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用化石做证据10.用化石做证据1.教学内容化石不仅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研究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历史提供了证据,还为思考地球及人类的未来提供了历史的借鉴。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呈现了三则用化石作证据的科学研究资料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引导学生发现化石除了在古生物领域的研究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外,还有着广泛的科学价值。第二部分,生命演化史不仅是生物进化史,实际上它也是整个自然界的历史,是地球演化史。它是一个真实、漫长、仍未终止的历史过程。基于化石的研究,人类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对生命演化史的研究。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漫
2、长的生命演化史上,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与生命有关的话题。第三部分,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化石证据运用到对科学假说的研究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的。2.教学目标通过阅读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科学假说的资料,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运用化石证据,证明“人猿同祖论”。3.重点与难点重点: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难点: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
3、科学假说的资料。学生分组材料:相关资料。5.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一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化石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化石等。(2)化石是如何形成并被发现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被泥沙掩埋起来,在泥沙中生物的有机质被分解,遗体、遗物的坚硬部分和痕迹被沉积物包裹并被矿物化,随着地壳的运动作用,已经形成的化石有些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随着岩石的侵蚀或坍塌,这些化石便暴露出来。(3)我们可以从化石的研究中得到哪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古生物的生活习性、外形特点、繁衍后代等方面
4、的知识,可以找到现代生物中与古生物相似的生物,可以了解现代生物是怎样由古生物进化而来的。2.研究化石还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这个问题。3.板书课题:10.用化石做证据二、教学新课活动一:化石的科学价值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1.出示课本 33 页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了解中华龙鸟的外形特点。预设:中华龙鸟身体体型较小,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嘴里有牙齿,尾椎很长。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同时,它从头部到尾部都覆盖着像羽毛一样的东西。2.中华龙鸟这样的外形与我们现代的什么生物比较相似呢?与现在的鸟儿比较相似。正因为这些相似之处,因此一些科学家就提出了
5、这样的假设。3.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 33 页“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一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全班交流4.英国的博物学家赫胥黎提出了怎样的假说?化石又为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假说的成立提供了哪些证据?预设:赫胥黎提出的假说: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化石提供的证据:恐龙化石的骨骼与火鸡骨架非常相似。古生物学家们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许多像鸟一样的恐龙化石。20 世纪 90 年代,在中国辽宁等地发现了一系列带羽毛的恐龙化石。2.教师小结:这些化石都为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假说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1.教师引导:化石不仅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还证明了“大陆漂移说”。学生
6、认真阅读课本 33 页“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这段文字资料,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全班交流2.大陆漂移说的观点是什么?大陆漂移说提出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陆连在一起,是一块联合大陆的假说。3.化石又为大陆漂移说的假说的成立提供了什么证据?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收集到一块 2.5 亿年前横贯南部各大陆的相同的岩石和化石,证明了这一假说。20 世纪 60 年代初,发现了另一个证据地壳之下缓慢移动的岩浆导致大陆板块的移动。4.出示课本 33 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想一想图片上几块化石的发现地分别在哪里?预设:全齿兽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都有发现。舌羊齿化石在南美洲、非洲、印度、南极洲、澳大利亚州都有发
7、现。水龙兽化石在非洲、印度、南极洲都有发现。中龙化石在南美洲、非洲都有发现。5.这些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科学家分别在印度、澳大利亚、南美洲、非洲南部、南极洲发现了舌羊齿植物群,这些在陆地上生长的植物不太可能跨越大洋进行迁徙。如果我们将这几个大陆拼接起来,可以发现这一植物群呈现出连续的带状分布。一些陆生脊椎动物化石也提供了相似的证据。说明了起初全世界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是一块联合的大陆。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1.出示课本 34 页英国达尔文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说一说达尔文的有关知识。达尔文是英国的生物学家,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 34 页“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这段文字资
