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反思参考(教学反思参考 1)四季)四季 我个人认为一年级是规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初始阶段,要充分利用 课堂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所以,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真听、 会听,说话要完整、简单、明白,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打好基础。 在教学四季之前,我发现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亲切、生动, 而且配以适当的图片,能启迪学生的想象空间,很适合对学生进行看图说话、模 仿课文写话等方面的口语训练。所以在预设教学环节时,我将这两个活动穿插在 教学过场中。在课后反思中,发现这两个活动还是非常有效的。 在教学中,边指导学生阅读,边引导学生认真观图,想象课文插图上的“小 鸟、青蛙、谷穗、雪人
2、”还会说些什么?如:在教学第一小结时,启迪孩子们: “小鸟扇着翅膀除了说我是春天之外,它还会说些什么呢?”孩子略加思考 之后,纷纷举手,有的说: “哇!春天真美丽!” “好红的花,绿的草呀。” “我 喜欢春天。”“终于可以出来透透气了。”语言虽然简洁,但生动、有趣。 在学完课文之后,我本打算引导学生来模仿课文写四季,但考虑到学生第一 次接触,认知、年龄等方面的因素,所以改为“谈谈自己喜欢的季节。”“你喜 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孩子们交流的也非常热烈,有的说:“我喜欢夏天,不 仅可以听到青蛙叫,还可以听到蝉叫,我还跟哥哥去捕过蝉。”有的说“我喜欢 秋天,因为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有各种水果,我最喜
3、欢吃水果了。”在进 行了说话练习之后,再来指导学生将想象的画面画下来,学生兴趣盎然。 不足之处:本课教学虽然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但也 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还不够完整、简洁,需教 师引导;2、听说习惯仍需努力,不认真听别人发言、别人发言时乱插话等细节 方面仍需努力。3、个别孩子不主动参与交流。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严密 地组织活动,带动每个孩子积极进行口语训练。 (教学反思参考(教学反思参考 2)四季)四季 四季是一首简短有趣的儿歌。教学本课时,我参照了教参与许多教学实 例,并对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数易其稿,最终敲定教学方案。我认为针对一年级
4、的特点,我的教学有如下优点。 、符合一年级教学要求,以识字读文为教学主要目标组织教学,突出了低年级 教学特点。 、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环节,学生能在游戏中进行识字熟记字形的学习,既 保证了学习目标的完成,也能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识字环节中,让学生体验到由易到难的渐进程序,越学越有成就感。 、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了合作学习,互相指导纠错的好处。读课文给同桌听, 同桌互相检查生字是否会读,会正确组词,是适合低年级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看图学文中,针对学生特点,以指导感情朗读,带动作朗读为主,带动学 生从读中感悟文意。 、课件设计有一定新意,画面美观,设计与教学方案紧密相扣,实用性
5、较强。 不足之处有: 、 教师上课生字与课文教学侧重点不好把握。教学生字环节设计最后一节应以 词语形式出现。 、缺少课间休息环节。 (教学反思参考(教学反思参考 3)四季)四季 四季是新教材中一篇有趣的课文,它以儿歌的形式,通过四季代表性事 物的描述,表现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文章语言亲切生动、文字优美, 并且四幅插图色彩艳丽,适合朗读且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理念。 一、实施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设计 、以学生有层次的读课文,代替教师的讲解: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有层次的读。初读正音再读认字熟读理解 选读朗诵,通过变换各种形式进行朗读,帮助学生尽快地熟悉课文,理解和 运用语言。 、在
6、情境中识字,提高生字的复现率: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去读:读图上的字、读词组、读句子、读 课文, 在读的过程中汉字不断地自然复现,每次的出现又有一定的层次从有 拼音到无拼音,无意中使汉字得到巩固。 、以情带学,自然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去欣赏四季优美的图片,接着让学生说说 自己喜欢哪个季节和喜欢的理由,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体验拉近与课文之间 的距离;然后设置如下情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季节中的一处景观或其它事物 自己编儿歌进行扩展练习,使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 二、经过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却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存在着不足需要在今后 的教学中吸取教训 、过分注重朗读教学: 本次教学中的较大失误,是上四季之前就高估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 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做到真正的心中有数。 以至教学时没有真正让学生通过有层次 的读课文来理解课文,运用语言。 、课堂环节不紧凑,未能真正做到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学: 学生对读的不感兴趣,再加上本节课的其它环节不能及时跟上辅助,使得教 学节奏过慢,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语言的兴趣,更谈不上让学生在情境中 识字。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一年级教学的年龄特点与教材特点,在课堂教学设 计与课堂教学实效的结合上下更多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