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 走月亮 现代诗二首 繁星四篇课文。观潮 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走月亮写“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想,展现了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满天繁星。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 28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会写 30 个字,会写 28 个词语。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
2、。语言积累能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抄写下来。背诵课文中指定的段落;朗读、背诵古诗鹿柴。阅读理解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能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口头表达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到的画面。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并能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书面表达能仿照走月亮的第 6 自然段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景。能用“霎时”“顿时”这类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绘所选事物,并写下来。能把推荐的某个地方介绍清楚;能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1 观 潮【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 11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
3、会写“潮、据”等 15 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 14 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34 自然段。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查阅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盐、屹”等 1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 15 个字,会写
4、“奇观、农历”等 14 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学习课文第 12 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画面。【教学过程】板块一 看图诵诗,激趣导入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1)出示单元篇章页,引导:观察图画,说说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2)引读诗句:滔滔江水,流长邈远;重重青山,若有若无。这便是学生齐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3)明确主题:这一单元的课文展示了大自然美丽多姿的画卷。我们学习时要边读边想象画面,去感受自然之美。2课题导入。(1)课件出示诗句。课件出示: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浪淘沙(其七)(
5、2)学生齐读。猜一猜:这几句诗是写什么的?(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观潮,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读“资料袋”,了解“潮”。出示课后“资料袋”,指名读。教师补充介绍: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切入,引导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通过吟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句导入课题,为后面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做好准备;结合“资料袋”介绍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板块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
6、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第一组:屹立昂首第二组:人声鼎沸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震动第三组:霎时余波(1)指名认读词语,相机正音。“屹”读 y,“鼎、崩”是后鼻音,“震”是前鼻音。(2)同桌交流,自主识记。(3)重点指导。动作演示:屹立、昂首。归类识记:顿时、霎时。看图识记:鼎、沸。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2)梳理写作顺序:说一说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生交流,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3)梳理句子: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指名读,相机出示句子。课件出示:大家昂首东望,
7、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4)再读前面的三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第一组写的是潮来前,第二组写的是潮来时,第三组写的是潮去后)【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因此课堂上进行字词预习检查,只对难字进行指导。词语分组出示是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供帮助。板块三了解大潮,领略奇观1.学习第 1 自然段。(1)浏览课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钱塘江大潮的?(2)指名说,相机理解词语:自古以来、天下奇观。(出示第 1 自然段)(3)齐读。(4)小结:这段话概括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过渡:我们先来领略一下潮来前的奇观。2.学习“潮来前
8、”,领略“潮之奇”。(1)想画面:自由读第 2 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相关景物。一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一边想象画面。(2)说画面:指名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古塔、语文要素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塘大堤)(3)讲体会:读了描写观潮者的语句,你感受到什么?(4)指导朗读:朗读这一部分,要想象钱塘江横卧眼前的情景,读出平静和期待,语速要缓慢,声音不要高。(5)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设疑承接前面的导入,自然地进入第 1 自然段的学习,再通过抓重点句子来想象画面。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潮来前的奇观。板块四观察比较,学
