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少林寺内有一“三教合一”碑,整幅画看上去是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像右面,左面就是老子侧像,遮住画像左面,右面则是孔子侧像。与这幅画寓意最相近的现象是()A.“天人合一” B.尊崇儒术C.儒道佛的融合 D.道法自然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
2、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3.先秦时期有学者认为:没有土地,可以设法开辟土地;没有政权,可以设法重新建立政权;如果失去人民,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该思想 ()A.包含了朴素的民主思想B.反映了统治阶层对民意的重视C.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D.说明了民众是国家存在的根基4.(2023浙江6月)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A.无为而治 B.经世致用C.再续春秋 D.中体西用5.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工匠改造了传自古印度
3、的佛教图像,绘制了中国神仙世界的图像,还吸收了古代波斯、古代希腊地区的图像元素,真可谓一窟一世界。这一现象()A.最有可能发生在汉魏时期B.说明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途径C.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D.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与统一并存6.中华文化是人类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 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得益于它()A.对外域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宽容B.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C.抛弃民族文化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D.摒弃外域文化而保留民族文化7.一位儒学大师主张提升儒学地位,得到汉武帝的赞同。这位“儒学大师”是()A.孔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8.据现有的
4、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满天星斗分布B.呈现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态势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9.经过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了进一步传播。这一现象出现在()A 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 D.五四时期10.孔子说,君子(执政者)的品德好比风,小人(平民)的品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5、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11.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12.“可以把新文化运动看作南宋、南明时代的读书人面对异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激起的一场场新的思想革命,而西方新思潮的东渐只是为这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论者()A.认为新文化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B.指出知识分子正式登上近代历史舞台C.消弭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6、间的差异D.夸大了西方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13.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14.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A.沈括 B.马可波罗C.利玛窦 D.徐光启15.徐光启称颂西方传教士是“实心、实行、实学”(泰西水法序),李之藻说西学是“真修实学”
7、(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方以智认为西学具有“详于质测”的实证精神(物理小识自序)。这反映了明清之际()A.西学中源说的盛行B.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中西方文化的融合D.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的普遍认可16.日本、越南和朝鲜王朝均曾仿效唐朝制度进行改革,其中属于越南王朝引入和中国几乎完全一致的改革措施是()A.班田制 B.中央官制C.科举制度 D.租佣调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文化自信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
8、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易中天材料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唐甄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这段话是对中国历史上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概括。选取材料一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指出其思想主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空缺的内容。(3分)明清进步思想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唯物论思想唐甄大胆批判君主专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9、(3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18.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中国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天下大乱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汉赋中有楚辞的影响,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摘
10、编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材料二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许衡许文正公遗书材料三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建立众多地方政权的同时,还建立了北魏、元、清等中央政权,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摘编自张甜甜论少数民
11、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有学者认为”的中华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形成的特点及其表现。(6分)19.阅读材料,完成题目。材料现代化不仅仅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它本身就包含有人的文化的、精神的、价值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国家的每一项决策,除了需要考虑经济利益、进行技术论证外,还要考虑人文的因素,如文化、审美、环境、资源等等诸多因素,特别是现代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这些问题
12、的考虑和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大显身手。西方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人的终极关怀”等等。摘编自王周华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2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饶宗颐(19172018),广东人。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华文化,致力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他倾向于以“华学”指称中华文化之学,认为海外华人同样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华学”应该是全球化和世界性的。他在研究汉民族所创造的文化的同时,也关注藏、
13、满、蒙、苗、瑶诸族的文化。他认为经学是“华学”的核心,“经书是我们的文化精华的宝库,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亦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著。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是有重要意义的”。20世纪90年代,他创办主编大型学术集刊华学,在发刊词中他呼吁:“从洋务运动以来,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已失去信心,外来的冲击,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惜放弃本位文化,向外追逐驰骛,久已深深动摇了国本。现在,应该是反求诸己、回头是岸的时候了。”摘编自郑炜明、陈民镇饶宗颐关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饶宗颐的文化观。(3分)(2)结合材料,评析饶宗颐对中华民族文化
14、发展的主要贡献。(9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少林寺内有一“三教合一”碑,整幅画看上去是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像右面,左面就是老子侧像,遮住画像左面,右面则是孔子侧像。与这幅画寓意最相近的现象是()A.“天人合一” B.尊崇儒术C.儒道佛的融合 D.道法自然解析:“三教合一”碑反映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故选C项。答案:C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
15、家思想影响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整齐的变化可知,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三项排除。答案:D3.先秦时期有学者认为:没有土地,可以设法开辟土地;没有政权,可以设法重新建立政权;如果失去人民,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该思想 ()A.包含了朴素的民主思想B.反映了统治阶层对民意的重视C.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D.说明了民众是国家存在的根基解析:根据材料中“如果失去人民,那就一切都谈不上了”可知,该学者强调人民对于国家的重
16、要性,故选D项;民主思想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作者强调人民的重要作用,并未反映统治者对“民意”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该学者思想的社会影响如何,且“广泛认同”过于绝对,排除C项。答案:D4.(2023浙江6月)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A.无为而治 B.经世致用C.再续春秋 D.中体西用解析:依据材料“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17、可知,顾炎武反对空谈,非常注重实学,提倡经世致用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经世致用思想,而非再续春秋,故C项排除;D项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排除。答案:B5.莫高窟第285窟和249窟,工匠改造了传自古印度的佛教图像,绘制了中国神仙世界的图像,还吸收了古代波斯、古代希腊地区的图像元素,真可谓一窟一世界。这一现象()A.最有可能发生在汉魏时期B.说明互惠互利是文明互鉴的途径C.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D.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与统一并存解析:据题意可知,莫高窟中的佛像受到古印度、古代波斯和古代希腊地区的影响,吸收了很多外来因素,由此可知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故选C项;仅
