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在文学批评和研究当中,细节不仅指静态的“描写”,也包含动态的“叙述”,甚至是一个语词、一个微不足道的标点符号。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特别是在小说中,细节在塑造人物、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呼应结构、深化主题、烘托氛围、介绍背景,以及引发读者思考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
2、细节出现的频率。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就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抓住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不少古典小说中人物外貌及景色描写,是从古诗词里拿来的意象,虽繁复,但意义不
3、大,不仅无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反而因这种“堆砌”和“停顿”而影响了叙事的进程。当然,古典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也不乏成功的例证。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究其原因,还是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抓住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金圣叹曾经指出,同样是写水浒人物之粗鲁,鲁达是性急,史进是少年任气,李逵是蛮,武松是豪杰不受羁。这一评价真可谓“粗”中有“细”。按照卢卡奇的理论,小说中的细节应服务于情节,情节服务于故事,故事服务于主题,并以此实现对纷繁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如何平衡时间之流中细节的“停滞”与叙事进程之间的关系问题?林白的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以“口述”“闲聊”的方式呈现了王榨村的“人与事”“风俗与事
4、物”,几乎完全是原生态的细节呈现。随意的“闲聊”,不仅让每一个普通个体“平等”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小说中“人物”“情节”与“故事”等概念,这都在悄悄地改变着小说的精神与形式。也有一些作家采用了“暗渡陈仓”的方式,通过巨量的细节消解了时间性和因果律,叙事时间和小说情节被延宕甚至搁置。贾平凹的秦腔古炉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作者通过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细节书写颠覆了“细节情节”叙事模式。再看看国外作品,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
5、体,细节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代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细节的洪流”?如何看待这些文学经典?如果抛开文学叙事背后的参照物历史或时间,所谓细节与情节、故事之间的逻辑和因果律也就瓦解了,这些文本依靠“细节的洪流”成就了别样的小说艺术。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与“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连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
6、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短篇小说由于篇幅限制,往往采用低频次细节描写,并将之设置在开头与结尾处。短篇小说也有高频次细节描写。这一类型的小说往往不是以故事的曲折复杂性吸引读者,而是靠深刻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取胜。契诃夫苦恼中的马车夫姚纳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都在反复地向别人倾诉孩子的离去。这种高频次细节描写与小说主题的揭示、深化基本是同频共振的。最为极端的大概当属鲁迅的示众,小说通过“伸”“挤”“钻”“堵”“挡”“塞”“打”“冲”“撞”等相似的高频次细节描写看客们的心理。古典长篇小
7、说中的个别故事单元类似于短篇小说,也常常采用高频次策略。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水浒传中的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楼梦中的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等。这种高频次细节描写除了增强故事性之外,更多是为塑造人物性格、凸显故事象征意义而设置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对高密度、高频次细节的渴望,与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和能力有着根本性联系。现在摄像机的像素越来越高、快门速度越来越快,物品的细部被拍得越加精细,微观世界也越加丰富。以此来看,如果以更加宏观或微观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人们对小说细节密度和频次的认知有可能被刷新,也许一个细节单元就是整个艺术世界。(摘编自李晓禺
