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导写:苏轼,他究竟拥有怎样的魅力?(附:文题详解及范文高考作文导写:苏轼,他究竟拥有怎样的魅力?(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精评精评) 导语:导语: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 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 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 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 堂先生如是评价苏轼。苏轼虽然是一位最擅长反思、变化、创新的人,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 表现得非常固执、保守,这样的奇迹在他的一生中
2、不断发生,他把人生演绎成了一段无与伦 比的传奇。 我们为什么爱苏轼我们为什么爱苏轼 (标题采用疑问句式,凸显中心。) 近日,备受瞩目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亮相故宫博物 院,再一次将苏轼推到聚光灯下。 “我们为什么爱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永恒命题,激发着千差万别、绵延不绝的回 答。笔者的回答,要从一件展品献蚝贴说起。这件书法作品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生 蚝的两种烹调法,即酒煮和火烤,至今仍是我们享用海鲜的常见方式;二是苏轼的调侃与幽 默。很多人爱苏轼,可能出发点都是这两个方面:新鲜的知识,活泼的乐趣。 这篇小文写于海南。另一篇同样作于海南的小文,展示了苏轼另一个方面的魅
3、力,即 豁达的智慧。在试笔自书中,他从庄子的相对主义思维方式中汲取了灵感,将自己 困守孤岛的人生处境,与人类共有的处境相混淆、相等同,从而达到自我宽慰的效果。(开 篇点题。以近日“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亮相故宫博物院引出对“我们为什么爱苏轼”的追问,以 此开启下文。) 很多人对苏轼的感悟,可能就此止步。如果我们从苏轼那里学来的,仅仅是零碎的知 识、偶然的乐趣以及“精神胜利”的技法,那么苏轼与鲁迅笔下的阿 Q,似乎就没有了本质区 别:阿 Q 懂得关于长凳、葱叶、革命党的知识,拥有让人捧腹的性格与语言,并且是“精神 胜利法”的大宗师。将苏轼类比于阿 Q,并非对苏轼不敬,而是意在呈现诸多文化巨匠接受 史
4、上的普遍误区,即碎片化、表象化、功利化的理解。我们只看到他们身上的若干毫无关联 的亮点,讲述着半真半假的轶事,表达着真情实感的体验、启迪、刺激、收获。事实上,只 有体系性的认识,才有资格成为“真知”。 苏轼过于全能,在诗、词、文、学术、书法、绘画、音乐、美食、养生、参禅等诸多 领域,都有第一流的建树。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去认识、阐释苏轼。这种“爱”,很 真诚又很局限,很热烈又很肤浅。每一个曾经或正在用此种方式“爱”苏轼的人,都应该继续 思索:为什么在宋代会出现如此全面的人物?苏轼怎样成长为如此全面的人物?换句话说, 只有试图深刻而全盘地理解宋代文化,努力还原苏轼人生的种种细节,才有可能将
5、对于苏轼 的“爱”转化成理智的“欣赏”。“爱”很简单,“欣赏”很难。(重要性分析。论述如何正确全面 认识苏轼:不能停留在碎片化、表象化、功利化的理解,要有体系性的认识。) 笔者对苏轼的“爱”,同样始于零碎与肤浅;对苏轼的“欣赏”,至今仍然极不成熟。但 苏轼对于人生与文学的两种彻悟, 始终让笔者记挂在心, 萦绕不去。 第一种彻悟是, 他用“水” 去理解世界与文学的本质。在东坡易传中,他把“水”提升为重要哲学范畴。在自评文 中,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在官场上、在生活中、在艺术世界里,他总是表现得如水般变化多端。 过程哲学有一个基本理念:“成为现
6、实的就是成为一个过程。任何不是一个过程的事 物都是对过程的一种抽象,而不是一种正式的现实性。”苏轼对“真相”或“真理”的理解,无妨 作如是观。比如泗州僧伽塔记载了一段心路历程:“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至人无心何厚薄, 我自怀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 今我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他从祈祷中获利,但立刻反思了祈祷的荒谬性,进而 否定了祈祷这个想法的必要性, 于是享受了意志的绝对自由。 苏轼在层层反思中演练了智慧, 也创新了艺术。(苏轼对于人生与文学的彻悟一:用“水”去
