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6单元共6套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这种精神赋予了具体的指向。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种内涵()A.以人为本 B.家国情怀C.天人合一 D.自强不息2.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
2、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3.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同时,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民”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顺应人心,天子既要“敬天”,又要“保民”,才能维护“天命”。这种思想()A.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B.催生了朴素唯物主义萌芽C.表明统治者放松约束民众D.成为维系宗法分封
3、的纽带4.“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该思想家()A.主张统治者应遵循无为而治B.提出“施仁政于民”的思想C.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和诉求D.主张以法为治理国家的工具5.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才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中国()A.中华文化具有特殊的包容性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D.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6.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有其时,地有
4、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据此可知,中华文化()A.重视以人为本B.崇尚天人合一C.追求家国情怀 D.推崇自强不息7.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列有关佛教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本土化B.公元 6 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婆罗门教不满,于是佛教产生了C.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D.唐朝三教并行,禅宗修行简便,易于传播,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8.近代中国
5、在文化反思上,经历了“文化自卑”向“文化自强”的转变,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古今”“中西”之争异常激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 )A.本土性 B.包容性C.连续性 D.多样性9.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林则徐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下列最贴切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的是()A.牺牲精神 B.家国情怀C.舍生取义 D.公而忘私10.史学求真,诗歌求美,诗文证史的方法,可
6、为历史学习开创新境界。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西域灯轮千影合”(张说杂曲歌辞踏歌词)和“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白居易胡旋女),可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一特点()A.包容性 B.连续性C.凝聚性 D.本土性1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1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
7、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D.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13.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时期史实秦汉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隋唐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宋元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明清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14.伏尔泰很赞赏中国的儒家文化,认为中国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
8、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种崇高旗帜。他提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材料表明伏尔泰()A.汲取儒学思想,维护法国社会秩序B.借助中国儒家文化,打击旧制度、旧观念C.倡导文化多元性,促进东西方交流D.受中国文化影响深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15.17世纪,利玛窦等人来华伊始便穿起儒生的服装,学习汉语,阅读儒家经典,这在帮助他们进入宫廷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徐光启、李之藻等讲究经世致用的士大夫成为皈依者。这种做法()A.适应了明代经济发展需求B.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变革C.迎合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D.促进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
9、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敦煌莫高窟中有一幅隋代壁画天宫伎乐飞天,其中的飞天伎乐在形象上一改前期粗犷的西域式风格,具有“秀骨清像”的文化特征,其造型衣饰具有多样化,有的束双髻,有的披袈裟,有的着中原大袍。飞天伎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A.中华文化领先世界B.外来文化占据主导地位C.民族文化彼此交融D.中原传统文化日渐式微17.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
10、国文化的内涵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18.下图是明朝以前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状况统计图。这反映出明代以前()A.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B.儒家文化稳定了东亚秩序C.中国在东亚有较大影响力D.东亚国家实现了平等往来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下表所列信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A. B.C. D.20.妈祖信仰
11、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21.秦二世继位合法性历来说法不一。司马迁史记记载:“高(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而秦简牍“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事)及箸(书)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有学者认为秦二
12、世继位是合法的。由此可知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秦简牍是一手史料,因此其记述更可信B.史记是正史,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C.秦朝历史久远,历史的真相无从考证D.多种史料综合分析可探究出历史的真相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26分,共52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北宋范仲淹发出“先
13、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材料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
14、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基本内涵。(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8分)23.阅读下列中西文化交流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并非在没有东方帮助的情况下自主地开拓自身的发展如果没有更先进的东方在公元500年至1800年期间的帮助,西方无论如何难以率先进入现代化。英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
15、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文化是如何帮助西方“率先进入现代化”的。(8分)(2)提取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6分)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四书”及周易书经孝经诗经礼记等翻
16、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游览了承德避暑山庄,随员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了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另一学者又专门指出中国园林有更高级的美不规则的自然美,这推动了英国“不规则园林”运动的兴起。随后,整个欧洲掀起了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并修建了许多包含中国元素的建筑,其中不乏代表性作品。改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四卷)等材料二国家言论出处中国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
17、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像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演说新加坡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不了家庭、大家族、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回忆录南非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1960年访问非洲时说
18、改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1618世纪“中学西渐”的史实,并写出当时其中一位著名“传教士”的名字。(10分)(2)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亚非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选择材料中提及的其中一个国家,并围绕这一主题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6分)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教师版(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
