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考语文 (山东专用)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 A组组 20162020年山东中考题组年山东中考题组 一一、(2020临沂,8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时,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为屯 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因天下之愁怨,乃杀将尉,召令徒属曰:“公等 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众皆从 之。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坛而盟,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拔之。收而攻蕲,蕲 下。乃令
2、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 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尉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不胜,守丞死,陈胜乃入据陈。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 馀。耳、馀对曰:“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 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 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懈 也。”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3、当是时,诸郡县苦秦法,争杀长吏以应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七) 注张耳、陈馀:魏国名士,秦灭魏后改名换姓逃到陈地。立六国后:扶持六国国君的后裔。树党:培 植党羽。与:跟随,联合。交兵:军队交锋。亡而得立:灭亡后得到复兴。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发闾左戍渔阳 发( )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比( ) (3)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益(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B. C. D. () 为坛而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 死则举大名耳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 据咸阳以令诸侯 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4、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将 军 出 万 死 之 计 为 天 下 除 残 也 今 始 至 陈 而 王 之 示 天 下 私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陈涉素闻其贤,大喜。 5.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张耳、陈馀所说的“帝业成”条件的一组是(2分)( ) 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 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 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 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A. B. C. D. 一、一、 1.答案答案 征发 等到 增加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
5、理解能力。 (1)句意: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发:征发。 (2)句意: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比:等到。 (3)句意:替自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加敌人。益:增加。 2.答案答案 C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语境不同,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通读四个选项可知:A.表承接/ 表转折;B.就,便/用于加强判断,就是;C.都是表目的,“来”的意思;D.于是,就/竟,竟然。故选C。 3.答案答案 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划分句子朗读节奏,要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 完整的意思割裂开。本句句意:如今您冒万死
6、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为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 到达陈地就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 4.答案答案 (示例)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 能,非常高兴。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 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 “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句 中重点词:既,已经;诣,到;谒,拜见。 5.答案答案 D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张耳、陈
7、馀的语言描写“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 敌;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 服之,则帝业成矣”可知不属于在“帝业成”的条件,排除BC。句是张耳、陈馀劝陈胜不要称王, “秦王朝暴乱无道,兼灭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如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为天下百姓除 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就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与“帝业成”无关。排除A,故选D。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秋季,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蕲县聚众起兵。当时,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途中屯 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是屯长。恰巧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
