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第13章知识点提纲第一章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字宙环境知识点一:宇宙1.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的。2.天体类别:宇宙中有众多的天体,如恒星(巨大的气体球体,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发出光和热)、行星(本身不发光。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卫星(绕行星或其他天体运行的天体,受到行星或其他天体的引力束缚。)、星云等。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天体系统。4.天体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和可观测宇宙。5.太阳系:太阳系由太阳(恒星)、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
2、成。其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6%。6.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最大)、土星、天王星、海王星。7.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普通性: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体积、质量等方面与其他行星有相似之处。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其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原因:日地距离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等。8. 太空探索的意义: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新资源开发;帮助我们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通过太空探索,人类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家园;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
3、仪知识点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大小: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3.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4.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5.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知识点3:纬线和纬度形状长度度数划分指示方向位置与划分意义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从赤道向
4、两极逐渐减少(同一半球内,长度都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纬线圈都相互平行。以赤道为中心,划分南北半球。纬度赤道的纬度为 0,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各分为 90。北纬用 “N” 表示,南纬用 “S” 表示。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 为低纬度地区,3060 为中纬度地区,6090 为高纬度地区。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指示南北方向东西半球的划分:20W 和 160E 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 以东、160E 以西为东半球;20W 以西、160E 以东为西半球。经度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 0,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为 18
5、0。东经用 “E” 表示,西经用 “W” 表示。注意:如何判断东西经南北纬 秘诀:随度数增大的方向而保持一致:度数向东增大就是东经,向西增大就是西经,度数向北增大就是北纬,向南增大就是南纬! 东西半球划分方法:20W与160E相当于东半球的两大门,任意一点经度小于这两条经线为东半球,反之为西半球 东半球范围 20W 160E 180 18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4:地球的自转与地球公转定义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天(约 24 小时)昼夜更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自西向东一年(约 365 天)四季变化、昼夜长短
6、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知识4:黄赤交角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从而造成南北半球所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四季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与时间差异依据:地球表面所获得太阳热量差异状况划分五带。第二章 地图第一节 地图的阅读知识点5: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方向: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图例和注记: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数字。选择适用的地图根据使用目的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如旅游地图、
7、交通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根据需要选择合适比例尺的地图,如需了解大范围地区的概况,选择小比例尺地图;如需详细了解某一地区的情况,选择大比例尺地图。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知识点6:海拔和相对高度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等高线地形图概念: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升高。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等深线:在海洋或湖泊中,把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分层
8、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不同的颜色,以直观地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海底的起伏状况。一般来说,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褐色表示高原和山地。第三节 地图的选择和应用地图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地图有不同的用途。交通图用于查询交通路线;旅游图用于规划旅游行程;政区图用于了解行政区划等。地图的应用领域广泛,如城市规划、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军事指挥等。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知识点7: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基本定论:地球表面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七大洲名称:亚洲、非洲、
9、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从大到小)。分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赤道穿过的大洲有非洲、亚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广大洲)、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欧洲、北美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洲际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 四大洋名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大小排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分布: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 大西洋位于
10、欧洲、非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 北冰洋(跨经度最广大洋)位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之间。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知识点8:陆地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特征: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 200 米以下,地面平坦广阔。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地面坦荡,边缘比较陡峻。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海拔较低,一般在 500 米以下,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世界主要地形区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著名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
11、原)、巴西高原(世界最大的高原)等。著名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第一大平原)等。著名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盆地)等。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水深一般在 200 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洋盆:大洋底部的主体部分。洋中脊:海底山脉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知识点9: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主要):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的抬升。海平面的升降(主要):例如在一些沿海地区可以看到海蚀崖、海蚀柱等,是海平面升降的证据。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者:德国科学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在两
1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学说认为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而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共分六大板块,板块不断运动,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板块做两种运动:张裂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和碰撞挤压(形成高山)典型地理现象地理原因(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所做运动喜马拉雅山不断隆起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碰撞挤压地中海可能消失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碰撞挤压红海面积扩大处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张裂拉伸东非裂谷不断扩大处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张裂拉伸日本地震频繁发生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碰撞挤压第 15 页 共 15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