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届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地理大题必背考点提纲一、自然地理1.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相对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临近山、河流、湖泊、国家、交通线、城市等)绝对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热量带)、板块位置等2.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描述方法分布均匀状况分布总体趋势(*多*少;由*同*递增/递减)分布规律(沿河、沿海、沿交通线等) 4数值范围与极值状况(*区域为极大/极小区域)3.影响航天器发射与降落地选址的因素(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气象条件:晴天多、阿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海陆位置:大陆内部
2、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2)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地质条件好5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4.地形特证的描述方法地形以*地形为主(最多写出乙种)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及延伸方同地势*太高低4起伏大小(地势落差)迫海岸线曲折/平直/漫长;(特殊地貌描述:如喀斯特地貌)5.影响(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的因素天气:阴雨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晴朗天气到达地面的
3、太阳辐射较多大气:洁净、稀薄、干燥的大气条件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反之则较少纬度: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路径越短,能量集中度越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下垫面:颜色越浅的下垫面(如冰雪),反射较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6.气温特征的描述方法 最热月气温(28C为炎热,22-28C为高温,10-22C为凉爽)最冷月气温(15C,年较差大,大陆性强;10,年较差小,海洋性强)年均温(寒带、亚寒带、热带地区需描述;区域年均温有明显差异时需描述)7.降水特证的描述方法年降水量(大于800mm 为丰富,400-800mm为多雨,200-400mm为少雨,200mm 以下为
4、稀少)最大/最小月降水量(大于100mm为丰富,100-50mm为多雨,50-10mm为少雨,10mm 以下为稀少)降水季节变化 4雨季长短(大于100mm持续的月份)8.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纬度(奠定全球气温格局)=影响太阳高度(继而影响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度与大气削弱路径)、昼长大气环流:季风环流、气压带与风带地形:当地地形:阴坡、阳坡与海拔;周围地形:高大山脉、低缓山地、盆地、平原等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差异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云雨削弱太阳辐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图人
5、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9.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降水形成的条件:水汽、降温、凝结核)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海陆位置=距海远近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地形:迎风坡、背风坡洋流=暖流增湿;寒流减湿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10.河流补给类型及其特点季节性积雪融水:多出现于春季,多与分布于山区于寒温带、亚寒带、地区,水量补给较稳定,有明显 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永久性积雪与冰川融水:多出现于夏季,多分布于高山、高原、高纬地区,水量补给较稳定,有明显的 日变化与季节变化雨水=多出现于雨季,水量补给较大地下水:河流枯水期时补给河流,水量较小,稳定湖泊水河流枯水期时补给河流,水量稳定。11
6、.河流水文特证及其描述方法水量与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是否有汛期;汛期时间;汛期长短;是否有凌汛)结冰期(是否有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含沙量(大/小)流速与水能(快/慢;丰富/贫乏)12.河流水系特证及其描述方法流程与流向(长/短;自大同*流)水系形态(扇形、树枝状、羽毛状、向心状、放射状等)流域面积(大/小)河道形态(宽/窄;曲/直;深/浅)河网密度与支流数量(大/小;多/少)13.影响河流航运价值高的条件(1)自然条件水量大,水位高且季节变化小 无结冰期或结冰期短 含沙量小流速慢 流程长 流域面积宽阔,支流众多 河面宽阔,河道平直(2)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航运需求量大
7、 河流流向与人口、资源流向一致 支流与人工运河交织成网14.影响河流水量的因素(1)来水量河流补给量(积雪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雨水)支流补给调入水源(2)去水量蒸发(光照强,气温高、风力强、气候干旱、液体表面积大,蒸发较旺盛)下渗(土质疏松,无地下冻土,下渗较快)径流(地形平坦,径流排水较慢;地形起伏大,经流排水较快)为人引水(生活、生产用水)15.影响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1)自然原因 气候:降水多且集中,雨水冲刷地表严重地形: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作用弱土壤: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土壤易被侵蚀支流众多,来沙量大(2)人为原因植被破坏、毁林开荒、过
8、度放牧、工程建设、开矿活动等16.影响内流区形成的因素海陆位置与分布:离海远,河流无法入海;陆地面积广阔地形:受地形阻挡,河流无法入海气候: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少土壤:土质疏松,河流下渗量大人类活动(生产、生活用水)17.渔场形成的条件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发生搅动,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上升流海区: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河流入海口:河流带来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浅海大陆架:大陆架海区,光照充足,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18.海雾形成的洋流条件寒暖流交汇处多雾:暖流提供充足水汽,寒流带来降温条件中高纬暖流多雾:暖流流经带来充足水汽,中高纬
9、海区气温低,水汽遇冷凝结成雾中低纬寒流多雾:中低纬海区纬度低,水汽充足,寒流流经,水汽遇冷凝结成雾19.影响土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成土母质(分残积母质与运积母质)=影响土壤的矿物养分与质地气候:气温高,有机质分界速度快;降水多,雨水淋溶作用强,土壤多呈酸性,肥力低地形:地形起伏大,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土壤厚度小,有机质含量低;阳坡土壤温度条件好,阴坡土壤水分条件好生物:动植物残体、动物类便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动物的活动增加土壤的孔隙度;草原土较森林土肥沃20.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好)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条件优越:水热条件好,光照充足等 自然条件多样=东西、南北、海拔跨度大(2)人为原因地处
10、偏僻,人类活动影响小 人为建立自然保护区 二、人文地理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人类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迁移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而出现的人口迁移(2)经济因素(最主要的因素):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4)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婚姻、教育、宗教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影响: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不利影响: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给城市造成巨大压力: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问题等