7、理解世界与文学的本质。) 苏轼的第二种彻悟是,他始终站在“人”的角度思考社会,尊重人性的弱点,顺应人性 的趋势,倡导培养人性的善质。王安石认为,应该创造一套完美的制度,让所有人都能选择 正确、行为妥当。而苏轼认为,应该培养一批具有较高道德品质和知识修养的人,让恰当的 人去选择恰当的制度;制度本身并无绝对的优劣好坏,关键看是什么样的人在运用它。 正是因为苏轼始终坚信“人”的因素比“法”的因素更重要,所以当新法推行的时候,他 看到了新法的不妥;当旧法复辟的时候,他又看到旧法的不足;他始终站在“人”的立场上, 对具体的法度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于是新党、 旧党都反感他, 遂使他后半辈子一直颠沛流离。
8、从表面上看,他的变化多端害了他。但有趣的是,他不同于那些顺风使舵的小人,而是始终 逆风而动。他的变化多端,本质上是坚定不移;他的立场无常,本质上是初心不改。写于贬 谪黄州期间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体现了苏轼坚不可摧的意志。一个最擅长 反思、变化、创新的人,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得如此固执、保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苏轼让这样的奇迹不断发生,于是他把人生过成了一段无与伦比的传奇。(苏轼对于人生与 文学的彻悟二:他始终站在“人”的角度思考社会,尊重人性的弱点,顺应人性的趋势,倡导 培养人性的善质。) 来源:2020 年 09 月 14 日 光明日报 【时代警语】【时代警语】 苏轼过于全能
9、,在诗、词、文、学术、书法、绘画、音乐、美食、养生、参禅等诸多领苏轼过于全能,在诗、词、文、学术、书法、绘画、音乐、美食、养生、参禅等诸多领 域,都有第一流的建树。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去认识、阐释苏轼。这种域,都有第一流的建树。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爱好出发去认识、阐释苏轼。这种“爱爱”,很真,很真 诚又很局限,很热烈又很肤浅。诚又很局限,很热烈又很肤浅。 【思维串联】【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考点精练】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 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请选取一位中
10、国历史文化名人,以“ ,我最爱的人是你”为题写一篇作 文,不少于 500 字。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假如苏东坡有聊天软件,他最喜欢找谁玩?假如苏东坡有聊天软件,他最喜欢找谁玩? 谈起苏轼,你可能会说这是一位极有天赋也极有趣的诗人、画家、书法家甚至他喜 欢过的美食都能念出来几样。 但要说到苏辙,你可能只会说:哦,他是苏轼的弟弟啊。 在“超级偶像”苏轼面前,弟弟苏辙似乎经常被大家“冷落”。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 也十分有才,他们兄弟俩之间的深厚感情,更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曾是热血少年曾是热血少年 北宋年间,四川眉州的苏洵决定带自己的两个儿子出去试炼试炼,前去京城参加科举考 试,最终成绩揭
11、晓,二人全部进士及第。 那时,苏轼 21 岁,苏辙 19 岁。 苏洵半生被考试折磨而不中,却一举培养出两个大学霸,他既欣慰又感慨:“莫道登科 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几年后,兄弟俩被举荐参加制科考试,宋仁宗亲自选拔能直言极谏者,苏轼写的御试 制科策成绩很好,“直言当世之故,无所委曲”。 但他不知道,自己的弟弟是直接丢出了一颗“炸弹”: 苏辙洋洋洒洒写就的文章里,一上来就把矛头对准了宋仁宗,指责他怠于政事、沉溺声 色、滥用民财,文章迅速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但宋仁宗倒没太生气:我找的就是直言进谏 的人,如果苏辙这样的人都不要,天下人该怎么说我呢? 于是,兄弟俩再次被同时录取,名
