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全国卷, C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分数: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生生美学 ” 产生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第一, “ 天人合一 ” 的文化传统是 “ 生生美学 ” 的文化背景。 “ 天人合一 ” 是中国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传统,诚如司马迁所言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成为中国人观察问题的特有立场和视角,影 响甚至决定了中国古代各种文化艺
2、术形态的产生发展与基本面貌,构成 “ 生生美学 ” 之文化背景。 “ 天人合一 ” 最早来源于原始宗教的 “ 神人合一 ” ,发展为老子的 “ 道法自然 ” 、易传的 “ 与天地合其德 ” 、董仲舒的 “ 天人感应 ” 等。宋代张载明确提出 “ 天人合一 ” 。这种中国传统美学宏阔的东方式“ 中和之美 ” 的诉求,相异于西方古代希腊对于微观的物质的 “ 和谐之美 ” 的诉求。 第二,阴阳相生的古典生命美学是 “ 生生美学 ” 的基本内涵。 “ 天人合一 ” 之 “ 一 ” 就是 “ 生 ” ,即生命也, “ 天人合一 ” 构成了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周易泰卦所谓 “ 天地交而万物通 也,上下交
3、而志同也 ” ,天地交万物通是说风调雨顺万物繁茂,生命繁盛。 “ 生 ” 的甲骨文即为 “ 生 ” ,草生地上,万物繁育。这里的 “ 生 ” 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 “ 气 ” ,阴阳二气相交,万物诞育。周易咸卦 “ 天地交而万物化生 ” 说明阴阳之气为生命化生之本,阴阳之气交感诞育万物生命,成为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周易 系辞上言道 “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 ,阴阳之道成为万事万物社会人生,包括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这种阴阳之道,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无所不在,书法的黑白对比、绘画的线条曲折伸张、诗文的比兴、文辞的抑扬顿挫、音乐戏 曲的起承转合等无不是阴阳相生的体现,成为中国特有的美
4、学智慧。 第三, “ 太极图示 ” 的文化模式是 “ 生生美学 ” 的思维模式。 “ 天人合一 ” 文化传统中的阴阳之关系呈现一种极为复杂的 “ 太极图示 ” 。宋初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述了太极的基本特点。这是对于生命的产生与终止、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形态的现象描述,是中国的哲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包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学者将之视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其言有理。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如嫦娥之奔月,飞天之以 S 形升空,汉画像中两只拱背相向蓄势待 发的虎豹等。 第四,线型的艺术特征是 “ 生生美学 ” 的艺术特性。根据宗白华的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是一种线
5、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而西方古代艺术总体上说是一种块的艺术、空间的雕塑的艺术。线型艺术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时间音乐之美,一切都犹如乐音在时间中流淌,一切艺术内容都在时间与线型中呈现,化空间为时间。比如国画中的多点透视,清明上河图就在动态的多点透视中呈现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完整的风情画面。而最能反映线型艺术特点的是书法,被称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一种时间之流中笔的生命之2 舞,成为中国传统线性艺术的典型代表。 ( 摘编自曾繁仁解读中国传统 “ 生生美学 ” ,光明日报 2018 年 01 月 07 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不能符合 “ 生生美学 ” 的一项是( 3 分) A在论语中,孔子发出感叹
6、: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B在离骚中,屈原说: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C在荀子中,荀子说: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D在望岳中,杜甫写道: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文化背景、基本内涵和思维模式等方面,论述了 “ 生生美学 ” 的基本特点 B 文章首段对 “ 生生美学 ” 进行概述,引出对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的论述。 C文章第三段主要对 “ 天人合一 ” 的 “ 一 ” 进行阐释,然后引用周易进行例证。 D文章论述 “ 太极图示 ” ,认为其是 “ 生生美学 ” 的思维模式,