11、(2)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影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收入不利影响:造成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3.城市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区位因素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方便,且利于节省建筑投资而成为城市分布的理想地区河流:提供水源(2)经济地理区位因素交通:交通便利处、交通线沿线、交通枢纽位置以及交通运输的改善和发展,对诚市的形态、空间格局 变化及兴衰具有深远的影响自然资源:靠近矿产资源产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其他:商品农业基地、边境通商口岸处(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因素政策、宗教、旅游、科技等4.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解决措施(1)城市
12、环境问题的表现城市环境趋于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噪声污染人口密集,交通拥诸地价、房租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2)解决措施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建立绿化隔离带,治理城市环境 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 合理布局城市道路,改善城市交通条件 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5.农业区位因素(I)自然因素地形:平地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园艺业、林业与畜牧业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水源:水质、水量土地: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壤肥力、酸碱性、透气性、保水性等)病虫害:炎热湿润地区病虫害较多自然灾害(2)技术经济因素劳动力:劳动力素质与经验
13、种植方式:单作、套作、混作、连作等耕作制度:又称熟制技术装备: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3)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数量、价格 市场: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的远近、市场的规模等政策 交通6.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分布地与特点(1)热带种植园农业分布: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特证: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 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农产品:橡胶、咖啡、可可、油 棕、剑麻、香蕉、菠萝 等热带经济作物(2)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地区。如美国中部平原;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特证:耕地面积广阔,生产
14、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耗费能源多;经营方式相对粗放,农产品价格较低,商品率很高农产品:小麦和玉米(3)水稻种植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较为丰富的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和南美洲北部特证:生产规模小,精耕细作,劳动投入多 单产较高,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农产品:水稻(4)大牧场放牧业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特证:天然草场面积较大,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农产品:牧牛:美国、阿根廷;养羊: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5)乳畜业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和 中欧地区、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特证:机械化和科技
15、水平高;集约化程度 高;商品率高。市场远近和饲料供应 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产品:牛奶及奶制品,如奶粉 黄油和奶酪等(6)混合农业分布: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盆地;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特证: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农产品:小麦、羊毛等(澳大利亚)(7)地中海 式农业分布: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 其他地中海气候区 特证: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农业农产品: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葡萄、柑橘、橄榄等园艺作物也较多7.工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原料:数量、质量、远近、价格 燃料 水源 土地:面积(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政策、
16、劳动力、地价、集聚、技术、资金、工农业(经济)基础、配套产业、基础设施(3)环境因素工业对环境的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区域工业污染程度:无工业污染的企业,可有组织地布局在市区;有中轻度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郊区;有重度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远郊工业污染种类: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 企业,应远离河流或者布局在河流下游;有固废污染的企业,应远离农田与居民区8.工业集聚的好处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成本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开展协作,促进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9.各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及其货物运输方式的选择公路运输
17、:灵活性好,连续性差,适宜短途运输铁路运输:运速快,运量大,适宜长途运送大宗、笨重的货物航空运输:运速快,运费高,运量小,适宜长途运送“轻贵急”的货物海运:运量大,运费低,速度慢,适宜长途运送大宗、笨重、时效性要求低的货物河运:运量大,运费低,速度慢,适宜长途运送大宗、笨重、时效性要求低的货物管道运输:连续性好,受自然影响小,适宜运送气态、液态的货物10.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因素(1)自然 因素地形a.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交通建设,但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 发展的关系b.山地: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水文:线路应避开沼
18、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地质: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气候:工程设计应避开极端天气频发区:如暴雨、暴雪大风频发地 2/8土壤:尽量避开冻土 季节性冻土的冻融易导致路基变形(2)经济因素:沟通城市(镇)、乡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3)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4)技术因素: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
19、然障碍等11.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如航线中点,离市场近等水域a.港阔水深:航道深、宽、海岸线长b.位于港湾:背风、避风浪的条件好c.无冰期(结冰期短):利于常年通航d.暖流:不冻港或封冻期短陆域: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开阔,筑港条件好(地基坚硬)(2)经济因素a.经济腹地:运输物资多、范围广,经济发达 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广阔b.依托城市:以城市为依托,依托城市等级高c.多种交通:河流入海口,海河联运;河流交汇处;河运起始点,陆河联运;水陆交通便利12.交通线修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交通布局完善当地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2)经济意义加快物
