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动物的类群教学设计(共2节)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二章动物的类群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一、课题名称无脊椎动物二、课程课时2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1.内容概述人教版(2024)初中生物七年级教材中的无脊椎动物这一章节,系统地介绍了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材首先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明确无脊椎动物是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然后,分别详细阐述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几大类无脊椎动物的特征、代表动物、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例如,腔肠动物的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代表动物
2、有水螅、水母等;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如涡虫、血吸虫等。教材通过对这些类群的介绍,展示了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2.教材编排意图本章节的编排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特征及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不同类群无脊椎动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内涵,为后续学习脊椎动物以及生物进化等知识奠定基础。同时,教材强调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四、核心素养目标(一)生命观念1.通过学习无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及其特征,让学生理解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例如,腔肠
3、动物的刺细胞与其捕食和防御功能相适应;节肢动物的外骨骼既能保护身体又能防止水分散失,与其陆地生活相适应。2.认识到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观念。如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影响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性,同时土壤的环境也影响蚯蚓的生存。(二)科学思维1.在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学生能够根据各类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归纳出不同类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构建分类框架。2.通过分析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如某些无脊椎动物是人类的食物来源,而有些是疾病传播者,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三)探究实践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的图片、标本或课外观察身边的无脊椎动物(
4、如蚂蚁、蜗牛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鼓励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行为、生活习性等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四)态度责任1.激发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态度。2.让学生认识到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无脊椎动物生存的影响,增强学生保护无脊椎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五、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各类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是区分不同类群无脊椎动物的关键,也是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础。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让学
5、生了解无脊椎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二)教学难点1.理解各类无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例如,理解线形动物的角质层与其寄生生活的适应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2.对无脊椎动物分类依据的准确把握。由于无脊椎动物类群繁多,各类群之间的特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学生容易混淆,准确把握分类依据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一)课的类型新授课(二)主要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基本概念、各类群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2.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标本、视频等直
6、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观察活动或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4.问题驱动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无脊椎动物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环节(5分钟)1.教学环节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展示多种无脊椎动物生活场景的视频,视频中包括水母在水中游动、涡虫在水中爬行、蚯蚓在土壤中活动等画面。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动物。刚才大家在视频中看到了许多形态各
7、异的动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内都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它们就是无脊椎动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无脊椎动物的世界,去探索它们的奥秘。”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观看视频,被视频中的动物吸引,对无脊椎动物产生了好奇和兴趣。4.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直观地展示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被视频吸引,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对无脊椎动物产生探究的欲望。(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无脊椎动物概念的内容。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请打开课本,阅读关于无脊椎动物概念的部分。”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讲解:“
8、无脊椎动物是相对于脊椎动物而言的,它们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这是区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最主要依据。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哪些动物可能是无脊椎动物呢?”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回答:“蚂蚁、蜗牛、蝴蝶等可能是无脊椎动物。”4.设计意图通过课本学习和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确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并能列举出一些常见的无脊椎动物。(三)腔肠动物(1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展示腔肠动物(如水螅、水母、海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阅读课本上关于腔肠动物特征的内容
9、。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了解一类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大家先看这些图片,然后阅读课本上关于腔肠动物特征的部分。”教师在学生观察和阅读过程中进行讲解:“腔肠动物的身体呈辐射对称,这种对称方式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让腔肠动物从各个方向感知周围环境,便于捕食和防御。大家再看,腔肠动物的体表有刺细胞,刺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它可以释放刺丝和毒液,用来捕食和防御敌人。而且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残渣仍从口排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水螅结构,如触手、口等部位。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观察图片,阅读课本内容。有的学生说:“辐射对称的身体形状很特别,这样它在水中就可以
10、全方位地捕捉食物了。”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腔肠动物的特征有了初步的理解。4.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观察和课本学习,让学生掌握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从课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等,并能理解这些特征的意义。(四)扁形动物(1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展示扁形动物(如涡虫、血吸虫、绦虫)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结构,然后阅读课本上关于扁形动物特征的内容。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学习扁形动物。大家先看这些图片和视频,然后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教师在学生观察和阅读时进行讲解:“扁