8、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细节具有制造悬念、推进叙事、深化主题以及引发读者思考等诸方面的作用,甚至有时关乎小说艺术的成败。B水浒传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将其中的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C细节本身具有自足性的特点,可以消解小说叙事的时间性和因果律,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D苦脑和祝福中的反复可以揭示小说主题而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作品中的“重复”更多是为增强故事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试图通过细节写活人物,就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否则,再多的细节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B要平凹的秦腔
9、古炉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具有相似性,都采用巨量的细节描写,改变了“细节情节”叙事模式。C小说创作中利用好细节的“重复”与“频次”可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但要遵循短篇低频次、长篇高频次的规律。D从认识论角度看,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加强,故也渴望高密度、高频次的细节,就好比人们追求摄像机的有关功能。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卢卡奇“细节应服务于情节”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变色龙中多次写到军大衣,尤其是奥楚蔑洛夫“脱大衣”“穿大衣”两处细节描写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B荷花淀中,当水生把参加大部队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妻子时,小说通过“震动”“吮”这两个动作细节来反映水生嫂的内心活动。C林教
10、头风雪山神庙开头细致描述陆虞候等人的言谈举止,该细节的设置引出了下文李小二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D阿Q正传中阿Q行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告诉读者阿Q临死前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4本文是如何做到论证有力的?请简要分析。5校文学社即将举办主题为“细节说”的文学创作理论分享会,你将从本篇文章中提炼出三个要点作为分享内容。请写出你提炼的要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乡下的阿基米德汪曾祺阿基米德,古希腊学者。生于叙拉古。曾发现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确定许多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设计了多种机械和建筑物。罗马进犯叙拉古时,他应用机械技术来帮助防御,城破时被
11、害。辞海此人可以说是其貌不扬。长脸,很长。鼻子下面的人中也特别的长。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脾气好。多会儿也没见他和人红过脸嚷嚷过。不论是开会,还是私底下,他总是慢条斯理地说话,脸上带着笑,眯缝着眼,有一点结巴,不厉害。他不是随风倒的人,凡事自有主见。但是表达的方式很含蓄,很简短。对某人的行为不以为然,只是说:“看看!这人!”对某种意见不同意,只是说:“嗯!说的!”因此得了个外号:老蔫。另一个特点是:内秀。他是这个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老工人了。主要工作是管理马铃薯试验田。但这只是相对固定。哪里需要人,他就被调去。大田、果园、菜园都干过。粉房的师傅请假回家探亲,他去刷几天粉。酒厂的师傅病了,他去烧两锅。
12、过年杀猪,那是他的活。骡马得了小病,不用送兽医院,他会扎针。他是个好木匠,能开料,能算工。什么地方开农具革新展览会,所里总是派他去。回来后,不用图纸,两三天内,他就能照样鼓捣出几件。他有一对好耳朵,一个好记性。不论什么乐器,凡是他见过的,他都能摆弄,甭管是横的,坚的,吹的,拉的,弹的。他不识谱,一般的曲子,他听两遍,就能背下来。所里有个李技师,业余爱拉小提琴。这玩意工人们没有见过,给它起了个名儿,叫“歪脖拉”。他很爱这洋乐器,常常到李技师屋里去看他拉,听他拉。有一次李技师被所长请去研究问题。回来时听见有人在他屋下拉他常拉的练习曲。心想:这是谁呀?推门一看,是他!李技师当时目瞪口呆了半天。为了旱
13、涝保收,所里决定冬天打井。没有人会。派他到公社打井队住了一个星期,回来,支起架子就开工了。两个冬天,打出了八口井。再打两口,就完成了计划。打井不能打打停停,因此得三班倒。为了提高效率,搞了竞赛,逐日公布各班进度。在手的这口井已经打穿了沙层,打到石层了,一两天就能出水了。井筒、油毡都已经准备好,净等着敲锣打鼓报喜了。打到石层,可就费劲了。一班出不了多少活。夜班的带班的是个干部。他搞了点物质刺激,说是拿下多少进度,他买五包牡丹烟请客。这一下,哥儿几个玩了命,而且违反了操作规程,该起锥时不起锥,该灌泥浆时不灌,一个劲地把井锥往下砸。一下把个井锥夹住了,起不出来了。全班十二个棒小伙子捣鼓了多半夜,人人
14、汗透了棉袄,这井锥像是生了根,动都不动!天亮了,全所的干部、工人轮流来看过,出了很多主意,全都不解决问题,锥还是一动不动。大家都很丧气。得!费了半个月,四百四十个工,还扔了一个崭新的火箭锥,这口井报废了。老蔫来看了看,围着井转了几圈,坐下来愣了半天神。后晌,他找了几个工人,扛来三十来根杉篙,一大捆粗铁丝。先在井架四角立了四根柱子,然后把杉篙横一根竖一根用铁丝绑紧,一头绑在锥杆上,一头坠了一块千数来斤重的大石头。都弄完了,天已经擦黑了。他拍拍手,对几个伙计说:“走!吃饭!饿了!”工人们走来,看看这个奇形怪状的杉木架子,都纳闷:“这是闹啥咧?”我也来看了看,心里有点明白。凭我那点物理学常识,我知道