19、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早在春秋时期,礼记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这种精神赋予了具体的指向。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种内涵()A.以人为本 B.家国情怀C.天人合一 D.自强不息【解析】选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家国情怀,而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将家国情怀具象化,B项正确;以人为本指的是重视人的价值,排除A项;天人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自强不息强调的是奋斗,与材料主旨不符
20、,排除D项。2.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解析】选D。根据“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内容,逐渐实现了本土化,说明佛教深受中
21、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D项正确;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佛教是精神统治工具,排除B项;儒学是正统,并不存在争夺正统的情况,排除C项。3.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而呼之为“天”,周王则为受天之命而王天下的“天子”。同时,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民”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顺应人心,天子既要“敬天”,又要“保民”,才能维护“天命”。这种思想()A.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B.催生了朴素唯物主义萌芽C.表明统治者放松约束民众D.成为维系宗法分封的纽带【解析】选A。依据材料“西周时期,统治者把上帝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统治者也强调人事的重要性”,
22、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出现了“敬天保民”思想,这种思想是对统治者的一种约束,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A项正确;“敬天保民”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排除B项;“敬天保民”思想要求统治者自我约束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民众的约束,排除C项;血缘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纽带,排除D项。4.“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该思想家()A.主张统治者应遵循无为而治B.提出“施仁政于民”的思想C.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和诉求D.主张以法为治理国家的工具【解析】选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
23、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墨子的观点,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和尚贤,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施仁政于民”,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以法为治理国家的工具,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5.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才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中国()A.中华文化具有特殊的包容性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D.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解析】选D。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
24、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的认同,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力量,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当下民族团结与凝聚的深远影响,D项正确。据所学,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材料与包容性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指的是中华文化起源早,内涵深,材料讲的是传统文化对当下的影响,排除B项;据所学,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最优秀的文化”表述不当,排除C项。6.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有其时
25、,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据此可知,中华文化()A.重视以人为本B.崇尚天人合一C.追求家国情怀 D.推崇自强不息【解析】选B。荀子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要求人们要适度开发自然,顺应天地时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的内涵,B项正确;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家国情怀强调社会责任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自强不息强调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7.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
26、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列有关佛教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A.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本土化B.公元 6 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婆罗门教不满,于是佛教产生了C.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D.唐朝三教并行,禅宗修行简便,易于传播,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解析】选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渐
27、趋本土化,没有完成本土化,排除A项;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排除B项;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是在宋明时期,排除D项。8.近代中国在文化反思上,经历了“文化自卑”向“文化自强”的转变,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古今”“中西”之争异常激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 )A.本土性 B.包容性C.连续性 D.多样性【解析】选B。根据材料“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
28、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可知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B项正确;本土性是指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排除A项;连续性是指中华文化绵延不息,传承至今,排除C项;多样性是指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排除D项。9.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林则徐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下列最贴切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的是()A.牺牲精
29、神 B.家国情怀C.舍生取义 D.公而忘私【解析】选B。根据材料“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林则徐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可知司马迁认为,常常考虑着不顾自己来赴国家的急难;林则徐认为,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可见两者都体现出伟大的家国情怀,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并非牺牲精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并非舍生取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并非公而忘私,排除D项。10.史学求真,诗歌求美,诗文证史的方法,可为历史学习开创新境界。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西域灯轮千影合
30、”(张说杂曲歌辞踏歌词)和“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白居易胡旋女),可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一特点()A.包容性 B.连续性C.凝聚性 D.本土性【解析】选A。依据材料唐诗内容“葡萄美酒夜光杯”“胡旋女”,可知唐朝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特色,兼收并蓄,体现包容性特点,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包容,未涉及连续性、凝聚性和本土性,排除B、C、D项。1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C
31、.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中国汉字传入周边邻国后,他们在对汉字加以吸收改造的基础上,创立出自己文字,说明了中国汉字的传播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故A符合题意;材料与亚洲儒学文化圈无关,故排除B;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夸大了汉字的作用,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没有体现中国对邻国文化吸收,故排除D。1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托古改
