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 11 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20世纪 70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玉器共 700 多件。经过对其中约 300 件玉器进行分 析,所用玉料大体上都是新疆玉,其中三件小型玉雕的材质被鉴定为新疆和田羊脂玉。这表明,在商代 ( ) A.西域已归属商王管辖范围 B.西域与中原已存在一定联系 C.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 D.西域各族要向商王进献玉料 2.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发 动三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
2、煌、武威、张掖四郡。 据此可知( ) A.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袭扰中原的主要手段 B.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 C.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 3.魏晋时期,匈奴族刘渊入主中原,称汉高祖刘邦曾以宗女为公主嫁给匈奴冒顿单于,其子孙“冒姓刘 氏”,遂定所建政权曰“汉”。刘渊这一做法意在( ) A.恢复宗法制度 B.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 C.弘扬中原文化 D.推动与其他政权的交往 4.通西域后,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出 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返
3、回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据此可 知,西汉中期( ) A.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B.匈奴威胁彻底解除 C.中原文明向周边扩展 D.西域归附汉朝版图 5.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 事务,防范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 D.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 6.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 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
4、海诸国,有能倾心 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外交( ) A.注重思想文化影响 B.以利抚远为特征 C.旨在推广儒家思想 D.局限于周边国家 7.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 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 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8.据史料记载,唐朝时吐鲁番各地的税收,足够供应整个西域地区军资、行政费用的需要;当时有人一 次就买丝 25 千克、金 0.5 千克,也
5、有人一次买香料 286 千克。这一记载反映出唐朝时的吐鲁番( ) A.成为西域军资、行政中心 B.盛产丝、金、香料等物品 C.成为东西方商业交流中心 D.收税成为行政事务的中心 9.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 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这说明( ) 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 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 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 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 10.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 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 A.海外贸易税收占
6、主导 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11.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唐后期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虐不作”;元朝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 区;清朝时,驻藏大臣和班禅、达赖共同治理西藏。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 B.唐朝开始对西藏进行行政管辖 C.元朝政府把吐蕃改为西藏 D.清朝在西藏大规模“改土归流” 12.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 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C
7、.冲击了中央集权制度 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 13.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到南宋高宗末年, 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的收入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 1/5。从材料可知( ) A.舶税在两宋时成为政府主要税收来源 B.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C.两宋之前中国对外贸易缺乏政府管理 D.两宋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繁荣 14.明朝嘉靖年间曾任福建巡抚的谭纶指出:“海上之国,方圆千里以上者多至不知其数。无中国绫锦 丝棉之物则不可以为国。海禁愈严,中国货物价值愈厚,而奔趋贸易者愈众。私通不行,则伴以攘夺。” 谭纶意在( ) A.彰显天朝的物资丰富 B.
8、强调中外通商的原因 C.说明抗倭斗争的艰巨 D.阐述物价上涨的缘由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 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南诏的 13 个王中有 10 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 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 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 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
9、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自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处理民族问题的措施及其指导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朝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认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 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 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又被称为香料之路、陶瓷之路。 朝 代 海上商路 到达地
10、 主要始 发港口 主要输 出商品 主要输 入商品 汉 中南半岛、印度、斯里兰卡、红 海、地中海地区、朝鲜半岛、日 本列岛 徐闻、合浦、番禺 丝绸等丝织品 珠玑、犀角、玳瑁、乳香 等 两 宋 东南亚、阿拉伯沿岸、东非、红 海、朝鲜半岛、日本列岛 杭州、扬州、广州、登州、泉 州、明州、越州、温州、台 州、莱州 瓷器、丝绸、 药材、五金原 料等 香料、象牙、犀角、珍 珠、珊瑚、琉璃、玛瑙、 乳香等 清 前 期 与全球海上贸易路线衔接,基本 能到达世界各地 广州 茶叶、丝绸、 瓷器、中草药 等 棉纱、毛纺织品、皮货、 金属制品等 阅读理解材料中的信息,自拟一个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 第
11、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 11 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B 材料只能反映商朝与西域的经济联系,无法得出行政上的管理关系,故 A项错误;殷墟 的妇好墓里发现新疆玉,只能说明西域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得出西域与中原商贸交往密切, 所以答案选 B项,排除 C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C 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战争,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故选 C项。材料无法体现少数民族袭扰中原的主要手段,A项错误;秦汉两朝的进攻不能代表中 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整体态势变为进攻,故排除 B项;近代中国行政版图的奠定是在清朝,D项错 误。 3.B 依据材料可知,匈奴
