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高考政治三轮冲刺复习:统编版必修一到选择性必修三主干知识整理(结合时政热点)1、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2、(回顾改革开放历程)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
2、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从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成就来看,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
3、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仅仅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从中国梦与人民的关系看)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每个人都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会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从中国梦
4、与个人梦的关系看)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看)中国共产党要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对青年的要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善于创新、永不懈怠,不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期待。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
5、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青年怎么做)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5、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重
6、大成果。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要在守正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正确发展方向;又要顺应时代要求,着眼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要从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解
7、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时代,要继续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中国共产党要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制度自信)8、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财产更加充分的
8、财产权益。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9、国企混改通常采用什么形式?为什么对国有企业进行混改?国企混改通常采用股份制。国有经济的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企混改可以克服国企独资的弊端,缓解资金不足的现状,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各种所有制的长处,调
9、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0、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企业要贯彻创新、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发扬工匠精神,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供给,着力打造本土品牌。延伸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聚焦新需求,拓展新市场。企业要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11、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
10、: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12、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国家)企业经营发展措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爱国敬业、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社会效益
11、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经营者)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通过社会融资平台、众筹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要简明易行好操作,增强企业获得感,对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可以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积极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的经济发展活力;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尊重知识、人才和创造;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落实政策)13、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2、,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市场机制有效: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目标。坚决破除制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政府机构职能,简政放权,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微观主体有活力:合理分配收入,建立良好的激励
13、机制;建立健全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有效沟通、反应及时、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培育有利于激发和保持活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投资积极性。(3)宏观调控有度: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14、我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提供物质基础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重要举措: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
14、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再分配方面,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
15、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1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6、新发展理念的内容(解决的问题、原因、要求)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鼓励知识、技术、数据等要素参与分配。履行经济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创新中的载体作用。建立统一
16、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开放发展: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
17、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7、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18、起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提升农民的劳动力素质,创新农业服务平台,将农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必须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完善农村分配体系,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促进区域协
19、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人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
20、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新动能,畅通经济大循环,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18、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措施/如何不断完备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尽力而为,不断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适度。权责清晰,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应保尽保原则。19、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回答问题的常用知识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我国的
21、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克服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建立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使市场经济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弘扬劳动精神,鼓励按劳分配,充分发挥劳动、数据、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赋能作用,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增加居民收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2、;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提质增效。20、全面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与其他版块专题综合考查)(1)地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领导。
2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2)与人民有关的党的知识: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根本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24、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指导思想:坚持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形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法宝: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5)党、党组织、党员: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
25、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领导一切,要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6)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一切工作都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
26、治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7)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
27、8)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9)执政方式: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10)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28、国家。(11)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21、人民代表大会与人大代表(1)人大为什么做某件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大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人大职权行使立法权(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的体现和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2) 人大如何做某事?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履行人大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支持人大代表行使其职权,维护人民利益。坚持民主集中制,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
29、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3)人大代表为什么做某事?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依法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自觉履行义务(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4)人大代表应怎样做某事?积极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自觉履行好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能力。22、谈谈人民政协在新时代如何作出贡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应坚持中国共产党的
30、领导。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作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的工作要求,发挥人民政协特有的人才优势,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政协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发展协商民主,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村民(居民)委员会。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利于发挥村(居)委会办理本村(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的职能及其
31、作用,让村(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民主权利,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推动社会治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建祥和文明的社区(或乡村),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注意:村民(居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依法
32、直接行使。村委会(居委会)的性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政权机关,不是基层行政机关,也不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必须接受基层党组织的领导。24、人民当家作主相关内容党的领导制度(全面领导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民主。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我国的民主是新型的
33、民主与专政的统一,需要国家履行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来加以维护。在我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实现了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相统一,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体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积极探索富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民主形式,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扬协商民主,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动
34、多元共治格局,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发扬民主、有效集中,动员团结一切力量。25、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法治国家】(1) 内涵:就是实行依法治
35、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2) 表现: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3) 要求:推进宪法实施,加强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完善法律实施机制,政府依法履职,社会公众自觉守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4) 意义: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法治政府】(1) 内涵:就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
36、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2) 表现: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3) 要求: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落实法治政府的建设;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不断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完
37、善政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4) 意义: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通过建设法治政府,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有利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有利于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好,造福人民,权力滥用,祸
38、害人民,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法治社会】(1) 内涵: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2) 表现: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信法);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守法);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用法)。(3) 要求: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4) 意义: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能够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
39、和谐;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建设法治国家;有利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和安全感。【科学立法】(1) 主体: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2) 内涵:就是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3) 地位: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4) 措施:坚持党的领导:要符合国情和实际,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色;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
40、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科学立法,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要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严格执法】(1) 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2) 内涵:就是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3) 地位: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有助于捍卫法律权威和尊严;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提升公务员法治素养和形象;有助于全面推进法治政府,提高政府权威和公信力;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人民的正当利益。(4) 措施: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规范执法,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坚持公正
41、执法,恰当行使自由裁量权,不断提升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坚持文明执法,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理解和支持,实现执法效果最大化。【公正司法】(1) 主体:司法机关。(2) 内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3) 地位: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公正司法表现为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正司法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程序公正,实现结果公正,有效保护公民的程序权利,使审判结果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公正司法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有效解决案件纠纷,惩罚违法者,救济受害者。法律的公平正义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公正的判决得以实
42、现的。(4) 措施: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全民守法】(1) 主体:主要是公民,包括所有国家机关和各种组织。(2) 内涵:是指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3) 地位: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4) 措施: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国家要加强法治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
43、性,尊法学法守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强化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统一。法律是党的意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党的主张要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2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体现在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两个方面;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方法论】我们要自
44、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意识的能动作用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去
45、认识和利用规律,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27、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方法论】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
46、新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方法论】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8、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
47、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考虑(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29、发展的实质与特点【原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自觉树立
48、创新意识,敢于破旧立新。30、发展的趋势或路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区别】从新事物自身看,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从旧事物来看,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从社会历史领域看,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联系】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方法论】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