32、制推动政治革命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D.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解析】选A。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中国明代的阳明学,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不能说明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D项错误。13.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时期史实秦汉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隋唐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宋元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明清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33、()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解析】选A。据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可知,既有中国外传的工艺和汉字,也有从外国传入的数字和宗教,故选A项;材料中提到中外间交流不仅有技术而且有文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海外贸易不受重视,排除C项;材料中不只有邻近的日本、朝鲜,还有阿拉伯和意大利,排除D项。14.伏尔泰很赞赏中国的儒家文化,认为中国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种崇高旗帜。他提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材料表明伏尔泰()A.汲取儒学思想,维护
34、法国社会秩序B.借助中国儒家文化,打击旧制度、旧观念C.倡导文化多元性,促进东西方交流D.受中国文化影响深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伏尔泰之所以赞赏儒家文化,是认为儒家文化“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种崇高旗帜”,可以判断,伏尔泰借助中国儒家文化打击专制制度和宗教观念,故B项符合题意;伏尔泰借助儒家思想,不是为了维护法国现有社会秩序,而是对旧制度、旧秩序的冲击,A项不符合题意;倡导文化多元性,不符合题干主旨,C项不符合题意;伏尔泰是利用中国儒家文化反对旧制度,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没有“深刻”影响伏尔泰,伏尔泰的目的更不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D项不符合题意。15.1
35、7世纪,利玛窦等人来华伊始便穿起儒生的服装,学习汉语,阅读儒家经典,这在帮助他们进入宫廷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徐光启、李之藻等讲究经世致用的士大夫成为皈依者。这种做法()A.适应了明代经济发展需求B.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变革C.迎合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D.促进基督教的广泛传播【解析】选C。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7世纪的中国。根据题干“穿起儒生的服装,学习汉语,阅读儒家经典,这在帮助他们进入宫廷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可知,传教士利玛窦等人的做法有利于迎合中国士大夫的传统价值观念,C项正确;这些做法与明代经济发展的需求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传教士的做法并
36、未推动儒家思想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基督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信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敦煌莫高窟中有一幅隋代壁画天宫伎乐飞天,其中的飞天伎乐在形象上一改前期粗犷的西域式风格,具有“秀骨清像”的文化特征,其造型衣饰具有多样化,有的束双髻,有的披袈裟,有的着中原大袍。飞天伎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A.中华文化领先世界B.外来文化占据主导地位C.民族文化彼此交融D.中原传统文化日渐式微【解析】选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
37、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飞天伎乐在形象上一改前期粗犷的西域式风格,具有秀骨清像的文化特征,其造型衣饰具有多样化,有的束双髻,有的披袈裟,有的着中原大袍”并结合所学可知,通过对飞天艺术形象的研究,可以再现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并与汉地文化交融的整个过程,即反映了民族文化彼此交融,C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中国隋代文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做比较,无法得出中华文化领先世界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与汉文化交融的现象,不能说明外来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不代表中原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排除D项。17.
38、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A.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解析】选A。魏晋以后,随着中国工匠在源自印度的佛塔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带有中国特色的佛塔,汉字“塔”应运而生,反映了佛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A项正确;中国工匠将印度的佛塔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推动汉字中产生新文字,不能说明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并且佛
39、教也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国墓葬形制,C项错误;中国的佛塔和汉字“塔”的出现,不能说明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D项错误。18.下图是明朝以前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状况统计图。这反映出明代以前()A.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B.儒家文化稳定了东亚秩序C.中国在东亚有较大影响力D.东亚国家实现了平等往来【解析】选C。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时期的东亚地区。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以前,在中日和中朝使臣往来中,从朝鲜和日本到中国的使臣比重远超从中国到朝鲜和日本的比重,这一状况反映了古代中国在东亚具有较大的影响,C项正确;使臣往来
40、状况不能表明当时东亚政治一体化趋势加强,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图片中没有涉及儒家文化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古代朝鲜属于中国的藩属国,“东亚国家实现了平等往来”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下表所列信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A. B.C. D.【解析】选B。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周至明朝(中国)。本题要求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41、是明朝王阳明的观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观点;“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西周太史伯阳父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张载的观点,因此时间先后顺序是,B项正确。20.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解析】选A。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信仰传播到琉球、日本、泰国
42、、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这表明中国文化向外传播,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故A正确;妈祖信仰不是中原文化的体现,故B错误;海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就已拓展到这些地区,而材料中妈祖信仰的传播是在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妈祖信仰的传播,与朝贡贸易无关,故D错误。21.秦二世继位合法性历来说法不一。司马迁史记记载:“高(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而秦简牍“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事)及箸(书)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有学者认为秦二世继位
43、是合法的。由此可知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秦简牍是一手史料,因此其记述更可信B.史记是正史,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C.秦朝历史久远,历史的真相无从考证D.多种史料综合分析可探究出历史的真相【解析】选D。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赵高、胡亥和李斯篡改诏书,胡亥得以即位,认为秦二世继位不合法,史记属于后世的文献,司马迁是汉朝史官,其记载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较高的可信度,秦二世的诏书来自出土的秦简,属于考古出土的文物,属于一手实物史料,但也不排除该诏书的表述是为了维护秦二世继位的合法性,
44、所以,应秉持“多源互证”原则,多种史料综合分析才可探究出历史的真相,D项正确;尽管秦简牍是一手史料,但也不排除该诏书的表述是为了维护秦二世继位的合法性,所以,不能得出“其记述更可信”,排除A项;据所学,史记是正史,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保证书中的记述绝对可靠,司马迁不是秦朝当时的人,由于时间间隔,其对秦二世继位的记载可能存在偏差,排除B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多种史料综合分析可探究出历史的真相,“历史的真相无从考证”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26分,共52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
45、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材料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基本内涵。(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8分)【解析】第(1)题内涵:依据材料“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