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学生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4 空气还藏在哪儿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探究空气的性质、特点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在本课的内容中,学生对空气的探究有着极大的兴趣,这节课引导的效果好,就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极好的基础。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这些性质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基于这点,在本节课第一环节我设计了“找空气”。通过充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
8、动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办法,去实践验证空气的存在。同时希望点燃学生的兴趣点。第二环节“探究瓶内的空气”,让学生大胆猜想、讨论验证方法后,我给出一个操作方案小组动手实践探究。并让学生体会制定操作步骤的办法。把学生“扶稳”。第三环节空气搬家这一演示,请学生说步骤,巩固认识空气的特点。在最后一个环节称空气时,由于操作有难度,仍采取演示实验验证。但由学生说材料、说方法,我按学生的方法优化,实现由扶到放。通过回顾我的教学过程,我发现自身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加入了环节间的衔接语,使环节的衔接更加自然;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关注自身的教学流程时,学会了关注学生的需要。也发现了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
9、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完善,主要有以下几点。1.导入环节采取的猜谜语手段,学生轻易就猜到了答案。说明这个设置并没有太多的思维含量,只是流于形式地引出了空气这个主题。如何让导入直接而高效,还值得我好好思考。猜谜环节也可设置在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空气特点,自己编制一条谜语,也将所学运用其中,教师只帮助修饰改进即可。2.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课堂中,到概念性问题与要求的强调时,应收回来,保证学生听进听懂;探究环节应“放”出去,让学生发散思维,取得探究实效。而本堂课我与学生的互动中,存在评价技巧的缺失,对于回答正确有自己创意的同学,没有及时地表扬给出激励性评价
10、。而对于不可行的方案没有正面否定,让学生留下了模糊的概念。此外,我还忽略了一部分学生方案中可取的地方,应该用心理解帮助学生完善。3.“谈收获”角度单一,学生只谈到了获得的知识。没有谈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团队协作的乐趣。我想这与我平时的评价导向有关,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更多地从不同角度给出评价,就能给学生一个导向,在活动中才会主动提高这些点,在自己谈收获的时候才会留意这些点。总之,教学技巧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反思的过程。但我相信,只要我有一颗爱教育爱孩子的心,就能将每次发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效避免,更快地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2单元 我来做小船5 哪些物体是浮的1.成功之处突
11、破:(1)本节课突破教学重点,学生可以判断一些物体的沉浮想象,通过探究了解可以浮的物体的简单特性。学生能举出生活中的可以浮的物体的实例,为接下来做小竹筏的学习做好准备。(2)本节课跳出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采取了教师引导,动画视频导入,提出问题,渗入了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3)在玩具沉浮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猜,老师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再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玩具体验沉浮,初步会判断,学生积极性较高,激发孩子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
12、极性。(4)实验环节的设计:本节课先通过让学生体验玩具的沉浮,学生边玩边做,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物体的沉浮现象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因为学生积极性动手参与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真正体现了科学探究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亮点:(1)新课的导入: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导入新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这些物体都浮在水上,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探求知识的兴趣。(2)在玩具沉浮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猜,老师示范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再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玩具体验沉浮,初步会判断,学生积极性较高,激发孩子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课堂
13、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5)本节课还在于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并学会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地探究表达的学习能力。6 做个小竹筏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契机,根据教学目标,在多媒体课件和平板电脑的辅助作用下,通过学生小组探讨自主设计动手制作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好地落实本节的教学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就课后教学反思总结如下:本课程设计了两个活动,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其中活动1“用筷子制作小竹筏”是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内容,也是一年级的孩子初步接触相关领域的第一个活动。本活动让学
14、生明确任务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选材和设计。活动2是一个制作活动。要想办法将竹筷子连接起来并不容易,此时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学习使用各种工具,运用合适的方法将竹筷子连接成“小竹筏”。当制作完成后,需进行作品检测。可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评价小竹筏的标准,以便使学生再次明确制作的目标,了解自己和其他学生的作品该怎样改进才能达到标准。在运用移动终端方面,一年级学生由于刚接触平板电脑,还没深入学习运用,所以在教学环节只简单地让学生进行拍照上传学习结果及观看视频。结合学情学段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前提和优势,让全体学生感知小组的汇报成果,建立适宜的学习氛围。但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是教具的问题
15、,我们提供了特定的用具,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只能在有限的用具来进行设计。但是考虑到这是孩子们的第一节动手制作课,如果不提供现有的用具可能有些孩子无从入手。回顾本课的教学目标,只要孩子们在这节课上都能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能按计划制作小竹筏就达到文本的预期。课后深思,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摸索提高教学质量之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善,在改善中提高,努力做到全面、细致、深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课堂教学。7 我的小船本课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橡皮泥和水果等作为活动材料,要求学生对活动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尝试动手制作一艘可以在水中能浮起来的小船。同时,通过简单的设计和制作活动
