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3.57MB ,
文档编号:764840      下载积分:1.9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76484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广东省历史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讲义学案:专题15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广东省历史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讲义学案:专题15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答案).doc

1、 考纲展示 考情回顾 备考指南 物质生活和社 会习俗的变化 2020 年:近现代中国社 会生活的变迁;2019 年: 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 俗的变化、 东西方文化习 俗的差异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主要讲 述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中国人民的 衣食住行和娱乐方式首先在通商 口岸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化与更 新。传统的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也 随之变革,并由通商口岸传入内地 城乡。同时,铁路、轮船、电报、 电话先后传入中国,交通和通讯发 生了巨大变化 交通、通讯工 具的进步和大 众传媒的发展 2019 年:有线电报的出 现;2018 年:京张铁路 的设计与施工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基础知识填充 1物质生

2、活 (1)衣 近代:旗袍和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现代: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走向五彩缤纷,样式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反映改革开放生活水平的提高。 (2)食 近代: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出现。 现代: 到 1987 年国家基本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3)住 近代:出现西式洋房和中西合璧住宅。 现代:1995 年启动“安居工程”。 2社会风俗 (1)近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现代:休闲方式多样,出现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3影响因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 (2)中国

3、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 活方式。 学考真题对练 1(2020 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对南京的家庭职业抽样 调查如下: 夫妻双方职业状况表(%) 时期 丈夫有职业而妻子无业 夫妻双方都有职业 1949 年以前 70.93 19501965 年 27.61 69.94 19771982 年 99.22 该调查结果说明( ) A国民经济逐年增长 B家庭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C轻工业优先得到发展 D社会生活受时代变迁影响 D 家庭职业属于社会生活的范畴。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不同时期,夫妻双

4、方职业状况呈现不同的特点,故选 D 项;19531960 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并且 19581960 年国民经济严重下滑,A、C 两项错误;19531978 年,我国实 行农业集体化,合作社、人民公社先后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B 项错误。 2(2019 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中国近代有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 力叉定不欢。”意思是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这一 现象反映了当时( ) A西餐流行于中国城乡 B西方文化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C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D中国人普遍排斥西餐 C 根据材料“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说明中 西方文化存

5、在一定的差异,故 C 项正确。 3(2018 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近代中国出现大规模“断发易服”现象是在 ( ) A新中国成立之后 B五四运动之后 C国民革命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D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出现大规模“断发易服”现象。 1.影响近代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1)从根本上说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的 结果。 (2)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带来的影响的结果。 (3)近代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4)很多方面也是当时政府积极推动的结果,如: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礼仪的 革新等。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

6、市镇。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 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从水平看:总体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 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 (5)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6)从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7)从作用看: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最新模拟快练 1(2020 东莞学考模拟)政治的变革,往往会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导致下图 发生这一历史现象的事件是( ) 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运

7、动 C 图片反映的是“剪辫子”运动。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 府发出剪辫通令 ,结辫陋习至此革除,故 C 项正确。 220 世纪初,有竹枝词反映京城一些酒店风貌:“不供匕箸用刀叉,世界维 新到酒家。短窄衣衫呼崽子,咖啡一盏进新茶。”这反映了当时的北京( ) A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 B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餐饮 D西方餐饮文化逐步渗透 D 刀叉、咖啡等在北京一些酒店出现,说明西方餐饮文化逐步渗透到北京, 故 D 项正确。 3(2020 惠州学考模拟)清末上海郊区中等以上人家的婚礼流程大同小异,一 般有九个步骤,需时多天。到了 1919 年,当地棉纱厂女工,大多数周日结

8、婚,周 一就去上班了。这主要说明( ) A西方文化传播促使婚俗简化 B经济因素深刻影响婚俗形态 C社会各阶层的婚俗出现趋同 D工业发展颠覆传统婚俗形态 B 由材料“清末上海郊区中等以上人家的婚礼流程大同小异,一般有九个 步骤,需时多天。到了 1919 年,当地棉纱厂女工,大多数周日结婚,周一就去上 班了”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传统习俗的变化,故 B 项正确。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 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 庶人服黄,铜铁带” 。 新唐书 车服志 材料二 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