8、通,推测已无法按规定期限到达渔阳。延误 戍期,按秦法规定,一律处斩。于是陈胜、吴广趁着天下百姓(因秦)愁苦怨恨,就杀掉押送他们的将尉,召集 戍卒号令说:“各位都已经延误了戍期,应当被杀头。即使不被杀头,因长久在外戍边而死去的人本来也要 占到十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就算了,要死就图大事!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众人都响应他们。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 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成功占领。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 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
9、。等到到达 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 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胜,被人杀死了,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 陈胜率义军已进入陈地,张耳、陈馀便前往陈胜的驻地通名求见。陈胜一向听说他俩很贤能,非常高兴。 恰逢陈地中有声望的地方人士和乡官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就拿这件事来询问张耳、陈馀的意见。二 人回答说:“秦王朝暴乱无道,兼并别人的国家,残害百姓。而今您冒万死的危险起兵反抗的目的,就是为 天下百姓除害啊。现在您才到达陈地就要称王,是向天下人显露您的私心。因此希望您不要称王,而应火 速率军向西,派人去扶立六国国君的后裔,替自
10、己培植党羽,以此为秦王朝增加敌人。秦的敌人多了,兵力就 势必分散,大楚联合的国家多了,兵力就必然强大。这样一来,在野外军队不必交锋,遇到县城没有兵为秦守 城。铲除残暴的秦政权,占据咸阳,以号令各诸侯国。灭亡的诸侯国得到复兴,您施德政使诸侯服从,您的帝 王大业就完成了!如今只在一个陈县就称王,恐怕会使天下人斗志松懈了。”陈胜不听从这一意见,即自立 为楚王,号称“张楚”。当时,各郡县的百姓都苦于秦朝法令的残酷苛刻,因此争相诛杀当地官吏,以响应陈 胜。 二二、(2020东营,101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
11、臣不懈于内,忠志之 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 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 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乙)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 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 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
12、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 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 “君亦见夫为社 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 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 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韩非子 猛狗与社鼠 注 升概,这里是指用器具量酒。县
13、,通“悬”。迓(y ),迎接。社鼠,在社坛下掘穴而居的老 鼠。涂阤(zh ),(木板周围的)泥崩塌。壅,堵塞、蒙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所以: 而狗迓而龁之 龁: 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得: 2.概括两文阐发的一种共同主张并分别说明其提出的缘由。(3分)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3分) 二、二、 1.答案答案 时候 的原因 咬 被杀除(被俘获或被逮住) 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积累情况。为课内文言实词,意思是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 候。此处“秋”为“时候”之意。要结合句意理解,并根据课内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14、注意“所 以”为古今异义词,指的原因。“得”为被动用法,指被杀除。 2.答案答案 (1)明辨忠奸,任用贤能。甲文:不辨贤佞,亲佞远贤,则不能修明政治,使国家兴隆;只有政治清明,政 局稳定,才能为北伐中原提供可靠保障。乙文:有“猛狗”“社鼠”擅权作乱,须去蒙蔽,辨贤佞,除奸邪,拨 乱反正,使贤良得以任用。(2)广开言路,接纳忠谏。甲文:国势已至“危急存亡之秋”,文臣武将上下同心, 修明政治十分紧迫,且可能、可行,故须开张圣听,避免“引喻失义”,“阻塞忠谏之路”。乙文:可使“有 道之士怀其术”“以明万乘之主”,使“人主”看清“猛狗”真面目,以挽救危局。(3)严明法度,赏罚分 明。甲文:开启忠谏之路
15、,法度公正便有了前提。诸葛亮担心刘禅宠信宦官,忽视创业勋臣,会赏罚不明,内 外异法。乙文:佞臣妒贤嫉能,堵塞进谏任贤之路;近臣握有重权扰乱法度,国君投鼠忌器,有法难依。(答对 一种得3分) 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概括能力。分析甲文主张及其提出的缘由时,可结合课内所学, 联系出师表的写作背景可知,诸葛亮准备北上伐魏。临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 诫。再根据甲文内容分段概括并分析即可。分析乙文主张及其提出缘由时,可重点关注议论性语句,要正 确理解“猛狗”“社鼠”等的寓意。任选一条概括写出并详述提出缘由即可。 3.答案答案 (示例1)(体式功用方面)甲文为诸葛亮出征
16、前对刘禅进行劝诫和表达忠诚、决心的表文,思想意愿 的表达切合人物身份、地位,循循善诱而不卑不亢,不失分寸,有利于取得理想效果。乙文为战国法家代表 人物的政论文,虽有警醒国君目的,但读者对象十分广泛,态度旗帜鲜明,言辞尖锐犀利,对统治阶层习见的 丑恶现象给予无情揭露与鞭挞,以达振聋发聩之功效。 (示例2)(选用材料方面)甲文作为呈上表文,内容表达讲究“真实”:阐述主张以朝政现实为依据,有的放矢, 言简意尽,说服力强。乙文作为揭露时弊、警醒世人的政论文,追求观点和表达的“创新”:从虚拟或假托 的故事中找到社会现象的喻体,相似比较使抽象深刻的事物道理变得形象浅显,又十分具有典型性。 (示例3)(行文
17、技巧方面)甲文层层铺垫,因果相承。由天下大势到国至“危急存亡之秋”,再到忠志之士奋 发有为,转危为安大有希望,再到顺势提出诚恳建议。前后勾连,水到渠成。(或议论说理由主而次,肌理缜 密。首提“开张圣听”,再谈执法公平,后说亲贤远佞,使前提、关键、核心三者主次阐述得清楚分明。) 乙文先喻体后本体,喻体、本体密切相关。作者从性质和逻辑上在寓言和现实丑恶行径之间建立起高度 相似的关系。(或借悬念令文章跌宕曲折,又不断使人顿悟。如首则寓言,先设矛盾,酒好却卖不出去;请教 老人,竟然问他家的狗是否凶猛;疑团冰释又突然转谈国之猛狗。悬念迭生,行文曲折起伏。) (示例4)(表达方式方面)甲文寓情于理,融议论
18、、叙述抒情于一炉。以大量谦辞敬称显情于外,以深挚感人 的议论使情寓文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乙文叙议结合。先叙寓言,再揭寓意。前一寓言后紧跟议论,后 一故事寓意则由文中人物对话揭示,叙议融为一体。而作者嘲讽、贬斥、憎恶之情溢于言外。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甲乙两文写作手法的整体分析能力。题目要求分析两文写法的不同之处,可以从文章 表达方式、体式功用、选材、行文技巧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 高。然而存了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卖酒的)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缘故。他向同