11、形动物的身体呈两侧对称,这种对称方式与腔肠动物的辐射对称有很大不同。两侧对称使动物的身体有了前后、左右、背腹之分,这对动物的运动、捕食和防御都有重要意义。扁形动物的身体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像涡虫这样的扁形动物,头部有眼点,可以感知光线的明暗。”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扁形动物和腔肠动物的特征,如对称方式、身体形状等方面的差异。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观察图片和视频,阅读课本内容。有的学生说:“两侧对称的身体让扁形动物看起来更有方向感,能更好地定向运动。”学生们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了扁形动物的特征。4.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视频展示和课本学习,让学生掌握扁形动物的特征,通过对比加深对扁形动物和腔肠动物特征的理
12、解,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等,并能说出扁形动物与腔肠动物在特征上的主要区别。(五)课本学习与巩固(10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重新阅读课本上关于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内容,要求学生整理笔记,找出自己还不太理解的地方。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课本上关于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内容,大家要整理自己的笔记。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做个标记,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3.学生活动学生们打开课本,认真阅读相关内容,整理笔记。有的学生对腔肠动物刺细胞的功能不太理解,
13、向教师提问,教师进行解答。4.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课本学习,巩固对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整理笔记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加深对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理解,并且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六)总结归纳(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概念,还详细了解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其他类群的无脊椎动物。希望大家课后可以复习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3.学生活动学
14、生们认真听老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4.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记忆。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对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有更清晰的认识。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等关键词,然后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答。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以及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特征。现在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关键词,简要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3.学生活动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
15、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4.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无脊椎动物类群做准备。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顺利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二)线形动物(1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展示线形动物(如蛔虫、蛲虫、钩虫)的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结构,然后阅读课本上关于线形动物特征的内容。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学习线形动物。大家先看这些标本或图片,然后阅读课本上关于线形动物特征的内容。”教师在学生观察和阅读过程中进行讲解:“线形动物的身体细长,呈圆柱形。它们的体表有角质层,
16、角质层有什么作用呢?它可以防止被寄主的消化液消化,因为线形动物大多是寄生生活的。线形动物还有口有肛门,这一点与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线形动物的寄生生活方式与它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如“为什么线形动物的身体细长适合在寄主体内生活呢?”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观察标本或图片,阅读课本内容。有的学生回答:“身体细长可以方便它们在寄主体内的狭小空间中活动。”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线形动物的特征和生活方式有了初步的理解。4.设计意图通过标本或图片观察和课本学习,让学生掌握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线形动物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能力。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线形动物的主
17、要特征,如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等,并能理解线形动物的特征与其寄生生活的适应性。(三)环节动物(1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展示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的实物(如果条件允许)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然后阅读课本上关于环节动物特征的内容。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学习环节动物。大家先看这些实物或视频,然后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教师在学生观察和阅读时进行讲解:“环节动物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这是环节动物最主要的特征。大家看蚯蚓的身体,一节一节的非常明显。环节动物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像蚯蚓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进行蠕动。环节动物还
18、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们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这使得它们的运动能力更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运动过程,体会肌肉和刚毛的配合。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观察实物或视频,阅读课本内容。有的学生说:“蚯蚓的运动方式很有趣,它的肌肉收缩和舒张,刚毛起到固定的作用。”学生们在观察和学习中理解了环节动物的特征。4.设计意图通过实物或视频观察和课本学习,让学生掌握环节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动物运动方式的理解能力。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体壁有发达肌肉等,并能理解环节动物的运动方式。(四)软体动物(1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展示软
19、体动物(如河蚌、蜗牛、乌贼)的实物(如果条件允许)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结构,重点观察贝壳、外套膜等结构,然后阅读课本上关于软体动物特征的内容。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学习软体动物。大家先看这些实物或图片,然后阅读课本上关于软体动物特征的内容。”教师在学生观察和阅读过程中进行讲解:“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外套膜能够分泌珍珠质形成贝壳(对于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来说)。这是软体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软体动物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它们的呼吸器官也多种多样,有的用鳃呼吸,如河蚌;有的通过外套膜表面进行气体交换,如蜗牛。”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软体
20、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差异,例如:“大家观察河蚌和蜗牛,它们在运动方式和生活环境上有什么不同呢?”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观察实物或图片,阅读课本内容。有的学生回答:“河蚌生活在水中,它的斧足适合在水底爬行;蜗牛生活在陆地上,腹足适合在地面爬行。”学生们在比较中更好地理解了软体动物的特征。4.设计意图通过实物或图片观察和课本学习,让学生掌握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通过比较不同软体动物加深对其特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身体柔软、有外套膜、有专门的运动器官等,并能说出不同软体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差异。(五)节肢动物(15分钟)
