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65.73KB ,
文档编号:7995626      下载积分:6.66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7995626.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高频考点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高频考点提纲.docx

1、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高频考点提纲阶段1先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奠基阶段特征整体先秦是秦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政治社会制度不断进步。从原始民主制到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从分封制,宗法制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经济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到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巨大变化,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思想文化从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到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周文化,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繁荣,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文明起源的2大必考角度结论速记角度1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表现多元(强调的是差异性)一体(强

2、调的是共通性)空间分布有多个地域起源,如黄河流城,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如夏、商、西周早期国家都在中原形成并发展起来文化内涵各文化各具特点,相互区别,如仰韶文化区的居民主要种植粟,河姆渡文化区的居民主要种植水稻等各文化相互辐射,交流,形成一些相似的特点,如制陶、定居、事农、尚玉等综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角度2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一条线捋清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内在逻辑: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产

3、生阶级(早期贵族和早期奴隶)阶级矛盾,部落战争加剧政府、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社会强制性公共权力)出现一国家开始形成。早期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3个高频考向结论速记考向1国家政治结构渐趋严密国家结构从夏朝松散式的都落联盟,到商朝将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的内外服制,再到西周的分封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渐趋加强,国家结构由松散趋干严密权力体系夏商时期,凌驾于民族之上的王权已然确立;在商朝国家政权中,王处于中心地位。拥有行政、军事、司法等大权;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权力体系规范化、制度化考向2分封制的制度优势央地关系分封制改变了商朝内外服制度下松散的联

4、盟关系,使地方的权力来源于中央(周天子),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扩展了华夏民族的统治地域君臣关系确立了严格的君臣关系,政治格局由之前的诸侯承认天子转变为天子封立诸侯,由不同家族对天下的统治变为同一家族对天下的统治文化认同西周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插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有利于统一文化认同的形成考向3“尚德”的治国理念商商汤灭夏后建立商朝,采取以仁德治国的理念,布德施惠,轻徭薄赋,深得民心周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认为“天命无常,唯德是亲,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商周治国理念的相同点:彰显人文思想,成为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渊源。4个关键

5、词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关键词1政治大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周王室权威不断受到诸侯挑战;诸侯间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制度革新政治制度:春秋时期,分封制、宗法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选官制度:举荐制与军功爵禄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户籍制度:大规模制定户籍,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阶级变动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关键词2经济大发展生产方式铁犁牛耕的使用,使得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精耕细作成为可能,社会生产力显著进步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经济模式从奴隶制的集体耕作到小衣经济

6、模式,逐步确立対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经济政策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营手工业和大商人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兴起关键词3思想大解放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潮流发展的产物。各学派围绕“社会变革”的主题,既有争鸣,又有共鸣。共鸣关注社会现实,重塑有序的社会争鸣治国理念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社会伦理孔子主张“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韩非主张“性本恶”天人之辩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老子、庄子主张“顺自然”人生态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社会关系儒家主张尊卑有

7、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关键词4民族交融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形成华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阶段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特征整体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政治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局面;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加强经济控制,推行重农抑商;丝绸之路开通,沟通中西思想文化思想逐渐走向统一,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地位确立;中华文化开始

8、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秦汉巩固大一统局面的3大举措结论速记举措1秦汉重点提醒皇帝制度承袭秦制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中央)传承:中央仍实行三公九卿制演变:汉武帝时设中朝,外朝丞相等职权被削弱东汉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进一步被削弱行政中枢由丞相向中朝转移,以丞相府为首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相权削弱,皇权加强(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郡县制(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坐大,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武帝时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东汉末年,刺史改称州牧,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州也成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州刺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

9、强的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刺史制度的异变)举措2 汉代选官制度的创新1.汉武帝推行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为两汉政府选拔了大批人才,适应了汉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维护社会稳定。2.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3.东汉后期,中央集权衰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官权;乡里社会秩序被破坏,察举失去了所依托的社会基础。举措3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除了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的创新,文书驿传制度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也经常涉及。1.文书驿传制度:保障中央的政令