8、料,想一想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是什么?化石为生物进化论的成立提供了什么证据?预设: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发展而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化石提供的证据:1831 年 12 月英国达尔文登上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一次环球科学考察,在航行中,他采集了大量的生物标本和化石。后来的科学家通过对不同地层生物化石的研究证实了进化论。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三段文字资料的阅读与分析交流,我们发现化石在这些科学假说的成立上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进一步说明了化石的科学作用,说明了研究化石的重要意义。活动二:地
9、球生命演化史1.教师引导:地球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地球生命的演化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生物在地球上生存,又从地球上消失。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生命演化史。2.出示课本 34 页生命演化史示意图,学生仔细阅读观察这幅生命演化史示意图,想一想从这幅生命演化史示意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3.预设:生命在地球上已存在 38 亿年之久。地球上的生命不停地发展和变化。地球生命的演化包括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新生代 4 个阶段。生命演化史上有过生命大爆发,也有过生物大灭绝。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着。在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人类只占据一个非常微小的位置。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 6
10、亿年前的这段时间。尽管早在 30 多亿年前生物就已经出现,但其进化却长期停滞在很低级的阶段,主要是些低等的菌藻类植物,它们留下的化石说明的情况不多,而且保存这些化石的岩层又太多经过不同程度的变质,更使得地球的早期历史不易被了解古生代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持续约 3 亿年。对动物界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时期。它以一场至今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进化拉开了寒武纪的序幕。寒武纪动物的活动范围只限于海洋,但在古生代的延续下,有些动物的活动转向干燥的陆地。古生代后期,爬行动物和类似哺乳动物的动物出现,古生代以迄今所知最大的一次生物绝灭宣告完结。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
11、生代的年代为 2.52 亿年前至 6600 万年前,始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结束于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前后横跨 1.8 亿年。中生代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纪:三叠纪:2.5 亿年前到 2 亿年前侏罗纪:2 亿年前到 1.45 亿年前白垩纪:1.45 亿年前到6600 万年前。中生代的下界限是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灭绝了当时的 90%到 96%的海大洋生物,与 70%的陆生生物,也是生物演化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中生代的上界限是白垩纪-第三纪大灭绝事件,可能是由犹加敦半岛的希克苏鲁伯撞击事件造成,此次灭绝事件造成当时 50%物种消失,包含所有的非鸟类恐龙。新生代(距今 6500 万年)
12、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总共包括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4.教师小结:关于地球生命演化史内容非常丰富,资料众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生命演化史的知识。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化石的科学价值,体会到了科学家研究化石的重大意义,懂得了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大陆漂移说、生物进化论等科学
13、假说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史。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化石的科学价值,了解更多的有关生命演化史的知识。2021 年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2021 年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11.太阳系大家族11.太阳系大家族1.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解读活动,主要介绍什么是太阳系,强调太阳系不仅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卫星,还包括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大小各异的天体组合在一幅全景图中,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太阳系大家族的构成,通过图文资料的阅读,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第二部分是建模
14、活动,主要认识八大行星的大小特征和距离太阳的远近特征,学生通过数据解读和分析,学习搭建太阳系模型。第三部分是阅读活动,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八大行星的概况及部分行星的发现历程。2.教学目标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通过搭建太阳系模型,理解太阳系行星之间的关系。阅读文本资料,体悟人类探索行星奥秘的意义。3.重点与难点重点:收集八大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太阳远近的数据信息。难点:通过建模探究八大行星的排列关系。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大小的球体各 1 个(弹子球、网球、棒球、高尔夫球、沙滩球、瑜伽球、篮球、足球,也可用差不多大小的其他球体代替)、卷尺。学生准备:彩色卡纸、剪刀、
