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3.1 伟大的改革开放伟大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 1.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伟大飞跃。中国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起点是( ) A党的十八大 B党的八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 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事件分别是( ) A抗美援朝、改革开放 B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C改革开放、八项主张 D三大改造、成立新中国 3. 1978 年的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的崇拜。对这次思想解放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围
2、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冲破了姓“资 ”姓“社”的思想禁区 C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指(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改革开放 5. 1992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 ,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 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这反 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1978 年 12 月 18 日至 22 日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时 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 开放的全新局面。据此回答 67 题。 6. 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 1990 年、1992 年和 1995 年 3 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 予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
4、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 )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B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 C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 D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 7. 邓小平在某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 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改 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神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在川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C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设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 8. 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邓小平,邓小平在中国 和世界历史中具有非常重
5、要的地位。”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邓小平( ) A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B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C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D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9. 1979 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这里的“中国新时代”是指 ( ) A新中国的成立 B“文化大革命” C改革开放 D社会主义道路的起步 10. 1978 年的中国改革首先发端于( ) A国有企业 B沿海城市 C农村地区 D经济特区 11. 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是在( ) A2000 年 B2001 年 C2002 年 D2003 年 12. 一个外国旅游团到我国福建省旅游观
6、光,要求参观在该省设置的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假如你是这个团 的导游,应带他们去下列哪个城市( ) A深圳市 B珠海市 C汕头市 D厦门市 13. 到 1987 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 GDP 由 1980 年的 7.02 亿元,增长到 34.04 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10.87% %上升到 21.34% %。对此, 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 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 经济特区的设立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浦东的开发开放 A B C D 14. 1984 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
7、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此后中国开始( ) A全面深化改革,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C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 15. 1961 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 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16. 邓小平理论是他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邓小平理论走
8、向成熟、形成系统的体系的标志是(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C党的十一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17.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的是( ) A完成三大改造 B“包产到户” C设立经济特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8. “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充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 性,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这评价的 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生产合作化 D
9、乡镇企业的兴起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 下列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的 B我国改革的浪潮从城市涌向农村 C1984 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 D我国改革是要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 20.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起步并首先取得突破的。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 要形式的家庭联产责任制逐渐推广开来,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经过十多年的实践, 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 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10、。 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 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 发展的合力。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21. 遥想 1978 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人均 GDP 只有 156 美元。从小岗村 农民的“红手印”、深圳蛇口开放的“试验田”,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中国 的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里,中国发展成 GDP 总量世界第二 的大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11、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所说:“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崛起,核 心在于经济崛起。 经济崛起有它的政治基础, 简而言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结合材料,概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22.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 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 大飞跃!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 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
12、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改革开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提出的?此次会议的召开 有什么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 15 DBBCC 610 DCDCC 1115 BDABD 1619 DDBA 20.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 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
13、和倒退没有出路。对外开放是中国的 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1.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不断向 纵深发展。 人民是改革开放伟大奇迹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 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