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天津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 写在规定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 第 I 卷(共 30 分) 一、( 22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 曲 ( q)肱 襟 ( jn)裾( j) 病 偻 ( l) 恶 ( w)臭 B 扃 ( jing)牖 厌 ( yn)然 偾 ( fn)事 辍 飧 ( sn)饔 C琼 筵 ( yn) 絜 ( qi)矩 戏 谑 ( xe) 端章 甫 ( f) D骨 髓 (
2、su) 砧 ( zhn)板 粳 ( gng)米 所 赍 ( j)火炬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 A 曲( q)肱 病偻( l); C 琼筵( yn)絜( xi)矩 ; D 骨髓( su) 砧( zhn)板 粳( jng)米。 点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此题重点考核课本出现的生僻字,和足以记忆。 2下列词语的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痉挛 修葺 积腋成裘 胹熊蟠 B脉博 弑君 风乎舞虞 名信片 C潢潦 异爨 骀有神护 扣门扉 D赡顾 舛露 跚跚可爱 飞羽殇 【答案】 D 【解析】试题分析: A 集腋成裘 B 脉搏 明信片 C 殆有神护 叩门扉
3、D 瞻顾 珊珊可爱 飞羽觞 3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 : A 小人长戚戚 , C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 明辨之。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正在经历从 “ 吃饱 ” 向 “ 吃健康 ” ,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 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B曼德拉最喜爱的运动就是拳击,他一直以拳击斗士的精神在争取和平、自由、平等的 道路上孜孜不倦地奔走着。 - 2 - C在
4、建设 “ 和谐社区 ” 活动中,小区居民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心,注重规划立 意的整体性,尤其注重突出视觉艺术效果。 D新 “ 爱丽舍 ” 车 4367mm 的车身给人的视觉感受, 并不像老款 “ 爱丽舍 ” 那样,有一 种比实际宽度稍短的错觉。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 A 成分残缺, “ 向 吃健康 ” 加转变; C 结构混乱, “ 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心 ” 句式杂糅; D 表意不明, “ 比实际宽度稍短的错觉 ” 是那一款的特征不明。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A天下 归 仁焉 (归附) 吾妻 来归 (嫁到我家来) B 字 而幼孩(养育) 序 天伦之
5、乐事(作序) C室始 洞然 (幽深的样子) 宣子 骤 谏(突然) D异乎三子者之 撰 (才能) 摭 我华而不实我实(拾取) 【答案】 C 【解析】试题分析: A 没有错误, B 序:畅谈, C 洞:变得明亮,骤:多次; D 没错误。 6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铿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既然已,勿动勿虑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答案】 D 【解析】试题分析: A 希,同 “ 稀 ” , B“ 莫 ” 通 “ 暮, C“ 已 ” 通 “ 矣 ” 。 7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B北驰半里,下有一石 C子庶民也,来百工也 D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6、 【答案】 D 【解析】试题分析: A“ 筑 “ 动 词作名词, B 北,名词作状语, C 子,意动用法。 8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尧、舜帅天下以仁 A吾又何能为哉 B罚依金谷酒数 C谏而不入,莫之继也 D故不我若也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例句和 B 介宾短语后置句, ACD 宾语前置句。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 之以饥馑 批大郤,导大窾, 因 其固然 B夫子喟然叹曰:吾与 点 也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3 - C 比 去,以手阖门 比 及三年,可使足民 D过 而 能改,善莫 大焉 长者见已,恶 而 不食 【答案】
7、 C 【解析】试题分析: A 接下来 /顺着, B 赞同 /和, C 等到, D 连词,顺接 /转折连词。 10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诗句,最符合文意要求的一项是( ) “ , ” ,不是简洁; “ 行到闹荷无水面,红莲沉睡白莲酣 ” ,更不 是简洁。“ , ” ,就是简洁; “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 ,就是简 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涧草殷勤绿,岩花造 次香 A B C D 【答案】 A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个空格应该从 “ 花开 ” 的角度分析,第二空从数量的角度分析。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和
8、孟子都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都是晚年和弟子们一起编纂而成的。 B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丛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于清朝乾隆年间开 始编纂。 C道家是由老子在春秋末年创办的一个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和道教属于一个体系。 D “ 中庸 ” ,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 原则与方法,达到的最合适、最恰当的 状态,是一种调和或折中的标准。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 A论语不是对话体,是语录体; C“ 和道教属于一个体系 ” 错误; D“ 是一种调和或折中的标准 ” 错误。 二、( 8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下列小题。 伐树记 欧阳修 署之东
9、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 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 “ 园有樗 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 ,不 足养,是宜伐。 ” 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 “ 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 修曰: “ 噫! 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 ? ” 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 “ 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 4 -
10、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 “ 是何 怪 邪?夫 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 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 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 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 才者死,不才者生 之 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 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 樗( ch):臭椿树。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 茀 不治 茀:杂草丛生 B然一旦悉 翦 弃 翦:修整
11、C以无用而 贼 有用 贼:侵害,妨害 D 乌 能免哉 乌:哪,怎么 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根壮而叶大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B 以杏故,特不得蔬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 美泽可用,反见存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D 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故乡人号之 “ 驼 ” 1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与庄子 “ 才者死,不才者生 ” 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是( ) (樗)不足养,是宜伐 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 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 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A B C D 15下列理解和
12、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园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于种植蔬菜。 B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 C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 D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 【答案】 12 B 13 A 14 A 15 D 【解析】伐树记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12试题分析: 翦:砍伐。 13试题分析: A 两个都是代词它的, B 项第一个 “ 以 ” 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表目的的连 词。 C 项第 句中的 “ 见 ” ,表被动;第 句中的 “ 见 ” ,看见。 D
13、项第 句中 “ 者 ” , 语气词,引出下文的原因、解释等;第 句中的 “ 者 ” ,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等后面 指代相关的人和事物。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 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 5 - 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此题 C 项“ 见 ” ,译为 “ 看见 ” ,把 “ 看见 ” 带到前面的句子中,显然不通顺,前面的 “ 见 ” 是 “ 被 ”的意思,可见用法不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