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定远民族中学 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一语文 第 I 卷( 7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 35 分) (一 )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清顺治八年 (1651 年 ),顺治在祭告黄帝文中曰: “ 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 ” 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探析中国现代转型之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 何谓 “ 道统 ” 与 “ 治统 ”? 简单来说,前者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思想传统。后者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 统治的传统。 作为 “ 道统 ”
2、 的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 “ 天下所极重 ” 。儒家思想自有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 “ 天下以道而治 ” 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 “ 继道统 ” 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不过,以 “ 继道统 ” 为基础的 “ 新治统 ” ,其 “ 新 ”是极其有限的。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转移。 不去否定封建专制的 “ 新治统 ” ,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细
3、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 “ 道统 ” 与 “ 治统 ” 根深蒂固,强大到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强大到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说, “ 道统 ” 与 “ 治统 ” 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深厚的积淀也使中国天然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 “ 道统 ” 与“ 治统 ” 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的艰难历程,但像中国这样历经百年、遍尝艰辛的却很少。譬如,日本在 19 世纪中叶与中国境遇相似,
4、但它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向现代转型,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中国这样的 “ 道统 ” 与 “ 治统 ” 。历史底蕴的缺乏在转型时反而成为优势,使其更容易放弃 “ 原来的自己 ” 。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但根深蒂固的 “ 道统 ” 与 “ 治统 ” 却阻碍中国的现代转型。2 近代历史上,早期改良派人物王韬说: “ 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事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亦人道也。 ” 这是当时的代表性思潮。此后的 “ 中体西用 ” 思潮 和洋务运动,与其说是向现代转型的一种努力,不如说是对 “ 道统 ” 与 “ 治统 ” 的竭力维护。再往后,即使辛亥革命
5、敲响了封建专制的丧钟,依然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 “ 道统 ” 与 “ 治统 ” ,中国也由此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摘编自叶帆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新治统 ” 以 “ 继道统 ” 为基础,表现为对治理之术的不断创新,实践中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B. 因为儒家思想宣扬的仁义道德,历 代帝王都把 “ 继道统 ” 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 C. 道统主要指古代圣君、贤臣、孔孟诸位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的思想传统;治统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
6、统治传统。 D. 儒家思想深厚的积淀使中华文明能保持连续性和统一性,但是也使中国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 道统 ” ,即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 “ 天下所极重 ” 。 B. 为巩固统治,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 “ 天下以道而治 ” 的共 识,因此,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 C. 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非常强大,并未因少数民族政权强势侵入而被弱化,并未因西方列强不断侵略而被割裂。 D. 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真正终结维护封建专制的 “ 道统 ” 与
7、“ 治统 ” 之后,中国才能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 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与其说努力向现代转型,不如说竭力维护道统与治统。 B. 19 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境遇相似,却没有能够通过改良或革命向现代转型,不可 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的羁绊。 C. 辛亥革命敲响封建专制的丧钟,仍有称帝闹剧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开始真正3 向现代转型。两者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终结道统与治统。 D. 所谓 “ 继道统 ” ,是为巩固专制统治;所谓 “ 新治统 ” ,是为完善专制统治。两者均是中国
8、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的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 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 “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
9、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 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 ” 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
10、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的生长着。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之外,斩4 断了她们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 天保和傩送都拥有 “ 外面的世界 ” ,或许他们中 某一个的世界会
11、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在纯净的爱情里吗?爱情像河水一样不可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翠翠就这样面对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的执著而且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做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 “ 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 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12、”“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可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 “ 明天 ” ,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做一个残酷的假设 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 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 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 。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
13、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 从文的一句话: “ 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 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速食,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 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5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