16、,初步接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达成课程标准中“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的目标要求。本课共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用橡皮泥做小船”,主要是通过模拟生活中常见的小船的形状,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想法,最终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使橡皮泥在水中能浮起来。活动2“我的水果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保持水果外形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把水果的内部挖空,改变水果重量,使水果在水中能浮起来。两个活动都围绕一个“做小船”的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上一节应用课中,学生经历了让浮起来的竹筷子在加工后,变成能承载重物的
17、小竹筏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节课里,学生能使用的材料是会沉的橡皮泥和水果。这些材料能否经过简单的加工也能浮起来呢?因此,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的活动,帮助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模仿生活中小船的形状,尝试多角度、多方式来解决问题,完成制作任务,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分组进行思维活动,尝试确定任务完成的计划;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动手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做小船”的乐趣,能多角度、多方式来解决问题。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
18、:利用具体的任务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尝试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3单元 百变的纸8 一起观察纸本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许多学生急于动手操作。因此一上课我就出示一张纸,让学生发挥想象,卷出不同种类的卷,学生制作出许多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圈、圆柱体、圆锥体,有胖胖的圆柱体,有细细长长的圆柱体,还有宽宽的圆柱体等,虽卷得比较随意,但都了解了纸立体造型的方法之卷。接着出示老鼠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老鼠的外形特点,用纸卷来制作。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学生卷的纸卷组合成老鼠,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起来,也想试试。再通过欣赏
19、学生卷纸作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卷纸去表现各种动物,也可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同一种动物,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作业效果也比较好,整节课上下来后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1、通过学生动手卷一卷,观察像什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教材,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2、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保持有效地互动,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3、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使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手工课,其实就是在学中和孩子们一起玩。
20、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学生“玩”在一起,构建和谐课堂,使学生成为“表演者”、 “探究者”、 “生产者”。9 纸都吸水吗一开始我将各种纸放在小箩筐里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玩一玩等活动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课前我还让学生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铜版纸、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以便让学生们认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有意识地加大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同时在过程中我还借助纸的发明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纸的制作过程,也将几种不同特征的纸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纸在水中的变化,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讲
21、一讲自己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能以问题去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主动地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学生对纸的用途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材料的准备也没有让学生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环节联系紧密,但各环节我对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控制得紧,学生在说纸的用途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纸的用途说得少,我没有进行强化,就草草收场,使学生对纸的用途的知识面没有延伸,还停留在原有经验。况且在活动中我的观察能力还欠缺,遇到意外事件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索。如在学生自由玩纸时,当我发现学生受经验所困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其实应
22、提示一下,在学生拉、撕、折的过程中给学生具体的方法引导,并让学生多比较几种纸,全方位进行体验。由于我的失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经验不能得到提升。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重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10 让纸张更结实科学课是一门重观察、重探究的实践性课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喜欢“玩实验”,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科学习变得更为重要了。一、科学观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学科学教材编写
23、思路中提出,低年级科学研究的学段目标主要是开展验证性活动,学生对具体现象和事物开展简单的观察和分类活动,所以培舞一年级学生科学观察是本学年的重要任务。本节课中,学生的主题活动是探究纸桥面在折叠前后承重能力的变化,基于生活中对析梁丰富的认知,学生设计测试纸桥承重能力的实验井不困难,教材中将探究活动分为两部分也降低了探究实验的难度,但在总结分析折叠后纸桥承重能力增强的科学原理时,学生变得不知所措,一部分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又说不出理由。面对这样的教学难点,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折叠前后纸桥结构的不同,学生发现折叠后纸桥上有“线”和互成角度的纸面,进而引导学生结合实践提出纸桥上折出的线和纸面形成
