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古诗三首9 9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语文语文 四年级四年级 上册上册 忆江南忆江南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能不忆江南?还记得这首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诗的作者是谁吗?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白居易白居易(772772846846),字),字乐天乐天,号,号香香山居士山居士,是,是唐唐代伟大的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诗人。白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易通俗,有“诗魔诗魔”和和“诗王诗王”
2、之称。有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等。暮暮 江江 吟吟傍晚,太阳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落山的时候。诗人在诗人在江边。江边。古代诗歌体裁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的一种。诗人黄昏时分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在江边所作的诗。理解诗题理解诗题 m吟吟yn暮暮学写字学写字右边是“今”,不是“令”。拼音开关 自由朗读古诗,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抓住描写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朗读景物的词语,边朗读边想象画面。边想象画面。/初读古诗初读古诗点击图标,听范读点击图标,听范读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感知诗意
3、感知诗意 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一缕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一缕光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光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一弯新月珠一样闪烁发光,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古诗大意古诗大意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一道一道/残阳残阳/铺水中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红。快落山的快落山的太阳的光,太阳的光,也指晚霞。也指晚霞。形容未受到残阳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现的
4、青绿色。古诗精讲古诗精讲你如何理解你如何理解“残阳残阳”一词?一词?夕阳的余晖被云霞、山峰、树夕阳的余晖被云霞、山峰、树木等遮住了部分身影而残缺不全。木等遮住了部分身影而残缺不全。一道一道残阳残阳铺水中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红。思考:思考:把把“铺铺”换成换成“照照”或或“射射”可不可以?可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铺铺”写出夕阳余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柔和、更动更动感感、更宏大更宏大。如果换成。如果换成“照照”或或“射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一道残阳一道残阳铺铺水中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红。作者为什么说作者为什么说“半
5、江瑟瑟半江红半江瑟瑟半江红”?一道残阳铺水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红。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个江面是绿色的,半个江面是红个江面是绿色的,半个江面是红色的。色的。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可怜可怜/九月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月似弓。可爱可爱珍珠珍珠农历已进入深秋季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点出了观赏江节,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景的季节是深秋。诗人运用了诗人运用了比喻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晶莹的修辞手法,把晶莹透亮的透亮的露珠露珠比作比作珍珠珍珠,把把新月新月比作比作弯弓弯
6、弓。比喻 诗诗的的前前后后两两句句分分别别描描绘绘了了怎怎样样的的画画面面?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道残阳铺水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似真珠月似弓。弯月初升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第一句诗,边读边做第一句诗,边读边做“铺铺”的的动作,拉长动作,拉长“铺铺”的读音,读舒展。的读音,读舒展。第二句第二句“瑟瑟瑟瑟”读得轻而短。后两读得轻而短。后两句读得轻松愉悦,读出夜的可爱。句读得轻松愉悦,读出夜的可爱。朗读指导朗读指导暮江吟暮江吟 唐唐 白居易白居易一道残阳一道残阳
7、铺铺水中水中,半江半江瑟瑟瑟瑟半江红半江红。可怜可怜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似真珠月似弓。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一一 道道()()铺铺 水水 中中,半半 江江()()半半 江江 红红。可可怜怜九九月月初初三三夜夜,()似似()()似似()。残残阳阳瑟瑟瑟瑟露露真珠真珠月月弓弓填一填,背一背填一填,背一背暮江吟傍晚:夕阳西沉、晚霞映江 夜晚: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热爱大自然结构梳理结构梳理 暮江吟通过描写暮江吟通过描写 、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几幅景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几幅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
8、美景的 之之情。情。喜爱喜爱夕阳西沉夕阳西沉主题概括主题概括 一道一道()铺水中,铺水中,半江半江()半江半江()。()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夜,露似(露似()月似()月似()。)。残阳残阳瑟瑟瑟瑟真珠真珠弓弓红红可怜可怜一、将古诗补充完整。课堂演练课堂演练 暮江吟暮江吟的作者是(的作者是(),诗中表现),诗中表现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表现新月东升的诗句是(表现新月东升的诗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九月初三夜白居易白居易二、填空。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暮江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复习导入