15、直尺、圆规。5.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 35 页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这是一张宇宙的图片。2.出示课本 35 页的一首小诗:在地球面前,月球很渺小。在太阳面前,地球很渺小。在宇宙面前,太阳很渺小。浩瀚深邃的宇宙,究竟有多少奥秘?它等待着探索者的足迹!3.学生认真朗读这首小诗,了解这首小诗的内容,想一想在这首小诗中作者提到了宇宙中的哪些物体?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愿望?预设:在这首小诗中作者提到了月球、地球、太阳、宇宙等物体。展现了作者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和憧憬。4.教师引导: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地球以外的空间,我们会发现宇宙的奥秘是无穷的,千百年来,人类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有着怎样的
16、发现?又有怎样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5.这一课,我们先来了解太阳系的概况。6.板书课题:11.太阳系大家族二、学习新课活动一:了解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1.出示课本 36 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样子以及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全班交流太阳系的概况,预设: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系有太阳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组成。八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太阳系内已经被发现的小行星有 70 余万颗,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
17、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主带以及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上。2.出示小行星带以及小行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进一步了解小行星以及小行星带的知识。3.出示木星以及他的卫星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木星的有关知识。预设:木星的卫星众多,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现有 79 颗卫星。4.出示彗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彗星,初步了解彗星的一些知识。预设:彗星俗称“扫把星”。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主要成分是冰、尘埃和较小的岩石颗粒。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中的冰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或几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太阳系中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因 1705 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成功预言其周期是 76 年而得
18、名。5.教师出示各种有关彗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了解彗星的外形特点。出示整个太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太阳系的特点以及概况。活动二: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1.教师引导:我们已经知道在太阳系中,有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那么这八颗行星大小如何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出示课本 37 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了解这些图片中的球体分别是哪一颗行星?他们的大小又是怎样的?预设:最大的那颗行星是木星。周围有光环的是土星,是太阳系中第二大行星。接下来是淡蓝色的天王星和深蓝色的海王星,再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地球,最后三个分别是金星、火星,最小的是水星。3.如果我们
19、把地球的直径换算成一厘米,按照这个比例,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呢?4.出示课本 37 页八颗行星的直径资料,学生读一读,了解按照比例标准换算好的八颗行星的直径。八颗行星的“直径”八颗行星的“直径”水星:0.38cm 木星:11.20cm 金星:0.95cm 土星:9.45cm地球:1.00cm 天王星:4.01cm 火星:0.53cm 海王星:3.88cm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份数据,动手制作八颗行星的模型,比较 8 颗行星的大小。5.出示课本 37 页比较八颗行星大小的学生活动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比较八颗行星大小活动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全班交流6.所需的材料:圆规、彩纸、尺
20、子、剪刀等。7.活动方法:按照八颗行星的直径数据,用圆规在不同颜色的彩纸上画出大小不等的圆。用剪刀将这些圆剪下来。分别在这些圆纸片上写上八颗行星的名称。将这八张圆纸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8.学生按照方法进行活动,比较八颗行星的大小。9.全班交流,指生在黑板上将八张圆纸片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开来,并说一说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体积从小到大的顺序。预设:八颗行星体积从小到大的顺序是水星、火星、金星、地球、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活动三:比较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比较了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大小,下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2.提出要求:用大小不同的球分别表示
21、太阳和八颗行星,根据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摆出太阳系的模型。3.出示课本 37 页比较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的活动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想一想本次活动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全班交流4.所需材料:大小不同的球、硬纸板、记号笔、卷尺等等。5.活动方法:按照八颗行星的大小分别标出大小不同的球所表示的行星的名称,并且在硬纸板上用记号笔写上行星的名称,摆放在球的前面。根据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分别摆放八颗行星球体以及相应的名称。6.教师强调:因为在宇宙中八颗行星距离太阳都很远,所以我们不能按照实际距离摆放。我们可以以地球为标准,把地球距离太阳的位置规定为一米,其他的星球按照这个标准进行类推,测算出距离太阳的位置