20、资流通,促进当地相关产业(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商业繁荣和对外开放有利于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互交流,缩小地区经济差异促进科技创新和进步(3)社会意义提供就业 巩固国防,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繁荣1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D南水北调 输出区:可能出现水资源紧缺、水文情势变动、生态环境破坏、海水倒灌等问题输入区a.有利影响:水量增加,有利于缓解供水压力,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b.不利影响:灌溉区出现土地次生盐碱化(2)西气东输输出区a.有利影响:促进天然气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改善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
21、 就业机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环节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而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b.不利影响: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 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输入区:可缓解当地能源紧缺的压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提高生活品质(3)西电东送输出区a.有利影响: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电力开发和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缩小东西部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b.不利影响:水电建设易破坏生态环境,坊口火力电站会加剧环境污染输入区:缓解电力不足的压力,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减轻铁路运
22、输压力14.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对转入区和转出区的影响(1)产业转移的原因(如由A地区到B地区)降低生产成本(如土地资金)地区的某种资源(如矿产,石油,劳动力,生产原材料.)丰富B 地区提供了优惠的政策 B地区交通运输条件优越B地区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协调能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2)对转出地的影响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注重产品设计、营销 (短时间内)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口增加(3)对转入地的影响优化产业结构 4/8加重区域环境污染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 注重
23、产品的加工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压力缓解15.湿地的成因、价值及减少的原因与措施(1)湿地的成因来水多:雨水(积雪、冰川融水,地下水、湖泊水)补给量大;河网密布、支流众多去水少:下渗、蒸发较少,排泄能力较弱(2)湿地的价值生态价值: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航运、灌溉、提供农副产品(3)湿地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a.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b.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人为原因:a.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b.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添涂面积缩小c.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d.引水灌溉、河流的该同,导致水量减少(4)保护湿地措施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
24、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16.森林的生态价值、破坏原因及对策(1)生态价值: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2)森林破坏的原因过度的焚耕开垦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果伐果矿、水利、公路 建设,城镇建设 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 战争(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 5/洪水频发水土流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4)森林保护措施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计划采伐,采育结合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
25、提高人们的环保境意识17.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盐碱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D沙漠化成因a.自然原因:降水稀少,光照强烈,蒸发旺盛,气候干旱,水源不足;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频繁,风蚀强烈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防治措施:a.合理利用水资源: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条件,推广节水农业;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封沙育草、植树造林等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d.禁樵禁采,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e.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2)石漠化成因a.自然原
26、因:地表物质疏松,植被稀少,山石裸露,石多土少,土层很薄;地形破碎,旱涝灾害频发,水土 流失严重b.人为原因:人口快速增长增加对土地的压力,导致滥圣坡地、滥伐森林和超载放牧等防治措施:封山育林、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等(3)盐碱化成因 a.自然原因: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士质疏松,水分易蒸发b.人为原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过量施用化肥等防治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喷灌、滴灌;排灌结合;井灌井排;引淡洗盐;农田覆盖(减少蒸发);植树造林等。18.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1)生态可持续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
27、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经济可持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发展 第二、三产业(如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振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振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采用保护性的耕作方式,如免耕、休耕、限耕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用地,如采用轮作等方式完善交通、加强宣传、打造品牌,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完善保
28、护政策,加强监督执法(3)社会可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滞威胁的土地,改善 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19.工业可持续发展对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合理规划,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提高区域开放程度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污染,美化环境控制工业污染的排放,实行清洁生产20.鲁尔区早期兴起的原因与衰落以及重振的原因(1)早期兴起的原因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充沛的水源 便利的水陆交通 广阔的市场(2)衰落的原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7/8世界性的钢铁过剩生产