9、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 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 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 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 的近代变迁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 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 这种变化的原因。 解析 第(1)问, 从官员不同品级的不同装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服饰有着严 格的等级规范,其原因要从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等方面分析。第(2)问,服饰的变化 可从“不循规制”“衣饰上的平等观

10、念”、服饰的职业化和追求个性方面归纳; 原因从时代背景上去分析。 答案 (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 立;西学东渐等。 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基础知识填充 一、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运输 19 世纪 70 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19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 诞生。 1909 年,中国工程师

11、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 史上的里程碑。 (2)公路运输 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3)水上运输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19 世纪 70 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 输业的局面。 (4)航空运输 1909 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航空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2通讯工具 (1)电报 1877 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 世纪初,上海崇明首次装置无线电台。 (2)电话 19 世纪 80 年代,外

12、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0 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 万国 公报等。 戊戌变法时的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的民报 、五四运动时的新青年 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3)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 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 文 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业 (1)

13、电影 1905 年,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 影事业的起步。 1931 年, 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结束了中国电影无 声的历史。 1935 年,电影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我国的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 材被纷纷搬上银幕。 (2)电视:1958 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 视事业的诞生。 3网络的发展 (1)诞生:诞生于 1969 年,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网络媒介”被称为“第四媒介”,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

14、大媒介。 学考真题对练 1(2018 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 路,其设计者是( ) A陈独秀 B袁隆平 C林则徐 D詹天佑 D 1909 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京张铁路是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2019 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开始出现的新式通讯方式 是( ) A有线电报 B驿站邮传 C无线电话 D航空邮递 A 19 世纪 70 年代,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从此, 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3(2018 广东学业水平考试)下列交通工具

15、中,在中国最晚出现的是( ) A火车 B轮船 C汽车 D马车 C 19 世纪 70 年代,火车在中国出现。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20 世 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马车在中国古代就出现了。故在中国出现 最晚的是汽车。 1.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1)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 发展缓慢。 (3)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 西南发展缓慢。 (4)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报刊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

16、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 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 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 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 最新模拟快练 1(2020 深圳学考模拟)据记载,1888 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 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 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17、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B 材料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幕可笑现象,由于封建统治 者们的顽固排斥,使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不能得以传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 2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 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 ) A电报电信业 B航海事业 C航空事业 D铁路运输 A 从材料中描述“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此工具需要 架设电线,另外还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故选 A 项。 3 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

18、门 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D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C 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加速了社会 新闻的传播,故 C 项正确。 4(2020 广州学考模拟)大众传媒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其中可以高度互动, 双向传受,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D 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 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 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 年)在汉

19、口出版之 昭文新报 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 ,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 ,光 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 ,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 ;斯四者皆当时 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 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 , 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 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 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 不敢不勉,此

20、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 。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 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 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 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 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 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

21、合所学知识, 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 依据材料一中的“汉口”“上海”“广州”“时适 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概括其特点;第二小问,中国人办 报的原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从内部和外部原因分析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 “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 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归纳。第(3)问,从材料三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 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广东

22、省城, 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报刊对 辛亥革命的作用。 答案 (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 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 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的推动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 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一、选择题 1下面两幅图片体现出的近代服饰变革的特点是(

23、) 中山装 旗袍 A等级鲜明 B坚守传统 C完全西化 D中西合璧 D 中山装和旗袍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2020 珠海学考模拟)“盖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 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对材料信息归纳最 为完整准确的是( ) A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法令 B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风俗变革具有政治色彩 D维新变法主张断发易服 C “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说明风俗变革具有政 治色彩,故 C 项正确。 31859 年,英国人呤唎在广州街头散步, “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 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

24、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 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这反映了( ) 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 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 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 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 B 由材料中的时间“1859 年”和“曼彻斯特式的头巾”可知,这是鸦片战 争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通商口岸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 B 项。 4 上海通商后, 西方娱乐方式传入, 一些女子以打台球为时尚( 如下图所示)。 该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18 世纪初期 B18 世纪中后期 C19 世纪初期 D19 世纪中后期 D 1842 年南京条约后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 处为通商口岸,故图片中的场景