9、写汉字1.读字组词。(1)课件出示课后田字格中的汉字。(2)指名读。注意“堤”“阔”“滚”的读音。2.观察字形,提醒学生注意易写错的字,如“顿”“逐”。3.观察结构,分类指导书写。(1)引导观察并分类。课件出示:左右结构:潮、据、堤、盼、滚、顿、渐、堵、犹上下结构:崩、震、霎、余半包围结构:阔、逐(2)分类指导书写。教师分类范写,提示书写要点。“据、提、盼、滚、堵、犹”左窄右宽;“崩、震、霎”上扁下大,注意上下部分要写紧凑。学生临摹练习。互评再练习。4.课堂小结。5.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朗读课文。【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低年级的写字训练,已经会观察字形结构,并掌握了一定的书写规律与方法
10、,采取分类指导书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识字写字的能力。第 2 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2.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3.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教学过程】板块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读词语。课件出示: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1)指名读词语。(2)齐读词语。(3)根据词语想象画面。钱塘江大潮来啦!读了这些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2.说画面。(1)指名交流。(2)过渡: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呢?【设计意图】这组词语的出示,一是巩固新词,
11、二是借助词语想象画面。这组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重点词语,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板块二想象画面,感受奇观1.聚焦“潮来时”,感受“潮之奇”。(1)引导发现描写顺序。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是怎样过来的?请圈出表示方位变化的词。填空。课件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白浪形成一堵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万马奔腾,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交流: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小结: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把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景象展现在
12、了我们面前。(板书:远近)(2)教师范读课文第 34 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印象深刻的语句。(3)自由读课文第 34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4)品读重点语句,倾听声音。课件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联系生活经验想象。你听过闷雷声吗?潮来时首先传来的声音就好像闷雷滚动。理解“山崩地裂”,想象声势。课件播放音频:潮来时的声音。指导朗读:想象大潮的声音,读出大潮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指名读齐读)(5)品读重点语句,观察样子。课件出示: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
13、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条白线”指的是什么?(浪潮)读句子,想象画面:浪潮是怎样变化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指名交流)引导:“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是怎样的情景?“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的情景?观看视频。出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指导朗读:想象大潮的样子,读出大潮由远及近的变化。(自由读指名读齐读)(6)小结:课文从声音和样子两个方面来描写潮来时的景象。运用了比喻与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板书:声音样子)2.
14、学习“潮去后”,深化“潮之奇”。(1)想画面:自由读第 5 自然段,圈画描写潮去后的词句,想象潮头西去的情景。语文要素(指名读,课件出示第 5 自然段)(2)说画面:余波漫天卷地是怎样的画面?江面风号浪吼是怎样的情景?(3)指导朗读:想象潮去后的画面,读出气势。(4)感受“奇”:潮来前、潮去后出现两次“平静”,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吗?【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反复读之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特色、描写顺序、修辞手法,抓住重点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板块三借助诗歌,感受奇观1.读浪淘沙(其七),想象画面。课件出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1)自由读诗,
15、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2)指名交流。预设:写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吼”写出了大潮之声,突出了潮来的气势;“头高数丈”写出了大潮之形,体现了大潮的壮观。(3)学生齐读全诗。(4)找出课文中与诗的内容相关的语句。(5)师生合作朗读。教师分行读诗,学生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2.搭支架,背诵第 34 自然段。(1)看关键词背诵。第 3 自然段:传来隆隆的响声江面风平浪静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2)用填空的形式引导背诵。那条白线_。再近些,_。浪潮越来越近,_;那声音_。(3)全班一齐背诵。板块四内化语言,迁移运用 1.小组活动:我来做导游。(1)教师倡议: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
16、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做一次小导游吧,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2)明确要求。课件出示:“我来做导游”活动建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中,任选一部分介绍。介绍时可以用文中的语言,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或运用相关资料。介绍时语言要符合导游这一身份。(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2.仿照第 34 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事物的变化过程。(课内指导,课后完成)提示: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观察顺序,借助连接词写清变化过程,可以写这些事物变化的情景,如,月亮出现在天空中;蒲公英渐渐飞远;小猫听到动静【设计意图】这里的两个环节都是为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我来做导游”是口头表达能力
