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1 ,大小:2.70MB ,
文档编号:7666057      下载积分:15.8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7666057.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期末复习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期末复习知识清单(实用必备!).docx

1、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期末复习知识清单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世界上古史:是指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前的世界史(主要是指欧洲),从原始社会过度到奴隶社会,并形成了五大五大文明摇篮,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标要求: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一、共性:人类文明的产生【名词解释】人类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一)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二)文明产生的前提

2、: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1.表现:(农业)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还有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畜牧业)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2.影响: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贸易发展: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脑力劳动者出现: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早期城市形成: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

3、市。(三)文明产生的标志:1.阶级的产生:(1)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表现:分化: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对抗: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名词解释】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古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这些国家均发源于大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奴隶制的国家。2.国家的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

4、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3.文字的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二、个性: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一)诞生区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二)特征1.发展状况: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2.相互关系: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三)发展状况1.两河流域文明:(西亚 美索不达米亚)发展历程文明产生: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产生了最初的文明。城市国家出现:约公元前

5、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统一: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自然环境干旱少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美索不达米亚。表现政治君主专制: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文化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文学: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数学: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知识衍生】汉谟拉比法典地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

6、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历史上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内容:汉谟拉比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社会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社会等级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子送去抵债。经济领域:有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特点:维护奴隶制、同态复仇法(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规定债务关系、保护私有财产评价: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法典

7、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实质:代表奴隶主的利益,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奴隶毫无地位可言2.古代埃及文明:(非洲东北角)发展历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自然环境埃及地处干旱地区,但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尼罗河的馈赠”)表现政治奴隶制君主专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文化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文字:象形文字。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

8、筑:金字塔等。(不仅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书写材料:莎草纸宗教:法老作为神权象征特点古代埃及法老权威至上;宗教是古埃及文明的核心。【知识衍生】金字塔用途:法老的陵墓 代表:胡夫金字塔(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评价: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3.南亚古印度文明:发展历程公元前3千纪,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公元前 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自然环境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

9、表现政治种姓制度文化宗教: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数学: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数值的方法文学作品: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知识衍生】种姓制度特点: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发展出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内容:等级名称社会职责社会阶层婆罗门掌管祭祀,掌握神权祭司贵族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农牧民、手工业、商人首陀罗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被征服居民、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贱民: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低层 特点:界限森严(贵贱分别、世代相袭),职业世

10、袭,实行内婚 影响:激化社会矛盾,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知识衍生】佛教 创立: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 教义: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下的等级体系)忍耐服从4.南欧古希腊文明:发展历程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公元前8前6 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自然环境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工商业发达,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表现政治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直接民主)代表城邦:斯巴达实行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文化文学: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历史:希罗多德首

11、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史学之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哲学: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柏拉图(理念是万物本原)和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希腊三贤)【知识衍生】雅典的民主政治(少数人的民主,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历程:奠基: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高峰/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中叶表现:抽签选举,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成年男性公民),津贴制度,陪审法庭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其他特点:公民意识,可直接参政即直接民主,民主范围狭小)评价:积极性:为

12、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促进了雅典经济的繁荣。 局限性:雅典民主仅成年男性公民享有,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知识拓展】多元文明的影响因素:自然地理因素是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决定因素。雅典的民主政治是经济、政治、地理、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各大帝国的扩张历程,认识个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认识不同文明间的早期联系。一、古代文明的扩展(一)农耕文明的扩展1、原因(农耕文明的优越性):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

13、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2、表现:被征服地区变为本国统治地,呈面状扩展。文明方式方向范围古代埃及文明武力战争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二)海洋文明的扩展(古希腊文明)1、条件:凭借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2、方式:移民(殖民)海外城邦独立于母国,未形成统一帝国,呈点状扩展3、范围: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

14、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三)影响: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联系起来,促进了奴隶制大帝国的兴起。二、古代世界的帝国【名词解释】帝国:狭义上形容由君主(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广义上形容国力强大、向外扩张、疆域辽阔的国家,而不限于君主制国家。古代世界的帝国基本上都是奴隶制大帝国。1、早期帝国的出现:赫梯、埃及新王国和前8世纪以后的亚述已经是统治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后来被称为帝国。2、地跨亚非欧的三大帝国:名称建立与衰亡统治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公元前4世纪晚期被马其顿灭亡),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第一

15、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权力被认为来自神。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经济与社会:完善的税收系统、完备的交通道路、统一的货币制度文化交流: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亚历山大帝国又称马其顿帝国,公元4世纪晚期,国王亚历山大马其顿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成功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迅速走向瓦解(空间角度: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

16、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君主专制: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职务。文化交流:推广希腊文化,亚历山大统治期间,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西亚和北非文化(时间角度: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4世纪,古代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后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强大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社会形态: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