29、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3)重振的原因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合并钢铁、煤发企业,减少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科技,繁荣经济调整工业布局整治污染,美化环境发展交通21.梯级开发的综合效益:防洪、灌溉、发电、旅游、航运22.影响大坝选址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河流水量丰富河流地势落差大,流速快地质稳定峡谷地形或口袋形地形(2)社会因素 市场需求、资金、技术、劳动力、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库区移民、政策等23.某人类活动的意义、作用、好处、效益、对可持续发展影响类答题方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30、;促进工 业化进程社会: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安定;促进城市化进程生态:减轻环境问题:足进资源合理、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等2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措施(1)形成原因自然原因a.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b.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c.植被稀疏,覆盖率低d.地势起伏大,沟谷坡面多2人为原因 a.植被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c.开矿及交通建设(2)整治措施a.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b.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25.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原因、措施(1)产生原因地形复杂,起伏大毁林开荒,降水强度大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植被破坏严重(2)整
31、治措施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发林发展小水电26.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意义、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1)开发条件评价资源条件评价:可从随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评价开采条件评价: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市场条件评价: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条件即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交通运输条件评价: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分析。(2)资源开发意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工业发展水平提供就
32、业,增加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完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区域城市化进程(3)资源开发产生的环境问题开发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的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产业结构欠伟,工业”三废”污染严重重工业需水量大,加剧水资源污染及短缺地面塌陷等三、选修地理旅游地理1.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1)经济意义:增加收入;繁荣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扩大就业。(2)文化意义:满足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交流发展;保护传统文化(3)社会意义:提高国民素质与生活质量;扩大开放与对外交流;足进区域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4)环境意义: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文化古迹;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基础设施
33、和服务设施建设2.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1)问题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破坏传统文化;损毁文物古迹;扰乱社会秩序(2)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强景区的规划管理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防治景区的环境污染限定合理的游客数量保护发扬传统文化3.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科学的开发和规划旅游资源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保护和建设旅游环境健全旅游的法制法规加强旅游宣传,突出旅游特色完善交通,提高景区可进入性4.旅游资源(1)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人文旅满资源: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2)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多
34、样性(内容上的多样性和分布上的多样性)非凡性(美学、科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证价值非凡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可创造性(主要是人文景观)永续性(并非是绝对的,只有在适度的开发和保护条件下才能实现)5.结合实例,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丰富、多样、非凡、独特,具备较高的美学、科学、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看资源的分布集中程度)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主要看本区旅游资源与区外资源的雷同程度,即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2)地理位置与交通 优越的位置和方便的交通能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使满客“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3)客源市场 一般来说
35、,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的旅满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与基础设施相关)(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与空间大小、生态的稳定性相关)6.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科学价值典型的地貌、水文、生物、建筑、民俗、墓葬、壁画等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7.旅游活动设计(1)收集旅游地的信息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应该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
36、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如旅游交通方 式及工具、旅游住宿条件、旅游餐饮的种类和标准、导游服务、旅行费用等),以及大致的出行费用等(2)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符合自身特点选择最佳路径景观丰富多样注意劳逸结合追求最佳效果8.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高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产生可观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9.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7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梁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