22、。7.出示课本 37 页已经测算好的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距离。八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八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水星:0.4m 木星:5.2m 土星:10.0m 金星:0.7m天王星:19.6m 地球:1.0m 海王星:38.8m 火星:1.6m8.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到操场上按照活动方法进行活动,摆出太阳系的模型。9.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什么?预设: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0.出示太阳系的整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进一步了解太阳系中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活动四:八颗行星的概况1.教师引导:刚
23、刚我们通过活动了解了 8 颗行星的大小,以及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除此之外,八颗行星还有哪些知识呢?下面我们继续去学习。2.出示课本 38 页八颗行星概况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图片下方的文字,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概况。3.全班交流,预设:八大行星根据组成物质可以分为哪几类?预设:八大行星根据组成的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态星球,一类是气态星球。固态星球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气态星球分别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固态行星的表面是岩石;气态行星的表面是气体,大气之下可能是液体、冰层或固态的内核。4.八大行星各自又有哪些独特之处?预设:水星的运行速度最快。金星是夜空中最亮
24、的行星。火星的环境与地球最接近。地球适合生命的生存。木星的卫星最多。土星有美丽的光环。天王星“躺”在公转轨道上自转。海王星表面的蓝色是甲烷气体。5.教师分别出示八大行星的图片,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八大行星,了解八大行星的样子,体会八大行星的独特之处。活动五:八颗行星的发现过程1.教师引导:我们现在很容易就能了解 8 颗行星的大致概况,了解它们的大小、距离太阳的远近等,其实人类发现八颗行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八颗行星的发现过程。2.出示课本 38 页“八颗行星的发现”文字资料,学生认真读一读这一段文字,初步了解八颗行星的发现历史。3.全班交流,八颗行星是如何被发现的?预设:第 1 阶段
25、: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观察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第 2 阶段:1781 年,英国人威廉赫歇尔通过巨型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第 3 阶段:1846 年,法国人勒维耶和英国人亚当斯在研究天王星轨道运行的反常现象时各自通过独立计算,推算出海王星的位置。4.出示课本 38 页下面的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并结合相应的文字,了解八颗行星发现的方法。预设: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 5 颗行星是古人利用普通观测的方法发现的。天王星是通过巨型望远镜发现的。海王星是通过计算推算出来的。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知道太阳系有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
26、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组成的,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八颗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太阳的远近,以及其他的一些概况。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太阳系的有关知识。12.观察星空12.观察星空1.教学内容夜晚的星空群星闪烁、深邃而神秘,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思。本课将引导学生从平常地看星星到认识星座和银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星座。观察星空,选择几颗明亮的星星组成个性化的星座,即建立自己的星座;知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星空划分为 88 个星座。该部分是一个实践体验活动,需要在课外开展观察活动,教师要提前谋划部署,将课堂学习与实际观察活动相
27、结合。第二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看星座找北极星。这是对典型星座大熊座和小熊座的强化认识,在认识两个星座的基础上,学习寻找北极星。这一活动重点是在“看”中“找”,不可用“讲”代替。活动二,做星座放映器,强化对星座特征的认识。第三部分是认识银河系。从个体的恒星到几颗恒星组成的星座,再到上千亿颗恒星组成的银河系,学生对星空的认识范围越来越广。2.教学目标能够参与夜晚观察星空活动,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星座特征。认识大熊座和小熊座,学会寻找星空中的北极星。知道银河系是由超过 1000 亿颗恒星组成的,了解银河系的概况。学会观察银河系,感受到环境污染对星空观察造成的影响。3.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星空,认识
28、典型星座。难点:利用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观察星空记录单、星座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分组材料:纸杯、铅笔、锥子(或铁钉)、手电筒。5.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太阳系的知识,了解了太阳系的概况。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它能够发光发热。白天,由于太阳的关系,我们不能看到更多的星星,到了晚上,当我们仰望星空,可以看到天空中无数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又是什么呢?他又有哪些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星空的奥秘。3.板书课题:12.观察星空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认识星座1.出示课本 39 页上面的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初步体会夜晚天空中明亮的繁
