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考科学 (通用专用) 第二部分 化学部分 专题一 空气 考点一 空气、燃烧的条件 1.(2020浙江绍兴,8,4分)下列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 答案答案 D A项,题图中的酒精和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酒精能燃烧,水不能,能证明燃烧需要有可燃 物,错误。B项,题图中的两处红磷均能与氧气接触,左边的红磷不能燃烧,右边的红磷能燃烧,能证明燃烧 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错误。C项,题图中火柴头先燃烧,火柴梗后燃烧,能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错误。D项,题图试管中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能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能证明燃烧 需要氧气,正确。故选D。 2.(2019浙江
2、台州,11,4分)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 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答案答案 D 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通常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观察到低的蜡烛先熄灭,A错 误;如果不将玻璃片移开,不能形成压强差,二氧化碳不会进入烧杯内,蜡烛不会熄灭,B错误;蜡烛会熄灭, 是因为隔绝了空气,C错误;由题干所给装置可知,二氧化碳从高处进入烧杯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 气的大,蜡
3、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D正确。 3.(2020浙江嘉兴,25,9分)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 新改进。 【实验步骤】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 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 乙所示; 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 实
4、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3.5 109.5 0.209 2 2 525.5 110.0 0.209 3 3 527.0 110.5 0.209 7 【得出结论】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用百分数表示) 【思考讨论】 实验步骤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 实验步骤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 答案答案 【得出结论】20.94% 【思考讨论】增大接触面积,使氧气被脱氧剂粉末充分吸收 脱氧 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导致空气柱测量值偏小(合理即可) 解析解析 【得出结论】根据题述实验结果,计算三
5、次平均值,即可求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以氧气含量= 100%=20.94%。【思考讨论】粉末平铺后,增大了粉末与气体的接触面积, 使脱氧剂与氧气充分接触,保证反应充分进行,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造成 内部存在间隙,使得初始气体体积变小,而脱氧剂粉末吸收氧气完成后,粉末紧密分布,导致测量的吸收气 体体积偏大,所以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0.209 20.209 30.209 7 3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根据已有知识,在情境相似的情况下,大胆地进行知识迁移,是解决新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考点二 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 4.(2020浙江台州,13,4分)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存放久了
6、,内壁常附有一层白膜,除去这层白膜最合适的试剂 是( ) A.蒸馏水 B.稀盐酸 C.硫酸铜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答案 B 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存放久了,内壁常附有一层白膜,原因是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白膜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A项,碳酸钙难溶于水,用蒸馏水不能除去这层白膜, 错误;B项,稀盐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钙,可除去这层白膜,正确;C项,碳酸钙难溶于水, 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错误;D项,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错误。故选B。 5. (2018浙江湖州,13,3分)如图所示的装置有很多用途,下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排水
7、法收集氧气时,由a口进气 B.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C.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D.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由a口进气 答案答案 A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b口进气,a口排水,故A不正确;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用排空气法收集氢 气时,氢气从b口进入,空气从a口排出,故B正确;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a口排水,故C正确;二氧 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从a口进入,空气从b口排出,故D正确。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用题给装置收集气体时,若瓶内是空气,收集比空气密度大的气体,a进b出;收集比空气密度小 的气体,b进a出。若瓶内是水,可以收集不溶于水的气体,b
8、进a出。 6.(2020浙江温州,23,6分)18世纪前后,人们把元素等同于一种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物质,即单质。 “燃素说”和“燃烧的氧化学说”一度成为科学家争论的焦点。 材料一:172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说”:燃素也是一种元素,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如金属含有燃 素,金属燃烧时金属释放燃素后成为金属灰(实际是金属氧化物);金属灰与燃素结合又会重新变回金 属。 材料二:1766年,卡文迪许制得氢气并认为它是燃素;1773年,舍勒研究发现,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他称为 “火空气”的单质参与;1784年前,人们认为水是一种元素;1796年,普里斯特利制得可在“脱燃素气” 中燃烧的“可燃空气”,