10、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2.经济政策围绕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发展需要而制定。如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3个结论速破秦汉治国思想的变化结论速记结论1治国思想的底层逻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秦推崇法家思想,到西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再到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国家治理理念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影响,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论2儒家思想影响广泛汉武帝时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官吏的选拔、史书的编纂、艺术发展等。结论3 汉代治国思想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汉

11、初的黄老之学是法家、道家等思想的融合;汉武帝时期的新儒学是儒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各派思想的融合。这是思想交融的结果,也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阶段3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整体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并孕育大一统条件的时期,隋唐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繁荣发展的时期政治社会由动荡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门阀士族从兴盛走向衰落,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经济封建经济从曲折发展到日趋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隋唐时期农耕经济繁荣,江南经济不断发展思想文化文化在兼收并蓄中走向繁荣。思想活跃,呈现多

12、元化特征;科技文艺繁荣,呈现开放包容姿态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隋唐时期,实现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推动各民族交融与团结考向1门阀士族由兴盛走向衰落兴盛:魏晋时期这一时期皇权衰弱,门阀士族兴盛。门阀士族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系中都享有特殊地位。政治上: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持官员选拔和考核,垄断仕途,把持朝廷要职;经济上:享有免赋、免役和占田权,拥有田庄及大量依附农;文化上:为使家族能长久延续,重视家族文化教育,尤其是儒学、书法、文学、音乐等的教育,这一时期许多著名书法家、绘画家都出身士族;社会关系上:士庶界限严格,士族不与庶族通婚。为维

13、护门第,编写族谱以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风气盛行开始衰弱:东晋后期一方面,士族自身腐朽,士族之间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另一方面,随着江南经济发展,寒族兴起,更多地参与政权,南朝出现“多以寒人掌机要”的局面最终衰落: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皇权加强,采取措施取消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降低门阀士族的社会地位,如实行科举制,打破士族对用人做官大权的垄断;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削弱士族的经济实力等考向2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没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实行后期,中正选官逐渐只看家世门第,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同时又削弱了中央集权。隋朝

14、统一全国后,要加强中央集权,就不能依赖由原有功臣、士族把持的选官制度来选拔人才,所以开创了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反映了世家大族的没落科举制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加速了世家大族的没落考向3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确立:隋朝,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三省之间、六部之间职权分明,分工合作。三省长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演变:因三省事权分立,常常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现象,唐太宗时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地方。皇帝颁行的诏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一定程度上节制了君权。后随着使职差遣制的

15、形成,三省六部制遭到冲击。唐玄宗时,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宰相权力扩大。考向4 均田制遭到破坏,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唐朝中后期,由于均田制遭到破坏,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无法推行下去,唐政府被迫采用了两税法。两税法下,征税以财产为主要标准,增加了政府收入,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征税方式以征收金钱为主,兼征收实物,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但是两税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如征收金钱,使社会上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从而增加了负担。考向5 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但也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唐中后期,在一些战略重地设

16、置节度使统兵作战,后来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出现外重内轻局面,威胁唐王朝的统治。中央无力消除藩镇,但藩镇之间、藩镇内部矛盾重重,没有强大到对中央形成绝对压制的程度。唐王朝在这种现实下,不断调整对藩镇的政策,如对节度使进行笼络等,这使得其统治也在藩镇林立的情况下延续了上百年。2大维度研透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格局变动结论速记维度1经济从曲折发展到全面繁荣魏晋南北朝由于战乱影响,北方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一定开发,江南人口增长,但农业、手工业水平总体偏低,商业也有所萎缩隋唐自耕农经济盛行,以曲辕犁使用为代表的精耕细作农业日益成熟。商品经济活跃。将货币单位由标识金属重量改为