29、星,学生看一看星空图上画出的三角形星座和房屋星座。2.提出要求:在这张星空图上选择几颗明亮的星星组成一个图形,建立一个“我的星座”。3.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星空图中选择明亮的星星,组成一个图形并且命名,建立“我的星座”。全班交流,展示学生建立的“我的星座”,并交流星座的命名。4.教师引导:其实在我们的夜空中,天文学家已经命名了很多星座,那么什么是星座呢?预设:星座是一个天文学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天上一群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相近的恒星的组合。5.天文学家为什么要建立星座?又建立了哪些星座?预设:为了天文学研究的需要,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全部天空划分成 88 个星座,建立的星座有天鹅座、大熊座、猎户
30、座等。6.出示课本 39 页天鹅座、大熊座、猎户座三个星座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观察这些星座,了解星座名称和星座形状之间的联系。预设:天鹅座为北天星座之一。天鹅座的主星排列成十字形,十字的一竖是天鹅长长的脖子和躯干,一横为天鹅展开的双翼。夏秋季节是观测天鹅座的最佳时节。大熊座是北天星座之一。在中国古代,把大熊座中的七颗亮星看作斗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组成大熊的尾巴。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大熊座。春季,大熊座正在北天的高空,是观看它全貌的最好时节。猎户座是赤道带星座之一。星座主体由四颗亮星组成一个大四边形,三颗小一点且排成一排的亮星组成猎户的腰带。最佳观测月份为 1 月,民间有“三
31、星正南,就要过年”的俗语。7.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其他的星座,引导学生再看一看,进一步了解各种各样的星座以及名称。活动二:看星座,寻找北极星1.教师引导:天空中的星星不可计数,在众多的星星当中,有一颗非常特殊的星星叫北极星。2.出示北极星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北极星。3.出示有关北极星的资料,学生读一读,了解北极星的有关知识。北极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离北天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4.出示课本 40 页上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北极星的位置,想一想怎样寻找北极星的位置。5.全班交流在这幅图上有哪些星座?有大熊星座和小熊
32、星座。北极星在哪个星座上?北极星在小熊星座上。6.我们怎样才能快速的找到北极星的位置呢?学生读一读这张图片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寻找北极星的方法。预设:方法 1:先找到小熊座,小熊座尾部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方法 2:先找到大熊座尾部的北斗七星,再把“勺口”两颗星的连线向“勺口”方向延长约 5 倍距离,那颗亮星就是北极星。7.除了书本上提到的两种方法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快速的找到北极星呢?预设:可以利用仙后座找北极星。仙后座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英文字母 W,在秋冬季节的星空中很明显。把 W 的外侧两边向南延长后的交点与中央的 星相连,再把连线向北处长约 5倍距离,此处的那颗亮星就是北极星。8.教
33、师出示仙后星座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利用上面所说的方法寻找北极星。活动三:做星座放映器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了解了星座,下面我们动手来做一个星座放映器。2.出示课本 40 页做星座放映器的活动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活动所需的材料及方法。全班交流3.所需材料:纸杯、黑色签字笔、手电筒、锥子、白墙等。4.活动方法:参照某一星座图,在纸杯底部画出它的形状。用锥子扎出这个星座。将手电筒伸进纸杯,把“星座”放映到白墙上。5.教师提示:在做星座放映器之前,我们先要确定自己动手制作的星座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作一个星座放映器。6.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
34、组制作的星座放映器。将自己的星座放映到白墙上,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想一想,猜一猜做的是什么星座,看看猜的对不对。请放映的小组成员相机介绍本小组所放映星座的有关知识。活动四:认识银河1.教师引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又处于太阳系中,而太阳系又处在银河系之中。银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银河系的有关知识。2.出示银河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银河系,初步了解银河系的大概形状,了解银河系的正面侧面的样子。3.出示课本 41 页有关银河的文字资料,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资料,初步了解有关银河系的知识。4.全班交流银河系的位置:天空斜向西南的方向。银河系的大小:银河中每一个亮点都是恒星,银河只是
35、银河系中的一部分,银河系中有超过 1,000 亿颗恒星,太阳只是银河系中极其普通的一颗恒星。人类观测银河的成果: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是人类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5.关于银河系,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呢?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有关银河系的知识。预设:银河系的形状:呈现椭圆盘型,具有巨大的盘面结构。银河系的大小:银河系的银盘直径为 10 万光年,中心厚度约 12,000 光年。太阳围绕银心运转一周约 2.5 亿年。银河系的总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 1.50,000 亿倍。银河系的年龄:大约在 100 亿岁左右。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自内向外分别由银心、银核、银盘、银晕、银冕组成。6.再次出示有关银河系的