25、最早可能出现在 19 世纪中后期,故 D 项正确。 5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啤”字。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 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很多人把“啤酒”称为“卑酒” 。 这反映了( ) A中国传统酒文化已被西化 B西方啤酒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C国人对外洋文化的接受 D国人产生了崇洋媚外观念 C 由材料中国人对“啤酒”的接受说明其对西方文化的接受, 故C项正确。 61903 年 10 月,南方媒体报道:“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 参加乡试时只好装假辫子入场考试。其背景是( ) A留学已成为江南社会的时尚 B风俗变迁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C满汉民族平等成为历史要求

26、 D清政府希望借科举扑灭革命 B 据材料中这些新学国民及留学生追求自由和民权,参加乡试时只好装假 辫子入场考试,说明科举考试的规定使知识分子不得不收敛新思想追求功名,可 见风俗变迁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故 B 项正确。 7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 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C 题干中“小足板子洋烟袋”反映保守势力崇尚西方产品,题干中“火车 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反映新兴知识分子崇尚西方新式科技类 的产品,故 C 项正确。 8(2

27、020 汕头学考模拟)下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择偶标准比例统计表。导致这 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项目 19491966 19671976 家庭出身 26.6% 28.8% 政治面貌 30.5% 23.5% 学历 10.6% 11.7% 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政治主导社会生活 C市场经济逐步建立 D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B 注意题干时间信息及择偶更看重“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 “学历” 则相对受到轻视,可知 B 项符合题意;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项与史实不符; D 项则与材料意思相反。 9兰陵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云:“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 似弓。庚子(1900 年)已

28、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主要反映了( ) A政局更替推动习俗变迁 B废止缠足法令成效显著 C革新传统陋习进程艰难 D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根据“争奈人多足似弓”“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废止缠足,革新传统 陋习进程艰难,故 C 项正确。 10下图是中国近代以来礼节的变化 晚清上海衙门 百姓跪官 民国初期 躬身问候 1922年孙中山与宋庆龄接见 美国记者希尔,双方亲切握手 三幅图片所示的礼节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根据题干图片“百姓跪官”“鞠躬问候”“握手”,可知近代中国礼仪 逐渐平等,体现了

29、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故 B 项正确。 11下图是 1929 年 2 月 10 日湖南国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上的 人说“青天白日之下用不着这个废物” 。这表明当时社会上( ) A主动破除旧俗与陋习 B全盘接受西洋新风俗 C肤浅理解破旧与革新 D激进与保守斗争激烈 C 漫画中的“青天白日”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是在民国时期,漫画中的人把 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作为破旧的手段表明理解是肤浅的,故 C 项正确。 12(2020 湛江学考模拟)下图为 1898 年申报刊登的“新式脚踏车”广告。 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 A封建自然经济瓦解 B社会发展受到近代化冲击 C传统农耕文明衰微 D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解

30、决 B 根据题干可知,19 世纪末申报刊登了“新式脚踏车”广告,这表明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近代化的冲击,故选 B 项。 13 申报在 20 世纪 30 年代常刊登“共用黄汽车”“云飞汽车,日夜出 租”“教授驾驶汽车,包领驾驶执照”等广告。这说明当时的上海( ) A交通工具趋同化 B交通迈向近代化 C汽车驾驶普及化 D汽车制造国产化 B 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共用”“日夜出租”“教 授驾驶汽车,包领驾驶执照”说明当时汽车使用比较多,交通开始迈向近代化, 故选 B 项。 14 1924 年 12 月, 北京开通有轨电车。 民间竹枝词写道: “电车一动响郎当, 来往行人上

31、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 具(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乘坐电车给人们的出 行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促进了平等思想的发展。 15 小说 京华烟云 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 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 杭州游历,当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 A火车 B轮船 C飞机 D汽车 C 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 1918 年,所以民国六年(1917 年)姚木兰不可能乘坐 飞机到上海、杭州游历。 1619 世纪 80 年代上海地区一首竹枝词描述道