15、这是一套相当复杂的杠杆。天刚刚亮,一个工人起来解手,大声嚷嚷起来:“嗨!起来啦!井锥起来啦!”老蔫看看,没有说什么话。还跟平常一样,扛着铁锨下地,脸上笑眯眯的。(有删改)文本二:汪曾祺小说中,叙事话语的多样性是一个突出的文本现象。具体而言,在其小说中,叙述者通常会与读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话,甚至跳出作品,对作品中的人与事乃至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进行评价,使得小说的叙事话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其叙事话语中既有叙述者与读者的对话,也有以大量补白形式出现的说明文字,还有作者的插入语交代其写作动机与构思过程,等等。汪曾祺小说中叙事话语的多样性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对话”与“共情”的重要方式,也
16、赋予了小说文本极大的开放性。汪曾祺接受采访时曾提到他对小说的定义:“小说应该就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这里所说的“谈”即小说的语言问题。关于小说的语言问题,汪曾祺曾说过一句广被引用的话:“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还强调“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剥离的。语言不仅是所谓载体,它是作品的本体”。不仅如此,汪曾祺小说对“语言”的呈现方式同样有其独特性。换句话说,汪曾祺由对“语言”的重视,进而在小说叙事层面进行探索,最终使其小说的叙事话语呈现出多样性的面貌。(摘编自刘世浩论汪曾祺小说
17、叙事话语的多样性)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蔫虽是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老工人,但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具体工作内容并不固定,哪里需要他,他便去哪里。B井队的几个工人为了追求物质奖励,不顾实际情况和潜在风险,采取了冒进的行动,这反映了他们的莽撞、冲动。C在解决井锥被夹住的问题时,老蔫使用了复杂的物理学原理,并亲自绘制了详细的图纸来指导操作。D汪曾祺认为某种意义上写小说就是在写语言,语言既是小说的载体,也是小说的本体,语言与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7下列对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的“含蓄”“简短”可从“看看!这人!”“嗯!说的!”等话语中得到验证。B中“
18、横的,竖的,吹的,拉的,弹的”以多个短语表明老蔫各种乐器都能“摆弄”。C中运用心理描写,委婉地表达出了李技师内心深处对老蔫偷学自己常拉的曲子的不满。D中的“笑”与前文描述一致,既使得小说前后照应,也说明老蔫的形象特征具有稳定性。8文本一中“乡下的阿基米德”给人的印象深刻。请简要概括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9叙事话语是指文学作品中用来叙述情节和故事发展的一种语言形式。汪曾祺的小说具有“叙事话语的多样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太宗曰:汉高祖能将将,其后韩信、彭越见诛,萧何下狱,何故如此?靖曰:臣观刘、项皆非将将之君,当
19、秦之亡也,张良本为韩报仇,陈平、韩信皆怨楚不用,故假汉之势,自为奋尔。至于萧、曹、樊、灌悉由亡命,高祖因之以得天下。设使六国之后复立人人各怀其旧则虽有能将将之才岂为汉用哉?以此言之,韩、彭见诛,范增不用,其事同也。臣故谓刘、项皆非将将之君。太宗曰:光武中兴,能保全功臣,不任以吏事,此则善于将将乎?靖曰:光武虽藉前构,易于成功,然莽势不下于项籍,寇、邓未越于萧、张,独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贤于高祖远矣。以此论将将之道,臣谓光武得之。(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材料二:庚辰,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下诏曰:“人情得足,苦于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
20、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其显效未酬,名籍未立者,大鸿胪趣上,朕将差而录之。”博士丁恭议曰:“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乃遣谒者即授印绶,策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
21、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节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注】前构:前人的事业。寇、邓:寇恂、邓禹,是东汉的开国功臣。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设使六国A之后B复立C人人D各怀E其旧F则虽有能G将将之才H岂为汉用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正在那时候,与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中的“当”词义不同。B假,借助,与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假”词义相同。C趣,急促、赶快,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中的“趣”词义不同。D方古,与古代媲美,其中的“方”与成语“有勇知方
22、”中的“方”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宗对刘邦杀掉功臣的事情感到疑惑,李靖认为这些功臣并不是真心归附汉朝,他们只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B李靖认为,光武帝的将领寇恂、邓禹的才能没有超过萧何、张良,王莽的势力并不弱于项籍,光武帝却因为懂得统率之道而取得成功。C丁恭认为古代封诸侯地不超过百里,是为了使诸侯国弱小,以便于治理,而封给诸侯四个县,不合法制,光武帝按照丁恭之意写了策书。D皇太子认为光武帝拥有汤、禹的贤明,但也要重视修身养性,爱护精神体力,光武帝认为兢兢业业是快乐的,不感到疲惫。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
