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歌鉴赏形象情感题20242024年年高考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类:人物、景物、事物形象。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题型既有主观题主观题也有客观题客观题。但正确把握其中的形象是读一首诗词的基础,也是正确解答其他类题目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可单独设题,也可渗透在其他考点之中。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情感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在高考中,对古诗思想情感的考查往往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或落脚到对思想情感的考查。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请概
2、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题型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个别省市有客观题的形式。题型概述知识图解真题示例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202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注】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念奴娇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
3、朱熹(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及画面的鉴赏能力。“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写了黄昏时分,梅花面对清浅的溪水临水弄影,清清溪水倒映着天上一轮明月,和梅花的倩影构成绝美的图景。此句选择梅花、清溪和霜月为意象,描绘梅花倒映在溪水中的芳姿,整个画面清幽雅致,澄澈人心。【答案】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与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词首先描写梅花在群芳中保持“真香纯白”,只有姑射山头的仙人能与之为伍,并说梅花高
4、洁,品质与生俱来,与风霜冰雪无关,写出了梅花的天性高洁;再写梅花“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洁本心,宁可远远离开尘世,与那污浊的尘世保持距离,写出梅花的保持本心、不同流俗。然后用“俗李粗桃”衬托梅花的高洁,那些俗艳的花朵争奇斗艳、招蜂引蝶,而梅花却在明月的陪伴下、在清澈的溪水中映照芳姿,写出了梅花的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梅花的品格就是诗人的理想品格。【答案】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分析情感01考点概述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从高考考查情况来看
5、,这一考点主要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1)直接考查。题干中多出现“(思想)情感”“情怀(心情)”“志趣(志向)”“人生感悟”等字样,或就全篇发问,或小切口深探究,试题多从诗词中的某一个字、某一个意象、某一句诗、某一联诗等切入,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其中的情感。(2)间接考查。往往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连带考查。必备知识题材常见情感咏史怀古诗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托物言志诗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
6、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热爱自然描绘山川美景,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现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赠友送别诗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抒发对人生的感慨羁旅思乡诗天涯漂泊羁旅之愁,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题材常见情感边塞征战诗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对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的赞颂征人思乡
7、、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深刻沉痛的反战思考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爱情闺怨诗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主要在宫怨诗中)思妇空闺中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即事感怀诗忧国忧民反映离乱渴望建功立业仕途失意讴歌山河(注: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还有一类诗叫“即景感怀”,指诗人因所见景物而引起的某种感触的一类诗歌。不论是即事感怀还是即景感怀,都没有严格的题材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都可能是即事感怀或即景感怀,一般把那些无法
8、归入以上类别的由眼前之事或眼前之景而触发感慨的作品归入即事感怀或即景感怀之作。)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多样却不会杂乱无章观点态度作者的态度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作者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
9、的判断1 1本诗第X联(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 2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 3这首诗(XX句)表达课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4 4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做简要分析。5 5试比较两首诗歌中的不同情感。常见设问方式解题步骤三步骤分析情感态度第一步初断题材知倾向作答时可审读诗歌的标题、诗中的典型意象、注释中的典故,以此来确定诗歌题材,初步判断诗歌的思想情感倾向第二步再看背景定基调知人论世是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捷径。看作者,看时代,看创作缘由,这些背景信息能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或诗歌思想情感的基调第三步后析诗句明情感根据诗歌中的有关诗句来具体分析,进一步明确诗
