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4不含甲病治病基因,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10的致病基因来自-1C若-5和-6再生一个孩子,只患一种病的概念为5/8D若-11与某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两病的概率为1/3122关于植物的向光生长,Hasegawa等人重复了温特的实验,发现用物理化学法测定燕麦胚芽鞘两侧扩散的生长素含量并没有区别。经过层析分析,发现琼脂块中至少有两种抑制物。据他们的实验,下列结论最可能错误的是( )A两种抑制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3、B向光一侧的抑制物活性高于背光一侧C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大于向光一侧D向光一侧的生长抑制物比背光一侧多3一种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一种灌木上,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科学家随机选取样地中一半灌木,将上面的蚂蚁捕净,另一半灌木不做处理,统计角蝉幼虫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题中食物链是灌木角蝉蚂蚁跳蛛B角蝉幼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C蚂蚁所摄取的能量直接来源于灌木D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将持续增加4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换高倍镜观察时,可以通过放大光圈使视野变亮B为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可通过观察煮熟玉
4、米籽粒胚的染色情况来判断C淀粉用碘-碘化钾染液进行染色,染色后需用50%酒精漂洗D“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活动中选择95%酒精对色素进行分离5如图为细胞内某些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整个DNA分子转录形成的mRNA含有多个起始密码子B图中两核糖体最终合成的多肽链中氨基酸序列不同C图示过程可能发生在洋葱根尖细胞核内D图示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都为A与T配对、G与C配对6细胞内的囊泡就像深海中的潜艇,在细胞中穿梭往来,繁忙地运输着“货物”。下列有关细胞内囊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囊泡运输的结构基础是膜的流动性,运输过程不需要ATP供能B囊泡实现物质的定向运输可能依赖于蛋白质之间的特异性
5、识别和结合C细胞内的RNA、蛋白质、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都是通过囊泡进行运输的D细胞内的细胞器都能通过囊泡实现生物膜之间的相互转化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杂交水稻虽然性状优良,但在有性繁殖过程中,具有高产等优良特性会出现分离。由此,杂交作物的后代(杂种植物)无法保持同样的优良性状。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个关键的B基因,为探究其作用,进行了如下研究。(1)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在紫外光或蓝光激发下,会发出绿色荧光,这一特性可用于检测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与野生型水稻的B基因利用_酶形成融合基因,转入到普通水稻获得转基因水稻(B-GFP),该变异属
6、于_。(1)将野生型水稻与转基因水稻进行杂交或自交,授粉15小时后,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胚中B基因的表达情况,请完成下表和问题。杂交组合BGFP野生型野生型BGFPBGFPBGFP预期结果具荧光:无荧光=1:1_实际结果无荧光全部具荧光1/1具荧光根据结果可知只有来自_(父本/母本)的B基因表达,而出现了上述实验现象,并没有表现出_定律的特征。(3)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授粉25小时后的受精卵,发现来自于母本的B基因也开始表达。由此推测,可能是来自于父本B基因的表达_(促进/抑制)后期来自于母本中的该基因的表达,从而启动胚的发育。(4)研究人员设想:可以使野生型水稻(杂种植物)在未受精的情况下,诱
7、发卵细胞中B基因表达,发育为胚。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图操作,请你根据技术操作及相关知识回答问题:卵原细胞经M技术处理后进行_分裂形成卵细胞。精细胞参与了形成_的过程,卵细胞在未受精情况下发育为新个体,该育种方式的优势是_。8(10分)回答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转基因植物的相关问题:(1)培育转基因植物过程的核心步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其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_,并且可以通过复制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表达和发挥作用(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可利用DNA连接酶连接被限制酶切开的_键(3)组成基因表达载体的单体是_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启动子是_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完成后才能驱动目的基因通
8、过_(填过程)合成mRNA(4)用两种限制酶XbaI和SacI(两种酶切出的黏性末端不同)切割某DNA,获得含目的基因的片段若利用该片段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应选用下图中的何种Ti质粒?_(5)将受体细胞培养成植株需要应用_技术,该技术的理论依据是_9(10分)豌豆的紫花和白花、半无叶型和普通叶型、种子有麻点和无麻点是三对相对性状,分别受等位基因A/a、B/b和D/d的控制。让紫花半无叶型有麻点豌豆植株和白花普通叶型无麻点植株杂交,F1植株都表现为紫花普通叶型有麻点。让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普通叶型有麻点:紫花半无叶型有麻点:白花普通叶型无麻点:白花半无叶型无麻点=107:35:37:
