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第一框 法不可违一、课标内容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二、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逐步提高自我控制、杜绝不良行为的能力。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健全人格:逐步提高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教学难点】学会辨别三种违法行为。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导入:2
2、023年10月16日,四川省崇州市一名2岁的女童被一条未拴绳的大型犬咬伤,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女童的伤情让人揪心,此事也引起了更多人对文明养狗的关注。10月17日,咬伤女童的大型犬的主人唐某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你如何看待唐某的行为?遛狗要拴绳,侵权要担责,依法养狗,法不可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遵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二)新课探究探究一 违法无小事活动一:法律的作用法律一: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
3、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法律二: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法律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对材料中的法律条文进行解读?你能得出法律有何作用?教师点拨:法律的作用。(1)规范作用。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2)评价作用。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
4、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活动二: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镜头三: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合作探究: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学
5、生回答:上述行为是违法行为。镜头一中朱某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民法典的规定,是民事违法行为;镜头二中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是行政违法行为;镜头三中陈某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刑法的规定,是刑事违法行为。教师点拨: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种类违反的法律承担的责任示例 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法律规范例:民法典 民事责任欠债不还、拾到他人遗失物拒不归还行政违法行为行政法律规范 例: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制裁(行 政处分或行政处罚)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扰乱社会治安刑事违法行为刑事法律规范
6、例:刑法刑罚处罚醉驾、抢劫、故意杀人易错辨析:有人认为:“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这个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学生回答:观点错误。违法行为和犯罪都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二者之间又有明确的界限,违法行为根据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因此违法行为包括犯罪,违法不一定犯罪,而犯罪一定违法。教师点拨: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严重违法行为,都会给自己、他人、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探究二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活动三:行政违法行为合作探究
7、:这些行为违法吗?为什么?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教师点拨: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活动四:民事违法行为合作探究: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教师点拨: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教师总结:身边违法行为
8、的表现。(1)行政违法行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2)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等。活动五:遵章守法小王家里饲养的宠物狗经常夜里狂吠,邻居很有意见,多次与小王交涉,小王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有权养狗,狗叫是正常现象。”邻居于是报警,说狗叫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小王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合作探究: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警示?学生回答: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不做触犯法律的事情。教师总结:如何做到遵章守法?(1)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
9、自觉遵守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尊重他人权益。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学以致用: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一场国际足球邀请赛中,球迷邸某从看台跳下并冲入赛场内,拥抱他喜欢的球员,随后在球场内狂奔,导致比赛一度中断。邸某最终受到了应有的处罚-公安机关依法对其行政拘留,同时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合作探究:(1)分析邸某受到处罚的原因。(2)邸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他应依法承担什么法律责任?(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
10、邸某的行为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回答:(1)邸某扰乱公共秩序,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2)邸某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处罚。(3)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三)课堂总结本课时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类别,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
11、行为。(四)板书设计(五)当堂演练(A)1(创新考法)下面表格中违法行为与相应的违法类型对应正确的是序号违法行为违法类型A符某将一病人的病历拍照发至微信群,被依法行政拘留行政违法B陆某非法贩卖马来穿山甲,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民事违法C王某踢足球时误伤对手脚踝,被判定民事赔偿6500元刑事违法D孙某在路边无标线处停车,被交警部门罚款200元刑事违法(D)2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王某丢失的手表,答应第二天归还,后来又说把手表弄丢了。王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朱某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B.朱某应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C.王某能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D.朱某的行为对
12、社会没有危害(A)3(创新考法)下面案例中周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受到了刑罚处罚 只需承担民事责任A. B. C. D. (A)4 2023年10月16日,四川崇州一小区2岁女孩被未系绳的大型犬扑倒并撕咬,严重受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携带犬只出户的,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人人都应遵章守法B. 在小区饲养宠物是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C. 该女孩的家长疏于监管,应该承担主要责任D.优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再尊重他人的权益(D)5周某因恶意诽谤他人被人民法院判处在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何某化工厂因污染环境被环保部门处以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周某、何某化工厂所受处罚的法律依据分别是A.行政法律规范、民事法律规范 B.行政法律规范、刑事法律规范C.民事法律规范、刑事法律规范 D.民事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时涉及法律名词较多,学生在认知上缺乏相关的法律条文知识,需要在课堂上大量补充。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