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1 ,大小:254KB ,
文档编号:791152      下载积分:3.49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791152.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上册语文:新版全册教案(Word版91页) (2).doc)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2019年秋八年级上册语文:新版全册教案(Word版91页) (2).doc

1、 我三十万大我三十万大军胜军胜利南渡利南渡长长江江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 1.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 文的“五要素”。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3.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 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 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 感。

2、评价任务:评价任务: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培养新闻意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各类消息。 4.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并在新闻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则消息导入) “新华社北京 11 月 14 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选举产生新 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后, 14 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 着科技的发展,人们

3、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 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 闻的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它使我们足不出户, 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 读和写作。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目标引领 板书课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预习展示:学新闻二、预习展示:学新闻 (一)学生根据多媒体提示完成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 关内容。 1.消息的概念 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 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的就是“消

4、息” ,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 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 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4. 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 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 W”:When(何时)、

5、Where(何 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 How(如何),即“五 个 W 加一个 H”,成为新闻“六要素”。 (二)多媒体展示 1.给加点字注音 芜湖:w 摧枯拉朽:k 荻港:d 2.解释词语多媒体展示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 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三、自主学习:析新闻三、自主学习:析新闻 1. 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该问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 在这条消息中, 何时, 是 1949 年 2 月 10 日午

6、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 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 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明确: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3. “新华社长江

7、前线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 起什么作用? 明确: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四、合作探究:议新闻四、合作探究:议新闻 研读课文,质疑、探究。 1.这篇消息报道都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 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和情景? 明确: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 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的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 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再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 击

8、,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2. 讨论: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 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 。找一找本文中的 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明确: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作新闻时,总是在文章 中凝聚自己的感情的。 本文中的一些句子中的词语 (课本 p148 页 “词句品味 积累” ) 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 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 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 细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列举文中用语的精 炼、铿锵处,说说精妙处。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

9、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 能否去掉? 明确:不能去掉, “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 “大 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 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 “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 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教师总结: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我军

10、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 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 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 199 字(含标点),便做了 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参考答案: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写新闻写新闻 1.就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 2.完成本课助学 “学习测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文本学习,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

11、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3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过程与方法: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的特色;引导 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教学难点: 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 三、教学策略 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把 握文本核心问题,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 提示学

12、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 并思考: 如何用一句话、 一段话、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特点。 (二)再次朗读,概括要素,体会情感 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想象模仿“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的感觉, 结合背景,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新闻文体知识。 (三)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 课堂提问: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内容,理

13、清作品思路。 (四)语言品味和鉴赏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 30 万,西路军 35 万,东路军 35 万,一共 100 万。 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 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 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

14、“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 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 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 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 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 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 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

15、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 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 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 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 54 个汉字,9 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 间(20 日夜,24 小时),渡江人数(30 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 30 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

16、。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 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 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 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 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 风急浪高,

17、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 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 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 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 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 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 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 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

18、用“想象”的方式, 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 浮出“水面”了。 (4)设问引导:“越过”之后,就该换“冲破”了。这个更难辨析。“突破”“冲 破”的区别是什么,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 【明确】鉴赏和评价,形成解释,都不能感情用事,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 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突破”,说的是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是“突破”一段区域;“冲破”,是三路大军,全线进攻。“突破”是点、段,“冲破” 是线、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 【设计意图】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 面的解说

19、。 3“东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设问:能删掉“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中的任意一个词吗? 【明确】 “歼灭” “击溃”,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即所谓“不准确”; “一 切”,表范围;“抵抗”,谁敢不投降,就拍死你!这是“霸气”!删掉了,“情 感不足”。所以,为了表达“准确”和“情感”需要,有时甚至可以牺牲“简洁”。 【设计意图】除了对语言形式的“形成解释”,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思想感 情”作出“合理全面的解说”。 4布置作业:编题、做答案。 语言的体味和推敲,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 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有余力的同学多

20、多益善)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 仿照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编成练习,并给出参考答案,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 学们。 【设计意图】将“形成解释”拓展到课外学习,既发现值得品味鉴赏的语言点,还 能通过“做答案”这一要求,尝试作出“合理判断,并形成全面、准确的解说”。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目标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补叙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5 年, 中国

21、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是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 颁发这则消息。 一提到诺贝尔,我们马上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 了解首届诺贝尔奖设置、颁发的过程,感触诺贝尔激励后来科学研究的高尚品德。 二、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 诺贝尔的部分遗产 (3100 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 1900 年创立的, 于 1901 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 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

22、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 1901 年首次颁发。 三、字词积累 1、生字 颁发( )挪威( ) 遗嘱( ) 渗透( ) 炸药( ) 仲裁( ) 卓有成就( ) 2、词语 【遗嘱】 【渗透】 【建树】 【仲裁】 【卓有成就】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 年 12 月 10 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 诺贝尔

23、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 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 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五、品读课文 1.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 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 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 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 学,爱人类,爱和平。 2.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那些人, 他们

24、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 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我觉得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 X 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解除了成千上万人的病痛,至今医院 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 X 射线。 3.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 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精读课文 (一)、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 第一部分:第 2-4 自然段 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

25、奖的知 识。 (二)、分析第一部分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 年 12 月 10 日电”属于什么内 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 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 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 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 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 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 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二)、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6、?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 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 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 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三)研读探究 【手法探究】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 么好处? 【答案】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 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 的真实性。 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得主 领域