17、的实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而激发热爱自然奇观的情感;仿写一种事物的变化过程,是书面表达的实践,适时地将阅读中习得的某种写作方法进行练习运用,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逐渐增强。【板书设计】1 观 潮【教学反思】观潮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第 34 自然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壮丽奇特的景观。1.以读贯穿,想象画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18、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教学将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注重落实“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这一教学重难点。在教学时,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大胆交流,各抒己见。在大量的读、说等语文实践活动中,钱塘江大潮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想象感悟,促进表达。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语文,让学生用一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及习得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内化语言,发展语言,提升表达能力。本课教学十分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表达方法的学
19、习与实践。比如:在教学导入时,教师绘声绘色地吟诵古诗,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借助诗歌,感受奇观”这一板块中,又再次读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找出课文中与诗的内容相关的语句。再比如:读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再创设情境说画面;读印象深刻的语句想象画面,描述画面等,始终围绕“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目标进行。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后表达,不断内化语言,促进表达。最后的环节“内化语言,迁移运用”中,“我来做导游”有了前面的想象表达作为基础,这里的语言综合实践应该会水到渠成。仿写练习将文中习得的写法及时迁移运用,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文能力的训练。10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
20、”等 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 13 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 16 个词语。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4.学写观察记录。【教学重难点】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均、柄”等 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 13 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 16 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
21、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3.能找出课文中写爬山虎叶子的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过程板块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1.猜谜语。引导: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出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两则谜语。课件出示: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葡萄)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打一种植物:丝瓜)2.揭示课题,感知课题。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0 课。3.板书课题。学生跟教师一起书空,练写“虎”字,提醒注意第三笔横钩不能写成横。【设
22、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常见的两种攀缘植物导入,让学生对爬山虎有初步的认知。板块二交流预习,初步感知1.引导交流:课前,你们通过预习,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2.学生读后,教师介绍: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好方法。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反馈,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适时补充准确的资料,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板块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学生自读课文。
23、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嫩茎一顺儿重叠空隙漾起波纹叶柄触着墙弯曲蛟龙萎了(1)指名读。强调:注意儿化音的读法;“柄”是后鼻音;“曲”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q 和 q。多音字的读音和它的字义密切相关,请给下列句子中的字选择合适的读音。课件出示: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q)了。这首乐曲(q)多难弹啊!(2)识记生字:请同学们识记这些生字,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大家分享。(课件出示: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引导识字: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字分类来记。左右结构:操、嫩、顺、均、隙、柄、瞧。上下结构:占