12、震京城。 朝夕相处二十多年,苏轼与苏辙感情深厚,出仕初期,他们便相约着以后退休了,要过 “同归林下,对床夜雨”的闲居日子。 各自为官、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二人也经常用唱和诗来交流。苏轼十分记挂在齐州(今 山东济南)任掌书记的弟弟,便在杭州通判任满之后请求调任密州,能和苏辙离得近些。在 一个中秋团圆夜,苏轼举杯望月,乘着酒兴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小序中,苏
13、轼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哥,我来救你!哥,我来救你! 苏洵曾写过一篇名二子说,介绍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名字: 轼,是车厢前端供人手扶的横木,苏洵希望,苏轼能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 位置,却能隐藏锋芒、善于保护自己。 辙,是车轮碾出的痕迹,说起车的功劳不会想到车辙,但要出事也算不到它的头上,苏 洵相信,苏辙将来一定能够避免祸患。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苏轼天真率性,苏辙沉稳谨慎,两人日后的经历,的确印证了父亲 的预言。 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乌台诗案事发,何正臣等人摘出苏轼的作品罗列罪状,说他愚 弄朝廷,无尊君之义,苏轼因此被监禁在御史台狱中长达百天
14、。 他在狱中遭受折磨,一度认为自己会死在这里,于是写下两首诗与弟弟诀别:“与君世 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收到哥哥的信,心急如焚的苏辙立刻上奏,恳切希望朝廷削去自己的官职,替兄赎罪: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 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乌台诗案后,苏辙不仅时常写信安慰狱中的哥哥,生活困苦的他还担起了照顾哥哥一家 的任务。后来,苏轼在多方营救下终于出狱,被贬到黄州,苏辙也受牵累被贬谪筠州。 这场事件改变了苏轼和苏辙的命运,也改变了二人的文学创作方向。在许多人看来,苏 轼的文学成就要远高于苏辙,但苏轼曾评价说,子由的文章其实写得更好,“其文如其
15、人, 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同起同落同患难同起同落同患难 同科进士、同科制举,同朝为官,宦海浮沉几十年,兄弟俩升官与贬谪的命运都十分相 似。元祐元年 (公元 1086 年),年幼的宋哲宗继位,由高太后听政,恢复起用当初因反对新 法被贬黜的人,很快,苏氏兄弟开始同朝做官。 比起哥哥,苏辙在仕途上的经历更为丰富。这次被起用之后,苏辙一路青云直上,累迁 起居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来升任副相,达到了事业上的巅峰。 然而世事无常,高太后去世后,哲宗尽废“元祐党人”,苏轼和苏辙首当其冲,两人在短 短几年间多次遭遇贬谪。 绍圣四年 (公元 1097 年),苏轼被贬到海南
16、儋州,苏辙贬到广东雷州,一个是荒凉的海 岛,一个是陆地的南端,苏轼还对苏辙开玩笑说:没事,能允许我们俩隔海相望,都要感激 皇恩浩荡啊。 兄弟二人在贬谪途中相遇,他们同行至雷州,相别于茫茫大海。谁也没想到,那就是他 们人生中最后一次见面。 隔海相望的日子里,兄弟俩经常写诗互相安慰,苏辙吃不惯当地的食物,苏轼就安慰他 要入乡随俗,到苏辙生日的时候,还收到了哥哥送来的礼物用海南特产“黄子木”制作的 手杖。 等啊等,他们终于等到了大赦天下的那一天,苏辙定居颍昌(今河南许昌),极力邀请哥 哥来同住。但不幸的是,苏轼在北归的途中溽暑劳顿,卒于常州。 死前,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见到弟弟:“惟我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 难堪。”留下嘱托:“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苏轼的去世令苏辙悲痛欲绝, 几年后, 苏辙整理旧书时发现苏轼写下的 和渊明归去来 , 不禁悲从中来,泣而和之:“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 兄弟二人当年“夜雨对床”的承诺言犹在耳,如今,只留一老人“夜雨独哀伤”。 政和二年 (公元 1112 年),苏辙病卒于颍昌,终年七十四岁,与兄弟葬在了一处。宋 史 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 见。” 来源:2020 年 09 月 05 日 中国新闻网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