7、是对生命形态的描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学者的著述想要体现 “ 天人合一 ” 的文化传统,则须做到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 B如果说 “ 神人合一 ”“ 天人感应 ” 还带有原始宗教色彩,那么 “ 天人合一 ” 已极大地削弱了宗教色彩。 C在书法和绘画中多用 S形,可借助圆形艺 术思维构成艺术的巨大张力,因为其形植根于 “ 太极图示 ” 。 D按照 “ 线型的艺术,时间的艺术 ” 的标准,可判断出某些诗歌绘画作品是否能够代表中国传统艺术。 【答 案】 1 C 2 C 3 D 【解析】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8、 C 项, “ 主要对 天人合一 的 一 进行阐释 ” 错误,梳理第三段内容可以发现,此段主要谈的是 “ 阴阳相生 ” ,提到 “ 天人合一 ” 的 “ 一 ” 是为了对 “ 生 ” 进行阐释。 A 项对全文整体思路进行分析,说法正确。 B 项是对第一段的论述思路的分析,说法正确。 D 项是对第四段内容的论述分析, 说法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从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逻辑的角度设题,命题人大多会按照文章论述顺序设置选项,往往既有对局部的考查,又有对整体的考查。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围绕话题整理论述思路,在解题时要有3 整体意识。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9、力。 D 项正确,是对原文最后一段 意思的归纳和概括。 A 项逻辑错误,应为:学者若能做到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其著述便可体现 “ 天人合一 ” 的文化传统。 B 项, “ 天人感应 ” 为汉代董仲舒的思想,说其带有 “ 原始宗教色彩 ” ,表述错误。 C 项, “ 其形植根于 太极图示 ” 于文无据, S 形与 “ 太极图示 ” 孰早孰晚,原文中并无明确 信息 。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滑雪 (美)罗宾 西尔弗曼 十二月初的某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外面银装素裹,下了一场好雪。十一岁的女儿艾瑞卡央求我:“
10、 妈妈,早饭后我们去滑雪好吗? ” 我也无法抵御滑雪的诱惑,于是我们穿戴整齐,向林肯公园高尔夫球场的大斜坡进发,那里是我们这个平坦城镇所拥有的唯一一座山丘。 我们到达目的地,小山顶上已经挤满了滑雪的人。 我们在一个瘦高个男人身边找到 一处空地,这个男人也带着儿子滑雪。那个三岁的小男孩趴在雪橇上,正等着雪橇启动。 “ 爸爸,开始吧! ” 男孩大声地喊道。 男人转过身来,非常有礼貌地对我们说: “ 我们先滑,可以吗? ” “ 赶紧去吧, ” 我对他说道, “ 你儿子已经急不可待了。 ” 我的话音刚落,那位父亲便猛地推了一下男孩的雪橇,雪橇顿时飞了出去!可是并非男孩的雪橇独自向下滑行,男孩的爸爸也跟
11、在雪橇后面拼命地奔跑。 “ 他肯定担心他儿子的雪橇会撞上别人。 ” 我对艾瑞卡说道, “ 我们也要小心为妙。 ” 随之,我们坐上了自己的雪橇,伴随着飘飘洒洒的雪花,我们嗖嗖地向山下滑去。 雪橇滑到山脚一条小河旁边,眼看就要撞上一棵大槐树,我们赶紧从雪橇上纵身跳下,四仰八叉地摔倒在雪地上,两人笑成一团。 “ 真过瘾! ” 我喊道。 “ 可是往回走得花很长时间。 ” 艾瑞卡提醒我。 的确如此。当我们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山顶走的时候,我看见那个瘦高个男人也拉着雪橇往回走,他儿子仍然趴在雪橇上。 “ 看人家爸爸是怎样对待孩子的! ” 艾瑞卡对我说道, “ 我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吗? ” 我差不多快要喘不过气来
12、,我对她说: “ 没门,我的小祖宗,你就继续往上爬吧! ” 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又开始准备往下滑了。 “ 爸爸,快,快,快 ! ” 男孩喊着。男孩的父亲竭尽全力又猛地推了一下雪橇,然后跟在雪橇后面狂奔,到了山脚,他又开始拉着载有小男孩的雪橇往回走。 这父子俩就这样来来回回玩了一个多小时。尽管我的艾瑞卡自己能爬山不需要我照料,可是我仍然累4 得筋疲力尽。这个时候,滑雪的人们大部分都回家吃饭去了,山顶上的人已经少了很多。最后,只剩下我们和身边的父子俩以及稀稀落落几个人还在那里玩 我暗自思忖,到了这个时候,那位父亲大可不必再担心孩子的雪橇撞人了,尽管小 男孩还小,可是让他自己拖着雪橇往回走
13、一两次应该不成问题。可是这个男人似乎不知道疲倦,一直心甘情愿带着儿子这样开心地玩着。 后来我忍不住朝他大声地喊道: “ 你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 ” 瘦高个男人转身冲我笑了笑, “ 他是一个脑瘫患儿,不能走路。 ” 这位父亲坦然相告,没有隐瞒。 我一下子愣住了,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山上自始至终没见到男孩下雪橇。他们玩得那么开心,一切看上去都很自然,我压根就没想到男孩竟然有生理缺陷。 尽管我不知道这位父亲的名字,但一周之后,我在当地报纸为我开的专栏里讲述了这个故事。也许他本人,或者认识他的人看到了我的那篇文章,因为随后我收到了一封来信: 亲爱的西尔弗曼夫人: 和我儿子每天所做的 努力相比,那天我在山上使出的力气根本不值一提。对我而言,儿子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够像他那样坚强,哪怕只及他一半坚强我也心满意足。 (摘编自新民晚报,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站在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一次滑雪的经历,通过对滑雪时遇到的父子二人表现的描写,表达了对那位不知名的父亲的赞美。 B男人带着儿子滑雪时的速度非常快, “ 我 ” 非常担心,但父子两人的滑雪技术很高,即使遇到危险时也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 C文中以巧妙的反衬手 法,以 “ 我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