24、、茎、萎。上中下结构:叠。全包围结构:固。(3)指导书写。分类指导:“操、嫩、均、隙、柄、瞧”是左窄右宽,“茎、萎”上扁下大。重点指导:“嫩”,要写紧凑,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和避让,第十画是点,不能写成捺。“隙”,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之间是“日”字,要写得扁一点儿。小小的缝隙里,只有日光能照进来。3.快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第 35 自然段)(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设计意图】认读生字词是学习文本的基础。从字到词再到句子,一步步落实,就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25、文的目标。板块四品读画面,积累词句1.指名读第 2 自然段,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画出这个自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教师引导: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4.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第 35 句)5.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哪里呢?6.学生交流。(1)预设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新鲜”的意思是什么?(鲜艳光亮)你见过什么也是绿得新鲜的?(早晨带着露珠的小草,妈妈买回来的绿油油的蔬菜等)指名朗读句子,读出叶
26、子引人注意之处。(2)预设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顺儿”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铺满爬山虎的墙。(3)预设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一墙的叶子铺得整整齐齐,就像绿色的水面,轻风吹过,就像水面起了波纹,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欣赏视频:风吹过铺满墙面的爬山虎的情形。7.学生配乐诵读第 2 自然段。8.抄写第 2 自然段的第 35 句话和“爬山虎、嫩红”等词语。【设计意图】抓住“引人注意”一词,引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想
27、象爬山虎铺满墙面的美丽景象。欣赏视频能深化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诵读和抄写让积累语言的目标得以实现。第 2 课时【课时目标】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3.学写观察记录。【教学过程】板块一学文画图,研读“爬山虎的脚”1.师生合作朗读第 2 自然段。2.读文画句。(1)默读第 3 自然段,画出写爬山虎的脚的相关句子。(2)学生读句子后,教师出示句子。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根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3.读文画“脚”。(1)教师
28、画图,提出要求。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2)学生读书思考。(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预设 1:学生选择的是红色。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以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在课文中找依据)预设 2:学生选的不是红色。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画“脚”。学生在
29、老师画的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预设 1:学生画得不对。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预设 2:脚的位置画错了。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如果学生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在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第一组读写位置的句子,第二组读写形状的句子,第三组读写颜色的句
30、子,最后一句大家齐读。4.小结:同学们认真读书,读懂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这也正是作者用细致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的。【设计意图】读文画“脚”,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会反复读课文,理解文本的意思。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能让理解更深入。按意思分类朗读,让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真正达到了习得语言的目的。板块二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1.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1)引导:读第 4 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2)点拨: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请读一读有关句子。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31、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3)引导: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怎样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才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课件出示:(触)(变)(巴)(弯)(拉)(贴)(4)学生读后交流。预设 1:说得不对。请学生再读课文并调整词序。预设 2:学生漏掉“变”和“弯”。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能否去掉“变”“弯”,以及理由。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
32、法。2.看画面配解说词。(1)观看视频: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播放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2)让学生给画面配解说词。引导:解说要讲究方法,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试说后指名说)3.教师提问:(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4.解决问题。(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预设 1: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预设 2:“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2)
33、教师请学生用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3)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并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5.教师提问:叶圣陶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爷爷连续细致的观察,用词非常恰当)6.自由读第 5 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板书:萎了牢固)教师小结:第 5 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时的两种变化。【设计意图】要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必须找到表示动作的相关词语。设计中以“触”字给学生示例,又预设学生找得不全,找到的词语顺序不对等情况,都有相对应的教学策