32、:“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 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该词描述的是( ) A以电报、电话为代表的通讯工具 B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技术 C以汽车、火车为代表的交通工具 D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 A 根据题干材料“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可知描述的是以电 报、电话为代表的通讯工具。 17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 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 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这表明申报 ( ) 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 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 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 A 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

33、报 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是申报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表现,故答案为 A 项。 18(2020 中山学考模拟)1898 年,维新人士所创办的湘报中写道:“人 死如同灯灭样,那里眼珠还有亮,电学书你去看几篇,方知此话是谣言。 ”这反映 出近代报刊( ) A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 B成为宣传西学的主要载体 C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D提高民众认知,崇尚改良 A 据材料“人死如同灯灭样,那里眼珠还有亮,电学书你去看几篇,方知 此话是谣言”可以得出近代报刊具有启迪民智、彰显理性的作用,故 A 项正确。 191896 年 8 月 14 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 “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 候教又一村并

34、演西洋影戏。 ”这则材料中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 A上海拍摄国产第一部电影 B电影传入中国上海 C电影最先出现于中国 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 B 题干中的时间是 19 世纪末,即为电影传入中国的时期,因此只有 B 项最 为恰当。 20 松花江上是 1947 年发行的关于一位东北松花江畔的青年逃离东北, 最终参加义勇军,并抗击日寇的电影。该电影一经放映就获得了社会的好评。这 一现象说明( ) A政局的稳定有利于电影发展 B文化产业的资本投资于电影业 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娱乐的方式 D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D 松花江上电影的放映,获得了社会的好评,说明电影艺术与社会现 实相结合得到了社会的认

35、可,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 “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 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三 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 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极天 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 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 学衰,母

36、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变法通义 论女学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 恋观的成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 教育观的影响。 答案 (1)婚恋观:材料一遵守礼制(三从四德),坚守妇道;材料二追求个性、 婚恋自由。 成因: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 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2)特点:把妇女受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影响:解放人们的思

37、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 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22近代运输格局成为反映时代变迁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路和轮船运输因极大的载运量而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1830 年到 1870 年,英国实业家修筑了两万公里铁路,连接了工业中心、铁矿、港口等。 为了便于交通和货运,美国政府开凿运河,私人投资者建立起轮船航线和铁路网 络。到 1860 年,东北部的工业区、南部农业区以及中西部城市之间已有铁路相连。 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也造就了铁路和轮船;而后者因为提供了快速廉价 的交通方式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近程。 英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下

38、表反映了 19 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 开办年 国别 公司 船只(艘) 吨位 1875 中国 招商局 4 5 860 1887 英国 太谷、怡和 7 13 922 1898 日本 大阪 4 6 581 1899 德国 瑞记、美最时 5 5 743 材料三 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 年进出汉口装运 茶叶的远洋轮船有 30 艘,吨位达 48 670 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 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地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 品流通渠道, 以 1881 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 250 艘, 吨位达 41 887 吨; 外国租

39、赁木船为 127 艘,吨位达 11 289 吨。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 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美近代运输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经济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 19 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英国实业家修筑了两万公里铁 路”“美国政府开凿运河”“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概括;第二小问,结 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等方面分析英美近代运输业 的经济影响。第(2)问第一

40、小问,根据材料二表格中船只数量和吨位的大小概括其 特点;第二小问,结合“1840 年至 1900 年间的列强侵略、近代中国交通的进步、 工业革命、洋务运动”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 三关键句“远洋轮船有 30 艘, 吨位达 48 670 吨”“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地将传 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概括归纳;第二小问,从近代化交通、工业化、 社会转型等角度揭示材料三反映的信息。 答案 (1)原因:工业革命的促进;政府倡导;实业家的推动。 影响: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 成。 (2)特点:列强在中国轮船航运业中占据优势;英国居于首位;中国近代航运 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成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大门;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 国沿海沿江交通;洋务运动的推动。 (3)变化:远洋航运有所发展;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说明:新式交通工 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工业化是历史的重要趋势;社会转型艰难。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