36、各种各样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了解有关银河系的知识。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星座,知道为了天文学研究的需要,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全部天空划分成 88 个星座。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制作了星座放映器,了解了有关银河系的知识。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星座的知识和银河系的知识。13.冲出地球13.冲出地球1.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人类探索脱离地球束缚的历程。人类对于冲出地球去探索太空一直充满想象,勇于实践,如今人类已经实现了梦想。2013 年 6 月 20 日,我国航天员王亚平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演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
37、作水膜与水球等实验并作了讲解,让地球上的人们直观感受到了太空失重环境的神奇。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主要介绍了伽利略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射电望远镜。特别是中国贵州的 FAST,需要向学生做详细介绍。第二部分是人类冲出地球梦想的实现历程。从中国古代的万户到中国古代的火箭,再到现代火箭,人类终于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冲出地球,实现在太空自由翱翔的梦想。这部分还让学生思考冲出地球的困难有哪些。第三部分是体验地球引力实验。一是将沙袋、小球、羽毛抛向空中,观察三者运动路程的共同特征;二是观察纸火箭飞行高度与橡皮筋弹力大小的关系,并引出炮弹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
38、速度,就会绕地球飞行的知识。2.教学目标了解太空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体验技术对航天工程的重要性。知道人类冲出地球的探索历程,简单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通过体验地球引力的活动,认识物体冲出地球需要一定的速度。3.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难点:了解物体冲出地球需要足够大的速度。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相关视频和图片。学生分组材料:沙袋、小球、羽毛;纸火箭、橡皮筋、纸筒。5.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两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系和银河系的一些知识。2.我们人类要想冲出地球,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又该怎么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板书课题
39、:13.冲出地球二、学习新课活动一:了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1.教师引导:人类一直尝试把眼睛看向太空,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能用肉眼观察太空,后来望远镜的出现让我们能看得更远。那么望远镜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呢?2.出示课本 42 页下面 4 幅图片,学生观察这 4 幅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3.全班交流,预设:图片 1,伽利略望远镜是指物镜是凸透镜(会聚透镜)而目镜是凹透镜(发散透镜)的望远镜,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1609 年发明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伽利略利用它观测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环形山投下的阴影,接着又发现了太阳黑子,此外还发现了木星的 4 颗卫星。图片 2,射
40、电望远镜是接收和测量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的望远镜,由天线和接收机组成。射电望远镜使天文观测突破了可见光的界限,摆脱了地球大气及气候的影响,帮助人类获取更多的宇宙信息。图片 3,哈勃空间望远镜是安装在人造地球卫星上的一台望远镜,由于其避开了大气层的干扰,对太空的观测效果更好。图片 4,中国天眼的正式名称是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为 FAST,它是利用中国贵州南部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造的。4.望远镜的不断发展对人类探索宇宙有哪些作用?预设:用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技术不断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宇宙深处了。随着望远镜在各方面性能的改进和提高,天文学也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迅速推
41、动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进程。5.教师小结:通过对望远镜历史的了解,我们懂得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对于人类探索宇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活动二:人类冲出地球的实践1.教师引导:人们不仅把目光投向了宇宙,不断改进技术,使用天文望远镜不断观察宇宙的深处。并且还进行了一系列冲出地球的实践活动。2.出示课本 43 页万户和他的飞行器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我国明朝的万户以及他的光辉事迹。预设:我国明朝的万户是第 1 个尝试利用火箭克服地球引力飞天的人,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第一幅图描述的就是明朝的万户把多枚火箭绑在自己坐的椅子上作为动力装置,双手各拿一只大风筝控制方向,结果点燃火箭后,他和飞行器灰飞烟
42、灭。为了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命名为万户山。虽然明朝的万户为了冲出地球的实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终于实现了冲出地球的梦想。3.出示课本 43 页中国古代火箭模型和现代火箭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懂得人类利用火箭实现了冲出地球的梦想。预设:第二幅图介绍的是后来的火龙出水火箭,它是一种二级火箭,第一级火箭是绑在火龙身下的四支火箭,点燃后可推动火龙飞行,待第一级火箭燃烧完毕,藏在火龙腹内的火箭自动引燃,这是第二级火箭,此时从火龙口里射出数支火箭,直达目标。第三幅图介绍现代火箭,它依靠发动机喷射工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自