17、纯粹的货币符号;信贷业务发展到汇兑;契约应用更加广泛;坊市制度在唐中后期出现松动。官营手工业内部出现生产关系的调整,工匠征役制逐渐变为雇募制,推动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维度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交通贸易一些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一些港口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经济、政治交流人口分布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南方科举及第人数不断增加(宋朝以后尤其明显)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南方地

18、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入、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社会生活推动南北方饮食、社会习俗的相互影响,如面食在南方的流行经济格局使我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方与长期以来作为经济重心的北方在经济水平上基本平衡(该时期北方总体上仍占优势)民族交融的3个高频角度结论速记角度1民族交融的4大表现少数民族汉族经济生产生活由迁徙到定居,由以畜牧业为主到以农业生产为主向少数民族学习生产经验(畜牧业),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发生变化政治重用汉族士人,学习中原汉族典章制度-文化讲汉话、穿汉服,学习儒家经典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风格受少数民族影响较多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华夏认同感增强角度2民族

19、交融的3个影响1.促进统一多元文化的发展。2.促进南方的开发,推动经济重心南移。3.加快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推动国家重新走向统一。角度3 8个字速记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恩威并施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因俗而治尊重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差异,给予较大的自主治理权 文化领域的3大特点特点1在整合中发展-儒学与佛道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佛、道吸收儒家学说,渐趋本土化,儒学也开始吸收佛、道精神,呈现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隋唐时期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发展,并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唐代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批评佛教,吸收

20、新的思想,意图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地位,其学说对宋代儒学的重振起了奠基作用特点2在创新中繁荣-科技与文艺魏晋至隋唐,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隋唐时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特点3在自信中交流中外文化交流唐代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交往过程中,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推动“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文明进程,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发展也作出巨大贡献。阶段4辽宋夏金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扩展与成熟整体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政治从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对峙并立,最后走向元朝的大一统;民族交

21、融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制度建设加强经济经济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农业、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思想文化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科技发明与创造出现高峰,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3条线索捋清宋代的制度变革与社会治理线索1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3大举措1.地方:收权+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吸取唐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行政夺其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成为虚衔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辖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政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

22、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监察设四监司,互相平行、互相监督;设通判监督知州2.中央:分权-分化事权,内外相制(防止君弱臣强)分化相权设二府三司,分割宰相财政、军政的权力分化将权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分割枢密院军权加强监督实行台谏合一,监督的对象转变为百官3.政策:崇文抑武(防止武将权重)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抑武杯酒释兵权,统兵、调兵分离,更戍法等线索2科举制的不断完善表现取士不问家世,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扩大统治基础;严格考试制度,如实行锁院、弥封、眷录,将殿试制度化等,保障考试公平性;完善考试内容,如规范武举、重视诗赋与经义的协调等,注重真才实学影

23、响使得崇文抑武政策有了制度保障;推动了地方教育的发展;提升了专制集权程度线索3社会治理的侧重点1.宋代特别强调基层治理。通过保甲制度,加强基层治安管理;受理学影响,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通过社会优抚,实现基层社会稳定。2.基层治理与社会教化密切联系。通过乡约,渗透儒家伦理教化;通过皇帝亲自示范、地方官员整顿风俗,充分发挥儒佛道思想的教化功能。3.宋代户籍分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该制度折射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2大维度透析两宋经济社会新风貌结论速记维度1经济新变化(1)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了突破两宋时期,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

24、发展,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商业性因素增加,尤其是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使得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2)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宋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货币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供不应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兴盛城市内坊市界限被打破;营业时间不受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市场贸易繁荣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发达发达的手工业和繁荣的国内经济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外贸税收成为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世俗文化兴盛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文化的世俗化,方便市民传唱的词比较流行,迎合

25、市民喜好的世俗文学得到发展等级观念变化士农工商间的等级差别减小,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等级之间的流动性增强(3)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随着人口不断南迁,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最终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也逐渐高于北方,在科举录取中,南方士人占比不断提高。维度2社会新风貌门第观念淡化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平民出身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服役人员多来自雇佣,佃农、雇农与雇主之间是契约关系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不抑兼并,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的限制也更为松弛宋代儒学的3大必考点结论速记必考点1宋代儒学的理论

