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粤教科技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1 第1课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教材分析 本课的任务驱动情境,是在琪琪的生日会上,房间里的灯已经关了,蛋糕上的蜡烛 照亮着房间。彬彬提醒大家在吹蜡烛之前先找到灯的开关。由于此时房间里的唯一光源 是蜡烛,当蜡烛被吹灭后周围会立刻暗了下来,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一般都知道 在黑暗中看不到或看不清物体,但是很少会把这种现象与光联系起来,因此就会产生为 什么蜡烛灭了就看不到开关的疑问。 由此,引出了一个探究任务: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是什么? 为什么能看到物体 1 准备吹蜡 烛了,先看 看电灯的开 关在哪里。 为什么要先 找开关呢? 活动 1 关 灯 了 当光进入到人的眼睛时
2、,光线被折射聚焦到视网膜上,形成了一个倒立的像,而视 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刺激产生视觉信号,并由视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视觉,也就是我 们看见这个物体了。 教科书首先点明了像太阳、点亮的电灯、燃烧的蜡烛等能够发光的物体都属于光 源。接着提出,当没有光源的时候我们还能看得见物体吗? 粤教科技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2 眼睛适应后 是不是就能看 见物体呢? 教科书上展示了一幅教室图片,遮光良好的教室内亮着灯,我们能看见室内的物 品,如课桌、黑板、屏幕、时钟等。然后提出了思考问题,如果关了所有电灯后,我们 还能看得见教室里的物体吗?在有灯光和没有灯光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物体有区别 吗?然后通过简单的活
3、动,学生观察比较后会发现,关灯后观察到的物体会不清晰、颜 色不明亮等。 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教室能完全遮蔽光线或在没有月亮的晚上,关灯后还 能不能看见这些物体?可能有学生觉得能看见,因为学生会根据人们常说的“暗适应” 现象而做出判断。暗适应指的是从光亮处进入暗处时,人眼对光的敏感度会逐渐增加。 例如晚上房间熄灯后,刚开始会觉得眼前乌黑,等过了一段时间后会慢慢看得清楚,这 是因为房间内受到其他微弱光线的影响,像月光、远处灯光等,所以此时的房间并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暗室。主题人物妍妍的问题就是针对学生这种想法而提出的,在这个活动 中,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与光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4、。 友情提示 在教学时,建议选用遮光效果比较好的教室,学生在进行观察比较的时候,效果会 更加明显,感受会更深。 活动 2 观察暗盒中的物体 本活动是在活动1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眼睛看到物体的条件。教科书所 展示的图片中,学生手拿的是一个暗盒,这个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如下:准备一个盒子 和一套简单电路的装置,将电路的开光安装在盒子外,方便控制灯泡的亮灭。将电路的 灯泡安装在盒子内,让发光的灯泡能照亮盒子内部;在盒子的一侧开一个孔;用一张黑 色卡纸卷成纸筒,一端插入开好的孔内,眼睛能从纸筒的另一端观察到盒子内部即可。 粤教科技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3 如果暗盒里的物 体是白色的,我们 能
5、看见它吗? 进行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灯泡不发光的暗盒内部,尝试描述看到的情况。然后 再通过开关让灯泡发光,再次观察与描述暗盒内部的情况。结合彬彬提出“如果暗盒里 物体是白色的,我们能看见它吗?”提示学生可以在盒子内放置不同的物品,引导他们 对比观察结果。通过活动学生会发现,暗盒里没有光时是完全看不见里面的情况的,只 有在有光的情况下眼睛才能看见物体。通过本活动,学生应该知道,人能看见光源,是 因为光源的光进入了人的眼睛;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光源的光进入了 眼睛。总而言之,人要看见物体,必须要有光进入眼睛。 最后的提供了一份资料:月球是光源吗? 资料 月球是光源吗 月球不是光源,
6、不能自行发光。我们 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我们 观察到的月相,是月球被太阳光照亮部分 的形状。由于地球、月球、太阳三者之间 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不同日期看 到的月相形状不同。 农历初一这一天,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只能看到月 球背对太阳的一面。因此在这一天,我们用肉眼一般是观察不到月球的。 农历初一后,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位置,向东绕地球公转。 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就逐渐被我们看到了。 光源是能自行发光的物体,而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因此月球不是光源。学 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月相形成的原因,地球、月球和太阳在不同时期的位置是有 变化的,因此形成不同形状的月相,即被太阳光照亮部分的形状。事实上,在月球反射 粤教科技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4 太阳光到地球上后,也会有部分微弱的光继续反射回月球上。所以在用望远镜观察月相 时,我们能看到月球上没有被照亮部分的轮廓。 友情提示 制作暗盒时,尽可能选择黑色等深色的盒子,以便达到最佳效果。在实际教学时, 也可以使用小手电筒代替简单电路装置。将电筒头插进盒内,开关在盒外即可,但要保 证所有的空隙都要密封,避免有光线透入盒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