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考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唯物论+辩证法)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运动、规律、主观能动性】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2、物质与运动
2、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2)方法论: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注意: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例:“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
3、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2)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或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注意:规律不可以被创造和消灭的;规律没有好坏之分;规律不是永恒的、不变的。)4、主观能动性原理 或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
4、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主观能动性,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
5、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形而上学错误。)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
6、机整体。(2)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2)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方法论: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互相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
7、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能力、状态变化影响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2)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强调整体) 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强调部分) 5、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8、,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树立全局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2、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
9、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方法论: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量变角度)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质变角度)要坚持适度原则。3、发展的前途和道路 / 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4、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辩证的否定) /
10、辩证否定观【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2)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第三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观)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方法论: 必须用一
11、分为二,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和一点论。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不可分割,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有力转化,防止不利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3、矛盾的特殊性【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
12、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2)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 办事情要抓住重点
13、,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对应原理一);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对应原理二、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抓主流;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重点掌握】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
14、一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关键抓重点;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第二单元 认识世界与价值选择(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实践、真理、认识】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
15、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2)方法论: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真理的特点【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方法论:坚持真理、反对谬误。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正确对待认识和改正错误。 3、认识过程的特点 或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
16、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重点掌握】【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7、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方法论: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18、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2)方法论: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4、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19、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1、人的价值(1)原理内容: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2)方法论: 要求我们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使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得到实现。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承载着
20、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2)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原理内容: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和阶级性。(2)方法论: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客观标准)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
21、己最高的价值追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哲学与文化主观题模版【唯物论】1.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的原因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析材料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将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分析材料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分析材料【联系观】2.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分析的原因、意义或措施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材
22、料 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分析材料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分析材料 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同时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去推动整体的发展。+分析材料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分析材料【发展观】3.设问模式:请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分析的原因 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材料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分析材料
23、 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的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同时保持适度原则。+分析材料 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进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与考验。+分析材料【矛盾观】4.设问模式: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知识分析的原因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
24、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分析材料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分析材料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材料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分析材料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抓主流,全面的看问题,同时不忽视支流。+分析材料 主要矛盾
25、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分析材料【认识论】5.运用认识论或探索认识的奥秘的有关知识分析问题的合理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特别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材料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材料 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性的和具体的。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
26、、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材料6.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原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材料(注意:这四句可分开写,但每一句后面都加材料)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材料7、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问题的合理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材料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材料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材料8.运用“认识的知识”或“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知识分析
27、问题的原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材料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材料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材料【历史观】9、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历史观”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合理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材料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材料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决
28、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根据材料分析看反映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还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材料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材料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材料10、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原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方法论+材料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方法论+材料1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29、”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材料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材料12.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分析问题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材料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材料13.运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材料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材料 生产关系
30、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材料14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分析问题的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材料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材料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材料15.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有关知识分析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材料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材料【价值观】16.运用“价值观”“实现人生的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
31、的责任和贡献。+材料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或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材料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材料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自我砥砺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材料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第一框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文化的含义:(1)广义: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2)狭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
32、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的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注意:第一,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第二,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第三,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第四,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3、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具有社会性),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2)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3)文化需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含义: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作用: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承载、表
33、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形式: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的载体。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都不是文化本身,其体现和传导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才是文化。器物、行为、制度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注意: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
34、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可能先于经济、政治而发展,也可能落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5、文化的功能:(1)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2)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3)对个人:优秀文化塑造人生。6、文化与文明的关系:第二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内容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注意:1
35、.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2.传统文化不等于过去的文化。3.过去的文化部分被历史淹没,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1)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和连续性。(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民族性。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对世界:中华文化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地位)4、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
36、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2)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根本: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2)中华民族: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3)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4)国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
37、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中华民族
38、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4、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爱国主义与其它民族精神的关系: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3)意义: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5、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作用)/为什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
39、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3)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展示,是中华文化的精髓。(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发展)6、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1)时代性表现: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发展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2)伟大建党精神:回溯历史,百年前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注意:民族精神的“不变”与“变”:“不变”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变”的是民族精神随时代变化而
40、不断丰富发展。7、伟大抗疫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伟大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8、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41、 1、民族文化的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2、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3、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观。4、文化民族性的体现: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5、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注意:文化多样性的典型表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其中,民族节日是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展现。6、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原因)(1)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
42、然要求。(2)不论是中华文化,还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3)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7、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1)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3)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反对“封闭主义”被“民族虚无主义”。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1.文化交流的意义(1)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2)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
43、用。2、文化交流的原则:求同存异、取长补短3、如何进行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知识整合 4、全面理解: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1)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2)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3)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4)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
44、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美人之美);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8.1)(5)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6)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7)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8)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封闭主义”。5、文化交融的原因 (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2)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
45、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3)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6、文化交融对推动文化发展的意义(1)对本国: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2)对世界: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7、如何推动文化交融?(1)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2)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第三框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观点(激进观点)(1)文化复古主义:彻底拒斥外来文化(2)全盘西化论:盲目照搬西方文化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两种错误倾向?(1)我们不能文化守旧封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2)我们也不能历史民族虚无,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3、补充:文化事业: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保障人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