9、苏轼苏轼(1037-11011037-1101),字),字子子瞻瞻,号,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世称,世称苏东坡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人。北宋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有东坡七集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乐府等等传世。传世。题题 西西 林林 壁壁书写,题写。书写,题写。西林寺,在江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西省庐山脚下。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理解诗题理解诗题/读准字音,读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抓住描写景物节奏。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画面。初读古诗初读古诗点击图标,听范读点击图标,听范读
10、题题 侧侧庐庐 缘缘峰峰tcfnglyun学写字学写字右上角是右上角是“互互”少一横,少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拼音开关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感知诗意感知诗意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正身处庐山之中。古诗大意古诗大意“岭岭”和和“峰峰”的区别是什么?的区别是什么?岭峰岭:相连的山。
11、特点:坡度和缓,连绵。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峰:高而尖的山。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横看成横看成岭岭/侧成侧成峰峰,远近高低,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不同。古诗精讲古诗精讲高耸入云连绵起伏的山岭的山峰连一连连一连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横看成岭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侧看成峰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从远处、近处、高处、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
12、山,庐山呈现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种不同的样子。游山所见游山所见 横看成横看成岭岭/侧成侧成峰峰,远近高低,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不同。横看成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不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果会怎样呢?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看,结果也不相同。这这两两句句要要读读出出连连绵绵起起伏伏的的山山岭岭和和高高耸耸入入云云的的山山峰峰的的不不同同:连连绵绵起起伏伏
13、,语语调调有有连连绵绵之之感感;高高耸耸入入云云,应应有有高亢之音高亢之音。朗读指导朗读指导横看成岭横看成岭/侧成峰,侧成峰,远近高低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不同。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不识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山中。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之中。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
14、真实面目,是因为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必然带有片面性。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诗的后
15、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来了什么启发呢?题题西西林林壁壁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姿态不同角度不同,认识不同不识庐山面,身在此山中结构梳理结构梳理 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不同的姿态来告诉我们,看问看到庐山不同的姿态来告诉我们,看问题的题的 得到的得到的 。结果也不同结果也不同角度不同角度不同主题概括主题概括登飞来峰登飞来峰 宋宋 王安石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自缘身在最高层。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雪 梅 卢钺卢钺出生年月不详
16、。字威节,一作威出生年月不详。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雪梅雪梅,因此也被叫做卢梅坡。,因此也被叫做卢梅坡。/读准字音,读出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抓住描写景物节奏。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画面。初读课文初读课文点击图标,听范读点击图标,听范读xn谦谦逊逊骚骚客客sh输输入入soxing降降投投学认字学认字平舌音平舌音翘舌音翘舌音梅雪争春未肯梅雪争春未肯降降xing降降落伞、下落伞、下降降jingxing降降投投在诗中表示在诗中表示“服输服输”。多音字多音字降降 费费逊逊 输输须须xingfixshxn学写字
17、学写字不要忘不要忘记写短横。写短横。拼音开关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感知诗意感知诗意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古诗大意古诗大意 读读完了完了雪梅雪梅这首这首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长处分别是:和和 。香香白白梅雪争春图梅雪争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未肯降,骚人阁笔
18、/费评章。费评章。拟人形象生动形象生动准确地说明二准确地说明二者难分高下者难分高下古诗精讲古诗精讲梅须逊雪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段香。难分高下难分高下各有所长各有所长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学完古诗,想一想:学完古诗,想一想:雪和梅争春,雪和梅争春,为为什么比不出高低?什么比不出高低?从它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从它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19、,我们要要取长补短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才能相得益彰。前两句梅雪争春的景象,前两句梅雪争春的景象,用轻快上扬的语调,读得热用轻快上扬的语调,读得热闹点;后两句把语调降下来,闹点;后两句把语调降下来,着着重读重读“逊逊”和和“输输”,体,体会二者各有所长。会二者各有所长。朗读指导朗读指导雪 梅争春比美:难以评判争春比美:难以评判 各有所长:互为映照各有所长:互为映照取长补短结构梳理结构梳理 雪梅展现了一幅梅花傲雪迎春图雪梅展现了一幅梅花傲雪迎春图,写出了写出了梅和雪的各自特点,梅和雪的各自特点,。告。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雪
20、有其白雪有其白梅有其香梅有其香主题概括主题概括有梅无雪不精神,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与梅并作十分春。雪梅(其二)雪梅(其二)宋宋 卢钺卢钺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代诗人代诗人 _ 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不同不同的角度,处在的角度,处在_、_、_、_不同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位置观看的感觉。宋宋苏轼苏轼横横侧侧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一、填空。课堂演练课堂演练二、雪梅这首诗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呢?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要取长补短取长补短。不