18、根据莫高窟佛像的特点不能判断开凿的时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明的交流,没有体现互惠互利的因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的包容,没有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与统一,排除D项。答案:C6.中华文化是人类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 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得益于它()A.对外域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宽容B.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C.抛弃民族文化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D.摒弃外域文化而保留民族文化解析:中华文化之所以5 000多年发展至今绵延不绝,主要是因为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此B项正确。答案:B7.一位儒学大
19、师主张提升儒学地位,得到汉武帝的赞同。这位“儒学大师”是()A.孔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主张尊崇儒术,得到汉武帝的赞同,C项正确;孔子、孟子和朱熹分别生活在春秋、战国和南宋时期,A、B、D三项错误。答案:C8.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满天星斗分布B.呈现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态势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解析:A项材料无从反映;依据材料
20、中“时间上有先后”,可知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自成系统”,可知D项错误;材料中“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体现了“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特点,B项正确。答案:B9.经过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了进一步传播。这一现象出现在()A 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 D.五四时期解析: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的主流,D项正确;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入中国,A、B两项错误;辛亥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C项错误。答案:D10.孔子说,君子(执政者)的品德好比风,小人(平民)的品德好比
21、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这反映了孔子主张()A.仁者爱人 B.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解析:孔子“仁者爱人”的观点是主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材料讲的是统治者的为政之道,仁者爱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君子(执政者)的品德好比风,小人(平民)的品德好比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应该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的观点体现了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统治秩序,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主张而非孔子,故D项错误。答案:B11.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
22、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C项。答案:B12.“可以把新文化运动看作南宋、南明时代的读书人面对异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激起的一场场新的思想革命,而西方新思潮的东渐只是为这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强
23、有力的武器。”论者()A.认为新文化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B.指出知识分子正式登上近代历史舞台C.消弭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间的差异D.夸大了西方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解析:根据材料“读书人面对异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激起的一场场新的思想革命”可知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不断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即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故选A项;材料主要论述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和背景,不是其运动主体,排除B项;材料中作者主要强调了新文化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没有强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排除C项;根据材料“西方新思潮的东渐只是为这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新思潮的传播为新文化
24、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这并未夸大西方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排除D项。答案:A13.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解析: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西洋历法更为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答案:B14.在一张地图上
25、,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A.沈括 B.马可波罗C.利玛窦 D.徐光启解析:材料中这些地理名词是明清时期由传教士带到中国的。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故A项错误;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时来到中国的,故B项错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参加编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传播西方一些地理观念,故C项正确;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是这些地理观念的接受者,故D项错误。答案:C15.徐光启称颂西方传教士是“实心、实行、实学”(泰西水法序),李之藻说西学是“真修实学”(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方以智认为西学
26、具有“详于质测”的实证精神(物理小识自序)。这反映了明清之际()A.西学中源说的盛行B.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中西方文化的融合D.西方科技受到士大夫的普遍认可解析:由材料中“实心、实行、实学”“真修实学”“详于质测”可知,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传教士和西学非常注重实用,反映了徐光启等人注重经世致用的精神,这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反映了徐光启等人对西学的认识,没有反映西学中源说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D项,材料中只是徐光启等几个人对西学的认识,不能代表士大夫普遍的认可,排除。答案:B16.日本、越南和朝鲜王朝均曾仿效唐朝制度进行改革
27、,其中属于越南王朝引入和中国几乎完全一致的改革措施是()A.班田制 B.中央官制C.科举制度 D.租佣调制解析: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其科举制度和中国的基本一样,故C项正确。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文化自信是推动理论创新的源泉,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易中天材料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保天下
28、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唐甄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这段话是对中国历史上哪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概括。选取材料一中的三位思想家,分别指出其思想主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空缺的内容。(3分)明清进步思想代表人物思想主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唯物论思想唐甄大胆批判君主专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3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的直面人生、老子
29、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可以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孔子、墨子、韩非、老子、庄子、荀子其中三位的主张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信息“三从四德” “靠不住的”“德先生”“赛先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批判、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及推动人们思想解放进行阐述。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发展。答案:(1)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思想主张:孔子:“仁”(或者“仁者爱人”);“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老子:“无为而治”;“小国
30、寡民”;“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任选三位,答案符合题意即可)(2)李贽:挑战正统,“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或答“反对君主专制”)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答“强调社会责任感”)(3)意义:彻底批判了封建专制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4)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发展。18.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中国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
31、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天下大乱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汉赋中有楚辞的影响,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摘编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材料二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