24、的角增强了纸桥的承重能力。在解决教学难题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观察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总结结论的学习习惯。二、善用自制教具,引起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一年级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相对较弱,教学中。设计实验相对是比较抽象的,容易引起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加之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整体课章效率下降。此时可以借动自制教具来吸引学生日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更多地引导学生使用抽象思维进行思考。进而降低探究活动难度。提高课程效率。本节课中,我在“你的纸桥结实吗?”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简单的纸桥模型,学生在讲台上搭纸桥,并与同学交流注意事项。一个普通的学生演示将全班同学的日光都吸引过来
25、,各小组明确了如何科学地搭建纸桥。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小组开展测试纸桥承重能力的实验也容易了,同时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本单元复习与测试第4单元 校园里的生物11 草地里有什么小学一年级学生易对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产生兴趣。在户外活动中或散步中,我们发现学生常常被大片的、犹如绿毯子的草地所吸引。于是,我们支持、鼓励学生观察与感知草地,为科学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与素材。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充实,草地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 “草地”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媒体,指向性非常明确,能把学生的兴趣吸引住,适合学生创作,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活动目标设计合理化,同时也无
26、形中渗透了一个目标,即学生也能在合作中进行实践。活动前引导家长带孩子到户外观察草地,对草地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草地的特征已经有了亲身的体验:小手摸、小脚踩、鼻子闻感知了草地是绿色的,短短的、密密的特征。富有深绿色和浅绿色,让孩子自主创作感受色彩融合的变化美。小结:我们人也是地球上的生命体,路边的植物同样是生命体,本质上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那我们是不是要平等地看待这些小动物小植物呢?当然,我们不光要平等地看待它们,同时还要好好爱护它们,不能恶意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12 我们的动物邻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通过与同伴的讨论和合作,相互帮助和激励,提高了
27、学习的效果。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技巧。此外,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学生们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动物对我们的影响。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并了解到自己可以为保护动物提供帮助。然而,我也认识到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我们只能进行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这导致学生们的观察和研究有限,难以形成全面的认识。其次,由于资源有限,我们只能选择了一些常见的动物进行学习,未能涉及一些较为特殊的物种。最后,我也反思到,在进行后期评价时,我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引导,导致他们在报告撰写和展示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以上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
28、进。首先,在教学计划中增加更多的跨学科内容,例如引入数学学科,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深入了解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其次,在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更多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动物和自然的美丽。最后,在评价环节中,我会提前准备一些模板和指导,帮助学生制作报告和展示,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总的来说,通过参与“我们的动物邻居”教学活动,我和学生们都从中获得了很多收获。学生们不仅扩大了知识面和见识,还培养了观察和实践能力,并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作为教师,我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了对跨学科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认识到了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融入实践和观察元素。相信随着对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和
29、努力,我们的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发展。13 观察小动物本课采用了观察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学生能够在自主的空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堂课中来,经历一次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在第一个教学环节,探索:观察蜗牛的身体,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么观察蜗牛,引导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开始学生观察蜗牛,把观察到的蜗牛的样子仔细地画在记录单的方框中。接着先通过课件认识蜗牛的结构,说出黑板指定部位的名称,然后评价学生的记录单,从而来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蜗牛有壳、触角、口、眼、腹足等。在第二个教学环节,探索:观察蜗牛的反应,考虑到时间问
30、题,我采用的是演示实验,棉签轻轻触碰小蜗牛,学生仔细观察蜗牛的反应,让学生知道碰到刺激,触角会伸缩在第三个教学环节,探索:观察蜗牛的爬行为了让小孩子能够专心地观察,我每组随机准备塑料片、细线和竹棒其中一种,然后再通过视频放大观看蜗牛在三件物品上的爬行。最后研讨蜗牛靠什么爬行;在爬行过程中,腹足是什么样的?在爬行时,有什么其他发现呢?总结出:蜗牛爬行本领这么大,与腹足、黏液有关系。顺势对学生进行了蜗牛精神的渗透。如此一环一环地观察探索,让学生经历一次观察探究之旅。在课堂最后,认识和蜗牛相似的小动物,并告诉学生可以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观察。以后是我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有几个地方还不是特别1、投影展示学
31、生作品,如果学生能自己汇报介绍自己的蜗牛,会更好2、如果让学生自己饲养蜗牛,自己带蜗牛来上课,那应该会更加有兴趣。14 校园里的植物在校园里的植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征,我组织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植物,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植物的特征。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探究习惯、记录习惯和文字能力还比较弱,我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一种植物,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小组组成观察小组,观察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这样,可以集中多个学生的智慧,获得取长补短的效果。但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第一课,而且在教室之外,如何把握好一个学习小组是需要注意的。从教学的实践来看,关键是要明确目标,组织一个小组,并加强组长的指导。在评价中关注学生小组的表现,以小组的成功评价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意识到合作的方法。在合作的活动中并不排斥个人的智慧,合作最重要的表现是在学生个人遇到问题时能提出各人的建议或看法,在讨论交流的时候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否则,合作就会失去作用,教学组织就会混乱。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