19、 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 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 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去打酒。但你的狗窜 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明大国的君王,使大国的君王能够明晓(治国的 方略)。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是国君受到蒙蔽和挟制,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 原因。 因此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的是社坛的老鼠。”桓公说:“担 心什么社坛的老鼠呢?”管仲回答道:“君王
20、也看见那社神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 泥灰(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中间,挖掘鼠洞寄居在里面。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却怕毁坏了 涂泥。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故啊。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 权,便从百姓中搜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相互勾结,向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 心思来传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朝廷外的权臣和朝廷内的奸人互相倚重,朝廷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 做)是富有权势的。(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他们)依靠国君的保护 进而握有重大的权势,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 那
21、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 怎么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 三、三、(2020潍坊,15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1分)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轨少好学,有行检。周蔡王引为记室,以清苦闻。迁卫州治中。高 祖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不 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在州四年,考绩连最。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状上,高祖嘉之,赐物三百段,米三 百石,征轨入朝。父老相送者各挥涕曰:“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公清若水,请
22、 酌一杯水奉饯。”轨受而饮之。既至京师,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 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后数年,迁硖州刺史,抚缉萌夷,甚有恩惠。寻转寿州 总管长史。芍陂旧有五门堰,芜秽不修。轨于是劝课人吏,更开三十六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秩满 归乡里,卒于家,时年六十二。 (选自隋书 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注 行检:品行,操守。受禅:新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堰:用于灌溉的水利工程。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轨遣人悉拾还其主 悉: (2)暴人禾 暴: (3)人赖其利 赖: 2.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23、) A.其东邻有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B.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 C.轨受而饮之 公将鼓之(左传 曹刿论战) D.卒于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非以此求名,不愿侵人。(2分) 译文: (2)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2分) 4.请简要概括赵轨“有行检”的两个具体事例,每个事例不超过10个字。(2分) 三、三、 1.答案答案 (3分)(1)全部,全都。(2)践踏,损坏。(3)依靠,依赖。(每小题1分。每小题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既要借助课内所学进行
24、知识的迁移,又要借助上下文进行合理 推断。“悉”可以从桃花源记“悉如外人”迁移得到答案;“暴”联系上文“马逸入田中”,可推断 出意思为“践踏,损坏”;“赖”结合句意“百姓依靠它获得了利益”可以解释为“依赖,依靠”。 2.答案答案 D D项,都是介词,在。A项,代词,他的/副词,加强诘问语气。B项,介词,用/介词,凭借。C项,代词, 它,代前面说的事物/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3.答案答案 (4分)(1)我并不是要凭借这事求取好名声,是不愿意侵占别人的东西。(2分,“求”“侵”各1分。 语句不通顺扣1分) (2)原州的百姓和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人不改变(原来的)操守。(2分,“莫”“操”各1
25、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要注意“求”“侵”“莫”“操”的意 思。求:求取。侵:侵占。莫:没有人。操:操守。 4.答案答案 (2分)将桑葚送还主人。赔偿百姓的禾苗。(每点1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概括能力。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看出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赵轨为 官的经历,主要记叙了把桑葚还给邻居、劝诫各个儿子、高祖嘉奖赵轨、父老乡亲送行、手下的马践踏 庄稼后进行赔偿、劝勉百姓和官吏整治田地等事件,但上述事件中能够表现赵轨“有行检”的是还桑葚 和赔偿庄稼这两件事,概括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赵轨是河南洛阳人。他父亲赵肃是魏
26、国廷尉卿。赵轨年轻时爱好学习,有操守。周蔡王请他做记室,(他) 因清苦闻名。升迁为卫州治中。高祖接受帝位后,(他)转任齐州别驾,获得了有才能的名声。他东边邻居 家里栽种着桑树,桑葚落到他家,赵轨派遣下人全部拾起还给它的主人,劝诫他的各个儿子说:“我并不是 要借这个事求取好名声,是不愿意侵占别人的东西。你们应当以此为戒。”在齐州任职一共四年,官员考 核成绩连年最优。朝廷特使郃阳公梁子恭上奏皇帝后,高祖嘉奖了赵轨,赐给他三百件物品、三百石米,征 召赵轨入朝。送别他的父老乡亲都热泪盈眶地说:“您在任的时候,未曾向我们索取一丝一毫,因此我们不 敢用酒送别。您清廉如水,请允许我们斟一杯清水为您送行。”赵
27、轨接受并饮下。到了京都以后,被授予 了原州总管司马的官职。在夜行的路途上,他手下的马脱缰冲入田中,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赵轨停下马,一 直等到天明,寻访到庄稼的主人,赔偿了禾苗钱后才离开。原州的百姓和官吏听说这件事后,没有人不改变 (原来的)操守。数年以后,升迁为硖州刺史,抚慰百姓,安抚少数民族,对他们恩惠有加。不久转任寿州总管 长史。芍陂这个地方原有五门堰,已经荒废,没有修复。赵轨于是劝勉百姓和官吏,增开了三十六门,灌溉田 地五千多顷,百姓依靠它获得了利益。任职期满后回到故乡,最后在家乡去世,当时年龄为六十二岁。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