9、12,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中,花粉成熟前对花进行_处理。豌豆常用于杂交实验,其优点有_(答出2点)。(2)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_。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推测基因A/a、B/b和D/d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_。10(10分)研究表明,Graves氏病是一种由于机体产生了某种抗体,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且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图中Y激素的分泌受_激素的调节,患者中该激素的分泌量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正常人。(2)从Graves氏病可以看出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方式有_,临床上可以通过抽取血样初步检测该
10、病的原因是_。(3)进一步研究表明,香远合剂在治疗Graves氏病上疗效显著,该药物的治病原理可能是_。11(15分)鳞翅目昆虫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家蚕体表有斑纹和无斑纹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控制。斑纹的颜色深浅受基因B、b影响。在育种实验中,以纯合无斑纹品种甲为母本,纯合深斑纹品种乙为父本进行杂交,F1全为无斑纹。F1雌雄交配,F2性状分离比情况如下表:无斑纹深斑纹浅斑纹雌性611雄性620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在有斑纹和无斑纹的性状中,_为显性。已知斑纹由色素分子堆积产生,可推测A基因控制合成的酶能够催化色素分子_(填“合成”或“分解”)。(2)B、b基因位于_染色体上。
11、F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F2中无斑纹家蚕基因型共有_种。(3)雄蚕产丝量高、丝质好。生产实践中利用A、a和B、b两对基因设计杂交组合,可以根据子代体表斑纹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选择基因型为_的雌蚕与基因型为_的雄蚕杂交,子代中性状为_的个体即为雄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据图分析,-3、-4不患甲病,其儿子-7患甲病,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4不含甲病治病基因,因此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5、-6不患乙病,其女儿-9患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625,假设乙病致病基因
12、为b,则b的基因频率为1/25,B的基因频率为24/25,因此正常人群中杂合子的概率=2Bb(2Bb+BB)=2b(2b+B)=1/13。【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10患甲病,而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则来自于-5,而-5的致病基因又来自于-2,B错误;C、假设甲病致病基因为a,则-5基因型为AaXBXb,-6AaXbY,后代甲病发病率为1/4,乙病发病率为1/2,因此后代只患一种病的概率=1/4+1/2-1/41/22=1/2,C错误;D、-11基因型为2/3AaXBXb,正常男性为甲病致病基因携带者(AaXBY)的概率为1/13,两者婚配,后代患甲
13、病的概率为2/31/131/4=1/78,患乙病的概率为1/4,因此后代患两病的概率=1/781/4=1/312,D正确。故选D。2、C【解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理:(1)均匀光照或无光:尖端产生生长素尖端以下部位生长素分布均匀生长均匀直立生长。(2)单侧光尖端影响生长素运输尖端以下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生长不均匀(背光侧快)向光弯曲。【详解】A、由于在琼脂块中至少有两种抑制物,所以这两种抑制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A正确;B、向光一侧的抑制物活性高于背光一侧,则向光侧生长速度比背光侧慢,所以会出现向光弯曲生长,B正确;C、根据题干信息,植物向光性不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可能与生长抑制物的分布和
14、含量有关,且向光侧抑制物多于背光侧,C错误;D、向光一侧的生长抑制物比背光一侧多,则向光侧生长速度比背光侧慢,植物会向光弯曲生长,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抓住题干信息“侧扩散的生长素含量并没有区别,发现琼脂块中至少有两种抑制物”,结合教材中分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理进行解释即可。3、B【解析】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
15、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详解】A、跳蛛捕食的是角蝉,不是蚂蚁,A错误;B、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所以角蝉幼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B正确;C、蚂蚁所摄取的能量直接来源于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C错误;D、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会增加,但是环境资源有限,不会持续增加下去,D错误。故选B。4、A【解析】换用高倍镜时,视野会变暗,此时可以调节光圈或反光镜;细胞膜的功能特点为选
16、择透过性;脂肪鉴定实验中,利用苏丹或苏丹染色后需用50%酒精漂洗;叶绿体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所以,可以在叶片被磨碎以后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详解】A、换高倍镜观察时,视野会变暗,可以通过放大光圈或调凹面镜使视野变亮,A正确;B、煮熟的玉米细胞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不能用于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B错误;C、淀粉用碘化钾染液进行染色后不需要漂洗,C错误;D、“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活动中选择95%酒精对色素进行提取,分离利用层析液,D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淀粉鉴定的原理和实验步骤,识记并区分色素的提
17、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5、A【解析】图示为DNA的一条链转录形成RNA的过程,同时已转录出的mRNA部分结合了核糖体正在合成多肽链,属于边转录边翻译的过程。【详解】A、一个DNA分子包括多个基因,每个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均含有起始密码子,所以整个DNA分子转录形成的mRNA含有多个起始密码子,A正确;B、图中两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的模板相同,其最终合成的多肽链氨基酸序列相同,B错误;C、图示过程表示边转录边翻译,发生在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叶绿体中,真核细胞的核基因属于转录完成后,再开始翻译,C错误;D、图示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其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转录特
