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整合单元整合 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特征与影响 1.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1)两汉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始阶段。春秋时期的判决是 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深入阶段。在这一时期, 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古典注释的高潮。这样的法 律与原法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也迈出了实质性 的一步。 (3)隋唐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阶段。中国法律儒家 化的进程在隋唐时期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 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中, 唐律疏议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形成了儒法合一的 法
2、律体系。 2.法律儒家化的特征 (1)礼法思想融合。 (2)突出重刑轻民。 (3)礼法界限模糊。 3.法律儒家化的影响 (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强调德治。 (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 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 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 (3)在“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过程中,儒家基本政治法律思想融入 法律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 (4)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春秋决狱”这一审 判方法的推广,使得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 对应训练
3、1“李斯受荀卿之学,佐成秦制。秦之法制实儒家一派学说 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为儒家理想之制 度。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儒家周官之 学说悉采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 典为儒家学说具体之实现。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 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材料主要表明 儒学( ) A.通过法典化、制度化得到普及 B.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C.是传统社会的精神支柱 D.大一统和以法治国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一切公私行动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为儒家学说 具体之实现”可知儒家学说法典化;根据材料“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 所受儒家学说之
4、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 可知儒家学说制度化,而且材料反映了儒家学说影响社会的公私生 活,故A项正确;B、C两项本身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儒家学说 的意义和作用,排除;以法治国是依照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来 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和主张来治理国家,封建社会是君 主专制,不是以法治国,排除D项。 二、法治、人治、德治和礼治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概念不同 法治是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 人治是“法治”的对称。又称“贤人政治”,是关于依靠执政者个人 的贤明治理国家的治国方式和理论主张。 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 被封建统治
5、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荀子认为, 礼使社会上的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 地位。 (2)理念不同 法治是依法治理国家。 人治以人来治理国家。 礼治和德治阐述的是同一个观点,礼仪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基 本准则,但是用礼仪和道德治理国家,那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法律 没有强制性了。 (3)来源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治、人治是舶来词。遍考我国古代之经、史、 子、集,我们都无从找到“法治”这两个字的组合。如德治、礼治在 我国传统的著作如礼记等中是可以找到、证其渊源的。 2.联系 (1)就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本身而言,在中国近代以前,专制、人治
6、思 想是政治思想的主流,而从鸦片战争后则逐渐向民主、法治思想转 变,而德治贯穿社会生活。 (2)法治社会是基于人、礼、德演变而来的,如果没有了人文,缺少 了礼仪,更别说道德了。也就是说法治不健全,没有了说服力,只有 强制性,可见法治是在社会进步中产生的。 (3)都是根据当时社会需要而产生的。 对应训练2管仲认为:“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 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从 今人的视角看,管仲的“法治”实际上是( ) A.“法治即为民治” B.强调“依法治国” C.“反对特权等级” D.“法治下的人治”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夫生法者,君也”可知管仲强调的
7、“法治”中的法来自 于君主,其实质还是表现为人治,D项符合题意。 三、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 1.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2.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 3.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4.人权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 5.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 6.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7.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 对应训练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治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 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 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 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 A.
8、我国法治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法治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我国法治建设的任务总是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不 强调法治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 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所以当时的法治建设就是为主要任务服 务;1952年底,我国政权建设和巩固任务基本完成,其主要任务转化 为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所 以法治建设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依法治国是1997年中 共十五大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1953年我国法治 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
9、改造,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推动 了法治的完善,排除D项。 一、中国古代法律特征 古代中国自西汉始,便将礼教炳常奉为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明 礼以导民”“德主刑辅”“明刑弼教”是古代中国法制的基本原则,并 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出发,将孝移作忠,将父权延伸为君 权,从而将维系血缘家庭的伦理道德同维护君主政权和社会秩序的 国家法律彼此相通。家庭伦理与法律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我国 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宗法家族和君主专制社会,这种传统社会不断发 展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法律自我发展的张力匮乏,法律成为伦理道德 体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 摘编自张历凭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 历史发展及特点 对应训练1在中国古代
10、社会,地方执法是由地方官员进行的,地方官 员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 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这说明中国古代 社会( ) A.人治为主,法律为辅 B.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法律为主,人治为辅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 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可以看出地方审理案子完全取决于地方官 的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平,也就是所谓的贤臣治国,体现了中国古代 社会“人治”的突出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和法家 思想的内容,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以人的判断 为标准,而没有体现
11、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C项排除;D项表 述和材料正好相反,排除。 二、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及宪政原则 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 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 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的,并一 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 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 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 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夏新华借鉴与移植:
12、 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对应训练2有学者指出,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意义并不在于使 议会获得多少新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 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国王各项权力都转移到议会 B.议会已经掌握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C.权利法案颁布恢复了英国依法治国传统 D.权利法案为英国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 多少新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 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可知,权利法 案限制了王权,使议会的权力得到保障,为英国
13、限制王权提供了 法律保障,D项正确;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仍掌握着行政权,A、 B两项错误;英国依法治国传统根植于古老的普通法,也有1215年颁 布的大宪章的作用,C项说法错误。 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 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到七 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 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 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
14、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 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对应训练31980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 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 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 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邓小平这番讲话的意义是( ) A.从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B.为新时期法治建设提供指导思想 C.为全面开启依法治国创造了条件 D.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 B 解析 党从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任务的标志是1981年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发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排除A 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邓小平对宪法的建议是新时期法治建设的 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全面开启依法治国”是2015年在习近平关 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