10、歌的思想情感,并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解题策略针对情况考场应对策略1分析片面言不及义立足整体分析,不可孤立地看某一句或某一联(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思维僵化望文生义要防止思维定式,如见“独”就答孤独寂寞;见“景”就答热爱自然;见“贬官”就答郁闷不得志、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等。答题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诗句,深入作品内部和诗人内心,进行个性化分析3看不出情感答案浮浅要善于抓住情语情由。有的诗中有明确的情语,如“愁”“恨”“怜”“怅”等,有些诗通过描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用典的词语,表情态、语气的虚词等传达情感态度,抓住这些词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得出情感。还要探究情由,情感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部
11、环境(时令变化、社会治乱等)和诗人自身(人生遭遇、理想抱负等)两种针对情况考场应对策略4答案不全(1)切分层次。即对所给诗歌或诗句进行层次切分。如,整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一联(两句)可能有两层乃至三层情感,每个层次都要尽可能进行情感概括或分析(2)多方联系。情感题所给的语言材料,从本身看自然有情感内涵,若与诗人生平、写作背景等联系起来,往往会有另一层情感内涵;若与全篇联系起来,还会有一层情感内涵。答题时,多方开掘,内外勾连,才能全面分析,答全情感(3)注意双向。古代诗歌中有不少词语、句子,其蕴含的情感具有双向性,如“风雨”“春天”等词语往往具有双关义(象征义)。托物言志的句子、用典抒情的句子往往
12、具有双向性:前者一物一志,后者分典中情与典外情真题研习【2024天津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楚客: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皇树:橘树。木奴:柑橘的果实。水经注 载,三国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在武陵种柑千株,把柑树看作奴仆,以之谋利。【读题审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方法诗中对应信息切分层次此诗每两句为一层。第一层,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
13、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第二层,原来他爱柑橘是因为读自己仰慕的“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第三层,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第四层,尾联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作达观语:“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多方联系要理解“春来新叶遍城隅”“不学荆州利木奴”“何人摘实见垂珠”等诗句表达的情感,还应结合题目和注释。由题目“柳州”可知,此处是作者柳宗元的被贬之地,作者在此诗中所
14、表达的除了字面之意,还有对自身境遇的感受和思考防止偏差此诗中的“情语”不明显,需从题目、注释和诗句用语用词仔细推敲。其“新”“不学”“喷雪”“垂珠”等词语对表情达意有关键作用,理解并理顺这些词语的情感流向,防止出现偏差【答案】对自己亲手种的柑树长新叶的欣喜之情;对屈原的喜爱赞颂和对李衡的不屑批评;对看到柑橘开花结果的向往、期盼之情;虽然未来渺茫,依然保持旷达乐观的心情。鉴赏形象02考点概述诗歌中的形象,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它既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诗歌的形象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类。高考对形象的考查重点为分析形象的特点、品味形象
15、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在具体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情感,以此为基础,进而概括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解题策略形象赏析四法1看标题注释 初步揣摩借助诗题、正文、注释等信息,大致了解他是何人、有何事,为“解人”做铺垫。尤其是诗歌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诗题中常见的“怀古”“送”“咏”等,而诗歌后面的注释为理解与分析形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2赏景物意象 分析形象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如“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词人对敌战区一片安宁祥和景象的担忧,为失去北伐抗金的时机而痛心3找关键字词 凸显精神即紧紧扣住诗
16、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装束等描写,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借助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三句,一是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二是表达自己对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渴望4抓手法技巧 归纳形象即由诗歌人物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的特点,借助用典、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来展示和归结人物形象鉴赏形象题点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重点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情感,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1 1诗歌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 2诗