21、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三、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1.1.抄写本课生字词。抄写本课生字词。2.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题西林壁。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第三单元导读第三单元导读【单元导教】【单元导教】本单元以“连续观察”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顺承三年级的“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体
22、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教学关注点教学关注点板块板块体会生动的表达体会生动的表达感受连续细致观察感受连续细致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学写观察日记古诗三首古诗精读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景物。感受诗人情感和体悟出的道理。暮江吟体会出诗人从黄昏到夜间持续观察江面的美景。题西林壁 雪梅 分别通过不同角度,多感官对比观察,悟出了不同的道理。初步感知诗人连续生动的观察,激发不同连续生动观察的兴趣,能用语言生动表达出诗人所观察的景色和景物。爬山虎的脚 课文精读品读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
23、程。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品读描写叶子、爬山虎的脚以及攀爬过程的语句,关注提示观察方式的词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加深体会。结合课后“资料袋”,选择观察对象,尝试在连续观察的过程中写观察记录,养成连续观察并进行记录的习惯。为单元习作作准备。蟋蟀的住宅课文精读 品读准确生动的表达,再现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过程。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品味准确生动语言,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法布尔观察时的耐心、恒心及求实精神。学习课后“阅读链接”,通过对比阅读,认识观察日记,了解观察日记的内容和写法。为写观察日记作准备。口语交际1.能在小组讨论时注意音量适当。2.不重复别人说过的
24、话。想法接近时,先认同再补充。习作1.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2.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语文园地1.能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2.能正确搭配动物和它的“家”,知道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说法。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表达的准确性。4.积累与秋天有关的气象谚语。观察日记观察日记要点要点教学关注点教学关注点明确习作主题围绕观察对象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教学目标达成的分阶段有序教学1.结合爬山虎的脚课后资料袋,选择观察对象,学习如何做观察记录。2.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连续观察,关注观察对象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也可让
25、学生运用以学会的写日记方法,在写观察记录基础上,完成日记。3.根据单元习作要求整理观察记录或前期写的日记,形成观察日记,分享观察的乐趣。注意方法1.交流观察和记录,回顾观察过程。2.整理观察内容,形成观察日记。3.多种形式评改,分享习作收获。【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字词句:认识 22 个生字,读准 2 个多音字,会写 38 个字,会写 32 个词语。阅读:阅读:1.通过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2.能留心周围事物,养成连续细致观察的习惯。3.学习做好观察记录。口头表达:口头表达:交流作者形象生动表达,总结细致观察的方法。书面表达:书面表达:培养进行连续观察,写观
26、察日记的能力。习作:习作:1.能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2.能在小组内分享观察日记,并进行评价。9 古诗三首9 古诗三首【课前解析】【课前解析】关注古诗画面:关注古诗画面: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到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到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亮,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游遍庐山之后的题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7、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雪梅是宋代诗人卢钺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憋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关注古诗意境:关注古诗意境: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勾勒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画面简洁,却意境深远。暮江吟表现了诗人伫立江边欣赏“残阳铺水中”的画面,题西林壁和读者走进了连绵起伏的远山与高耸的峰峦,雪梅让读者看到了枝头的雪与梅融为一体的景象。关注诗人观察角度和古诗情感:关注诗人观察角度和古诗情感:通过诗人的视角
28、,我们和白居易看到了从黄昏时分起,一直游赏到夜间看到的美丽景色,从而吟成了清新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苏轼带我们看到了,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庐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宋代诗人卢钺眼中的梅和雪进行对比,其意不在评判高下,而是启发读者认识到二者是各有所长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等 6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 12 个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
29、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3.背诵古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1.单元整体导入:
30、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处处留心皆学问”,读读课本第三单元的导读页,说说看,你读出了什么呢?预设 1:在插图中,看到了许多同学在观察大自然。预设 2: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预设 3:我们在本单元学习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2.明确学习任务: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了一个词“观察”,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会了“留心生活,细致观察事物”,这个单元,让我们从名家墨客的文字中,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以读促写,学写观察日记。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古代诗人们,看看他们的观察与思考。3.引入课题古诗三首。(出示课件 2)二、引入古诗,读懂