9、也把它当作燃素。 材料三:1777年,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认为可燃物中不存在燃素;1801年,克鲁克香克证明 了普里斯特利所谓的“可燃空气”是一氧化碳,从而结束了“燃素说”与“燃烧的氧化学说”之争。 (1)用你所学的燃烧条件分析,材料二中的“火空气”是 。 (2)材料三中的“可燃空气”一氧化碳属于纯净物中的 ,所以不可能是燃素。 (3)“燃素说”自提出后就引起争议。下列是当时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用“燃素说”解释不合理 的是 。(可多选) 选项 事实或现象 用“燃素说”解释 A 金属成分比金属灰简单 因为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 B 加热金属灰通入氢气,金属灰变回金属 因为氢气
10、是燃素 C 木炭与金属灰一起加热变回金属 因为木炭富含燃素 D 铜在空气中加热后质量增加 因为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 E 燃素(氢气)与脱燃素气(氧气)结合成为水 因为水是一种元素 答案答案 (1)氧气 (2)化合物 (3)ADE 解析解析 (1)分析材料二,可燃物燃烧需要一种被称为“火空气”的单质参与,物质分类上属于单质且可以 支持燃烧的气体为氧气。(2)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分类属于化合 物。(3)A项,若金属燃烧时燃素从金属中逸出,则所得的金属灰成分应该比金属更简单;由题干可知,金属 灰(即金属氧化物)与燃素结合会重新变回金属,而加热金属灰通入氢
11、气,金属灰变回金属,木炭与金属灰 一起加热变回金属,说明氢气是燃素,木炭富含燃素;D项,若金属铜中含有燃素,加热后有燃素逸出,那么 加热后质量应减小;E项,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选ADE。 7.(2020浙江杭州,36,4分)氢气的储存是科学研究热点之一。X是一种储存氢气的材料,取11.2 g X在O2中 完全燃烧后只生成8.0 g CuO、8.0 g MgO。 (1)上述燃烧过程中消耗O2的质量为 克。 (2)通过计算求X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答案 (1)4.8 (2)8.0 g CuO中含铜元素的质量:mCu=8.0 g=6.4 g 8.0 g
12、 MgO中含镁元素的质量:mMg=8.0 g=4.8 g mCu+mMg=6.4 g+4.8 g=11.2 g X中只含铜、镁元素,故可设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uaMgb(或MgaCub) 又=(或=) ab=12(或ab=21) X中铜、镁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或X中镁、铜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 64 80 24 40 Cu Mg m m 64 24 a b 6.4 g 4.8 g Mg Cu m m 24 64 a b 4.8 g 6.4 g 解析解析 (1)根据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可知消耗氧气的质量为8.0 g+8.0 g-11.2 g= 4.8 g。 解题关键解题关键
13、本题难度稍大,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 律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8.(2019浙江温州,27,9分)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 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 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 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时间/秒 3.2 3.8 5.0 7.1 11.1 19.0 实
14、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示数明 显增大,温度计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 。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 。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 。 答案答案 (1)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 (2)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大玻璃罩中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从 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聚积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 解析解析 (1)由实
15、验一的结果可知,小玻璃罩内高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用时间短,说明小玻璃罩内高处 二氧化碳的浓度先增大,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 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2)由实验二可知,玻璃罩内各处的温度不同,所以研究的问题是探究小玻 璃罩中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9.(2019浙江温州,33,9分)过氧化氢溶液保存时,因缓慢分解导致质量分数变小(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为探究酸碱性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小明利用图甲装置,每次实验往锥形瓶中加10 克30%过氧化氢溶液,再滴加调节剂,使其pH分别从3依次调至13,在60 反应温度下
16、进行实验,获得数据 如图乙。 甲 乙 (1)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 。 (2)根据本实验结果,对实验室常温保存过氧化氢溶液提出合理的建议: 。 (3)某次实验中,当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0.32克氧气时,剩余过氧化氢溶液 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滴加的试剂对溶液质量的影响忽略不计,计算结果精确到1%) 答案答案 (1)氧气不易溶于水 (2)在pH约为35的酸性条件下保存 (3)解:设当产生氧气0.32克时,消耗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 2H2O+O2 68 32 x 0.32克 = x=0.68克 剩余过氧化氢质量m=10克30%-0.68克=2.32克