43、身携带全部推进剂,不依赖外界工质产生推力。4.出示各种火箭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些火箭图片,懂得火箭在人类实现冲出地球的梦想中起到的重要作用。5.讨论交流:明朝的万户尝试冲出地球,结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今人们只有利用运载火箭才能实现冲出地球的梦想。请同学们想一想,冲出地球主要有哪些困难呢?预设:冲出地球的主要困难是使物体获得足够大的速度,目前是靠多级火箭实现的。火箭需要携带足够的推进剂,火箭在大气层内高速上升时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都对火箭的选材、设计、制造等提出了挑战。活动三:体验地球的引力1.教师引导:地球的引力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下面我们来体验一下地球的引力。全班交流2.什
44、么是地球的引力?地球本身有相当大的质量,所以会对地球周围的任何物体表现出引力,所有接近地球的物体无一例外的会被地球吸引,朝向地球质量的中心。拿一个杯子举例,地球随时会对杯子表现出引力,杯子也对地球表现出引力,不过地球的质量太大了,对杯子的引力相对自身质量来说也就非常大,加速度也就比较大,所以就把杯子吸引过去了,方向就是向着地球中心的方向,这个力就是地球引力。3.体验方法一(1)出示课本 43 页小朋友扔沙袋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体验地球引力的第 1 种方法以及所需的材料。全班交流(2)所需材料:沙袋、小球、羽毛等等。(3)体验方法:将沙袋、小球、羽毛等等抛向天空,观察这些
45、物品运动路径的共同点。(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活动方法进行体验,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运动路径。全班交流(5)指生说一说,当我们将沙袋、小球、羽毛等一些物品抛向天空的时候,这些物品会怎样运动呢?这些物品先向上运动,当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就会向下运动。有时是直线下落,有时是呈弧线下落。(6)这个体验活动说明了什么?这个活动说明了地球存在的引力。(7)教师小结:当我们将沙袋、小球、羽毛等物品抛向天空的时候,会发现最后这些物体都会落到地球上来。4.体验方法二(1)出示课本 43 页的纸火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纸火箭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纸火箭的结构、制作方法以及使用方法。全班交流(2)纸火箭的结构
46、:纸筒、橡皮筋、纸火箭下拉的绳索。(3)制作方法:将一张纸卷成圆筒状,用胶水粘好。在纸筒口固定一根橡皮筋,橡皮筋上竖直固定一个小三角架,三脚架下方连着一根细线。(4)使用方法:用不同的拉力将三脚架下方连着的一根细线往下拉,然后松手。(5)活动要求:用不同的拉力将纸火箭射向天空,观察纸火箭飞行高度与橡皮筋弹力大小的关系。(6)学生分小组制作纸火箭,并且利用纸火箭体验地球引力。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全班交流(7)指生说一说,使用不同的拉力拉动三脚架下方的一根细绳时,纸火箭射向天空的高度有什么不一样?预设:拉力越大,纸火箭射向天空越高;拉力越小,纸火箭射向天空越低。(8)纸火
47、箭飞行高度与橡皮筋弹力大小有什么关系?预设:拉力越大,橡皮筋弹力越大,纸火箭飞行高度越高;拉力越小,橡皮筋弹力越小,纸火箭飞行高度越低。(9)无论纸火箭射向天空的高度是高还是低,最终的结果都是怎样的?预设:纸火箭飞向空中无论是高还是低,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来。(10)这个体验活动说明了什么?预设:这个体验活动说明了地球存在引力。5.我们怎样克服地球的引力呢?出示课本 43 页炮弹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且读一读“炮弹的速度”这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我们怎样克服地球的引力?预设:炮弹速度越快,飞行距离越远,假如速度达到 7.9 千米每秒,炮弹就会绕地球飞行,这时候就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因此我们要想
48、脱离地球的引力,就要提高物体的速度,把物体的速度提高到 7.9 千米每秒以上。要达到这个速度,需要很大的能量,因此每次火箭发射时都需要大量的热量。三、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望远镜的发展历史,知道了望远镜的发展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还了解到人类冲出地球的实践活动,知道我们要想实现冲出地球的梦想,首先要克服地球的引力。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引力方面的知识,以及人类冲突地球的实践活动。14.探索宇宙14.探索宇宙1.教学内容本课按照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安排了四个活动。活动一,认识各种类型的航天器,它们是实现人类探索太空梦想的工具,拓宽学生对航天工
49、程的认识。活动二,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的航天之旅,感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活动三,了解嫦娥工程飞行器的工作原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我国自主航天工程成果的自豪感。活动四,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大意义,组织学生讨论人类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太空是否值得的问题,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好契机。此外拓展介绍了人类向太空发送地球信息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好奇心。2.教学目标认识不同类型的航天器的特征和用途。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感受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嫦娥工程飞行器的工作原理。通过阅读航天失事资料,认识到探索宇宙的巨大风险及其给人类带
50、来的价值。3.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取得的成就。难点:了解嫦娥工程飞行器的工作原理。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类航天器的视频、图片资料。学生分组材料:我国航天事业成就宣传资料。5.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人类为了冲出地球所做的努力。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2.板书课题:14.探索宇宙二、教学新课活动一:了解航天器1.出示世界上第 1 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 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相机介绍:你们认识他吗?这是世界上第 1 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 1 号,是由前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制而成。为铝制球体,直径 58 厘米,重 8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