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统编版七年级上语文优课教案15 梅岭三章【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体会革命者悲壮而又激越的情感,传承革命精神。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理解诗歌内容,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炽烈情感和豪壮情怀。 (重点)审美创造: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板书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引用诗句,设置问题,
2、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二、理解小序,了解背景1.学生齐朗读小序,后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1)口译小序。预设 一九三六年冬天,梅山被包围。我受伤生病,潜伏在丛生的草木间二十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留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2)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预设 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这组诗的时间、地点及缘由,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作者在“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2.展示诗歌写作背景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
3、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设计意图】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必须了解其创作背景。口译小序,介
4、绍背景,是为学生后面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做准备。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朗读这三首诗播放课文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完朗读示范后模仿朗读,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感情。2.理解诗歌内容(1)教师示范翻译第一首诗。课件出示:第一首: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事业。这次(如果我死了,就)去阴间招集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消灭凶恶残暴的敌人。(回首征程过去)(2)学生依照示例完成后面两首诗的翻译。预设 第二首: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了,我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幸存的同志们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告慰我。(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参加革命后就以革命队伍为家,血雨腥
5、风应当有停止的时候。今天我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他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展望未来将来)。【设计意图】通过示范朗读和翻译,让学生对三首诗歌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四、再读诗歌,分析形象,体会情感1.分析诗中形象学生自主阅读三首诗,圈画出诗中的形象,分析其意蕴。(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教师点拨)预设 “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作者借用面目狰狞、残暴凶恶的“阴间”之王形象,来指人间的反动统治者,表达了非“斩”其不可的决心。“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
6、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前景。2.体会诗歌情感师: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内容?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课件出示:第一首写作者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将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写作者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若身死,则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第三首写作者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7、家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设计意图】深入品读诗歌,分析诗中的形象,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五、品读诗歌,品味语言艺术师:这三首诗语言凝练,表现出诗人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视死如归、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定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以下问题。(1)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为“大军十万打阎罗”好不好?预设 不好。“旌旗”借指军士,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形象地表现出军队盛大的气势;“斩”字,力度强,速度快,写毙敌干脆利落,表现出巨大的威力,笔力千钧,充分展现了作者死后也要奋勇杀敌的决心。“大军”,只有数量而无气势;“打”,
8、只是一般的动作,太平淡。(2)“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把“飞”字改为“飘”字好不好?预设 不好。“飞”表现捷报的多且快,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胜利到来之日的景象。“飘”则过于舒缓,没有这种效果。(3)第二首的四句诗中,“正”“须”“多”三个字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结合这三个字理解各句的深刻含义。预设 “正”字,从时间和程度上反映了革命战争的漫长、艰苦,也流露出一个革命者回顾战斗历程的自豪心情。“须”字,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即使牺牲了也心系国家,坚持革命的信念丝毫不会改变。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光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字,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9、对战友的无限期望。【设计意图】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通过分析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因此,本环节着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初步把握诗歌主旨。六、布置作业完成本课相关练习。【板书设计】梅岭三章【设计亮点】本课为自读课文。课文的三首诗在内容上是一个整体,但每首诗各有侧重。本课先将三首诗横向比较来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又将三首诗纵向比较,领会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分析三首诗中的形象、情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魅力。品读陈毅的这三首诗,重点不在于对词句的细细斟酌,而在于感受作者传递出的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
10、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疑难探究】这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但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如何把握这三首诗之间的联系?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现在”“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酣畅淋漓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文学知识】组诗组诗是指由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是每首诗与组诗中的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主题相同,也可以是内容相关,还可以是空间或时间上的相近。目的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
11、、透彻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文体学意义。比较著名的组诗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左思的咏史八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六首饮酒二十首、杜甫的秋兴八首、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等。【资料链接】新中有旧。诗人创作时,或模仿前人诗句,或化用前人诗意。本诗首章三、四句与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相似;次章后两句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异曲同工。用典。“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中“头悬国门”的典故,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此处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诗人誓要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的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中,“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此处表现出诗人在面对必死险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的精神。第 5 页 共 5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