21、1.教学环节教师展示节肢动物(如蝗虫、蝴蝶、虾、蟹)的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身体分节、附肢分节以及外骨骼等特征,然后阅读课本上关于节肢动物特征的内容。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最后我们来学习节肢动物。大家先看这些标本或图片,然后阅读课本上关于节肢动物特征的内容。”教师在学生观察和阅读时进行讲解:“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它们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这是节肢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家看蝗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它的足和触角都是分节的。节肢动物还有外骨骼,外骨骼有什么作用呢?它既能保护身体内部柔软的器官,又能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但是外骨骼会限制节肢动
22、物的生长,所以它们要定期蜕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蝗虫的外骨骼结构,并思考外骨骼对节肢动物生存的重要性。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观察标本或图片,阅读课本内容。有的学生说:“外骨骼就像一层盔甲,对节肢动物的保护作用很大。”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节肢动物的特征有了初步的理解。4.设计意图通过标本或图片观察和课本学习,让学生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动物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能力。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如身体和附肢分节、有外骨骼等,并能理解外骨骼的作用。(六)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0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要求学生
23、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讨论。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各类无脊椎动物的特征,现在我们分组讨论一下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大家可以从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并且要结合课本上的例子。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参与小组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3.学生活动学生们分组进行热烈的讨论。有的小组说:“像蜜蜂这样的节肢动物可以为人类提供蜂蜜,是有益的;但是像蚊子也是节肢动物,它会传播疾病,是有害的。”有的小组说:“蚯蚓是环节动物,它可以疏松土壤,对农业有益。”各小组代表积极举手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4.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全面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
24、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从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准确说出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能结合课本中的例子进行说明。(七)总结归纳(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对本节课以及整个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全面了解了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特征,还探讨了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能够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无脊椎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3.学生活动学生们
25、认真听老师总结,回顾本节课以及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4.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整个学习内容的重点,强化记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明确整个学习内容的重点,对无脊椎动物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并且在思想上增强保护无脊椎动物的意识。八、板书设计无脊椎动物一、无脊椎动物概念体内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二、主要类群及特征1.腔肠动物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2.扁形动物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3.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4.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体壁有发达肌肉5.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套膜有专门的运动器官6.节肢动物身
26、体和附肢分节有外骨骼三、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1.有益方面食物来源(如虾、蟹)农业生产(如蚯蚓疏松土壤)提供工业原料(如珍珠)2.有害方面传播疾病(如蚊子)危害农作物(如蝗虫)九、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讲授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各类群的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基础知识。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标本、视频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例如,在讲解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时,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动物的特征,如腔肠动物的刺细胞、节肢动物的外骨骼等。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
27、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讨论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时,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拓宽了思维视野。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如“线形动物的角质层有什么作用?”“外骨骼对节肢动物的生存有何重要性?”等,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成果从学生的学习成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对无脊椎动物概念的理解方面,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并能区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对于各类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并且能够理解这些特征与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方式之间的关系。例如,学生能解释为什么线形动物体表有角质层是与其寄生生活相适应
28、的。在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方面,学生能够从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阐述,并能结合具体的动物种类进行说明。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学生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通过学习无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学生初步形成了生命观念;在分析各类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关系时,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观察图片、标本等活动,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在了解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后,学生增强了保护无脊椎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2.不足之处对抽象概念的深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对各类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有了较好的掌握,但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如腔肠动物的辐射对称
29、、节肢动物的身体和附肢分节等概念的深入理解还不够。部分学生只是记住了这些概念的定义,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在动物生存和进化中的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分析和对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抽象概念。探究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虽然在教学中安排了一些观察和讨论活动,但探究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例如,在探究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时,学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课本上提到的常见例子,缺乏对一些特殊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的深入探究。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型的探究项目,如调查本地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以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表现积