32、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许衡许文正公遗书材料三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建立众多地方政权的同时,还建立了北魏、元、清等中央政权,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摘编自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有学者认为”的中华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4分)(3)根
3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形成的特点及其表现。(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得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中原文化与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天下大乱”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破坏;由材料一“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的荆楚我行我素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得出荆楚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依据所学知识从百家争鸣促使思想解放、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南北文化存在差异等角度补充。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得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统
34、治才能长久。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等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得出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少数民
35、族封建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答案:(1)特点:中华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与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破坏;荆楚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百家争鸣促使思想解放;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南北文化存在差异。(2)原因:历史证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统治才能长久。影响: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3)特点: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表现:汉族建立大一统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19.阅读材料,完成题目。材料现代化
36、不仅仅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它本身就包含有人的文化的、精神的、价值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国家的每一项决策,除了需要考虑经济利益、进行技术论证外,还要考虑人文的因素,如文化、审美、环境、资源等等诸多因素,特别是现代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这些问题的考虑和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大显身手。西方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人的终极关怀”等等。摘编自王周华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7、12分)解析:根据材料最后一句西方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人的终极关怀”等等,可归纳出最为直接的论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某些现代化的因素。答题过程中,应史论结合,运用诸子百家思想、董仲舒新儒学及明末清初进步思潮等思想中与现代文化不谋而合之处进行举例并加以论述,最后进行综述、提升总结。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某些现代化的因素。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谐”“民本”“无为”“法治”“天人合一”等思想主张凸显了人文关怀,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孔子倡导“仁”,和谐人际关系;孟子强调“民贵君轻”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老子
38、和庄子推崇无为而治,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提倡法治,这迎合了现代化建设中依法治国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要求;黄宗羲提出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具有朴素的民本色彩,这与现代化建设重视改善民生是不谋而合的。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某些积极因素,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2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饶宗颐(19172018),广东人。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华文化,致力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他倾向于以“华学”指称中华文化之学,认为海外华人同样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华学”应该是全球化和世界性的。他在研究汉民族所
39、创造的文化的同时,也关注藏、满、蒙、苗、瑶诸族的文化。他认为经学是“华学”的核心,“经书是我们的文化精华的宝库,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亦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著。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是有重要意义的”。20世纪90年代,他创办主编大型学术集刊华学,在发刊词中他呼吁:“从洋务运动以来,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已失去信心,外来的冲击,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惜放弃本位文化,向外追逐驰骛,久已深深动摇了国本。现在,应该是反求诸己、回头是岸的时候了。”摘编自郑炜明、陈民镇饶宗颐关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饶宗颐的文化观。(3分)(2)结合材
40、料,评析饶宗颐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9分)答案:(1)文化观:中华文化是世界性文化;经学仍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回归传统文化的本位势在必行。(2)评析:饶宗颐致力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创办华学刊物,主张华学具有世界性,提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品位和影响力;他认为经书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现实仍有利用价值,这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和提升公民道德素养;他的思想坚定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深刻反思。(言之成理即可)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检测试卷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拜占
41、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即位后,“开始收复所失去的帝国领土,并且复兴帝国最伟大的智力成就使之永载史册”。其完成的“智力成就”是()A.以成文法取代习惯法B.兴建圣索菲亚大教堂C.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D.编撰罗马民法大全2.在古代印度规定,贱民出门要敲击瓦罐,路上行人就会像要避开臭水沟一样纷纷躲在路旁。同样是人,他们却被看成是不可接触的“贱民”,就连死了,也要埋到人迹不到的地方。这样的情景是由于 ()A.古代印度社会长期分裂 B.古代印度受多种宗教影响C.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D.古代印度人多数信奉佛教3.婆罗门自己说,我们之所以高贵,是因为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广大的吠舍则认为,婆罗门的
42、高贵是因为他们的出身。这表明对同一历史事物()A.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观点B.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C.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认识D.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理解4.高丽王朝时期某大臣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主张完全传承民族文化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5.某历史活动课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万叶集与源氏物语、大和绘与浮世绘及假名字母,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 ()A.俄罗斯文化 B.朝鲜文化C
43、.印度文化 D.日本文化 6.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B.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C.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D.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7.罗马法产生、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长达1 000多年。其中,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C.公民法 D.论法的精神8.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人若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债权人可以把他卖至第聂伯河以外的任何地方。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保护私有财产B.缓和阶级矛盾C.废除贵族特权D.维护平民利益9.公元8世纪中期,教皇为丕平加冕。丕平为酬谢教会相助,把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送给教会,史称“丕平献土”。该历史事件最能说明()A.基督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B.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C.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法兰克王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10.巴黎圣母院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也举行过各式各样的仪式,如婚礼、加冕、葬礼等。可见在中古时期基督教对的影响比较大() A.社会经济 B.政治制度C.文化与生活 D.战争与和平11.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