37、矿产资源和能源等。【规范指津】1.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1)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那种类型(资源短缺、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证、分布等(2)第二:分析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说来,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也不忽 视自然原因(3)第三,分析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一般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去进行分析(4)第四,解决的措施和建议。要针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2.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的分析(1)行政和法律措施:包括制定环保法律,加强行政管理,严格执法(2)经济手段:包括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以及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3)
38、技术手段:加大对环保的技术投入(4)公众的积极参与: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5)针对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原因找措施是寻求措施的重要方法和原则,不同的环境问题的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10.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防治()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汇入水体导致水污染的危害a.危害人体健康b.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c.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d.制约工业的发展e.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f.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造成经济损失9.水质变坏(1)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a.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b.实行污染物排
39、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c.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d.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e.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f.农村生产中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g.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2)赤潮问题原因a.自然原因:气温较高;风和日丽;海水流动缓慢;较为封闭的海湾b.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农业生产过程 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沿海滩涂养殖规模的扩大。危害:a.藻类异常繁殖,造成海水缺氧,使鱼类室息、中毒死亡b.危害人体健康c.影响海洋旅满业防御赤潮灾害措施a.非工程措施:
40、严格执法,控制污水入海量;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b.工程措施:建污水 处理设施技术措施;加强对赤潮的监测和预报c.生物措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3)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a.气象条件: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b.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注: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燃煤;机动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大气污染物治理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b.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c.扩大绿化面积d.建筑工地控制扬尘e.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f.
41、提高能源效率和节约能源其它,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等(4)酸雨污染源a.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b.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危害a.使河湖水酸化,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b.腐蚀树叶,毁坏森林c.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损坏怎样防治酸雨a.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z污染控制区b.限制高硫煤的开采c.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发脱硫技术d.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d.加强废气中SOz的回收与利用(4)固体废弃物 (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42、危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占用耕地;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a.固体废物减量化b.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物质回收利用、物 质转换利用)c.能量转换利用d.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11.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供给减少,需求增多解决措施:促进更新与循环;节约使用;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a.自然原因: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河流:地表经流量较少b.人为原因: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缺水类型:a.资源性缺水
43、: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季节分配不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量大b.工程性缺水:水利设施不完善,季节调控能力差;基础设施差,供水能力不足C.污染性缺水:居民生产、生活污水不达标排放导致水质恶化d.浪费性缺水:人们的不合理利用,使水资源浪费严重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a.制约经济发展 b.影响粮食生产安全C.损害生态环境和损害人体健康d.引发国际冲突水资源缺乏的解决措施a.开发水源(时间上,修坝蓄水,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空间上,开渠引水,进行跨区域调水;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沿海地区进行海水淡化)b.采取全 面节水措施:倡导公民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依法保护水资源;推行生态农业,
44、提高灌溉效率(农业节水);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工业节水);加强冒传,节约生活用水(生活节水)(2)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a.农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济和艺园作物)b.工矿、交通建设占用c.城市化占地d.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a.切实保护耕地总量,守住耕地红线(18 Z亩)b.提高土地利用率c.改造中低产田d.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12.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1)地上河的形成过程:由于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使水土大量流失,注入黄河,是黄河河水含沙量 极大,至下游地区。由于河道变宽,水流变慢,致使大量泥沙沉积。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2)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河口三角洲是指河口段的扇状冲积平原。河流入海时,因流速减低,所挟带的 大量泥沙,在河口段淤积延伸逐渐形成扇面状的堆积体(3)河漫滩平原的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