23、官传序)(2)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14李靖认为光武帝能“将将”,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光武帝“将将”的具体表现。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戊寅腊月二十日,空坑败被执,于今二周年矣,感怀八句文天祥横磨十万坐无谋,回首蹉跎海上洲。太傅只图和药了,将军便谓斫头休。乾坤颠倒真千劫,身世留连复一周。一死到今如送佛,空窗淡月夜悠悠。【注】这首诗写于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两年,时值崖山海战惨败,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南宋灭亡。指汉太傅萧望之服毒自杀一事,此句用于指作者自己被俘时试图自杀。东汉末巴蜀太守严颜曾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此句指文天祥部将拔剑自刎。15下列对这
24、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题目较长,点出了写作背景、写作原因等信息,清楚地写出此诗是即事抒怀诗。B颔联使用太傅萧望之和将军严颜的典故,表达了对不爱惜生命的文臣武将的鄙视。C诗人抗元失败身陷囹圄,南宋也乾坤颠倒走向覆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D尾联以景结情,空窗中只有淡淡的月光,长夜悠悠,诗味隽永,耐人咀嚼。16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将进酒中“ , ”两句,以陈王酒宴的快乐,写出了自己喝酒时的纵情之乐。(2)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 ”一句强调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能受世人称赞,“ ”一句表明即使遭受极刑
25、也无怨怒之色的态度。(3)古代常把出行的人或出征的人称为“征夫”“征人”。这种称呼在古诗文中也经常出现,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马绝不是柔弱的生灵,马有马的烈性,正是这种烈性使它在战场上不惧 A 而任意奔驶,而且这种烈性,也会传导给人,燃烧起人的求战热望。有一回,当我勒了马屏住气息,等候前面传来爆裂的枪声时,我发现马的两只耳朵在簌簌抖颤,两只前蹄不断踏动,全身肌肉和鬃毛都发出一种渴望战斗的精神。而后,当号声响起时,我刚翻身上马,它就像 B 一样勇猛冲飞而前,那真是在飞,全身拉成一条直线。我伏在马上,马的烈性传到我身上,我感到全身热血沸腾,这是一种生命的强大的
26、暖流啊!风,那样锐利地劈面而来,呼啸而过,用不着我的鞭策,马自己就奔向火线。是的,那里有流血、有死亡,但我们把这一切都 C ,只有一种胜利的快感在大大鼓舞着我们,马不畏惧战争,而是渴望战争。还有一次,我骑马夜涉辽河,水涨流急,又是漆黑之夜,伸手不见五指,但,在这紧急关头,马仰起脖颈微微嘶鸣了一声,甩了甩尾巴就踏入河身。我只觉得水在周围旋转,几次卷入旋涡,我一提缰绳,马便跳跃而起,后来,在最深的河心,它竟展开四蹄,浮游起来。它不但那样勇敢,而且那样机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绝,表示绝对,写马绝对不是柔弱的生灵,从而深深肯
27、定了马的烈性。B拉,拉伸,突出马在飞奔时的姿态,以及马对战场的热烈渴望。C劈,正对着、冲着,营造了紧迫的形势,也体现了马奔跑速度之快。D竟,竟然,表示意想不到,突出马在旋涡之中奋勇向前的勇敢精神。20“它把我和马融合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A处B处C处D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人们的印象中,很多现代农作物和牲畜都起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但科学家在这里并没有找到多少关于“西瓜祖先”的证据,新月沃土再往西一点的非洲,则更像是西瓜的原产地。在非洲北部的利比亚,科学家在一处大约有5000年历史的考古遗址中发现了西瓜籽;在埃及,科学家在古埃及法老的陪葬品中, 。当然,仅仅找
28、到西瓜籽,这并不能证明人们当时 也许古人只是在吃西瓜的种子呢。不过,在埃及一些古墓的壁画上,科学家还是找到了西瓜最早作为水果走上餐桌的证据。在萨卡拉古墓,科学家看到了一幅大约有4451年历史的壁画,画面很直观地描绘了餐桌上的一个长有绿色条纹的美味西瓜。自此,西瓜原产于非洲的观点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了。但是,要确定 ,仅靠壁画是做不到的。于是,科学家对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个西瓜品种进行了全面的基因测序,他们发现,现代西瓜的基因组与苏丹一种叫作“科尔多凡甜瓜”的野生西瓜最为接近。科学家认为,苏丹的野生西瓜可能就是现代西瓜的“祖先”。而且,从地理位置看,苏丹的科尔多凡地区也是古埃及周边的贸易地带之一,这也支持了西瓜起源于苏丹科尔多凡的理论。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简述上述材料是如何逐步确定西瓜的起源地的。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5个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钱锺书曾说:“得势时,把别人当人,告诫自己有所不为;失势时,把自己当人,提醒自己终有所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11页,共11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