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密 启用前 试卷类型:A 保定市 2021 届高三三校统一联合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 题。 就文学而言
2、,“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 形式。 韦勒克在 文学理论 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 “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 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 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 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 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 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
3、使是非虚构写作,也 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 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头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美国出现 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 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 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 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 只有在你声
4、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 你才面临着 “是否真实” 的质疑, 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 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 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 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 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 “旁观者” 变为 “剧中人” , 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 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
5、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 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 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 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 文体。 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 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 譬如, 它与报告文学、 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 性, 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
6、态, 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 分析和思考。 同时,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 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 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 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李辉的 封 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 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 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
7、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 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 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 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 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 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 很多作
8、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 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 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 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 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 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 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
9、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1. 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勘探和理性 反思的特质。 B. 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人性、影响 力和批判性。 C. 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明确的主观 介入性姿态。 D. 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诗性怀想, 艺术性有时偏弱。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
10、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 构性本质对立。 B. “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征,印证了 其概念的严谨性。 C. 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大有 裨益。 D. 材料一圈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出对非虚构 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
11、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 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B. “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经验和生活 场地。” C. “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 人家听不出好处来, 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 这是真事 , 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D. “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时空,所以 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 4. 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二)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
12、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 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打扫 “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 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片原始林。 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忽然 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因为它没 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的雨,半山一道 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
13、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 条飘飘的哈达。 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可由 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我们有必要 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人的痕迹。从纯自 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 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
14、 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那是 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 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或双门对峙,或 三五相聚,或隔岸呼唤,各具其态。 现在要说一说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藓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毯,是森林里所有生命湿润的 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的慈祥,它小 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干,虽然内
15、里已经空 朽,你轻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尊严。绿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 转换。 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我 们平常说“水滴石穿”,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一棵 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尘,然后蛰 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 聚积水分, 酝酿能量。 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 一点一点地润湿和软化石块。 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却是以它生命的的汁液, 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
16、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 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的大纛。 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长的条 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一个丁字形, 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挺胸拔背,平视前 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 美人”! 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先以苔 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
17、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篮。这时再回 看那艘石头巨舰, 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是。 它沉静地停在这里, 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 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 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 的兴替。 我下山时, 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 不为伐木, 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6.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
18、“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 思想情感。 B. 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一行造访 原始林兴致浓厚。 C. 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自然亲密 接触。 D. 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森林游, 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7. 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头有尾, 脉络分明。 B. 作者描写原始林
19、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贯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头野性十 足的特点。 C. 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段落内 容自然衔接。 D. 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藓、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立 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8.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从第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9. 文章在细致写景的同时,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议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
