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湖北省 2016-2017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中国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通过画面将 “ 美 ” 传达给欣赏者。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句话,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格调 ,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
2、型艺术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 “ 古意 ” 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 ? 举个例说,李璨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是 “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 。“ 菡萏 ” 是 “ 荷花 ” 的别称,如果将 “ 菡萏香销翠叶残 ” 改为 “ 荷花凋零荷叶残 ” ,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化。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 “ 潜能 ” ,也就是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为什么呢 ?“ 菡萏 ” 一 词出自尔雅。尔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 2000 年了,够古老;而且
3、尔雅收集的都是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 “ 因此有了一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 ”“ 香 ” 是芬芳的香气, “ 翠 ” 不只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的、美好的意象, “ 销 ” 了、 “ 残 ” 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 “ 众芳芜秽,美人迟暮 ” 的感慨,所以, “ 荷花凋零荷叶残 ” 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 距离 ” 产生美,是人人 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 中国画中有 “ 古意 ” ,是因为它重 “ 意境
4、 ” ,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国画中有“ 我 ” 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 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西洋画强调逼真地描摹出画面的情态,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自从宋代的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的追求 文人气。文人们将-
5、2 - 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人物,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 “ 境 ”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 “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 选自玟英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究古意 1下 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的任务是把 “ 美 ” 传递给欣赏者,中国画强调在让欣赏者领略其客观形象 “ 美 ”的同时,更要能体会到气韵、格调的美。 B “ 菡萏香消翠叶残 ” ,若改成 “ 荷花凋零荷叶残 ” ,语意明确通俗
6、易懂,但叶嘉莹认为失去了原句所包含的古老、香气和绿色三个要素。 C中国画中有 “ 古意 ” ,因为它重意境。这种意境和美感是超现实的,远离现实中的喧嚣躁动和急功近利,让人宁静超然。 D中国画中有创作者的 “ 我 ” 存在,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与自己的对话,画中可以无人,但画境中一定有一个人。 2下列理解和分 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所说的 “ 古意 ” 是指中国画艺术追求的一种境界,它强调意趣自然,离尘绝世,文人画中的这种境界能让人驰骋想象。 B “ 距离 ” 产生美,这一审美规律表明越大的审美距离越会激发人联想,从而丰富意象的蕴涵。例如,比 “ 菡萏 ” 更 “ 古雅 ” 的词,更能
7、产生格调。 C西洋画的特点是强调外形的逼真,中国画更强调意蕴,重视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前者更重其形,后者更重其神。 D中国画表现了中国式的审美理想和宇宙观,它蕴含的精神是中国文人精神的延伸,欣赏时要把握这种笔墨之外的旨趣。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说,读罢 “ 菡萏香消翠叶残 ” 就有了 “ 众芳芜秽,美人迟暮 ” 的感慨,这是因为王国维自己情绪低沉才会引起的共鸣。 B苏轼评价王维的诗 “ 诗中有画 ” ,是因为他的诗有鲜明的画面感,也因为他的诗能够营造出意境,表现出气韵和格调。 C中国画中的 “ 我 ” 既指绘画的作者,也指中国的文人精神,画面呈现的是绘画者个人的和
8、中国文人普遍的审美趣味两者的融合。 D “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强调作诗要含蓄。柳永 “ 杨柳岸,晓风残月 ” 一句全是写景,没有写人,但离情沁润在景语中,景中含人情。 【答案】 1 B2 B3 A - 3 - 【解析】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项,王国维的感受既来自主观,也来自诗句本身营造的情感氛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晓晓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
9、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坳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坳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 、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 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 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
10、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 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 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
11、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 4 - 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
12、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 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 。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 “ 三七 ” 烧的纸钱,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
13、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 ,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 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 (选自天池小小说 2012 年第 9 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木执意留在山里,主要是舍不得自己的祖业田产和对乡土的记忆,小说热情歌颂了这种对乡土的执着精神。 B小说插叙李嫂子的丧事,在老木眼中连丧葬之类的事都只有老人操持,写这些目的在于表现老木对自己的丧事充满担忧。 C小说除塑造老木这一形象外,还描写了跟老木一样老态龙钟、忠诚守候的阿黄形象。一人一狗,相互映衬。 D小说主要叙写了 老木的所见所忆所感,情节起伏跌宕,结构紧凑有序,语言朴实,主题鲜明,引人深思。 5小说中划线句三次写到炊烟,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 5 - 6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