30、极,参与度高,但也有一些学生参与度较低,尤其是在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环节。这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和指导,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第2节脊椎动物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脊椎动物二、课程课时3课时三、教材内容分析1.内容概述本课题是初中生物七年级人教版(2024)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教材首先会对脊椎动物的概念进行阐述,明确脊椎动物是具有脊椎骨的动物。接着,教材可能会按照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进行分类介绍,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对于每
31、一类脊椎动物,会从其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呼吸方式、生殖发育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例如,鱼类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流线型,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多数为卵生;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如青蛙;爬行类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像蜥蜴;鸟类具有适应飞行的特征,如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翼、骨骼轻且中空等,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恒温,卵生;哺乳类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用肺呼吸,体温恒定。教材还可能会涉及到脊椎动物各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展示生物进化的大致脉络。2.教材编排
32、意图本部分内容的编排旨在让初中一年级学生系统地认识脊椎动物这一庞大而多样的生物类群。通过对不同类群脊椎动物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了解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有助于学生构建生物进化的观念,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为后续学习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知识奠定基础。四、核心素养目标(一)生命观念1.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理解脊椎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其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如鸟类的飞行结构与其飞行生活的适应。2.理解生物进化的观念,认识到脊椎动物各类群之间存在进化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趋势。(二)科学思维
33、1.通过对脊椎动物各类群特征的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比较鱼类和两栖类在呼吸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异同。2.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总结脊椎动物各类群的共同特征和独特特征,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三)探究实践1.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脊椎动物的标本、图片或视频等资料,获取脊椎动物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关于脊椎动物的问题,并尝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四)态度责任1.培养学生对脊椎动物的保护意识,认识到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许多脊椎动物面临的生存威胁。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
34、地参与到脊椎动物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五、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脊椎动物各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呼吸方式、生殖发育等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区别不同类群脊椎动物的关键,也是理解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基础。2.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理解脊椎动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趋势,这有助于学生构建生物进化的整体观念。(二)教学难点1.理解脊椎动物各类群特征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如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多种结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2.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些关键转变,如两栖类的起源和进化,涉及到复杂的古生
35、物学证据和生物学原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一)课的类型新授课(二)主要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脊椎动物的概念、各类群的特征、进化历程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理解。2.直观教学法运用图片、标本、视频等直观资料展示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3.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脊椎动物各类群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呼吸方式、生殖发育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各类群特征的理解。4.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脊椎动物的相关问题,如某类群脊椎动物面临的生存威胁及保护措施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36、环节(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组脊椎动物的图片,包括鱼、青蛙、蜥蜴、鸟和猫,图片中动物的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不同。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启一段奇妙的生物之旅。大家看屏幕上的这些动物(指着图片),它们看起来千差万别,但实际上它们都属于同一大类群脊椎动物。你们能看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或者你们对这些动物有哪些了解呢?” 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观看图片,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它们都有骨头。”有的学生可能会分享自己对某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的了解,如“鱼生活在水里,会游泳。”4.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多种脊椎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
37、生思考这些动物的共性,自然地引出课题。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被图片吸引,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对脊椎动物的概念产生探究的欲望。(二)脊椎动物的概念(10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脊椎动物概念的部分内容。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请打开课本,阅读脊椎动物概念的相关内容。”教师在学生阅读后进行讲解:“脊椎动物是指具有脊椎骨的动物。脊椎骨就像一条大梁,支撑着动物的身体,并且保护着脊髓等重要器官。就像我们人类,我们的脊柱就是由一节节的脊椎骨组成的,这是我们作为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脊椎动物的骨骼示意图,标记出脊椎骨的位置。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阅读课本
38、内容,听教师讲解,观看黑板上的示意图,对脊椎动物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4.设计意图通过课本学习和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脊椎动物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各类群的脊椎动物奠定基础。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脊椎动物的概念,理解脊椎骨在脊椎动物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三)鱼类(20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再次展示鱼类的图片,如金鱼、鲨鱼等,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鱼类的内容。2.教师活动教师说:“现在我们来详细了解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同学们先看这些鱼的图片,然后阅读课本上关于鱼类的内容。”教师在学生阅读后进行讲解:“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它们生活在水中,这就决定了它们有很多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39、。首先,从外形上看,鱼类的身体大多呈流线型,这种形状可以减少在水中游动时的阻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鱼的身体是方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游动起来是不是就会更困难呢?其次,鱼类用鳃呼吸,鳃是一种专门适应水中呼吸的器官。鳃丝里密布着毛细血管,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氧气就会扩散到血液中,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则扩散到水中。另外,鱼类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来游泳。大家看这张金鱼的图片,金鱼的尾鳍就像船的舵一样,可以控制游动的方向,背鳍、胸鳍等也都有各自的作用。鱼类多数为卵生,它们会把卵产在水中,而且鱼卵的数量通常很多,这也是一种适应生存的方式,因为在水中鱼卵面临着很多危险,大量产卵可以增加