31、题目二、引入古诗,读懂题目1.诗歌引入,认识作者。教师背诵忆江南的开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让学生接着背诵,引出诗的作者白居易。(出示课件 3)学生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教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4)2.出示诗题,理解题意。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老熟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暮江吟。(出示课件 5)(板书课题:暮江吟)对“吟”字正音,齐读诗题,引发思考:猜猜看,这首诗会写什么?学生畅所欲言。预设 1:“暮”说明此时是傍晚。相机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太阳正在缓缓下沉,说明太阳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预设 2:“江”表示诗人在江边。预设 3:“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中的一种,如孟郊的游子吟、于谦的石
32、灰吟。相机点拨:学会利用注释读懂古诗。小结: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指导书写(出示课件 6):“暮”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像个“大”,捺与撇不要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像太阳落在草丛中。“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设计意图:由单元导语切入,开宗明义,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随文识字,写字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件 7)2.划分节奏,同桌互读。3.指名读诗,相机指导“瑟”是平舌音,“降”是多音字。4.通过注释、图文结合
33、,初步感知诗意。(出示课件 8)预设:快要落山的太阳的一缕光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呀,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出示课件 9)5.齐读诗歌。(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诗文内容,扫除诗文中的字词障碍。)四、再读诗文,探究诗意四、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教师启发:同学们对于这首诗有了自己的初步感知,现在请同学再次自由大声朗读古诗,你和诗人都观察到了什么?不懂的字、词用“”标出。2.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3.全班交流。(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示课件 10)理解“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理
34、解“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点拨: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板书:傍晚)启发引导:太美了,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到了这样的美景?预设:残阳、半江瑟瑟、半江红。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提问:你如何理解“残阳”一词?(出示课件 11)预设:夕阳的余晖被云霞、山峰、树木等遮住了部分身影而残缺不全。共鸣思考:好一道残阳,诗人好似用水墨勾画一般,将这傍晚江面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提问:谁能用动作展示下什么是“铺”呢?(出示课件 12)学生做“铺”的动作体会字义。教师追问: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预设:不可以。“铺”写出夕阳
35、余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感、更宏大。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共情朗读:怪不得古人会“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诗中每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景象。我们带着眼前的画面,读一读。教师启发:诗句中描绘了哪两种色彩?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说“半江瑟瑟半江红”?(出示课件 13)预设:“瑟瑟”和“红”。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个江面是绿色的,半个江面是红色的。一个“瑟瑟”,一个“红”,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共情朗读: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得鲜艳、明快。我们再体会朗读。(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6、出示课件 14)理解“可怜”:可爱。理解“九月初三”: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理解“真珠”:珍珠。点拨:这两句诗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板书:夜晚)教师启发: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出示课件 15)预设: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教师相机出示露珠和珍珠、新月和弯弓的对比图。想象画面: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露珠是地上的景物,月亮是天上的景物,天上、地上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想象一下露珠和月亮还像什么。预设:露似(宝石、玛瑙、水晶.)月似(小船、眉
37、毛、镰刀.)教师追问:这样的景象,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预设:可怜。(3)思考: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 16)预设:前两句描绘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两句描绘了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板书:夕阳西沉、晚霞映江 弯月初升、露珠晶莹)4.共情朗读: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我们想象画面,用情朗读。(出示课件 17)指导朗读整首诗:第一句诗,边读边做“铺”的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舒展。第二句“瑟瑟”读得轻而短。后两句读得轻松愉悦,读出夜的可爱。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设计意图:抓住描写景物词语,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诗意,读好诗人对景物的观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5.