28、炉火,独往湖心 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 两三粒而已。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雾凇沆砀( ) 2.画线句子描写很有特点,请做具体分析。(4分) 四、四、(2020德州,101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 已作此赋,有赋章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 息
29、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 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 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 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燕,通“宴”。中:内廷中。体:体范,规矩。 3.下列与“上极爱其不隐”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欲穷其林 B.其一犬坐于前 C.俟其欣悦 D.其如土石何 4.下列
30、与“上面谕除授之意”句中“面”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固以怪之矣 B.主人日再食 C.富贵不能淫 D.军霸上 5.翻译下面句子。(3分)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6.皇帝授予晏殊东宫官的理由是什么?(3分) 四、四、 1.答案答案 (1)消失 (2)白汽弥漫的样子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分析理解能力。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积累,记忆要准确。 2.答案答案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的分析能力。本文写景运用了白描,应结合写法的作用和写景顺序进行分 析。 3.答案答案 C 题干句与C
31、项“其”都是代词“他”,A项“其”为代词“这”,B项“其”意为“其中”,D项 “其”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4.答案答案 B 题干句与B项都是名词作状语,分别意为“当面”“每天”;A项为形容词意动用法,“对 感到奇怪”;C项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惑乱”;D项为名词作动词,意为“驻军”。 5.答案答案 晏殊这时很穷,不能出去玩乐,独自在家里呆着,与兄弟探讨学习。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要通顺、准确,要注意关键词语,本句要注意对“是”“讲 习”的理解,注意调整“贫甚”的语序。 6.答案答案 谨厚诚实。 解析解析 通读文章可知,皇帝授予晏殊东宫官是第二段的内容,原句为“如此谨厚,
32、正可为东宫官”。可抓住 “谨厚”一词,结合内容作答。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晏殊少年时,张文节以“神童”名义把他推荐给朝廷,(朝廷)征召他到了京城。恰好遇到皇帝亲自面试进 士,就命晏殊做试卷。(晏殊)一看到试题,就说:“我十天前已经写过这篇赋了,草稿还在,(我)请求(皇上)另 外命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瞒。等到(晏殊)进了翰林院(担任馆职),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允许 臣子、幕僚选择风景好的地方设宴欢饮。当时侍从、文官、士大夫各自设置宴席,以至于集市内的酒 楼、瓦肆,到处都提供帐篷作为游玩、栖息之地。晏殊这时很穷,不能出去玩乐,独自在家呆着,与兄弟探讨 学习。一天,(吏部)挑选辅助东宫太子
33、的官,忽然从内庭中批复,任命晏殊为(东宫官),执政的人不明白(皇上 任命)的缘由。第二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内的臣子、幕僚,没有一个不开心游玩、设宴赏 玩,一天到晚沉醉其中的,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任东宫官。” 晏殊上任后,得到回复(任命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却说“我并非不喜 欢宴游玩乐,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我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 更欣赏他的诚实,(因为他)明白侍奉君王的规矩,垂爱一天天加深。仁宗登基后,(晏殊)得以大用(官至 宰相)。 五、五、(2019青岛,1115)阅读下面文章
34、,回答问题。(12分)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在矿 何贵之有?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尔?” 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 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 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
35、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 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 金:金属。砺(l ):磨砺。便:安适。封事:密封的奏章。违:过失、错误。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狱:案件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诽谤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彰:揭示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弼:辅佐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6、 3.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魏征因多病辞职,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5.将文中画线句
37、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2分) (2)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2分) 五、五、 1.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谤”字溯源 谤木,即“诽谤木”,也称“华表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 木”。后指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 2.答案答案 A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辨析能力。“以”在例句和A项中都是介词,按照。B项,介词,因 为。C项,介词,用,拿。D项,连词,表修饰。 3.答案答案 B 由“,也”的句式可知例句是判断句。A项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判断句,
38、C项是状语 后置句,D项是省略句。故选B项。 4.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才干超过诸葛亮” 错误,由原文“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虽亮无以抗。”等信息 可以看出群臣并不都认为魏征才干超过诸葛亮。 5.答案答案 (1)(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2)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要根据“信”“达”“雅”的原则,逐字逐词进行 翻译。(1)句中要注意“宝”的翻译,此词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以为宝”