20、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 “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 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 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 “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 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 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 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官吏
21、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 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 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 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 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 以语学士欧阳修曰: “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 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
22、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 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 杀之/ B.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 杀之/ C.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 杀之/ D.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
23、/而实 杀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 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 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 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12.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 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 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 故鼎新,
24、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 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 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 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 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4. 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醉落魄咏鹰 陈
25、维崧 1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2。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 1陈维崧(1625-1682),清初词人,早年生活优裕,后经历易代,浪游南北。2轩举:高 扬,意气飞扬。 15. 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描写天寒风紧、满地碎石的场景。 B.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忆昔日醉酒袒衣、举臂待鹰的神态。 C.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对比少年意气和老年猛气,欲扬先抑。 D.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描绘猎鹰思念猎物,表达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不渝。
26、 16. 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 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请从思想感情、写作对象、描写手法三个方面,比较这首诗与陈维 崧词的不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如实汇报了自己和祖母的年龄,其目的是为了说明 “_,_”,从而为下文提出赡养祖母终老作铺垫。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 思乡孤独之情,其“_,_”两句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水 永恒的哲理。 (3)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
27、念之意,如锦瑟中的“_”和琵琶 行中的“_”。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 。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 北方的住屋, 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 用的是钢骨水泥, 冷热气管; 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坑,一所回 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 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象是春三 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
28、是屋外窗外面呜呜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 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 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 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舍;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 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蒙蒙的水蒸温气。玻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 汗, 。 18. 下列各句中与文中画线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 A.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B.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
29、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C. 3 月 14 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D. 晴空之下,牛儿嚼的不止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从语 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 21. 阅读下面文字,简要概括“强基计划”的四个主要特点,不超过 50 个字。 2020 年 1 月 15 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
30、点工作的意 见。意见指出,自 2020 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 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重点在数 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的相关专业安排招生。强基计划将考生高 考成绩(不低于 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录 取,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有效机制。录取后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 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22. 下面的图表是某会所负责人做过的一次问卷调查的统计表,看过
31、之后他做了两件事:一是在 会所内设置了休闲区,免费提供咖啡和茶;二是规定会所会员每带来一个新会员,赠送老会员两张新 项目体验卡。请根据统计表的信息,简要说明理由。 某社区体育消费动机统计表(单位:人) 四写作(60 分) 从下列两个材料中任选一个写作。 其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习近平: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加缪:对未来最大的 慷慨,就是把一切奉献给现在。 爱因斯坦: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 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 超脱时代和社会, 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角度自选,
32、立意自 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其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是一个整体。山火焚烧,破坏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物种;地震、海啸、蝗虫袭来,也 不仅仅是某一个地区的灾难;病毒横行,跨越五洲四海,侵袭不同肤色的人群。 网络文摘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王阳明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合则俱利,分则全伤。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假如今年九月 在中国保定举办第一届关于世界气候、卫生、安全的综合性大会,各国代表共商大计,为达成公平而 有效的协议而努力,但某国代表却发表了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言
33、论。 (1)作为中方发言人的你,想发表什么样的观点?请写一篇发言稿。 (2)作为一名收看电视转播的中学生,你想反驳某国代表的言论,请写一篇驳论文。 (3)大会结束后,作为一名随行记者,你想写一篇日记,记录今天的所闻所思所感。要求:自选角 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绝密 启用前 试卷类型:A 保定市 2021 届高三三校统一联合考试 语 文 答案 1. C 2. D 3. D 4. 采用多种论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明非虚构写作表 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采用对比论证,将
34、不同作 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论证客观,既写到“非 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用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 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 5. 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文学的“真实”。寻找一种叙 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阅读体验的 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 6. D 7. D 8. 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是这些石头保住了原始林。(分析本身的作用) 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生
35、机勃勃的蕨类、苔藓、树木。(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为了更 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 9. 使文章形成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特色,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展 现原始林特点的同时,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更能突出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内容主 题)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使文章容量更大,更有深度,更具艺术性。(艺术效果) 10. B 11. B 12. D 13. (1)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 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2)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 中不掺杂私
36、心。 14. 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 害的发生。 15. B 16. 思想感情: 杜诗主要表达激昂向上的理想主义精神; 陈词主要表达不得舒展怀抱的 愤懑之情。 写 作对象:杜诗写的是画中的鹰,陈词咏的是鹰本身。 描写手法:杜诗侧重于描写近景和细节,主要 使用白描手法;陈词主要写的是远景和整 体,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1).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2). 报养刘之日短也 (3). 人生代代无穷已 (4). 江月年年只(望)相 似 (5). 望帝春心托杜鹃 (6). 杜鹃啼血猿哀鸣 18. D 19. “匍匐、跳、蹲、搅”这
37、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 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不停 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 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短句的使用, 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 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20. 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 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 21. 服务国家重大战需求 重点关注基础学科 建立综合考核选拔机制探索利于学生成长发 展的培养模式 22. 参考示例: 根据统计表可知,部分人运动的同时有社交目的,所以通过设置休闲区利于顾客社交,以吸引更多的 顾客加入会所;又知,部分人运动有从众心理,所以通过奖励老会员的方式带动其朋友加入会所。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