27、成就 伦琴 物理学 发现 X 射线 霍夫 化学 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 贝林 生理学或医学奖 血清疗法 普吕多姆 文学 诗歌创作 邓南特 和平 红十字会 帕西 和平 法国国际仲裁会 科学 进步 和平 “飞天”凌空 【导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 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学法指导一: 【动词的作用】 动词的作用可以表达为:准确生动地描绘了过程(技巧)显示了/写出 了性格(形象)表现了心情(品质/精神/感情) 学法指导二: 【文章常见写作方

28、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 抒情(情景交融)、伏笔铺垫、前后照应、直接、间接描写、欲扬先抑等。情景导入 生 成问题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是 在 1982 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揭 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 掠过(l) 翘首(qio) 屏息(bng) 一刹那(ch) 慷慨(ki) 哧地(ch) 悄然(qi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29、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 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来源:学+科+网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 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 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来源:学+科+网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 1982 年 11 月 25 日光明日 报,由 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 540 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 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 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 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

30、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 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 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 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 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 10 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

31、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 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 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 ,品味动词的 精妙。 【交流点拨】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 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 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等。 2.第三段中“向 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 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

32、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 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 的吕伟站在 10 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 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 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 入水一系列动 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

33、场的气 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 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 找出来吗? 【交流点拨】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 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 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 用的有拟人。如“1.7 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 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 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

34、既快又潇洒。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 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 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 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附:板书设计】 “飞天” 凌空“飞天”前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飞天”时凌空翔舞,从容不迫,自天而降 “飞天”后沸腾,如梦初醒, 惊讶不已对比 烘托 侧面描写 一着惊海天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我国航母及舰载机概括。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提取主要

35、信息的能力。 4、揣摩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品析文章简洁的语言,详略得当的手法。 5、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新闻特写的方法,学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处理文章的详略。 教学过程: 第一步:检查预习积累,夯实基础,习惯培养。 1、重点的字积累:着陆 凛冽 默契 殚精竭虑 镌刻 桅杆 娴熟 一丝不苟 浩瀚 2、多音字:着 着陆 高着儿 着火 调 调动 调动 载 三年五载 载人 3、重点词语积累: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 镌刻:雕刻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4、背景介绍:舰载机是航

36、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 任务的核心装备, 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 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 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 2012 年 11 月 23 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本文报道的 就是这场训练的情况。www.21-cn- 第二步:初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划分结构 1、 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 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句有历史意 义的事件,生动在县里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 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21cnjy 2、 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

37、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 难。 第二部分:2-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5 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第三步,研读课文,掌握文章写法特色 1、“一着惊海天”文章标题的妙处? “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 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 个世界。“一着”和“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 3、 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 织成一幅壮

38、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21 教育网 4、 研读第二部分, 分析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突出而又生动形象地表现当时紧张 而又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 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读 12-15 段的对话描写体会简洁的语言描写和详略的处理。 对话描写,语言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个高端的试 验事件更加平时,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 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

39、个多余的字。 细读地 18 自然段,看一看本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 的浩大的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尾钩牢牢地挂住“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舰 载机着遇到到第二道阻拦索的情形。”滑行数十米“”稳稳地“描绘出舰载机着舰遇到 阻拦索后停下来的情景。21cnjycom 本段在详略的处理恰到好处,真实生动的再现了惊人的一幕。 5、 第三部分,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文章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表现了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 等。增强新

40、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描写表现了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 从而突出了主题。21 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四步:拓展延伸 1、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情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 谈你的理解。 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叙事完整,铺排有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采用排比、 比喻修辞手法。 作业:一课一练 特写镜头描写法写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镜头描写 板书设计: 自豪、爱国 一着惊海天 藤野先生 教材 分析 藤野先生 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 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 藤 野先生记叙了作者 190

41、2 年夏末至 1906 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 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 1926 年 10 月 12 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 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鲁迅深切感受到毫不受恶劣空气藤 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 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 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 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 表现。 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

42、, 青春叛逆时期, 让他们了解名人、 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 们思考自己的追求。 学情 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教学需要 2 个课 时。如果讲课时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 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 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应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当做重点,在此基 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地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 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3、为此,我 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 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 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获得体验。 教学 目标 1、100%的学生把握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85%体会鲁迅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80%学会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 背景。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44、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可引导学生课下观看中央 10 套的 8 集电视专题片节目先生鲁迅 2整理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感情调节: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 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 。虽是“很恭敬” , 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 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板 书课题) 任务一:预习检测,夯实基础(一)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学生交流预习时标注出的难字难词

45、。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i)红:鲜红。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 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二)检查作家作品掌握情况: 1、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 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 家庭。1936 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 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 在初中学过他的作

46、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 阿长和 、 社戏 。 2、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 ,是鲁迅在 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 ,这组散文,是浸 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 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 朝花夕拾是一曲 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 味书屋 、 阿长和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任务二:了解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 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学医

47、,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 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 1906 年到 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10 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过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任务三:自学,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 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 叙的?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任务四:回顾知识,即时检测 订正作业中配练第一大题答案,巩固基础知识 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有关的基础知识,理清了结构,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研讨本课 的主题,深入了解一下藤野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对他充满了敬意。 学生倾听、思考。 任务一 活动 (一)识记生字词 1师生互动,教师抽查部分学生读字音。 2、教师点拨易错字易错音 3、学生齐诵两遍,巩固记忆。 4、同桌结对互说,相互检测 智者加速:字字落实,字从句顺,熟读全文,能了解大概文意。 5小组竞读(ppt 检测) 。 学生练习回答。 6全班诵读。 (二)了解作家作品 1自读注释 1,勾划批注重点。 2学生补充预习的作者情况 3照课件补充作家作品。 4、背诵识记要点 知者加速:诵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作者留学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