39、;(2)句中要注意 “尝”“孰”的翻译。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有远大的志向,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 贞观十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太宗)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凭原则照实处理案件, 人人都心悦诚服。(魏征)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说:“你难道没见过金属如果只是在矿山中,有什么宝贵 的呢?(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我把自己比作金属,把 爱卿你当作好的工匠来磨砺我。你虽然有病,还没有到衰老(的地步),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过安适的日子 呢?” 当时上密封奏章谏言的人很多,有的(谏言内容)与事实不符,唐太宗很厌恶。魏征
40、(对太宗)说:“古代有人 立谤木,(让人在上面写谏言,)想要了解自己的过失。密封的奏章,应该是谤木的传承。皇上您应该任由他 们畅所欲言,来使自己的得失更加明显。如果对方说的对,那么就对朝廷有益处;如果不对,也对政务没有 什么坏处。”太宗(听完)很高兴,就都奖励了上密封奏章谏言的那些人。 太宗设宴招待众位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平定天下,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提出忠正的意见,纠正 我的过失,那就只有魏征了。”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太宗曾经询问大臣们:“魏征和诸葛亮相比,哪 个更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相的才华,不是魏征可以比的。”太宗说:“魏征履行仁义之道,来 辅佐我,想使我成
41、为尧、舜那样的君主,即使是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和他)匹敌。” 六、六、(2019潍坊,15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 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 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陶
42、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 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 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 列传,有删节) 注 擢第:科举考试得中。湩(d ng):乳汁,这里指汤汁。爨(cu 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庐墓侧 庐: (2)会虎为暴 会: 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数日湩流,能食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无乃为累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 鱼
43、我所欲也) C.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陶然弹琴以自娱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2分) (2)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2分)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2分) 六、六、 1.答案答案 (1)搭建庐舍 (2)适逢,正赶上(每小题1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课内积累和知识迁移。(1)“庐”在本文中 为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不要单纯译成“庐舍”。(2)对“会”的解释需要联系上下文,“有盗系狱”的意 思是“有一个盗贼被
44、捕入狱”,“虎为暴”的意思是“老虎为祸”。“会”的含义应为“正好,恰逢”。 2.答案答案 B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A.副词,才/副词,竟, 竟然。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答案答案 (1)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2分) (2)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2分) 解析解析 翻译句子要逐字落实,适当进行补充和调整,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出来。(1)祀:祭祀。吾何娶为:我 为什么要娶妻呢?(2)若:你。而:表转折,却。至:达到极点。 4.答案答案 尊老爱幼;诚信务实;廉洁
45、爱民。(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概括能力。第一段讲的是元德秀尊老爱幼,第二段讲的是 其诚信务实,第三段讲的是其廉洁爱民。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小时候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身边,便自己背着 母亲进京。得中进士以后,母亲去世,他在墓旁搭建庐舍,吃的饭没有滋味,坐的地方没有垫席。德秀没有来 得及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娶妻,便不肯结婚,人们认为不能断绝子嗣,他回答说:“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 我为什么要娶妻呢?”早年时,他的侄子还是婴儿时丧母,家中无钱雇佣乳娘,德秀便亲自喂养孩子,连续多 日汤汁流洒,直到孩子
46、能吃东西才停止。 有一个盗贼被捕入狱,恰逢老虎为祸,盗贼请求去打虎为自己赎罪。小吏说:“这是那人骗人的计谋,他要 逃跑,这不是让我们犯罪吗?”德秀说:“答应他了,不能违背约定。如果犯罪,我承担罪责,不会连累别 人。”第二天,盗贼带着老虎尸体回来,全县感叹不已。 德秀做官得到的俸禄,全部给孤儿买了衣服和食物。赶上饥荒的年景,他有时一天都不烧火做饭,只是快乐 地弹琴来自娱自乐。他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箪瓢罢了。同族的弟弟元结哭得悲 恸,有人说:“你哭得这么悲哀,符合礼节吗?”元结说:“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大人活了六十年,从不贪求富足,从没有过十亩的土地、
47、十岁的僮仆,从未用完整的布料做过衣服、吃上过 丰富的食物。我为他悲恸,是为了告诫那些荒淫贪婪、巧言谄媚、生活糜烂的人。” 七、七、(2018聊城,6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2分)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 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
48、尽之气而 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 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 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 荀罃(yng):春秋时晋国大将。拔:攻克,攻取。逼阳:姓,古夷族一支。遽:迅速。 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公将驰之 彼竭我盈 皆初气过锐 渐就衰竭之故 2.翻译句子。(4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此善于用气者也。 3.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