18、有的配对方式T-A在翻译过程中没有,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基因和拟核中基因以及细胞器中基因的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区别,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6、B【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内囊泡的来源、组成及功能等相关知识。囊泡主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出芽及细胞膜内吞等途径形成,其中包裹着运输的蛋白质及其他物质,该过程的实现依赖于膜的流动性,且都需要消耗线粒体等提供的能量。【详解】A、囊泡的运输依赖于膜的流动性,且需要消耗ATP,A错误;B、囊泡实现物质的定向运输可能依赖于蛋白质之间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B正确;C、细胞核内产生的R
19、NA通过核孔直接进入细胞质,不需要借助囊泡,C错误;D、囊泡主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出芽及细胞膜内吞等途径形成,并非所有细胞器都能通过囊泡实现生物膜的相互转化,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限制酶)DNA连接 基因重组 具荧光:无荧光=3:1 父本 基因的分离 促进 有丝 胚乳 未受精情况下卵细胞发育成胚,保护野生型水稻(杂种植物)优良性状不发生性状分离 【解析】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DNA分子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当限制酶在它识别
20、序列的中心轴线两侧将DNA的两条链分别切开时,产生的是黏性末端,而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开时,产生的则是平末端。1.DNA连接酶将两个双链DNA片段缝合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详解】(1)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与野生型水稻的B基因利用DNA连接酶形成融合基因,转入到普通水稻获得转基因水稻(B-GFP)。这过程中标记基因、目的基因与受体细胞内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只有来自父本的B基因表达。B-GFPB-GFP杂交,即BbBb,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_bb=31,表现型为具荧光无荧光=31,而实际结果是具荧光无荧
21、光=11,说明上述实验并没有表现出基因分离定律的特征。(3)由(1)题的分析可知,授粉1.5小时后,来自父本的B基因表达,而来自于母本的B基因在授粉2.5小时后开始表达,由此推测,可能是来自于父本B基因的表达促进后期来自于母本中的该基因的表达,从而启动胚的发育。(4)对题图分析可知,卵原细胞经M技术处理后进行有丝分裂形成卵细胞。对题图分析可知,精细胞与两个极核形成胚乳。卵细胞在未受精情况下发育为新个体,不经过有性繁殖,保护了野生型水稻(杂种植物)优良性状不发生性状分离。【点睛】识记基因工程中限制酶和连接酶的作用及其特点,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表达进行解答便可。8、稳定
22、存在 磷酸二酯 脱氧核苷酸 RNA聚合酶 转录 甲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解析】农杆菌转化法(约80%的转基因植物都是用这种方法获得的)1、农杆菌转化法的具体过程:(1)利用土壤的Ti质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即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Ti质粒上。(2)将整合了目的基因的Ti质粒导入土壤农杆菌细胞内。(3)利用土壤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该过程实际上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土壤农杆菌Ti质粒导入植物细胞内。(4)含有目的基因的土壤农杆菌Ti质粒进入植物细胞后,可以把自己的一段基因整合到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这段基因中包含了目的基因。2、原理: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
23、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一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把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3、农杆菌特点:易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对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力;Ti质粒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4、转化:目的基因插人Ti质粒的T-DNA上 农杆菌导入植物细胞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详解】(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通过复制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表达和发挥作用。(2)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在DN
24、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3)基因表达载体的本质是D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完成后才能驱动目的基因通过转录合成mRNA。(4)用两种限制酶XbaI和SacI(两种酶切出的黏性末端不同)切割某DNA,获得含目的基因的片段。甲、该Ti质粒中含有限制酶XbaI和SacI的切割位点,且用这两种酶切割可将目的基因插入TDNA中,甲正确;乙、该Ti质粒中不含限制酶SacI的切割位点,乙错误;丙、该Ti质粒中含有限制酶XbaI和SacI的切割位点,但用这两种酶切割不会将目的基因插入TDNA中,丙错误;丁、该Ti质粒中不含限制酶XbaI
