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2 版语文课程标准前前言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
2、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一、一、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修订原则二、修订原则(一一)坚持目标导向坚持目标导向2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
4、思想性)。(二二)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三三)坚持创新导向坚持创新导向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
5、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三、主要变化三、主要变化(一一)关于课程方案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
6、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3(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二二)关于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标准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7、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
8、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4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
9、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
10、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
11、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5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理念二、课程理念1.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
12、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基础性),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2.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
13、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的(时代性),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强调内容的(典范性),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六三)”学制和
14、“(五四)”学制各自特点,合理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4.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
15、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5.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
16、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三、课程目标三、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一一)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1.文化自信文化自信7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
17、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2.2.语言运用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3.3.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
18、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4.4.审美创造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
19、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8(二二)总目标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
20、化自信)。3.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4.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
21、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6.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7.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8.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9.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
22、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9(三三)学段要求学段要求依据“六三”学制设定学段要求。“五四”学制第二学段(35年级)主要参照“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确定,适当降低要求。“五四”学制第三学段(67年级)在“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基础上合理提高要求,并结合“六三”学制第四学段(79年级)确定,使“五四”学制69年级进阶更加科学。第一学段第一学段(12(12年级年级)【识字与写字】【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2.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
23、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4.(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阅读与鉴赏】【阅读与鉴赏】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
24、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3.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104.(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5.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表达与交流】【表达与交流】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2.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影视
25、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4.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梳理与探究】【梳理与探究】1.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2.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3.对周围事
26、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第二学段第二学段(34(34年级年级)【识字与写字】【识字与写字】11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2.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
27、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3.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阅读与鉴赏】【阅读与鉴赏】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
28、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5.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6.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表达与交流】【表达与交流】121.乐于
29、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达的自信心。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
30、词句。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梳理与探究】【梳理与探究】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2.学习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积极思考,运用(书面)或(口头)方式,并可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3.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
31、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三学段第三学段(56(56年级年级)【识字与写字】【识字与写字】13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阅读与鉴赏】【阅读与鉴赏】1.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32、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名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情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
33、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5.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尝试使用多种媒介阅读。6.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7.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表达与交流】【表达与交流】141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乐于表达,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2.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
34、自己的观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3.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4.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5.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梳理与探究】【梳理与探究】1.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
35、写字能力。2.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3.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4.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辈无产阶
36、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体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伟大精神。15第四学段第四学段(79(79年级年级)【识字与写字】【识字与写字】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2.写字姿势正确,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欣赏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阅读与鉴赏】【阅读与鉴赏】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7、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5.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
38、(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6.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167.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8.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
39、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9.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表达与交流】【表达与交流】1.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2.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
40、,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把握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4.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5.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6.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
41、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能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17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7.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 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梳理与探究】【梳
42、理与探究】1.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2.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3.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掌握(查找资料)
43、、(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在落实以上要求过程中,注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体会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体认英雄模范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优秀品质,培育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四、课程内容四、课程内容(一一)主题与载体形式主题与载体形式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8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44、、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2.2.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主要载体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
45、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3.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主题,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主要载体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在突出上述主题的同时,还应选择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
46、、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主要载体为(外国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实用性文章)、(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等。19各类主题的主要载体还应包括口头和书面交流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一 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一 40%)。(二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
47、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 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 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 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1.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
48、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第一学段第一学段(12(12年级年级)(1)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方面的常用字;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学习书写笔画简单的字,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的主要特点。20(2)先认先写基本字,学习(部首)检字法,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发展(独立)识字能力。(3)认读拼音字母,拼读音节,认识声调,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音序)检
49、字法;在日常交际情境中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4)诵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第二学段第二学段(34(34 年级年级)(1)在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独立识字与写字,初步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2)关注校园内外汉字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情况,整理自己的发现并和同学交流,互相正字正音。(3)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在语言积累和运用过程中,体会(同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作用,发现、感
50、受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第三学段第三学段(56(56年级年级)(1)主动通过多种方式独立识字,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2)开展校园内外讲普通话、写规范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情况的调查,整理、分享自己的发现。(3)诵读优秀诗文,分主题梳理自己积累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对联等语言材料,并尝试运用到日常读写活动中,增强表达效果。第四学段第四学段(79(79年级年级)(1)在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汉字、书法、成语典故、对联、诗文等方面内容,策划并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