17、 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32克/(10-0.32)克100%24% 答: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 68 x 32 0.32克 解析解析 (1)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2)根据题中实验结果,pH约为35的酸性条件下 过氧化氢分解最慢,所以实验室应在pH约为35的酸性条件下保存过氧化氢溶液。 考点一 空气、燃烧的条件 1.(2020浙江杭州拱墅一模,16)如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 A.装置气密性良好、白磷足量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B.由到,需等到试管内气体冷却至室温 C.试管内压强的减小导致试管内液面上升
18、D.将白磷改为木炭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答案答案 D A项,装置气密性良好、白磷足量(能完全消耗装置中的氧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正确;B 项,由到,需等到试管内气体冷却至室温,以防止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 分水的体积,正确;C项,试管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导致试管内液面上升,正确;D项,木炭在空气中燃 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 量,错误。 2.(2019浙江杭州西湖一模,10)如图所示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进入瓶中的水就越多 B.该实验中
19、测量氧气的体积是运用了转换法 C.若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是装置漏气 D.若将红磷改为硫粉,瓶底的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也可完成本实验 答案答案 A 红磷消耗完装置内的氧气后就不再燃烧,并不是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进入瓶中的水就越多, A错误;该实验是通过测量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体积,运用了转换法,B正确;若测得空气 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是装置漏气,C正确;若将红磷改为硫粉,瓶底的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氢 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形成压强差,也可完成本实验,D正确。 解题关键解题关键 掌握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
20、关键。 3.(2018浙江杭州拱墅一模,28)小乐通过图示实验装置(夹持部分已略去)及药品,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验 证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其中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所用药品均足量(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白磷 的着火点为40 )。 步骤一:向大烧杯中注入足量的冷水,打开K1、关闭K2,向下压左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氧气持续通入U 形管,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步骤二:关闭K1、打开K2,向下压右侧注射器活塞,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将U形管内的氧气排尽,然后将烧杯 中的冷水换成等量的80 的热水,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步骤三:并观察U形管中现象。 (1)根据图示信息,写出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
21、2)简述步骤二中判断U形管内氧气已经排尽的方法: 。 (3)补充完整步骤三的操作,并写出U形管中应观察到的现象: 。 答案答案 (1)2H2O22H2O+O2 (2)在U形管右侧导管口放置燃着的木条,若木条熄灭,则说明氧气已经排尽 (3)打开K1、关闭K2,继续向下压左侧注射器活塞,向U形管中持续通入氧气,观察到红磷及裹红磷的棉花 不燃烧,白磷及裹白磷的棉花燃烧 解析解析 (1)因为左侧是固液不加热型制氧气的实验装置,故无色液体和黑色固体分别是过氧化氢溶液与 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2)氧气排尽时二氧化碳会使燃着的木条 熄灭。(3)由题意知,步骤三是在有热水
22、的情况下通入氧气、观察现象,白磷着火点较低,红磷着火点较 高,故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4.(2020浙江杭州西湖一模,28)如图所示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加热过程中反复推拉注射器 活塞,直至反应完全,冷却至室温,活塞稳定后读数。假设装置气密性良好,注射器活塞移动灵活无阻力。 请回答: (1)加热过程中,气球的作用是 。 (2)根据下表提供的实验数据,完成表格。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30 mL 10 mL 4 mL % (3)为确保装置内氧气完全耗尽,添加的铜粉必须过量。实验结束后,取反应后的粉末,滴加足量稀硫酸
23、, 可以作为铜粉过量的证据。 答案答案 (1)防止橡胶塞冲出(使装置内氧气被充分反应或防止玻璃管内气压过大等合理答案) (2)15 (3)溶液底部仍有红色粉末剩余 解析解析 (1)加热过程中,装置内的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所以气球的作用是缓冲压力或防止橡胶塞冲出等。 (2)在加热的条件下,过量的铜粉耗尽了装置内的氧气,注射器内气体减少的体积即装置内氧气的体积,为 10 mL-4 mL=6 mL,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00%=15%。(3)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 酸铜和水,而铜与硫酸不反应,所以实验结束后,取反应后的粉末,滴加足量稀硫酸,仍有红色固体存在说 明铜粉过量。 6 mL 30 mL10
24、 mL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探究实验中要注意以下几点:装置的气密性;所用药品的量;生成物的状态;读数时 要冷却到原温度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设计的步骤中不同的现象去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 论。本考点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考点二 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 5.(2020浙江温州龙湾一模,5)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B.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 C.制作碳酸饮料的原料 D.火灾发生时作灭火剂 答案答案 B A项,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成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属于化学 性质,错误;B项,舞台制雾时作制冷剂,