34、略。这样的设计基于学生学习的难点展开,能提高学习效率。配解说词,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思维习惯。爬山虎是“一步一步”地爬,还是“一脚一脚”地爬的呢?这里展开讨论,把学生的视角引向观察者的角度,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从而受到启发。板块三领悟方法,学写观察记录1.教师引导: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时巴在墙上相当牢固。从刚长出的新叶一直到长出脚,没触着墙的脚又萎了,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到的呢?(长期、细致)2.引导:叶圣陶爷爷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5、注意、仔细看、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等词语)3.阅读“资料袋”。(1)教师引导: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要进行观察,我们先要学会写观察记录。请同学阅读课后“资料袋”,交流学到的写观察记录的方法。(2)课件出示课本第 38 页“资料袋”内容。(3)学生交流。预设 1:相同的地方是两种阅读记录中都能看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都观察了对象在形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都记录了观察的时间。预设 2:不同的是一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另一种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但两种记录中文字都很简洁。4.布置作业:选择
36、观察对象进行连续观察,尝试在观察中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等,发现观察对象的变化。如,栀子花从开放到凋谢形态的不同,蚕宝宝从孵化到长大颜色的渐变等。关注细节之处,如,豆芽根须的长度,面包上霉菌斑点的形状。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记录下来。【设计意图】紧紧围绕“观察”这个主题展开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学习写观察记录的方法。接着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这样学生在课内掌握方法,在课外运用方法进行实践,从课内到课外,衔接自然,有利于学生达成实践的目标。【板书设计】10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细致描述了爬山虎的叶子、爬
37、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1.多途径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爬山虎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作者的描写生动细致。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展开学习,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想象、视频再现、朗读等方式让爬山虎的叶子的美深入学生心中,从而感受描写的生动细致。爬山虎的脚是学习的重点。读课文画关键文段,了解内容。读关键文段画“脚”,理解内容;根据画面解说“脚”,讲述内容。这样有梯度的教学设计,层层深入,学生真正积累作者生动的文字。2.多策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依据文本内容画“脚”,让学生在画一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细致的
38、观察;根据视频配解说词,让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体会如何将观察到的内容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借助提问、比较的策略,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地爬,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长期的观察;借助课后“资料袋”梳理写观察记录的方法,给学生学习的拐杖,在课后实践中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11蟋蟀的住宅【教学目标】1.认识“宅、隐”等 12 个生字,会写“宅、临”等 13 个字,会写“住宅、临时”等16 个词语。2.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3.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4.能通过比较,体会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教学重难点】1
39、.知道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2.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课前观察蟋蟀,搜集蟋蟀的图片。【教学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宅、隐”等 9 个生字,会写“宅、临、慎、选、择、址、良、穴、厅、卧、卫”11 个字。2.知道课文从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的过程两方面进行了介绍,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教学过程】板块一读文导入,激发阅读期待1.课件出示蟋蟀图片和英国麦加文的昆虫片段。2.请学生朗读,并说说对蟋蟀有哪些了解。3.板书课题,齐读
40、课题。4.教师提问:蟋蟀的住宅是指什么?(蟋蟀的巢穴)【设计意图】以蟋蟀图片开课,巧妙地借用课后链接的资料,让学生对蟋蟀的了解从感性到理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2.学生交流。(1)认读词语。课件出示:住宅隐蔽毫不慎重住址优良挖掘搜索倾斜骤雨布置抛出(2)整体感知: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3.教师提问:课文中对昆虫的洞穴有哪几种称呼呢?(1)预设:住宅、隐蔽所、洞穴、巢穴。(2)课件相机出示以上四个词语,“宅”和“穴”变红。教师指导书写:“宅”和“穴”都是宝盖头,下半
41、部分应该写得舒展。(3)请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这些称呼的区别。预设:住宅规模较大,各种结构和功能都要有。其他的就比较随意、简陋。4.朗读第 1 自然段。板块三品读课文,了解住宅特点1.教师提问:蟋蟀的住宅是什么结构的?有什么特点呢?(1)请自由读文,找一找,画一画。(2)尝试完成蟋蟀住宅结构图。出示学习单,在图上标识蟋蟀住宅的结构和特点。课件出示:蟋蟀的住宅:平台大厅门口卧室简朴、清洁、干燥、卫生(3)相机指导书写“厅、卧、卫”3 个汉字。(4)请你根据结构图介绍蟋蟀的住宅。(结合结构图,学生根据课文第 5、6 自然段的内容介绍蟋蟀的住宅)2.教师提问:房子最重要的是好位置。蟋蟀的住宅在位置上有什