25、的切割位点,丁错误。故选甲。(5)将受体细胞培养成植株需要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理论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农杆菌转化法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步骤。9、去雄 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花较大易操作、性状易区分 AAbbDD和aaBBdd 基因A/a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A/a(D/d)与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紫花半无叶型有麻点豌豆植株和白花普通叶型无麻点植株杂交,F1植株都表现为紫花普通叶型有麻点,可判断紫花、普通叶型、有麻点均为显性性状。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普通叶型有麻点紫花半无叶型有麻点白花普通叶型无麻点白花半无叶型无麻点=1
26、07353712,即紫花白花=(107+35)(37+12)31,普通叶型半无叶型=(107+37)(35+12)31,有麻点无麻点=(107+35)(37+12)31,1073537129331,即每对基因都遵循分离定律,但三对基因中只有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说明有两对基因为连锁。【详解】(1)在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中,花粉成熟前需对母本的花进行去雄处理,防止其自花受粉。豌豆为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植物、花较大易操作、性状易区分,常用其做杂交实验材料。(2)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紫花、普通叶型、有麻点均为显性性状,紫花半无叶型有麻点豌豆植株和白花普通叶型无麻点植株杂交,F1植株都表现为紫花普通叶型
27、有麻点,说明两亲本均为纯合子,故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DD和aaBBdd。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花普通叶型紫花半无叶型白花普通叶型白花半无叶型=1073537129331,说明控制花色和叶形的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而F2中只有紫花有麻点和白花无麻点,没有出现控制花色和种子有、无麻点的重组性状,所以控制花色的基因和控制种子有无麻点的基因为连锁基因,即基因A/a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A/a(D/d)与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遗传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对遗传定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10、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和甲状腺激素(TH) 低于 体液
28、调节和免疫调节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会弥散到体液中,且血液中激素水平应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抑制免疫系统,减少抗体的释放 【解析】依题图可知,垂体和甲状腺之间进行分级调节,Y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进行反馈调节。Graves氏病是免疫失调的疾病。以此相关知识解答。【详解】(1)依题图可知,Y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它的分泌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垂体的调节,Y激素的分泌还受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由于患者Graves产生了某种抗体,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所以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升高的甲状腺激素会反馈抑制Y激素的分泌,所以患者中该激素的分泌量低于正常人
29、。(2)依题图可知,有激素和抗体参与,所以Graves氏病患者中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方式有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会弥散到体液中,且在血液中激素水平应在正常范围内波动,这就是临床上抽取血样初步检测该病的原因。(3)依题图可知,Graves氏病的致病机理就是机体产生了某种抗体,该种抗体发挥了异常作用,所以香远合剂治病原理可能是抑制免疫系统,减少抗体的释放。【点睛】本题文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综合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免疫调节和免疫失调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决问题的能力。11、无斑纹 分解
30、 Z或性 AaZBZb 8 aaZBW aaZbZb 深斑纹 【解析】鸟类、鳞翅目昆虫、部分两栖类和爬行类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此类性别决定的特点是雌性个体细胞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ZW,雄性个体细胞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ZZ。【详解】(1)由纯合无斑纹甲为母本,纯合深斑纹乙为父本进行杂交,F1全为无斑纹,可推出无斑纹为显性;已知色素分子堆积产生斑纹,可推测A基因控制合成的酶能够催化色素分子分解,导致含A基因的个体无斑纹。(2)分析F2的性状分离比可知,F2中雌、雄个体表现型不同,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而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B、b基因位于Z或性染色体上;结合题干分析可知,当A基因存在
31、时,所有个体表现为无斑纹,aaZB_表现为深斑纹,aaZb_表现为浅斑纹。由此可推出,母本甲的基因型为AAZbW、父本乙的基因型为aaZBZB,F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ZBZb,F1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ZBW,F2中无斑纹家蚕基因型为A_ZBW(2种)、A_ZbW(2种)、A_ZBZ_(4种),共有8种基因型。(3)若要根据子代体表斑纹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可设计深斑纹雌性个体与浅斑纹雄性个体杂交,即基因型为aaZBW的雌蚕与基因型为aaZbZb的雄蚕杂交,子代基因型为aaZBZb(深斑纹)、aaZbW(浅斑纹),性状为深斑纹的个体即为雄蚕。【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伴性遗传,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题。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