25、利用了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正确;C 项,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 化表现出来,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D项,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是利用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 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既利用了其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其化学性质,错误。 6.(2019浙江杭州上城一模,19)小徐在做完氧气的制取和金属氧化物还原实验后,将完全反应后得到的固 体全部倒入装有水的废液缸中,并对浊液成分进行分析。将浊液过滤,取无色滤液,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 色沉淀产生,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直至固体质量不变,再往固体中加入足量
26、稀硫酸,仍有固体残留且 所得溶液为蓝色。根据该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最后剩余固体是二氧化锰 B.制取氧气所用固体是氯酸钾 C.白色沉淀中加入稀硝酸,沉淀质量不变 D.滤渣中一定有铜,因此还原氧化铜的还原剂是CO 答案答案 D 完全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应是氯化银,所以滤液中含有 氯离子,则制取氧气所用固体是氯酸钾,B正确;最后仍有固体残留,则应为催化氯酸钾分解的二氧化锰,A 正确;由于白色沉淀是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也不和硝酸反应,所以沉淀质量不变,C正确;滤渣中一定有 铜,因此还原氧化铜的还原剂可能是一氧化碳,也可能是H2等其他还原剂,D错误。 7
27、.(2020浙江金华金东一模,21)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填字母序号,下同)。 (2)若要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的CO2,所选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 答案答案 (1)F (2)BCD 解析解析 (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 的氧气比较纯净。(2)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因此不需要加热; 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8.(2020浙江杭州上城一模,28)趣味实
28、验“大象牙膏”中常用碘化钾和过氧化氢反应制得氧气。小陈觉 得这里的KI是一种催化剂,而小徐觉得不是,为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图中a仪器的名称为 。 (2)实验时在b中看到浅黄色物质,为了弄清它是什么, 查阅资料后发现,KI和H2O2反应如下: 第1步:2KI+H2O2 I2+2KOH 第2步:H2O2+I2 2HIO 第3步:H2O2+2HIO I2+O2+2H2O 由此猜测浅黄色物质可能是 。 (3)你支持谁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 答案答案 (1)分液漏斗 (2)I2 (3)支持小徐的,因为KI参与了反应,生成了I2 解析解析 (1)图中a仪器的名称是分液漏斗。(2)根据KI和H
29、2O2反应的三步,可化简为2KI+3H2O2 I2+ 2KOH+O2+2H2O,由此可猜测浅黄色物质可能是碘单质。(3)支持小徐的判断,因为催化剂不参与化 学反应,且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发生改变,该反应中KI参与化学反应,反应后生成了 其他物质。 关键点拨关键点拨 (1)将三步化学反应合在一起,可知反应后生成物中浅黄色的物质;(2)根据催化剂的特性 “一变二不变”分析。 9.(2019浙江杭州富阳一模,23)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 率。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 图所示。 (1)碳酸
30、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答案答案 (1)CaCO3+2HClCaCl2+H2O+CO2 (2)B 解析解析 (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 CaCl2+H2O+CO2。(2)A项,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单位时间内气压变化大,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 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则曲线表示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B项,对比分析c、d
31、点可知,相同的气 压时,c所需的时间短,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相比而言,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接触 面积大,反应速率更快;C项,最终曲线、的气压相等,说明最终产生的CO2质量相等。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每小题3分分,共共6分分) 1.(2020浙江杭州上城一模,16)火柴头原本是一种不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但火柴头烧过之后,却能被磁铁 吸引。原因是很多火柴头用氧化铁着色,点燃后会与木棒中的碳反应产生四氧化三铁和二氧化碳等。 由此作出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Fe3O4与Fe2O3磁性不同,体现了它们物理性质不同 B.Fe3O4中铁的质量分数大于Fe2O3 C.火柴头燃烧的化
32、学方程式为C+O2+6Fe2O3 4Fe3O4+CO2 D.火柴头原本不被磁铁吸引是因为不易被磁化 答案答案 C A项,磁性属于物理性质,Fe3O4与Fe2O3磁性不同,体现了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正确;B项,在 Fe2O3、Fe3O4中,将化学式变形得FeO1.5、FeO1.3,氧元素的质量越小,则铁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变形后 FeO1.3中氧元素的质量小于FeO1.5,则Fe3O4中铁的质量分数大于Fe2O3,正确;C项,很多火柴头用氧化铁 着色,点燃后会与木棒中的碳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6Fe2O3 4Fe3O4+CO2,错误;D项,火柴头原本是一种不被磁铁吸
33、引的物体,火柴头不被磁铁吸引是因为不易被 磁化,正确。 2.(2019浙江衢州,6)1784年,科学家卡文迪什演示了“人工空气”的燃烧,发现燃烧产物只有水。据此判 断“人工空气”是( ) A.氢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答案答案 A 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产物只有水,A正确;氮气不具有可燃性,B错误;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 C错误;氧气能支持燃烧,不具有可燃性,D错误。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14分分) 3.(2020浙江台州路桥一模,22)(4分)澳大利亚的消防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是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持续了 半年左右。 (1)究其原因之一是富含油脂的大片桉树林为大火燃烧提供了