12、族刘渊利用曾有的匈汉和亲关系,建国称汉,将自己作为刘汉的正 统继承者,目的是确立其统治的正统地位,因此 B项正确。刘渊的目的是利用血缘宗法关系巩固 政权统治,并非恢复宗法制度,A项错误;弘扬中原文化不是刘渊此措施的根本目的,C项错误;刘 渊标榜自己的正统地位是争取汉族士族阶层与民众的支持,巩固统治,与其他政权的交往无关,D 项错误。 4.C 据材料“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传播了中原文明,故 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西汉外交政策发生 根本转变,故 A项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匈奴威胁彻底解除,而且“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故 B
13、项排除; 材料并没有反映西域归附汉朝版图,故 D项排除。 5.C 依据材料“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防范匈奴的侵扰”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主要是对商人的管理,A项说法片面, 故排除;题干显示的是重视西域商业的发展,故排除 B项;材料没有体现郡国体制的相关信息,故 排除 D项。 6.A 根据材料信息“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 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影响,故 A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以利抚远”的信息,故排除 B项;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影响,但
14、并 不是说中国古代外交的主旨和目的就是推广儒家思想,故排除 C项;根据材料信息“临西海而望 大秦”,大秦远在欧洲,说明中国古代外交并不只局限于周边国家,故排除 D项。 7.A 根据题意内容可知,西域人士流连中原的很多,中原人士涉足边疆的也很多,说明民族 之间的交流频繁,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情况,故选 A项;由西域人士“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无法体 现西域与中原文化差异显著,故排除 B项;“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与主旨不符,故排除 C项; 元朝建立大一统王朝,西域已经不存在独立于元政府之外的民族政权,故排除 D项。 8.C 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时吐鲁番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东西方商业交汇中心,丝
15、、金、 香料是主要的商品,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的吐鲁番是东西方商业交流中心,故 C项正确。 9.B 材料“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签订 契约文书”反映了唐代政府设置军市、与西域商人签订契约,以稳定西北地区,故 B项正确;材料 主旨并不是强调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而是说明唐代政府设置军市的目的,故 A项错误;材料 无法体现西北地区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故 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商业性契约在当时 已“普遍”存在,故 D项错误。 10.B “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说明对外管理贸易机 构增多,体现出对外政治、经济联系加强,B
16、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A项错 误;文化影响力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唐朝时期属于开放大国心态,D项错误。 11.A 从材料中来看,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繁荣,所以本题选 A项。元 朝时开始对西藏进行行政管辖,B项说法错误;元朝时西藏地区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C 项错误;大规模“改土归流”主要是在云南、贵州等地,故 D项错误。 12.A 羁縻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等,有利于中央对边疆的统治,推动边疆稳定发展,故 A 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错误;这一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C项错误;这一政策体现了唐代 的“华夷一家”的理念,并非强调区别,故 D项错误
17、。 13.B 宋朝海上贸易发达,市舶司的收入占据为数不少的国家税收总量,故选 B项;政府主要 税收来源是农民缴纳的赋税,故排除 A项;根据材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可 知,政府对于对外贸易进行了较为合理的管理,故排除 C项;商品经济是指商品的生产、交换、出 售的总和,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D项。 14.C 根据材料“海上之国,方圆千里以上者多至不知其数私通不行,则伴以攘夺”并结 合嘉靖年间的史实可知,此时抗倭斗争艰巨,故选 C项。 15.参考答案 (1)措施:武力征讨;采用和亲政策;多次与少数民族政权会盟;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管理当地;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行政机构管辖;在民族聚居地实
18、行羁縻府州制度;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等。 指导思想:华夷一家(“天下一家”)的民族观。 (2)认识:唐朝顺应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融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 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促进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 系的基本原则,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稳定。 16.参考答案 示例一 题目: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 两宋时期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商业繁荣;航海技术进步,远航能力提高;北方政权纷立,传 统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海上丝绸之路
19、之兴盛,促进宋代经济的发展。 示例二 题目:清朝前期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封闭。 清朝前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在新航路开辟的基础上能到达世界各地;清朝实行海禁和闭 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为唯一通商口岸,阻碍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限制了中外贸易往来和 文化交流,丧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最佳时期。 总之,封闭使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信息“繁荣于唐宋时期”,图表信息“东 南亚、阿拉伯沿岸、东非、红海、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杭州、扬州、广州、登州、泉州、明 州、越州、温州、台州、莱州”,可得出题目: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论证时从南方 经济的发展、宋代航海技术、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的政策等角度回答即可。依据材料信息 “转变于明清时期”,图表信息“广州”,可得出题目:清前期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封闭。论证时从新航 路开辟看世界发展情况、国家的政策等角度回答即可。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