40、后代存活的几率。”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图片和课本中的插图进行说明。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听教师讲解,观看图片和插图,对鱼类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的学生可能会在教师讲解时提出问题,如“所有的鱼都有鳞吗?”4.设计意图通过课本学习、教师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全面了解鱼类的特征,包括外形、呼吸方式、运动方式和生殖方式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如身体呈流线型、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摆动及鳍协调游泳、多数为卵生等。(四)总结归纳(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对本节课关于脊椎动物概念和鱼类的内容进行总结。2.教师活动教师说:“今天
41、我们学习了脊椎动物的概念,知道了脊椎动物是具有脊椎骨的动物,还详细学习了脊椎动物中的鱼类,了解了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各种特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其他类群的脊椎动物。希望大家课后可以复习一下今天学的内容。”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听老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4.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记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对脊椎动物概念和鱼类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脊椎动物”和“鱼类”两个词,然后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答。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脊
42、椎动物的概念和鱼类的特征。现在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提示,简要说说脊椎动物的概念以及鱼类有哪些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3.学生活动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说:“脊椎动物是具有脊椎骨的动物。鱼类身体呈流线型,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摆动及鳍协调游泳,多数为卵生。”4.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类群的脊椎动物做准备。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顺利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二)两栖类(20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展示两栖类动物的图片,如青蛙、蟾蜍等,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两栖类的内容。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学
43、习两栖类动物。大家先看这些两栖类动物的图片,然后阅读课本上关于两栖类的内容。”教师在学生阅读后进行讲解:“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中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这就决定了它们具有独特的特征。两栖类的幼体生活在水中,像青蛙的幼体蝌蚪,它们用鳃呼吸,外形和鱼类有些相似,有尾巴,在水中游动。但是,当两栖类的幼体发育为成体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这时候它们用肺呼吸,不过它们的肺还不发达,所以皮肤辅助呼吸也很重要。两栖类的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这有助于气体交换。两栖类也是卵生动物,它们的卵产在水中或者靠近水的地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图片进行说明,并且可以在黑板上画出蝌蚪
44、和成蛙的对比图,标记出呼吸器官等不同之处。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听教师讲解,观看图片和黑板上的对比图,对两栖类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两栖类的皮肤要裸露呢?”4.设计意图通过课本学习、教师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全面了解两栖类的特征,包括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呼吸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两栖类的主要特征,如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卵生等。(三)爬行类(20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展示爬行类动物的图片,如蜥蜴、蛇、龟等,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爬行类的内容
45、。2.教师活动教师说:“接下来我们学习爬行类动物。同学们先看这些爬行类动物的图片,然后阅读课本上关于爬行类的内容。”教师在学生阅读后进行讲解:“爬行类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它们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这就像一层盔甲,既可以防止水分散失,又能保护身体。比如蜥蜴,它的鳞片就很明显。爬行类用肺呼吸,它们的肺比两栖类的发达得多。在生殖方面,爬行类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这可以保护卵内的胚胎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例如蛇蛋,它的外壳就比较坚硬。爬行类的体温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变温动物。”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图片和课本中的插图进行说明。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阅读课本内容,
46、听教师讲解,观看图片和插图,对爬行类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爬行类的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变化呢?”4.设计意图通过课本学习、教师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全面了解爬行类的特征,包括体表特征、呼吸方式、生殖方式和体温特点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准确说出爬行类的主要特征,如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产卵卵有坚韧卵壳、变温动物等。(四)总结归纳(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对本节课关于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内容进行总结。2.教师活动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特征。两栖类是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具有幼体水生、成体陆生,幼体
47、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等特征;爬行类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具有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陆地产卵卵有坚韧卵壳、变温动物等特征。下节课我们将学习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希望大家课后可以复习一下今天学的内容。”3.学生活动学生们认真听老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4.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记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5.目标达成预测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对两栖类和爬行类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教学环节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两栖类”和“爬行类”两个词,然后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答。2.教师活动教师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特征。现在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提示,简要说说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征。”3.学生活动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说:“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