17、。经济: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加强,贸易发展。宗教:公元1世纪,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社会危机:3世纪以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知识拓展】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324年)对文明的影响:(1)破坏性: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被征服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2)积极性: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推动“希腊化时代”出现。【知识拓展】古罗马的兴衰:君主制共和制帝制过程罗马城邦:台伯河畔,小国寡民公元前49年恺撒控制元老院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创建元首制,进入罗马

18、帝国时期“布匿战争”灭迦太基在西地中海霸权黄金时期(公元2世纪):地跨欧亚非,地中海成为内湖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霸主分裂西罗马帝国476被日耳曼人所灭法兰克王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奴隶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促使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知识拓展】罗马法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450年十二铜表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经济法及众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构成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拜占庭帝国时期: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法形成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政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司法立法制度产生重

19、要影响(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巩固提供了法律形式(自然法的精神)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封建势力的理论武器(英国、美国等,近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渊源)社会生活:重视法制建设,促使人们生活规范化、秩序化【知识拓展】孔雀帝国(1)兴起的时间与范围:公元前3 世纪,孔雀帝国初步把整个南亚统一起来。(2)特点:佛教在孔雀帝国时期得到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三、文明的交流1、总趋势:交往不断增多,相互影响不断扩大。2、概况:领域传播途径技术农耕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从此进入铁器时代艺术神话西亚的神

20、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雕刻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起源: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演变:(东传)在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西传)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中外往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和罗马帝国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罗马商人与中国进行贸易。方式:武力传播和和平交流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世界中古史

21、:世界中古史最早叫中世纪史。中世纪( the middle age )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15世纪提出来的。他把西欧515 世纪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纪(约公元476年1453年),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17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到18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普遍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说,清末翻译西方世界史著作时采用过来。中世纪是适用于西欧的、特有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其它地区时我们常用世界中古史来取代。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 中古时期的

22、欧洲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欧洲)的多元面貌。一、西欧封建社会(一)概况1.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政治)、庄园与农奴制度(经济)、基督教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二)政治:封君封臣制度1.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2.内容:(1)主体: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2)封臣的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23、3)封君的权力: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3.特点:以土地为纽带,等级森严双向权利义务,契约意识层级间相互独立(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世俗王权与教会互相利用,竞争共存。4.社会结构: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5.影响:(1)积极:为王权加强、建立中央集权提供可能性(国王联合贵族,孕育统一力量)(2)消极: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西欧王权软弱。【知识拓展】对比西欧封君封臣制度和西周分封

24、制比较项封君封臣制度西周分封制不同点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纽带土地血缘统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可越级统治天子是最高统治者相同点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等级秩序森严;造成割据分裂(三)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1.庄园概念: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单位,封闭独立,是中世纪社会的基础。2.内容:(1)土地和经营者:土地类型经营管理者权力及义务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来自领主,自耕自收)自由农份地自由农向领主缴纳租税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法律上自由农奴份地缺少自由的农奴在法律

25、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2)庄园法庭:机构: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法律:日耳曼法,庄园法庭的审判依据,维护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名词解释】农奴:与奴隶相比,农奴受到的束缚更宽松。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是生产关系进步的表现。【知识拓展】法兰克王国:481年,克洛维,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之一。克洛维时期: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地位,保留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封赐给教会和部下。查理曼帝国时期:800年,教皇给查理举行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神权皇权)帝国分裂:843年,分

26、成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奠定了近代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疆域基础【名词解释】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与宗教相结合的哲学思想,是欧洲中世纪时期形成、发展的哲学思想流派,主要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但它并不研究自然界和现实事物,主要论证中心围绕天主教教义、信条及上帝,以基督教为研究对象,传承了古希腊哲学的思维方式。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四)宗教: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背景:克洛维皈依基督教2.表现:举足轻重(1)经济: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税;(2)社会组织: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

27、督教徒。(3)精神: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造成所谓“黑暗的中世纪”。(4)政治:教权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在整个中世纪一直与王权博弈。3.评价:(1)积极:保存和传播了古典文化;宣扬道德教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2)消极: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压抑了人性。【知识拓展】王权与教会的斗争时间背景王权与教权的关系511世纪国王依靠教会支持王权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权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相互利用,互为依存1113世纪教会权势的膨胀,王权衰微相互斗争,教权高于王权13世纪以后13世纪末叶,

28、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支持,王权加强相互斗争,王权上升【名词解释】民族国家: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五)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王权、城市与大学1.王权的加强(1)背景: 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坏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2)表现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其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

29、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建立等级君主制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经过“收复失地运动”,于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支持力量。(3)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2.城市的兴起(1)兴起条件: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2)时间: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3)核心:争取自治权背景: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