42、么优势吗?预设 1:学生朗读课文第 2 自然段,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预设 2:学生找到句子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隐蔽)教师随机指导认读“倾斜、骤雨”两个词语,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倾、骤”。3.请为蟋蟀的住宅写一段推介词。(重点内容为住宅的特点和结构)【设计意图】先了解课文写了两方面内容,然后以文中对住宅的称呼入手,带领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推介蟋蟀的住宅。从教学环节上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的教学规律。从教学策略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的理念。板块四对比感知,随文指导
43、写字1.指名朗读第 2 自然段。2.教师提问:这里还写了别的昆虫的隐蔽所,你知道是哪些昆虫吗?3.课件出示短视频:其他昆虫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的情形。4.教师采访学生:昆虫甲,你们怎么住在这么脏兮兮的地方?你们会在这儿待一辈子吗?(不会)原来这只是临时的隐蔽所。你花很长时间才找到这个洞穴吗?(并不是)这就叫得来不费功夫。昆虫乙,带你去更好玩的地方,怎么样?(好呀)用课文中的话说,这就是弃去毫不可惜。5.教师引读:现在我来当其他的昆虫,全班同学自然就是蟋蟀啦!我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而你们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我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而你们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我利用现
44、成的洞穴,而你们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提问:蟋蟀这样讲究,课文中有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它这个特点呢?(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6.依学习进程出示短语。课件出示:临时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排水优良温和的阳光(1)指名学生分行朗读短语。(2)课件中“临、隐、慎、址、良”变红,学生认读。(3)指导写“临、慎、选、择、址、良”6 个字。提示:“慎”字右边的“真”中间是三横,彼此间距相等;“临、慎、择、址”4 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5)反馈评价,调整提升。【设计意图】蟋蟀选址慎重,不肯随遇而安都是在对比中体现出来的。
45、教学中利用采访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在引读中感受蟋蟀的与众不同。最后在词语中识字,在识字后指导书写,把学文、学词和识字写字有机融合。第 2 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掘、搜、抛”3 个生字,会写“专、较”2 个字,会写“住宅、临时”等 16个词语。2.知道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能理解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的原因。3.能从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观察的乐趣。4.能通过比较,体会采用拟人手法表达的好处。【教学过程】板块一读中想象,体会工程伟大1.勾画圈点,理清修建过程。(1)默读课文第 79 自然段,想一想蟋蟀是怎么修建住宅的。自学要求:用横线画出写蟋蟀在不同时
46、间阶段修建住宅的语句。结合这些提示时间的语句,说一说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2)全班交流。预设:写蟋蟀修建住宅的时间的语句有“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儿,明天做一点儿”“即使在冬天”。教师提问:这些时间里蟋蟀都干了什么呢?预设:在秋天初寒的时候挖掘,余下的时间整修,即使在冬天也在整修。(3)教师提问:从秋天到冬天,蟋蟀一直在修建住宅,如果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你会想到什么呢?(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不肯将就)2.学习挖掘的过程,感受工程的伟大。课件出示: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
47、后面,倾斜地铺开。(1)默读,找一找蟋蟀挖掘洞穴的动作和工具,用不同的记号标注。(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前足扒土大颚搬掉土块后足踏地两排锯铺开泥土学生根据找出的词语,说一说,演一演蟋蟀挖掘的过程。(学生演示的过程中,教师相机评价强壮的蟋蟀、有力气的蟋蟀)(3)出示放大的蟋蟀图片,引导学生联系蟋蟀挖掘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不容易、很难想象蟋蟀是怎么做到的)(4)指名读: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教师提问:蟋蟀这样挖掘会持续多久呢?(引导学生关注句子“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5
48、)教师引读:一连两个钟头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我”都看得不耐烦了蟋蟀还在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蟋蟀用它细小、柔弱、简单的工具长时间地劳作,才有那样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难怪作者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设计意图】紧扣蟋蟀修建住宅的时间和修建住宅的动作两个重点展开教学,在充分练习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蟋蟀挖掘住宅的过程后,运用引读的方法,把挖掘的时间、挖掘的工具整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理
49、解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整个过程体现了在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板块二补充资料,感受细致观察1.教师提问:读课文第 79 自然段,你觉得蟋蟀是一种怎样的昆虫?(有耐心、不怕辛苦、勤劳、精益求精)2.是谁记录了蟋蟀修建住宅的整个过程呢?(法布尔)从秋到冬,漫长的日子里,法布尔都在干什么呢?请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并说一说。3.资料补充:法布尔在普温斯教书时,经常到附近一条沙路上观察昆虫。有一天大清早,他在沙路上走着,忽然听到蟋蟀的叫声,于是就循着声音来到一块大石头旁,轻轻地躺了下来。几个农妇早上下地时看见他,到黄昏收工时,仍看他躺在那里。她们实在不明白,这个人怎么花一天的工夫,就看着一块
50、石头,简直中了邪!其实他是在观察石头旁边的昆虫。4.教师小结:作者对蟋蟀的观察细致入微,可以想象,从外部到内部,从秋天到冬天,从幼虫到成虫,需要多么细致、持之以恒的一番观察啊!而这一切行为的背后,我觉得就是作者对科学研究的负责和热爱,更是对蟋蟀的关注和尊敬。【设计意图】此环节将教学目标指向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通过想象和补充资料,法布尔细致观察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丰满起来。板块三对比阅读,体会写法之妙1.梳理生动描写的句子。(1)教师引导:法布尔在观察蟋蟀之后,毫不吝惜地赞美课件出示: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