17、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 3诗歌中的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常见设问方式解题步骤(1)看背景(2)看描写(3)看手法关注诗人生活的时代,关注诗人创作的人生时期,关注诗歌后面对背景的注释关注诗中双关、象征等手法,挖掘明言此而实言彼的语句,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对人物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直接描写;烘托、陪衬人物的侧面描写鉴赏人物形象看背景,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看描写,分析特征塑造人物形象,诗人
18、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完成。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看手法,整体感知分析人物形象,要看作者运用了那些手法,从手法入手,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真题示例【2024吉林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三)(其三)苏轼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注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青:指新麦;麨:干粮。鹧鸪天鹧鸪天 辛弃疾石壁虚云积
19、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注玉友:此处指酒;溪毛:溪边的野菜。【读题审题】这两首词的下片都塑造了乡野老人的形象,其特点和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题角度具体分析看背景苏词写于严重春旱、求雨得雨后的沿途。辛词下片写野老邀请他小酌的事。抓描写苏词下片的垂白、杖藜、醉眼三个词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妙。“豆叶几时黄”的语言描写,流露着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对来年丰收对期待。辛词下片“玉友”、“溪毛”都是山里风味酒菜,充满乡野气息。“忽避”“却过”用得极妙,形成
20、戏剧性转换,把野老眼花、失望、热情的心理活动和迎客动作都表现出来了析手法苏词和辛词都描绘了乡村生活图景。苏词下片选取“捋青捣麨软饥肠”,辛词下片则筛选乡村邀约、好客的村风淳朴的场景【答案】(1)苏词塑造了年迈拄杖、摘取食物果腹的乡野老人形象。老人白发苍苍,拄着藜杖,捋下新麦捣成干粮充饥。表达了苏轼爱护百姓、渴望丰收之情。(2)辛词塑造了热情待客的村居老人形象。老人几次三番邀请,拄着藜杖出门迎接“我”,在雨中躲避着行人辨认“我”。体现了词人对淳朴邻里的赞美,对邻里和谐相处的田园生活的喜爱。题点2: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
21、意象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意境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意”与“境”两个因素,“意”是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常规问法:这首诗/词/曲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设问变体:这首诗/词/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词/曲进行赏析。常见设问方式解题步骤(1)找意象,组画面(2)抓特点,联意境(3)析感情,明作用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或运用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展现的画面分析景物、意象在诗歌中的具体作
22、用。一般有营造意境、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等作用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指明景物或意境的特点,用恰当的形容词表述,如雄浑壮阔、萧瑟凄冷等鉴赏景物形象找意象,分析景物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出它展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联意境,寻找特色根据意象联系出相关的意境,意境常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明作用,分析感情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意,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如冰雪比喻心志的
23、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不畏强权的品格,等等。【注意答题要求】若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若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品性或意义等。典型例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注】漫成:即作者一时应手之作。这首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躲避战乱,奔波流离,身处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读题审题】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题思路】找景物,组画面:主要景物有月、灯、鹭、鱼
24、,组合在一起即灯在月下,鹭在沙滩上,一条鱼跃出水面。抓特点,联意境:诗中写“月”,用“江”来修饰,水月相连更具美感;月下“风灯”景色柔和,“宿”字修饰“鹭”,意境安静祥和,“跳鱼”与前文构成对比,以动衬静。再从“欲三更”看出写的是夜景,周围环境安静;从“沙头”“船尾”看出写的是江边的景色,风景优美。析感情,明作用:注释中的“躲避战乱”暗示作者身处战乱之中,由此可推知作者对安静祥和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参考答案】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显得淡雅柔和,月照沙岸如雪,白鹭团聚夜宿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衬静,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清幽静谧的画面,
25、洋溢着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生命的热爱之情。题点3:事物形象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如山川、草木、鸟兽、风霜雨雪等。这些形象并非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经过诗人主观情感加工、提炼、升华的形象,它们往往寄寓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在诗歌中常常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营造意境可以帮助读者构建起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例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月光这个形象,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意境。2.表达情感事物形象往往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体验。例如,杜甫的登高中的前四句通过描绘秋风、落叶、长江等形象,表达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3.象征寓意还具有象征意义,寄托着寓意。如白居易