30、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获取方式: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影响:A.经济: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B.文化: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准备。C.政治: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D.阶级:市民阶级的形成。在西欧城市的兴起与迅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市民阶级,其中的富裕商人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3.大学的兴起【名词解释】中世纪的大学:中世纪大学一般有四个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艺学院。神学、法学和医学都是专科院

31、系,以专门职业为取向。完成艺学院学习后,才能进入到自己选择的专业领域去进修。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即“七艺”;专业课程则有法学、医学和神学。概况:12世纪,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典型为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受到教会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评价: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知识整理】中古西欧社会中的黑暗与光明领域黑暗光明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未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性);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与教权相互结合巩固着封建统治,既结合又有矛盾。 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早期议会出现;市民阶

32、层壮大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相对封闭独立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市民阶级兴起文化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大学兴起,教育与文化出现新气象中古欧洲的社会特点:多元的社会结构与世俗王权相对独立的教权、分封制(即封君封臣制)下的等级制度、自主的商业城市和市民【典型例题】(2022山东潍坊高三10月阶段检测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启蒙运动时期

33、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中世纪”历史的评价进行论证探讨。(12分)(说明:在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述,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提示:从黑暗和光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最佳:中世纪的历史黑暗中孕育着光明。历史绝对不是非黑即白,必须基于客观史实才能做到理性认知,才符合唯物史观。【名词解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常用的学术名词。马克思、恩格斯指

34、出,“封建社会”的物质生产境况是“以劳动者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小生产(包括自由农或依附农农业和城市手工业)” ,其生产关系中存在大土地所有制和小生产结合所造成的地主和农民的对立,劳动者剩余价值以地租等形式被剥削。中国古籍有“封建”一词,意思是“封国土、建诸侯”。唐朝柳宗元写有封建论,将夏、商、周、汉四个朝代认定为“封建”。显然,“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二字,是借用的这个词。中国内地马克思主义史家大多持“中国封建论” ,认为中国自战国至明清的体制是被汉语译成“封建制度”的战国以来至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为“封建社会” 。二、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476-1453年)(1)建立:西

35、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2)统治概况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即希腊古城拜占庭)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政治: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知识拓展】罗马民法大全的区分查士丁尼法典: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的法令,剔除相互矛盾的条例法学汇纂: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而成。法理概要:知道学习法制文献 新法典: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

36、影响。【知识拓展】拜占庭文化宗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艺术:拜占庭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其建筑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建筑: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3)衰落与灭亡原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根本原因在于封闭保守、故步自封,缺乏创造力。 过程:6世纪中期之后,帝国陷入混乱7世纪中后期,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一度复兴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标志: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启示:开放包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知识拓

37、展】罗马法的发展历程:2、俄罗斯(1)发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2)被征服: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3)正式建国: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并向周围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实行“特辖领地制”)。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4)扩张:到17世纪末,俄罗斯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彼得一世)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

38、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一、西亚: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1伊斯兰教的创立(1)背景: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2)概况:阿拉伯半岛,7世纪初,穆罕默德。(教义:独尊安拉)2阿拉伯帝国的建立(1)建立政权: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2)统一: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3)对外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4)建立帝国: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3.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1)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

39、里发(意为“继承者、代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政治体制:政教合一)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2)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城市: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知识拓展】阿拉伯国家对世界文化传播的贡献1.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2.阿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

40、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3)融合并发展古代文化: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3)阿拉伯文化: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翻译古典著作:阿拉伯人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医学集成、医典、天方夜谭)东西方文化

41、的桥梁: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4.灭亡:1258年,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被蒙古大军占领,阿拉伯帝国灭亡。(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2991923年)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2)14世纪中期,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3)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4)到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

42、的大帝国。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政教合一)(2)阶级关系: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3)经济领域: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3.评价:(1)积极: 使伊斯兰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保存了大量希腊、罗马古籍,为日后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奥斯曼帝国是东西方商

43、路的阻断者,客观上促进了新航路开辟。(2)消极: 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灾难。地区局势混乱,国际关系紧张,复杂的民族关系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伏笔。二、南亚:多宗教并存(南亚次大陆)1.笈多帝国(320540年)对外征战4世纪初,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统治状况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1526年被蒙古军队打败。统治状况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

44、,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政教合一)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3.基本特征:政局多变、宗教多元。既有原有文化、宗教的继承,也有新的文化和宗教的传入。至今民族矛盾、宗教争端等冲突不断。三、东亚:融汇中华文化因子(一)中古时期的日本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2.大化改新(封建性质的改革)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受隋唐文化影响。概况: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大化”,史称“大化改新”。结果: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标志,经过改革

45、,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3.幕府统治【知识拓展】武士勇武善艺,绝对臣服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武士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武士道同神道一起,充当了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精神武器。形成背景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经济: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经济基础:庄园经济)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建立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镰仓幕府(11921333年)室町幕府(13361573年)特点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结束德川幕府(又称“江户幕府”16031868年)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