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分析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2. 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3. 赏析文章的语言,理解“伟大的神力”。【教学重难点】写作中会灵活运用欲扬先抑。【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温故知新抽查提问:长妈妈的形象。二、 文本探究“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作者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
2、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欲扬先抑三、 品析语言1.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我”是怎么想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说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这样更能说明阿长买到后给“我”的惊喜与感激之情。)2. 第24段中,作者明知道是山海经,为什么还要模仿当时阿长的语气写成“三哼经”呢?(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恰如其分地点明阿长的身份和社会地
3、位,说明她不识字。正是不识字、不清楚书名的人,却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书,实在出人意料,也暗示了她买此书定是费尽周折,体现了她对“我”的关爱。)3.第26段中的“敬意”与前文的“敬意”意思一样吗?(这一个“敬意”是真正因爱而生的,绝非前面因畏而存的“敬意”,是对长妈妈具有的朴素劳动者的善良品质的讴歌。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4.“伟大的神力”一共出现了两次,怎么理解?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阿长能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了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了阿长的无知和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
4、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了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5.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四、 深入思考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呢?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不写怎么买到的,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此前大量笔墨写叔祖引起我对山海经的强烈渴慕,更能说明阿长买到后给我的惊喜与感激之情。此后写我的心情,更能说明阿长令人尊敬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
5、成长有怎样的意义。五、 写作特色1. 欲扬先抑,波澜起伏。2. 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3. 细节描写。4. 人物的幽默笔调。六、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阿长和鲁迅童年时生活中的几件事,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七、 作业布置1. 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2.寻找“生活中的阿长”。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