26、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古原草形象,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寓意着离别的痛苦和希望的力量。常见设问方式题型一:概括物象的内涵或特点设问方式:诗歌中的中的“XX”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概括“XX”“XX”“XX”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题型二:分析物象的作用设问方式:诗中前后两次出现“XX”,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请结合全诗分析“XX”这一意象的作用。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XX”?请简要分析。解题步骤(1)抓住事物特点(2)挖掘事物内涵(3)联系作者情感诗歌塑造事物形象的手法同塑造人物形象一样,离不开对事物特点的描写,抓住这些特点是概括分析事物形象的关键诗歌的创作目的是抒情,咏物诗中的
27、事物形象也寄托着诗人的某种感情,因此对事物形象的分析,要联系诗人的经历与情感任何一首咏物诗,其目的并不在咏物本身,而是诗人别有怀抱,另有寄托,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因此分析时要由表及里、由物及人鉴赏事物形象找特点,辨析物象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抓字词,挖掘内涵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出事
28、物的象征意义。观作者,把握情感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可从以下关键点入手:抓动词、副词;抓抒情、议论句;抓注释,关注隐含信息。典型例题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辛弃疾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注】,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注】本词作于作者受排挤,闲居江西上饶铅山期间,此间的住处依山临水,云烟缥缈。【读题审题】下片中的菊花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具体分析。【答题思路】找物象,明表象。从词的题目即可明确本词的具体物象是菊花,从菊花的生活环境“直待秋风一夜霜
29、”可以看出其傲霜凌寒的风格,从菊花“避重阳”可以看出其不趋时俗的特点。抓内涵,析意义。菊花本身就是作者经常写作的对象,在秋天开放,不与春天的百花争艳,在古诗词中常表达清冷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知人世,厘情感。从注释“本词作于作者受排挤闲居江西上饶铅山期间”可以看出,作者备受排挤,难以在朝廷中任职,这一点和菊花“避重阳”有相似之处,菊花被排挤不在重阳节开放,但是却在“秋霜”时成就自己,表明作者蔑视来自官场的排挤打压,展现了其挫而愈坚的傲然风骨和豪迈气度。【参考答案】词中的菊花故意避开热闹的重阳节,在秋风霜降后开放,表现出菊花不趋时俗、傲霜凌寒的品格。作者以菊花自况,表现了自己蔑视来自官场
30、的排挤打压,挫而愈坚的傲然风骨和豪迈气度。模题研习【2024湖北武汉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咏孤石南北朝惠标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崖成二鸟翼,峰作一芙莲。何时发东武,今来镇蠡川。咏孤石南北朝高丽定法师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过。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偃流还渍影,侵霞更上红。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注地理:地理结构、地貌形成。东武:一作武城,在河北省清河县东北、此处代指北方、中原。蠡川:指鄱阳湖汇入长江处。树杪:树梢。镇:同“整”,整天,亦谓长久。偃流:倒映在湖水之中。【问题】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孤石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
31、的能力。第一首诗:“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说明孤石下接下接鄱阳湖,上连上连香炉峰。“崖成二鸟翼,峰作一芙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孤石所在的山所在的山崖高峭陡削崖高峭陡削,犹如大鸟张开的翅膀;峰峦挺拔高耸峰峦挺拔高耸,犹如婷婷独立的莲花。这首诗对孤石的描写既有雄伟磅礴的气势,又有凝炼隽永的韵味,用明快流利的节奏,形象生动的比喻,准确精炼的语言,错落有致的背景,形容出一座石峰的瑰丽英姿。第二首诗:开篇把孤石放到一定的空间环境中来作总体描写,开阔的平湖,浩浩渺渺,无边无垠。远望那孤石,像具有人的灵性那样从湖中生长起来,径直凌空,四面八方地瞭望整个湖面,没有任何遮拦和阻隔。此联突出了孤石的高耸
32、秀美突出了孤石的高耸秀美。“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具体描写孤石的底部常有湖水拍打,浪花飞溅,其顶端长着树,树梢伸向空中,长久不断地承受着天风的吹拂。此联突此联突出了孤石的坚韧高洁的。出了孤石的坚韧高洁的。“偃流还渍影,浸霞更上红。”从另一个侧面,具体描写孤石倒映在湖水之中,投射出清晰的影子,像是自身浸染在水中一般,而它的形体沐浴在霞光之中,更象是被浸上了一层红色。这里突出了孤石的美丽形象突出了孤石的美丽形象。“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孤石可贵的美德就在于,它独立挺拔在群峰之外,不与争奇不与争奇;独自于秀洁于白云之中,永保高洁永保高洁。据分析可知,整首诗描写了孤石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长期经受风吹浪打但没有随风摇摆、逐浪奔流,独立挺拔在群峰之外、白云之中,不与其争奇的形象。【参考答案】第一首诗孤石的形象是雄伟磅礴、瑰丽秀美的。孤石下接鄱阳湖,上连香炉峰,山崖高峭陡削,犹如大鸟张开的翅膀;峰峦挺拔高耸,犹如婷婷独立的莲花。第二首诗孤石的形象是高耸秀美、坚韧高洁的。孤石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长期经受风吹浪打但没有随风摇摆、逐浪奔流,孤石独立挺拔在群峰之外、白云之中,不与其争奇。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