38、练习背诵。(出示课件 18)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描绘了两幅幽美的画面,我们边看图片,边回忆诗句填空,练习背诵。一道()()铺水中,半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似()()似()。学生练习背诵。6.引发感受: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板书:热爱大自然)五、主题概括,课堂演练五、主题概括,课堂演练1.主题概括:暮江吟 通过描写夕阳西沉、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几幅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出示课件 20)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 21、22)【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二课
39、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3.背诵古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诗题一、复习导入,引出诗题1.教师指名背诵古诗暮江吟。(出示课件 23)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白居易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随着时间的变化,观察到了江面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课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板书:题西林壁 雪梅)2.任务启发:我们按照上节课所学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的步骤学习这两首古诗。(设计意图:与上节课衔接,明确学习任
40、务,激发学习兴趣。)二、学习古诗题西林壁二、学习古诗题西林壁(一)解诗题,知作者1.教师: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是(苏轼)谁来说说你了解的苏轼?学生介绍预习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24)2.教师启发:借助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我们先从题目猜猜这首诗写了什么?(出示课件 25)预设:题西林壁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通过书上注释了解到,“题”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那么西林寺在哪里呢?(江西省庐山脚下)苏轼我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这首诗呢?学生交流预习成果,教师相机补充。(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
41、象画面。(出示课件 26)学生自读古诗。2.汇报正音(注意“横、岭”的读音)。(设计意图:随文识字,识记字音,加深理解,培养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的习惯。)3.指名朗读,学生评议。4.出示诗中会写字(出示课件 27),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缘”。缘:右上角是“互”少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5.教师: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进行讨论。(出示课件 28)学生汇报。预设:(出示课件 29)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三)抓字眼,品读古诗1.阅读提示:我们四人小组
42、合作学习,先读一读题西林壁,再说一说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示课件 30)辨析“岭、峰”,教师引导:“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出示两幅图,让学生观看“岭”和“峰”的不同。预设:岭:相连的山。特点:坡度和缓,连绵。峰:高而尖的山。特点: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小练习理解“岭”和“峰”的区别。(出示课件 31)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出示课件 32)预设: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板书: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关注“各不同”,教师引导: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43、(出示课件33)预设: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板书:远近高低姿态不同)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34):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从这两句诗中,我们了解到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庐山的样子因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异,实际上赞美了庐山的雄奇壮观。思考: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出示课件 35)预设: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出示课件 36)
44、指导: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有高亢之音。(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过渡: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朗读后两句,思考: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出示课件 37)出示后两句诗(出示课件 38),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想到哪一组关联词?预设:之所以是因为引导理解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指导:这两句是作者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教师启发: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出示课件 39)预
45、设: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板书:不识庐山面 身在此山中)教师引导: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出示课件 40)预设: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板书:角度不同 认识不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四)多诵读,悟诗情1.教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的流连忘返。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看到庐
46、山不同的姿态来告诉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出示课件 42)2.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等方式读这首诗。3.四人小组展示朗读。4.教师拓展古诗登飞来峰。(出示课件 43)5.教师总结:庐山雄奇秀丽,千姿百态,但因为身处其中,无法窥其全貌,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看来同学们观察某一事物,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三、学习古诗雪梅三、学习古诗雪梅(一)了解作者教师过渡:我们来学习下一首诗雪梅(出示课件 44),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谁来说说卢钺是谁?学生介绍预习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45)(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47、读出节奏。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件 46)学生自读古诗。2.认读字词。(出示课件 47)出示词语:投降 骚客 谦逊 输入指名读,强调:“骚”是平舌音,“输”是翘舌音。学习多音字“降”(出示课件 48):“降”可组词“投降”,读 xing,在诗句“梅雪争春未肯降”中意思是“服输”。它还可以组词“降落伞、下降”,表示“下落、落下”,读 jing。3.指导写字。(出示课件 49)出示诗中会写字,指导书写,重点提醒“输”右部人字头下不要忘记写短横。4.教师: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出示课件 50)预设(出示课件 51):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
48、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教师:读完了雪梅这首诗,你知道梅和雪的长处分别是什么了吗?(出示课件 52)预设:香、白。(三)抓字眼,品读古诗1.教师过渡:我们再来观察皑皑白雪和梅花,这两种事物又会有怎样的启示呢?四人小组内,结合注释,大声朗读诗歌,看看你读懂了什么?2.小组展示交流。预设 1: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预设 2: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预设 3:梅花不及雪花的三分晶莹洁白。预设 4: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3.出示前两句诗(出示课件 53),教师引导:“降”是什么
49、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预设 1:降,服输。预设 2: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预设 3: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板书:争春比美)教师:“费”字说明了什么?预设:准确地说明二者难分高下。(板书:难以评判)小结:好一幅梅雪争春图!教师启发: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古时有许多写梅花和雪的诗句,你能想到哪些呢?预设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预设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预设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50、万树梨花开。预设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相机补充诗句。4.出示后两句诗(出示课件 54),提问:“逊”和“输”说明了什么?预设:梅和雪各有所长,难分高下。(板书:各有所长)教师引导: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预设: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5.思考: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出示课件 55)预设: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板书:互为映照)追问:从它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出示课件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