26、建设唐中期韩愈拉开了儒学复兴的序幕。北宋时期,儒学复兴进一步发展,并进行了理论建设。在宋代儒学复兴过程中兴起的众多学派中,理学是最成功的一支。理学的特点以儒家经学为基础,更加强调伦理道德;兼收佛、道思想,推动儒学的哲学化、思辩化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1)以追求天理为人生目标。“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准则,“天理”的本质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的品格,理学家主张通过对“天理”的体悟,逐渐使自己的品格臻于完善,成为一个君子(2)以“格物”为探究天理的手段。理学家认为要认识和得到“理”需要深刻探究万物,探究积累多了,便可能会对“天理”当中所包含的内在品质逐渐产生融会贯通的理解理学的本质以儒学

27、的伦常纲纪来约束人心和社会,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必考点2宋代儒学的社会化和世俗化在理学家的积极推动下,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基层延展。原本仅适用于贵族、上层士人的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社会,将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内,使其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必考点3理学的积极影响(1)秩序:约束个人行为,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2)教化:理学重视个人修养,注重人的气节、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3) 文教:促进了宋以来传统思想和教育的繁荣。辽夏金元统治的2大高频考点考点1在学习中创新的政治制度辽夏金元各少数民族政权在

28、进行制度设计时,既学习中原的先进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的特色,这些制度丰富了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选择,体现了政治制度建设的多样性。政权制度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因俗而治。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夏基本模仿北宋,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金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本民族的管理系统一-兵农合一的“猛安谋克”元在中央设宰相机构中书省,统领六部,管辖腹里;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考点2 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扩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华夏认同观念强化。辽夏金都重视吸收汉文化,推崇儒学,以华夏正统自居经济文化交流增多。辽夏

29、金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增多,促进了文化交融。元代大一统的局面下,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而居,加强了彼此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明内部的文化多样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扩展在辽、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推动下,中国的疆域已经从长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天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中国的人民从汉族延伸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个民族。“中国”这一名称变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阶段5明清-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挑战整体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

30、国家进一步巩固,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经济总量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束缚了生产力发展思想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随着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明清大一统国家治理的3个高频考向高频角度明清中央废宰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设内阁,强化君主专制;明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现象,中枢机构权力异化设军机处,作为中枢秘书机构,加强君主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实行奏折制度,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向各省派出巡抚、

31、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后设置总督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总督成为常设官职,掌管数省军政大权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科举制度日益僵化,但也重视经世致用;实行南北分卷,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考向2明清社会治理1.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通过“以例辅律”来提升社会治理能力。2.将乡约改为宣讲“圣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与法律逐渐合流。(君主专制强化,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3.以乡绅为主导的地方组织与以县衙官员为代表的皇权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乡村社会。(官民同治,稳定了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考向3明清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册封通过封爵等措施

32、,极力抚绥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设置机构根据边疆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机构,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如明朝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管理西藏军民事务,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开发建设边疆如清朝为维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与驻防官兵的生活需求,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开发的措施经济发展中的3个新变化3 个角度快速掌握明清经济发展新变化农业新航路开辟,高产作物引进,丰富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长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生产区域化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白银货币化商业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推动长途和

33、大额贸易发展,商业资本集中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形成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手工业手工业不断发展,手工工场出现自由雇佣关系纺织品、瓷器等手工业品大量出口,与西方形成巨大的贸易顺差,大量白银流入中国2条脉络捋清明清儒学的新发展脉络1 以“致良知”为核心的陆王心学使理学具有了普适性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没读书、不识字的愚夫愚妇也能通过“致良知”得到天理,使理学具有了普适性,同时也隐含了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脉络2 明末清初新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家思想更趋向于实事求是,更关注国计民生。1.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臣共治,宣扬民本理念。2.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反对禁欲主义,提倡正当人欲。3.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误国。第 16 页 共 16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