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文化自信:激发情感,发挥想象,学习不同作者面对不同事以诗词曲抒发的情感。语言运用: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思维能力: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审美创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教学过程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中国古代战争场面。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它给世人带来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又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它带来的痛楚难以言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让我们通过
2、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二、教学新课(一)了解背景,认识兵役(1)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2)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
3、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范读。2.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zhng)/累累(li)。”兔/从/狗窦/入,雉(zh)/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ch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ng)。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3.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明确:(我)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我)
4、问(他):“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我)捋了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三)赏析诗句,细节探究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明确: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知识链接】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
5、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景象:“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兵风尘仆仆,千里迢迢回到家里,老人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曾经烟火气十足的灶台,如今已经是毫无人气;曾经干净整洁的庭院,如今已是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此时此刻,老兵流下痛苦凄凉的眼泪。3.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明确:“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理的痛苦。4.面对这一切,
6、老人的心情如何?明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5.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明确: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6.拓展延伸在战争中受伤害的不只是服兵役的军人,还有普通百姓。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一些奉行霸权主义国家对弱小国家发动战争。观看视频,请你用诗歌的形式为这些被
7、欺凌的国家的人说话。播放歌曲视频心跳。7.课堂小结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8.课后练习这是一首叙事诗,试发挥想象,扩充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四)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远望回乡所见 近看 行动:作饭、作羹回乡心情:泪落沾我衣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的记忆中有哪些与“雪”有关的诗句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二)认识
8、作者,了解背景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写作背景: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战场的
9、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范读。2.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诗歌意思。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
10、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4.朗读诗歌,分析诗题的含义,找出诗歌线索。明确:天气情况:“白雪”,冬天。事件:“送武判官归京”,送友人归京。内容:咏雪诗,也是送别诗。线索:一天雪景的变化体裁:“歌”,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
11、“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形式自由,模拟乐府诗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辞铺展,多为叙事。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特点:1.篇幅可长可短,少至十几句,多达一百多句。2.表达方式类似于古乐府的叙事方法,将刻画人物、记录言谈、发表议论、抒发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中途可以换韵。 4.句式灵活,多为七言,有些以七言为主,穿插三、五、九言。5.诗人常以“歌”“行”或“歌行”来命名。5.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明确:第一部分:(1-10句)从不同侧面咏雪。第二部分(11-18句)送别。内容可以分成两层:第一层(11-14
12、)宴请归客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第二层(15-18)送别依依不舍的心情。(四)赏析诗歌,细节探究1.朗读咏雪部分,分析边塞雪景的特点。(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明确:奇早。“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明确:奇丽。“忽”: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千树万树”:用重叠的形式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新奇的比喻:以梨花喻冬雪,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
13、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以春景写冬景,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奇寒)明确:“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着墨于感觉,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明确: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
14、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人的感受、侧面描写:“狐裘”“锦衾”“角弓”“铁衣”,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互文: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明确:“瀚海阑干百丈冰”:夸张,地上冰雪覆盖的景象,极言奇寒。“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描写天上万里愁云的景象。“愁”“惨”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地引
15、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承上启下)2.咏雪部分小结总结概括胡天雪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明确:雪的特点: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情感: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3.朗读送别部分,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明确:设宴饯别,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明确:拟人、夸张:“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色彩: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
16、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动态: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3)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明确: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明确: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5.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明确:融情于景
17、,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6.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明确: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7.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明确: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六)写作手法1.扣“奇”写“雪”,以“雪”衬“别”。(1)雪随风至;(2)“八
18、月即飞雪”;(3)以花喻雪;(4)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2.语言的明朗优美。(1)锤炼字句明确:“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路蜿蜒曲折,不好走,诗人神情的目光伴随着雪上的马蹄印,渐行渐远,久久不愿离去。“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空的不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
19、印,朋友远去,诗人的心也被掏空了。(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互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夸张、拟人)(3)多角度描写明确:“北风卷地白草折”(正面和侧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正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动静结合)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抒发了雪中送友的深挚感情和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七
20、)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积累咏雪、送别和边塞诗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三、板书设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奇早咏雪 奇丽 奇寒 饯别送别惜别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描边塞奇异风光抒离别惆怅之情第2课时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目标导学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辛弃疾。二、教学新课(一)解题“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二)认识作者,了
21、解背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虽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作者当时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朗读,体会感情。2.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
22、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3.理解词意。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4.三问三答,贯穿全文,以此理解词的内容。明确:一问:“何处望神州?” 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
23、” 答曰:“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 答曰:“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四)品读词句,细节探究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明确: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惊天地,泣鬼神。当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明确: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句问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江水悠悠,往事悠悠,心绪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无奈、伤感、抑郁)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明确:“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
24、讽刺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明确: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5.小结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五)写作手法1.把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2.巧设三问三答,层次极为分明。3.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六)主旨概括明确: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
25、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七)拓展延伸1.如何解读咏史怀古?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内容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咏史怀古诗的意象: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洛阳、汴京.历史事件地点:骊山、赤壁、新亭、华清宫、乌江亭.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典型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唐代、后蜀其他:吴钩、后庭花.2.赏析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26、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八)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并默写。2.课外阅读收集辛弃疾的词作。三、板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目标导学二:过零丁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心怀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二、教学新课(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
27、,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写作背景: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朗读,感受诗情。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得用心。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辛苦/
28、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三)赏析诗句,细节探究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明确: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受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
29、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明确: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明确: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这两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字面重复但词义不重复,地名转化为心情,运用巧妙,对仗工整,悲怆沉郁。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确: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四)总结主旨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
30、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却由悲而壮、由抑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课外阅读文天祥的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和不畏牺牲的伟大品质。三、板书设计目标导学三: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导入新课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二、教学新课(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
31、,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写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这首曲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潼关:历史
32、悠久,闻名遐尔。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二) 朗读曲词,整体感知1.解题。明确: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2.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3.内容理解。(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三)品读曲词,细节探究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明确: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视觉)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34、,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听觉)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之处,黄河奔流其间。“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2.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明确: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
35、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躇伤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们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随之而来的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3.兴,
36、百姓苦;亡,百姓苦。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4.小结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四)写作手法明确:1.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
37、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三、 板书设计山坡羊潼关怀古写景 山:峰峦如聚(视觉)水:波涛如怒(听觉)怀古抒情 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主旨议论 兴、亡 百姓苦 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讨以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2能够依据诗、词、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如十五从军征作为叙事诗,侧重把握诗歌的叙事结构;过零丁洋是抒情律诗,注重诗句赏析。不足之处1.由于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对作品的情感和深刻内涵难以理解透彻。2.对于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只作了简要介绍,没有进一步作比较分析。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