34、 。 (2)灭火队员喷洒一种新型的阻燃剂(氢氧化镁)进行灭火,当温度达到380 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 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请写出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根据灭火原 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 可)。 答案答案 (1)可燃物 (2)Mg(OH)2 MgO+H2O(条件可写380 ) 分解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或生成的水蒸气是非可燃性气体,稀释了可燃物周围的氧气等 解析解析 (1)富含油脂的桉树具有可燃性,为大火燃烧提供了可燃物。(2)由题意可知,氢氧化镁受热分解出 水蒸气和氧
35、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 MgO+H2O。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 作阻燃剂的原因:氢氧化镁分解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分解生成的水蒸气是非可燃性气体,稀释 了可燃物周围的氧气;分解生成的氧化镁覆盖在可燃物表面,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知识回顾知识回顾 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2019浙江宁波海曙一模,25)(4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请从上述装置中选出正确的收集装置,并说出理由: 。 (3)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可采用的
36、方法是 。 若要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需要F、G装置,请用仪器接口字母和“”表示连接顺序: 。(提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 答案答案 (1)锥形瓶 (2)C,因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且能溶于水 (3)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满 cdab 解析解析 (2)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能溶于水,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3)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 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已满;净化气体需要先除 杂,再干燥,因此先通入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中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再用浓硫酸干燥
37、。 5.(2018浙江杭州富阳一模,24)(2分)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实验如下:用注射器抽 取30 mL 空气(活塞拉至30 mL刻度处),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为50 mL;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过量铜 粉,在右侧导管口套上瘪的小气球;点燃酒精灯,反复推拉注射器和挤压气球,待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 将气球中气体全部挤入硬质玻璃管,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为14 mL。 (1)实验时,铜粉过量的目的是 。 (2)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 答案答案 (1)除去空气中所有的氧气 (2)20% 解析解析 (1)实验时,为了完全除去空气中的氧气,铜粉必须是过量的;(2)原装置内气体体积
38、为30 mL+50 mL= 80 mL,反应消耗氧气的体积为30 mL-14 mL=16 mL,则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100%=20%。 16 mL 80 mL 解题思路解题思路 (2)反应消耗氧气的体积为30 mL-14 mL=16 mL,进而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6.(2020浙江金华金东一模,27)(4分)某科学兴趣小组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一瓶CO2,验满后,将澄清石灰水 倒入集气瓶中,发现没有变浑浊。兴趣小组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 【查阅资料】CO2过量时,CaCO3沉淀会转化为可溶于水的Ca(HCO3)2。 【提出猜想】.石灰
39、水已完全变质;.二氧化碳过量;.CO2中混有HCl。 【实验方案】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取少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不成立 (2) 将少量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猜想不成立 (3) 将气体通入盛有稀硝酸酸化的 溶液的 试管中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成立 【实验结论】制取的CO2气体中混入了HCl,所以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拓展思考】回忆课本中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后,同学们尝试用排水法收集一瓶CO2,倒入澄清石灰水 后,石灰水变浑浊。你认为该实验成功的原因是 (写一点)。 答案答案 (1)碳酸钠(或其他可溶性碳酸盐) (2)溶液不变浑浊 (3)硝酸银 【拓展思考】氯化氢易溶于 水 解析解析 【实验方案】若要证明猜想不成立,即石灰水未完全变质,则可在石灰水中加入可溶性碳酸盐 溶液(如碳酸钠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钙。若要证明猜想不成立,即不是因为二氧化碳过 量导致没有变浑浊,那么当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溶液时也不会变浑浊。若要证明猜想成立,即证明二氧 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可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拓展思考】实验成功证明二氧化碳中氯化 氢气体被除去,结合收集的方法是排水法,可知氯化氢气体通过水的时候被除去,所以氯化氢易溶于水。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